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50mg/kg戊巴比妥钠对Lewis大鼠动脉血气及电解质的影响。方法:16只Lewis大鼠,腹腔注射50mg/Kg戊巴比妥钠麻醉,行短暂肢体缺血处理(transient limb ischemia,TLI)或假处理40min后,测定动脉血气及电解质。结果:大鼠在肢体缺血过程中,无体动及死亡发生。麻醉后40min时动脉血气:pH7.43±0.03,PaO2(82.4±3.9)mmHg,PaCO2(36.0±2.6)mmHg,BE(0.9±1.9)mmoL/L,HCO3-(25.1±1.7)mmoL/L,TCO2(26.4±1.8)mmoL/L,Na+(140.3±1.4)mmoL/L,K+(3.7±0.4)mmoL/L,Ca2+(1.38±0.08)mmoL/L,Hct(37.5±1.1)%,Hb(12.7±0.4)g/dL。结论:腹腔注射50mg/kg戊巴比妥钠未引起Lewis大鼠血气及电解质的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
背景:关于小花猪实验麻醉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且部分文献报道不同麻醉药物在实验中效果不是很理想。目的:比较双髋关节动力髋置换过程中单药麻醉与不同联合麻醉对小花猪的麻醉效果。方法:18头小花猪随机分为3组,速眠新Ⅱ单药组颈部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2mL/kg),速眠新Ⅱ+戊巴比妥钠组在双侧颈部肌肉分开注射速眠新Ⅱ(0.2mL/kg)与戊巴比妥钠(15mg/kg),速眠新Ⅱ+氯胺酮组于一侧颈部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2mL/kg)与氯胺酮(10mg/kg)混合液。麻醉后行双髋关节动力髋置换。结果与结论:速眠新Ⅱ单药组诱导期较其他2组持续时间长(P<0.05),麻醉期较其他2组持续时间短(P<0.05);苏醒期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速眠新Ⅱ+氯胺酮组呼吸频率较其他2组增快(P<0.05),速眠新Ⅱ+戊巴比妥钠组心率较其他2组增快(P<0.05);速眠新Ⅱ单药组及速眠新Ⅱ+氯胺酮组收缩压较速眠新Ⅱ+戊巴比妥钠组高(P<0.05);速眠新Ⅱ+戊巴比妥钠组休克指数较其他2组增高(P<0.05)。提示联合用药比单药麻醉效果好,速眠新Ⅱ与氯胺酮联合较速眠新Ⅱ与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诱导快、维持效果好、安全性高且置换后苏醒快,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淫羊藿水提取液对小鼠睡眠功能和自发活动的影响。方法:①小鼠(n=30)腹腔注射1000g/L的淫羊藿水提取液(0.01mL/g),15min后放入吊笼中,稳定3min后记录用药后15s内活动波形。②小鼠(n=40)腹腔注射1000g/L的淫羊藿水提取液(0.01mL/g),15min后,腹腔注射阈上剂量的戊巴比妥钠(2.5g/L)0.02mL/g,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消时间。③小鼠(n=40)腹腔注射1000g/L的淫羊藿水提取液(0.01mL/g),15min后,腹腔注射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2.5g/L)0.01mL/g,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消时间。结果:①1000g/L的淫羊藿水提取液(0.01mL/g)能非常显著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大、中波次数:7.4±6.5),与对照组(大、中波次数:47.1±18.7)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265;P<0.01)。②1000g/L的淫羊藿水提取液(0.01mL/g)能显著加速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入睡时间犤(3.9±2.8)min犦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犤(219.7±87.2)min犦,与对照组犤(5.8±2.9)和(113.0±77.4)min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52,2.501;P<0.05)。③1000g/L的淫羊藿水提取液(0.01ml/g)能显著加速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入睡时间犤(6.6±5.2)min犦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犤(60.3±71.7)min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168,3.275;P<0.05~0.01)。与戊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橙皮水提取物后小鼠睡眠时间和自发活动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1/02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昆明种雄性小鼠90只,体质量18~22g。①小鼠自发活动实验:30只小鼠分为3组(n=10)。各组分别腹腔注射橙皮水提取物5mg/g,10mg/g和等量生理盐水,15min后放回吊笼中,通过换能器将小鼠的自发活动记录在LMS-2A型二道生理记录仪上,稳定3min后记录15s内用药后活动波形。小、中、大波(波幅小于5mm,5~10mm,10mm以上)分别为小鼠轻、中、强度活动。②小鼠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30只小鼠分为3组(n=10)。各组分别腹腔注射橙皮水提取物5mg/g,10mg/g和等量生理盐水,15min后,3组均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0.02mL/g,以小鼠翻正反射消失为入睡指标,从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的这段时间为睡眠持续时间。