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冀川  赵勇 《北京中医》2009,(12):941-94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骨痿”“骨痹”范畴,临床多从肾主骨、生髓的角度,以补肾法治之,疗效不甚满意。通过查阅中医古籍、现代研究文献并结合临床,提出肾虚血瘀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理改变。在探讨活血补肾法的理论基础上.认为中医药防治本病应在补肾的同时加强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活血补肾法的临床研究与有效药物的筛选应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活血补肾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冀川  赵勇 《北京中医药》2009,28(12):941-94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骨痿""骨痹"范畴,临床多从肾主骨、生髓的角度,以补肾法治之,疗效不甚满意.通过查阅中医古籍、现代研究文献并结合临床,提出肾虚血瘀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理改变.在探讨活血补肾法的理论基础上.认为中医药防治本病应在补肾的同时加强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活血补肾法的临床研究与有效药物的筛选应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仝小林教授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痛的核心病机为肾精亏虚,治法当以补肾强骨为主,精裁三味小方补骨脂、骨碎补、杜仲,三药合用补肾强骨解痛,临床效果满意。现代研究显示,三药均有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现浅述仝小林教授经验如下,并附验案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改变,骨的脆性增加,易引起骨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其退行性改变有关。临床上主要予抗骨吸收治疗,以此延缓骨密度下降。笔者自2006年7月~2008年5月应用补肾健骨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0例,疗效满意,并与用罗钙全片和钙尔奇D片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辨证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将1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服中药补肾为主汤剂,对照组服用仙灵骨葆,观察2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值及总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辨证治疗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补肾强骨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60例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410006)仇湘中主题词骨质疏松/中医药疗法,补肾(中医)、活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老年人中发病率颇高,成为老年衰老的重要表现,由于疗效不佳,故报道尚少。笔者经临床筛选采用补肾活血,调理...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骨质疏松症,现代医学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对其病因尚不甚明了。本病纯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辰下尚较少见。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揣其病因病理,前贤早有类似论述,就有关文献记载,其类属中医之“骨痹”,“骨瘘”范畴。根据其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表现,运用中医辨证分为肾虚肝弱,素禀不足与脾虚血少,气滞血瘀两型。按各型之主症分别以温补肾肝,兼养精益及健脾补血,活血行滞而立法论治。内服中药骨疏康1号和骨疏康2号;外活以温经补肾、活血通络,方用骨疏康外治方,内外兼施。经临床观察,疗效颇为满意。  相似文献   

8.
丹仙康骨胶囊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活血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方法:采用丹仙康骨胶囊治疗35例该病患者,治疗前后各测定BMD及有关指标,结果:丹仙康骨胶囊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3%和80%,其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骨松宝胶囊)。经双能X线骨密度(DEXA)证实,丹仙康骨胶囊能明显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该药还可升高血钙、降低尿钙。结论:活血补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是通过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等环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张文泰教授是吉林省骨伤界著名老中医之一,一直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其40余载的从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面取得了成功,研制出"骨痿灵(鹿茸健骨胶囊)"这一治疗本病的新药.该药临床疗效显著,即将通过3期临床观察.现将张教授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停  胡军  韩玲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9):1655-165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全身性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并引起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降低,在无创伤、轻度和中度创伤情况下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临床上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疗(Ⅱ型)。本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申报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较多,主要应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但从目前申报治疗或用于骨质疏松的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研究资料分析,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形成了以肾虚为主要病机、以补肾滋肾为治疗总则、以补肾填精为主要用药的普遍认识。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精亦须依赖脾精的滋养才能得以补充,故而脾虚亦为本病的重要病机。此前课题组首次对李东垣《脾胃论》中"骨蚀"进行了阐释,认为其概念涵盖了骨质疏松症,指出李东垣对"骨蚀"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以脾虚为本。文章进一步从中医基础理论、证候分型、用药规律等方面,探讨了脾虚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在治则治法方面,须重视补益脾胃,补益脾胃或补肾兼以补脾有可能是比单独补肾更为重要的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拟温肾通络止痛方治疗骨质疏松症4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以全身性的骨量、骨密度损失及骨组织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并引起骨的脆性增加、强度降低,骨折的危险性增加。本病好发于绝经期后妇女,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疼痛、膝软无力、步履艰难等。近年来,笔者采用补肾通络止痛方治疗骨质疏松症45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为“骨痹”或“骨痿”,其发病率已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现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方面介绍彭太平教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经验,旨在为临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评价中医补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分为肾阳虚组,服用强骨胶囊;肾阴虚组服用六味地黄丸。对照组服用钙尔奇D3片。并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及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能显著提高患者骨密度和改善临床症状,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肾强骨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1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补肾强骨方,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片。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疼痛分级优于对照组,骨密度指标分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强骨方能改善疼痛,提升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值,对临床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史晓林教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经验。史晓林教授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痿范畴。存在多虚多瘀、因虚致瘀的病机特点,治用益气温经法,即在补益肝、脾、肾三脏的基础上,加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药物,既益脾肾以补一身之气,又温诸经以活血通络,标本兼治。以经验方强骨饮随症治疗,且注重生活起居及锻炼的调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活血中药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纳入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肾虚血瘀证型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自拟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仙灵骨葆胶囊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补肾活血中药法能有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骨密度、骨代谢、脆性骨折发生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医补肾活血法进行联合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骨密度、骨代谢等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脆性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骨密度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骨代谢相关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医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减少脆性骨折发生,促进骨密度增长,改善骨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退化,引起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身材缩短、脊柱后凸变形、骨折等。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肾虚、脾虚、血瘀引起,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骨痹”、“骨痿”、“虚劳”范畴,其病机特点为多虚多瘀、骨枯髓减。治则以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我院用院内制剂补肾健骨丸(鲁药制字Z20060032)内服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症伴慢性腰痛,取得满意疗效。现将2005~2009年治疗的部分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补肾健骨方加减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对骨密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11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48例随机分2组。常规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补肾健骨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健骨方加减治疗。比较2组患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出现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L2~4腰椎骨密度、骨钙素、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补肾健骨组患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P0.05;补肾健骨组不良反应轻微,和常规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2组L2~4腰椎骨密度、骨钙素、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补肾健骨组L2~4腰椎骨密度、骨钙素、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补肾健骨方加减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对骨密度的影响大,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增加骨密度和骨钙素,减轻骨痛,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