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国某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是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在海外第一个采用ISS加无线节点技术、DSS系统、无桩号测量、连续记录方式施工的项目,平均日效达到5 283炮。该项目中可控震源应用了VE464控制系统及多个辅助设备,相比常规可控震源施工方式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本文就VE464震源控制系统应用在ISSN施工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EILog测井系统采集软件平台系统设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EILog成套测井装备由数据高速传输平台、井下测井仪器、地面系统、测井软件采集平台、测井解释平台等子系统组成.描述了在采集软件平台开发过程中,应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原则去分析和发现相关模式,以及选择和应用设计模式,特别是介绍了系统多层C/S架构模式、Template Method模式,Proxy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等在相关各个系统模块中的应用.讨论了该系统的应用效果以及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应用设计模式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日前,由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优质烃源岩中成烃生物评价技术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部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技术首席谢小敏介绍,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科研人员在广泛开展国内外相关调研的基础上,从仪器设备研制到最佳试验条件的优选,从地质样品的采集、筛选,到分析和应用,取得了多项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正>CPD讯1月18日,东方物探塔里木物探处247队承担的博孜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项目通过验收。国内首个数字化地震队系统(DSS系统)在该项目中试点应用,247队博孜三维项目生产组织、综合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地震队系统是东方物探为了适应现代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仪器的更新换代以及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的需要,而研发的一套集先进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5.
岩屑荧光数字图像采集技术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PDC钻头钻井岩屑特别细小和稀少,岩屑含油性观察、描述、分析、鉴定十分困难的录井技术难题,综合应用现代地质、光学、数字图像、计算机等多项技术,研究开发了岩屑荧光数字图像分析仪和采集技术.经过50多口井的现场试应用,证实该仪器及配套技术性能可靠,重复性、稳定性好,资料应用范围广,有广泛的推广价值.该技术解决了PDC钻头钻井现场细小岩屑含油性识别及数字荧光图像采集、分析评价及传输问题,实现了岩屑含油信息的数字图像化采集、传输、存储和信息的无损性、永久性、异地共享应用,改变了传统荧光录井的基本技术模式,为数字化录井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种利用阻抗值检查检波器倾斜度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外某项目进行ISSN(使用无线节点的独立同步高效采集技术)可控震源地震采集项目时,使用节点外接检波器接收地震信号,由于节点不能像有线仪器那样检查排列中检波器埋置的倾斜度,不能直接对检波器的埋置状况进行监控,因此,无法对排列进行实时监控,失去了对野外检波器埋置情况的质控,也就无法保证检波器的采集质量。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使用节点检测设备检测到的检波器阻抗值,依据通过实验建立的一套阻抗范围确定检波器倾斜度状态的模型参数,找出检波器埋置状况与阻抗的对应关系,作为检查检波器埋置状况的方法。同时,对不同温度下的阻抗进行了检控测试,确立了适应该工区的不同温度段的阻抗门槛,在生产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可控震源动态扫描高效采集技术,是多种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的结合,大幅度地提高了地震采集效率。同时,由于投入的设备多,采集记录的数据量大,给地震采集现场实时质控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我们研发了一项快速有效且功能全面的采集质量实时监控技术,可实现地震数据高效传输、可控震源工作状态实时质控、地震采集参数和排列状态等实时质控功能。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地震采集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选取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地区为攻关地区,开展复杂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本文在分析工区地震勘探难点及以往地震技术应用效果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技术思路,通过试验总结形成了复杂山地宽线地震采集、处理配套技术,应用该套技术提高了工区地震资料品质,落实了目标区构造圈闭,证明宽线地震勘探技术是适用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复杂山地的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9.
2006年12月20日,江苏油田承担的“提高小断块地区地震勘探精度的方法研究“在京通过鉴定,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系统分析了江苏复杂小断块、复杂地表在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方面对地震勘探精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研究。1.针对水网地区引进和研制了多项水上地震采集辅助工具,并完善了水网地区地震勘探野外采集技术方法。2.按基于模型、针对地质目标的观测系统设计理念,提出了一套适合江苏复杂地表、复杂小断块特点的野外采集方案,使重新采集的石庄、周庄、沙埝南等地区三维地震剖面信噪比和连续性较老资料有较大提高。3.完成了江苏探区多块不同年度采集三维的连片(含重新采集)处理,地震资料品质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并应用地质模式指导断层解释,发现和落实了一批有利的钻探目标。4.建立了基于PC集群炮域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流程。该项目主要技术创新点一是针对水网地区研制了多项水上地震采集辅助工具,二是借鉴时延地震处理思路进行了有差异地震数据整合处理。鉴定委员会认为,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正确、方法先进合理、内容丰富,较好地提高了小断块地区地震勘探精度,建议继续深化基于模型、针对地质目标的观测系统设计应用研究和小道距采集方法试验...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野外地震数据采集随着可控震源技术的应用,采集接收道数多,作业速度快,已经进入到高密度、高精度、高效率时期,高效采集量正逐年增大,如何对野外的海量地震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质量监控,并进行分析与评价,是目前野外地震采集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遇到的突出问题。本文根据2012年以来G3i仪器完成的高效采集项目总结了该主机的质量控制的要点及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