③小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30只小鼠分为3组(n=10)。各组分别腹腔注射橙皮水提取物5mg/g,10mg/g和等量生理盐水,15min后,3组均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0.01mL/g,比较各组小鼠的入睡只数、入睡时间和睡眠持续时间。结果:9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小鼠自发活动的大、中波个数:橙皮水提取物5mg/g,10mg/g组显著少于生理盐水组犤(58.3±12.5,45.6±10.1,90.5±14.7)个,(t=2.341,3.215,P<0.05~0.01)犦。②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小鼠的睡眠时间:橙皮水提取物5mg/g,10mg/g组小鼠的入睡时间显著短于生理盐水组犤(3.1±1.6,2.5±1.4,5.5±2.6)min,(t=2.323,3.135,P<0.05~0.01)犦,而睡眠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生理盐水组犤(132.4±45.6,155.6±47.2,98.2±32.8)min,(t=2.548,3.355,P<0.05~0.01)犦。③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小鼠的睡眠情况:橙皮水提取物5mg/g,10mg/g组小鼠的入睡数量高于生理盐水组(4,8,0只),而睡眠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生理盐水组犤(43.2±31.0,51.5±38.1,0)min,(t=3.335~3.371,P<0.01)犦。结论:橙皮水提取物能明显缩短小鼠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具有镇静作用,与戊巴比妥钠有协同的中枢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白花败酱草提取物对小鼠睡眠功能和自发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白花败酱草提取物对小鼠睡眠功能和自发活动的影响。方法:①小鼠(n=36)腹腔注射白花败酱草提取物(0.04和0.06mg/g),15min后放入吊笼中,稳定3min后记录用药后15s内活动波形。②小鼠(n=36)腹腔注射白花败酱草提取物(0.04和0.06mg/g),15min后,腹腔注射阈上剂量的戊巴比妥钠(0.25%)0.02mL/g,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③小鼠(n=36)腹腔注射白花败酱草提取物(0.04和0.06mg/g),15min后,腹腔注射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0.25%)0.01mL/g,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结果:①白花败酱草提取物(0.04和0.06mg/g)能非常显著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大、中波次数分别为(24.9±10.6)和(15.6±8.8),与对照组(64.8±16.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355,3.136;P<0.05~0.01)。②白花败酱草提取物(0.04和0.06mg/g)能显著加速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入睡时间犤(3.6±2.1)和(2.8±1.7)min犦、犤(165.2±68.3)和(189.1±71.7)min犦,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22,3.224;P<0.05~0.01)。③白花败酱草提取物(0.04和0.06mg/g)能显著加速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入睡时间犤(4.3±2.8)和(5.8±3.2)min犦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犤(51.1±42.2)和(58.8±46.3)min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期内动物麻醉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重复测试的可行性和理想的ABR测试麻醉剂。)方法:将11只豚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846合剂组(5只),戊巴比妥钠组(6只),并对动物间隔12h连续进行次麻醉,846合剂组用5846合剂腹腔注射麻醉,戊巴比妥钠组用20g/L的戊巴比妥钠溶液腹腔麻醉,并对其中846合剂组3只6只耳)和戊巴比妥钠组4只8只耳)每次((麻醉后进行ABR测试。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及两种麻醉药麻醉诱导时间和维持时间以及ABR听阈和90dBSPL负短声刺激时Ⅱ波潜伏期、波幅、Ⅰ~Ⅲ波间期的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ABR测试各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戊巴比妥钠组和846合剂组相比,90dBSPLⅡ时波潜伏期明显延长(F=5.477,P=0.037),而听阈、Ⅱ波波幅及Ⅰ~Ⅲ波间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不同时间点,麻醉诱导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随着麻醉次数的增加,麻醉维持时间逐渐缩短(F=20.46,P=0.001);戊巴比妥钠组和846合剂组相比,麻醉起效迅速,实验后动物苏醒也快。结论:重复麻醉对豚鼠ABR测试无明显影响;846合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豚鼠ABR测试麻醉剂。  相似文献   

7.
