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产地及不同药用部位茯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明珍  杨中林  张中朋  卢露 《中成药》2004,26(5):379-381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药用部位及不同产地茯苓中茯苓酸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药用部位和不同产地茯苓的茯苓酸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茯苓不同药用部位中,茯神中茯苓酸的含量为最高;不同产地的茯苓中,广西产茯苓的茯苓酸含量为最高.结论:茯苓的不同药用部位中茯苓酸的含量差异较大,说明临床分部位入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同产地茯苓中茯苓酸的含量差别不大,其中以河南产茯苓含量略低,临床使用时不必区分产地.  相似文献   

2.
正猪苓(猪苓菌)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入药部位:菌核入药。性味:性平,味甘、淡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消肿。治疗淋浊,妇女崩漏、带下等。生境分布:阔叶林、竹林下。瓦屋山、总岗山多见。具有开发价值。茯苓(茯苓菌)Poria cocos(Schw.)Wolf.  相似文献   

3.
严辉  段金廒  尚尔鑫  华永庆  钱大玮 《中草药》2014,45(21):3208-3212
以中药方剂数据库为基础,检索其中包含当归不同部位入药的方剂。应用适宜的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当归不同入药部位的药性特点及其适应病证的变化规律。结合当归组织结构、当归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分布特点,以及药效学报道,探讨当归不同入药部位功效取向差异机制及其应用病证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当归不同部位入药功效取向差异的化学物质基础与药性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当归不同部位临床用药的趋向性与古人所述"归头止血、归身补血、归尾活血、全当归活血补血"之结论基本一致。为当归不同入药部位的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茯苓不同部位(茯苓、茯神、茯苓皮)茯苓多糖的含量差异,为解释三者各自不同的功效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以水和稀碱为溶剂,提取茯苓多糖,运用苯酚-硫酸法测定10批茯苓、茯神和茯苓皮的水溶性和碱溶性多糖,以葡萄糖为对照品,吸收波长为486nm。结果葡萄糖在10.012~60.072μg/ml内线性范围良好,茯苓不同部位多糖含量有差异,表明茯苓不同部位功效有所差异。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实验结果可靠,为阐释茯苓、茯神和茯苓皮药效作用差异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志一 《陕西中医》1992,13(11):520-521
本文通过对陆生动物体不同入药部位的结构或物性的分析,说明其了不同的入药部位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进而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补益类植物中药的入药部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辉  李广平  郭月秋  陈代贤 《中药材》2001,24(3):232-233
为探讨补益类植物中药入药部位的规律性,对中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所载428种单味植物类中药录入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补益类中药中以地下部分入药者60.5%,而在其它类中药中占31.7%,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果实和种子入药者在补益中药和其它类中药中并无显著差异(P<0.05)。以茎、叶等其它部位入药者在补益类中药中明显少于其它种类中药,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补益类中药与植物入药部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茯苓饮片规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有良 《中成药》1996,18(4):19-20
对茯苓块、茯苓片,茯苓颗粒和茯苓粉的水煎液中多糖,醇性溶解物和蛋白质、氨基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不同煎煮时间的提取液中,茯苓块和茯苓片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茯苓颗粒和茯苓粉。建议茯苓使用时打碎或用颗粒。若用块片需先煎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柴胡功效演变与入药品种及入药部位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梳理历代文献,总结柴胡功效的演变,并分析其与柴胡入药品种及入药部位间的关系。结果:《神农本草经》时期应用的柴胡品种已不可考。唐代以后,狭叶柴胡、银州柴胡被认为是柴胡上品,而银柴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亦被当做上品柴胡应用,这有可能成为柴胡出现"补虚劳"功效描述的原因。古来柴胡皆以根入药,清末以来,在长江一线逐流行以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同时期兴起的"柴胡劫肝阴"之说或许与入药部位的改变而造成的有效成分改变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结论:历代对柴胡功效认识的不统一,有可能是不同时期内应用柴胡的品种及入药部位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王吉军 《中医杂志》2003,44(10):797-797
生物体某一部位的特定性状,由于这一部位高活性基因组合的结果,使其在活化程度(包括生物活性物质含量)上表现出与其它部位不同的遗传差异。这种具有不同遗传势的区域性就称为全息定域。全息定城原理应用于中草药入药部位的选择方面,则给出了以某一性状遗传势强(入药成分最富集)的区域组织或部位入药的一般原则。今用叶形全息定域的方法对中草药入药部位的选择作一概括归类,希望能对中草药资源的节约利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认识、现代研究及应用等多方面对当归及其不同入药部位补血活血的功用进行综述,分析阐释当归及其不同入药部位体现补血活血相关功用和古今认识的趋同性,为合理发挥当归补血活血功用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等古代资料,结合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录的现代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方剂涉及的茯苓药材的基原、产地与品质、采收期、加工炮制方法、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茯苓药材的经典名方品种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古代茯苓入药的基原应为多孔菌科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其产地在我国分布广泛,主产于安徽、湖北、河南、云南,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茯苓古今品质评价结论基本一致,均以块大、质重、皮薄多皱、断面白色细腻者为佳。采收期多为阴历八月,初加工经历古代阴干到现代“发汗”后阴干的演变;茯苓从古至今炮制方法主要为切制,可将其加工成“茯苓块”和“茯苓片”。栽培技术经历了“野生茯苓-活体松根接种-段木接种”的演化过程,目前茯苓主要以人工段木栽培为主,技术方法成熟、产量丰富,可以满足经典名方的研发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以及其加工品。应用于临床的植物中,有些是同种植物,但入药部位不同。本文从药物的性味、功能等方面。阐述了此类植物药因其入药部位不同,其性能也不近相同,有些药物功能甚至相反。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材》2017,(3)
目的:对中国药典入药部位为"根和根茎/根茎和根"中"根茎"的概念进行辨析。方法:参考不同著作,结合专业实践,总结并分析不同著作中茜草入药部位。结果:《药用植物学》所述"根茎"与中国药典所指"根茎"是两个不同的入药部位,后者"根茎"的概念可能错误;中国药典收载的24种"根和根茎/根茎和根"(除白前外)中的"根茎"实为"茎基";茜草入药部位除《药用植物学》《中药志》为根、《本草纲目》为根与苗根外,《中药鉴定学》《药材学》《中药大辞典》及中国药典均为"根茎"。结论:应规范"根和根茎/根茎和根"入药部位中"根茎""茎基"的概念与使用。  相似文献   