腺苷A1受体参与单次电针预处理诱导的脑急性缺血耐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腺苷A1受体是否参与单次电针预处理诱导的脑急性缺血耐受.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280~3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C)、8-环戊基-1,3-二丙基黄嘌呤(DPCPX)-缺血组(DI)、电针组(EA)、二甲基亚砜(DMSO)-电针组(DME)和DPCPX-电针组(DPE)5组(n=8):C组给予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前3 h腹腔注射质量分数为1%的戊巴比妥钠40 mg/kg和生理盐水1 ml/kg,DI组给予1%戊巴比妥钠40 mg/kg和质量分数为0.1%的DPCPX 1 mg/kg;EA组、DME组和DPE组分别于电针刺激百会穴前30 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DMSO 1 ml/kg和0.1%的DPCPX 1 mg/kg,3组均在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40 mg/kg麻醉下电针刺激百会穴30 min后2 h给予局灶性脑缺血.采用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栓塞(120 min)模型,观察再灌注后24 h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取大脑行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术后动物均存活.EA组和DME组再灌注24 h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脑梗死容积也都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而DI组和DPE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容积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次电针刺激百会穴诱导大脑急性缺血耐受可能通过腺苷A1受体相关机制介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文献报道,水合氯醛与戊巴比妥钠麻醉可能对动物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麻醉药对经食道心室起搏致心脏骤停小鼠心肺复苏的疗效是否有影响,以为后期实验选择合适麻醉药物奠定基础。方法:24只雌性昆明小鼠,采用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00 mg/kg,n=12)或戊巴比妥钠(45 mg/kg,n=12),麻醉后经气管插管,经右颈动脉切开插入静脉留置,以监测动脉压力。经食道快速起搏心室诱发室颤、建立心脏骤停模型,起搏开始后4 min经动脉注射肾上腺素0.02 mg/kg,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及机械通气,观察自主循环恢复情况,10 min无效则放弃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的小鼠连续监测心电和血压60 min,观察血压、心率、呼吸恢复情况、及生存时间。结果:小鼠全部恢复自主循环,但戊巴比妥钠组小鼠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停用呼吸机时间、以及生存时间均显著好于水合氯醛组(P0.05),而且戊巴比妥钠组小鼠在恢复自主循环后一小时内血压高于水合氯醛组。结论:戊巴比妥钠对小鼠麻醉后心肺复苏疗效的影响小,较水合氯醛更适合用于心肺复苏动物研究麻醉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芬与盐酸戊乙奎醚对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共纳入128老年手术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即:瑞芬太尼麻醉组(简称瑞芬组)和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简称戊乙组),每组各64例,监测在进入手术室用药前、用药后20 min及用药后40 min 3个时间段的心率(HR),血压包括舒张压(DBP)、收缩压(SBP),麻醉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瑞芬组给药后20 min、给药后40min的HR明显快于戊乙组(P<0.05),瑞芬组给药后40 min的SBP明显高于戊乙组(P<0.05)。瑞芬组在手术结束时的疼痛计分低于戊乙组,而在术后1 h的疼痛计分则高于戊乙组(P<0.05);术后瑞芬组不良反应出现5例,戊乙组出现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麻醉程度而言,瑞芬组麻醉良好的病例数低于戊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与盐酸戊乙奎醚应用于老年患者手术麻醉治疗效果均较好,但前者主要影响HR,而后者对精神影响较大。能否将两者结合应用,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匹鲁卡品致癫大鼠模型癫痫持续状态皮质脑电图的记录方法。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10只,A组顺序注射氯化锂、阿托品、匹鲁卡品,确认模型成功后注射乌拉坦麻醉,固定大鼠于定位仪上记录皮质脑电图;B组顺序注射氯化锂、阿托品,注射乌拉坦麻醉后固定大鼠于定位仪,注射匹鲁卡品后记录皮质脑电图;C组注射生理盐水,乌拉坦麻醉后固定大鼠于定位仪,注射生理盐水后记录皮质脑电图;比较3组脑电图痫样放电特征及死亡率。结果:A组痫样放电出现率100%(10/10),死亡率10%(1/10);B组痫样放电出现率60%(6/10),死亡率40%(4/10);C组痫样放电出现率0%(0/10),死亡率0%(0/10)。结论:注射氯化锂、阿托品、匹鲁卡品建立模型后乌拉坦麻醉大鼠记录皮质脑电图,痫样放电出现率高,动物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前应用不同剂量曲马多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6 0例产妇依麻醉前用药不同随机分为三组 :T0 组 (肌注 0 .9%NaCl 2ml)、T1组 (肌注曲马多 1.5mg/kg)、T2 组(肌注曲马多 2mg/kg)。均采用脊麻与硬膜外联合阻滞。术中观察指标 :肌注曲马多至胎儿娩出时间 (DDI) ;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 (U D) ;新生儿出生后 1分钟和 5分钟的Apgar评分 ;胎儿脐动、静脉血气分析 ;新生儿出生后 15分钟和 2小时的神经行为和适应能力评分 (NACS)。结果 :DDI、U D和Apgar评分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出生后 15分钟T2 组NACS中觉醒度和哭叫反应各项2分的百分率均明显低于T0 组 (P <0 .0 5 ) ,出生后 2小时各组间的NACS无明显差异 ;T2 组脐动、静脉血中SaO2 明显低于T0 组 (P <0 .0 5 )而PCO2 明显高于T0 (P <0 .0 1) ;T1组和T2 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剖宫产术前肌注 1.5mg/kg曲马多对胎儿和新生儿无负面影响 ,2mg/kg曲马多肌注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和适应能力评分有一过性影响 ,并且有呼吸抑制作用 ,在剖宫产术中宜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复合七氟醚全麻对剖宫产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我院ASA分级Ⅰ或Ⅱ级、单活胎足月妊娠的剖宫产产妇60例,分为TAPB复合七氟醚全麻组(T组,n=30)和腰硬联合麻醉组(C组,n=30)。T组产妇采用双侧TAPB后,七氟醚吸入全麻诱导后置入喉罩;C组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记录产妇的麻醉前(T1)、麻醉后2 min(T2)、切皮时(T3)、新生儿出生后5 min(T4)、手术结束(T5)各时刻产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记录手术持续时间、麻黄碱用量、术中低血压,记录新生儿出生时的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新生儿的Apgar评分。结果组内比较,T组术中HR、MAP变化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产妇麻醉后HR升高,MAP下降,胎儿娩出后MAP升高(P<0.05);与C组比较,T组产妇T2时点HR低于C组,T2、T3时点MAP高于C组(P<0.05);T组测得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 2)高于C组(P<0.05);T组测得的新生儿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低于C组(P<0.05);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复合七氟醚全麻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新生儿的血气分析结果更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机械通气下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患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本院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下行BAL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观察组给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及手术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开始时、10 min、20 min、30 min和结束时体温、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前两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的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和血氧饱和度(SaO2)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血气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各项血生化指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降低,但观察组术后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单纯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相比,利多卡因+芬太尼麻醉在确保生命体征平稳的同时,可更好地维持机械通气下BAL患者的血气指标及生化指标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七氟烷低流量维持麻醉对行择期手术儿童的血流动力学、肝肾功能与血气指标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在全麻插管下行择期手术(手术时间2~4 h)的3~12岁儿童40例,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 A(低流量组)、B(中等流量组)两组(n=20)。两组诱导均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氧流量2 L/min,面罩加压给氧。气管插管后七氟烷挥发罐调至3%,A 组氧流量调至0.5 L/min,B 组氧流量调至2.5 L/min。监测所有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插管后10 min(T0)、插管后1 h(T1)、插管后2 h(T2)及术毕(T3)的 HR、MAP、PETCO2及SpO2,并抽取各时点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术前及术后24 h抽静脉血监测肝肾功能。【结果】A、B两组患者组间和组内各监测点的 HR、MAP、PETCO2、SpO2及动脉血气指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肾功能指标组间及组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发生。【结论】七氟烷低流量新鲜气体使用0.5 L/min氧流量麻醉维持方案对3~12岁行择期手术儿童肝肾的功能无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指标监测在正常范围,可安全用于儿童的择期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剖宫产术时纠正低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n=50):E组(麻黄碱组,8 mg/ml)和P组(去氧肾上腺素组,100μg/ml).记录麻醉前、麻醉后至手术结束两种药物的使用量、产妇血压、心率和呼吸的变化,同时记录产妇恶心、呕吐的情况.在胎儿娩出即刻,进行产妇动脉血、新生儿脐动脉血和脐静脉血气分析,分别测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的浓度.对新生儿进行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结果 (1)两种药物的等效使用量、纠正产妇血压和产妇呼吸的变化比较没有差异.(2)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产妇心率变化去氧肾上腺素组明显小于麻黄碱组(P<0.05),产妇恶心、呕吐去氧肾上腺素组明显小于麻黄碱组(P<0.05).(4)脐动脉和脐静脉pH、碱剩余,麻黄碱组明显低于去氧肾上腺素组(p<0.05),而脐动脉PC02和脐静脉的PO2麻黄碱组明显高于去氧肾上腺素组(P<0.05),脐动脉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麻黄碱组明显高于去氧肾上腺素组(P<0.05).结论 去氧肾上腺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剖宫产术中纠正产妇低血压比麻黄碱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人单肺通气期间动脉血气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老年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A)组和全麻(GA)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在开胸前双肺通气15min(T1)时及开胸后单肺通气(OLV)10min(T2)、30rain(T3)、60min(T4)时,分别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观察患者动静脉血气情况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值,记录血流动力学数据。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手术中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较稳定,GEA组平均动脉压、心率麻醉后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各对应时点也明显低于GA组(P〈0.05),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插管后较麻醉前上升,单肺通气后无明显下降趋势;所有患者pH值、PO。、PaCO:均在正常范围内;PaO2插管后明显上升(P〈0.05),但单肺通气后各时点较通气前明显下降,GEA组较GA组下降更明显(P〈0.05);QS/QT值单肺通气后各时点较通气前明显上升(P〈0.05),GEA组较GA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期间可增加肺内分流,使PaO2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围术期应严密加强血气监测,维持好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以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任柏林  杨清存 《新医学》2014,(3):195-197