14.
茯苓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茯苓、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茯神木等茯苓类药材的药用历史沿革、来源及原植物等进行本草考证。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的文献。结果查清了药用历史沿革及其基源。结论在东汉以前茯苓以整体入药,东汉的《中藏经》始载茯苓皮入药,东晋始有茯苓、茯神之分,白、赤茯苓的记载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其功效明确于唐、宋,其归经阐明于金、元,并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茯神木始载于唐代《药性论》。历代本草对茯苓的描述和附图与当今的茯苓原植物基本相符。该研究可为茯苓类药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谢昭明  李顺祥  刘杰 《中成药》2007,29(12):1808-1810
目的:考察细辛不同部位应用的合理性。方法:用高效液相测定细辛不同部位马兜铃酸A的含量。结果:细辛药材根及根茎中不含马兜铃酸A或含量极低,叶中均含马兜铃酸A,含量稍高。结论:细辛以根及根茎入药比全草入药更好,与在古代细辛以根入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初步分析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4个药用部位饮片(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中的潜在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 Q-Marker)并测定其含量。方法 采用HPLC建立茯苓饮片指纹图谱,确认共有峰并进行指认,对18批不同药用部位茯苓饮片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茯苓三萜酸成分的对应靶点和通路,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并进行了分子对接分析,预测茯苓饮片的Q-Marker并测定其在茯苓4个药用部位饮片中的含量。结果 茯苓4个药用部位饮片HPLC指纹图谱中标定了15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6个色谱峰,分别为茯苓新酸B(2号峰)、去氢土莫酸(3号峰)、茯苓新酸A(4号峰)、去氢茯苓酸(9号峰)、茯苓酸(10号峰)和松苓新酸(12号峰);同一药用部位茯苓饮片相似度均大于0.97,不同药用部位的茯苓指纹图谱有明显差异,15个共有峰所代表成分的量在茯苓中根据药用部位由外向里(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和茯神)均呈现减少趋势。OP...  相似文献   

17.
<正>"地葵"同为地肤和苍耳的别称,也就是说,地肤与地肤子、苍耳与苍耳子分别为不同入药部位的两种药物。地肤和苍耳是全草,地肤子和苍耳子是成熟果实,这种药物名称一字之差,却是基原相同而入药部位不同,常造成古今用药部位差异情形。如夏枯草与夏枯果穗、金沸草与旋  相似文献   

18.
茯苓真伪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鉴别茯苓与混伪品。方法:对茯苓及其混伪品的外观性状、显微鉴别、紫外吸收等进行了鉴别研究。结果:茯苓与混伪品的外观性状、显微鉴别、紫外吸收均有明显区别。结论:混伪品不能充茯苓入药,应予以鉴别。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7,(4)
为了澄清淡竹叶的品种渊源、保证用药安全,该文对其原植物、入药部位、性味功效、药材名称和药材产地进行了考证整理。结果表明,淡竹叶的原植物为禾本科禾亚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入药部位为干燥茎叶,味甘、淡,性寒,具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以浙江"杭竹叶"为佳;在不同时期、不同省区,其原植物、入药部位及药材名称均有差异,建议统一以淡竹叶作为其药材规范名称,以避免混淆。  相似文献   

20.
四、药用部位考在药用植物中,应采用哪一部分入药,都是人们密长期实践中逐步认识的。各种药用植物的不同部位,与其效能有很大关系,同株不同部位可以有相同或不同的疗效,也可能具有相反的作用。中药几千年来,在药用部位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此历代医药学家都颇为重视,例如宋代沈存中云:“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安用。”山茱萸亦然如此,对其不同部位的入药,前人素有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