目的:探讨在肝癌手术中联合使用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Voluven)或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H40)扩容对患者血压、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及节约异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择期行肝癌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HSH40联合乳酸钠林格液组(HR组)以及HSH40联合Voluven组(HV组)各30例。HR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HSH40,术中予乳酸钠林格液维持中心静脉压;HV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HSH40,术中辅助使用Voluven液维持中心静脉压。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输液量、需输血例数、尿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前和术毕的平均动脉压(MAP)、PT和钠离子浓度。结果两组的总失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V组的输液量、需输血例数均少于HR组(P<0.05)。HV组的尿量多于HR组(P<0.05)。两组MAP、PT及钠离子浓度的术前术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中联合应用Voluven和HSH40可安全有效地增加循环储备,减少红细胞丢失,增强患者对于失血的耐受力,减少异体血的输注量,起到有效的血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慢阻肺(COPD)患者血浆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水平变化及其与动脉血气[动脉血氧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OPD稳定期49例,急性加重期45例,并对同一时间段43例健康者的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为A组、B组、C组。对比3组血浆CC16水平;对比3组动脉血气相关参数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COPD患者稳定期、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浆CC16水平变化与动脉血气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3组血浆CC16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血浆CC16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3组pH、PaO2、SaO2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两组pH、PaO2、SaO2水平均低于C组(P<0.05),且B组均明显低于A组(P<0.05);A、B两组PaCO2明显高于C组(P<0.05),且B组明显高于A组(P<0.05);COPD患者稳定期、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浆CC16水平与pH、PaO2及SaO2水平均呈正相关(稳定期:r=0752、0.824、0.874,急性加重期:r=0.768、0.856、0.917,COPD患者:r=0.759、0.839、0.887,P均<0.05),与PaCO2则均呈负相关(稳定期:r=-0.819,急性加重期:r=-0.835,COPD患者:r=-0.820,P均<0.05)。结论:COPD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CC16水平与动脉血气相关参数均出现明显变化,且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COPD稳定期,COPD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CC16水平与动脉血气相关参数间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异丙酚静脉麻醉对患者心率变异和血糖水平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瑞 《临床医学》2010,30(8):13-15
目的研究异丙酚静脉麻醉对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和血糖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56例全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为糖尿病患者,对照组患者27例均未患糖尿病。两组患者均静脉滴注异丙酚0.7 mg/kg,然后根据情况追加首次量的1/4~1/2,监测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警觉/镇静评分达3分即刻、5 min、10 min时HRV各参数;监测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后5 min、插管后30 min、拔管后10 min的血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插管后实验组患者LF、HF和T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LF/HF均较基础值升高,而实验组LF/HF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5)。结论异丙酚有加重糖尿病患者术中自主神经的紊乱性和升高血糖的不良反应,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手术麻醉应慎用异丙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达标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重症医学科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待患者按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复苏达标后,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进行抗感染、机械通气、器官功能维护及营养代谢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对照组则静脉滴注等渗NaCl溶液,均连续应用14 d。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1、2、7 d后的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血乳酸、pH值、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住院病死率,28 d病死率,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7 d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血乳酸、pH值及ScvO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1.661、8.689、11.005、12.006、9.045、10.217、11.065、6.031,P = 0.026、0.043、0.009、0.023、0.037、0.045、0.041、0.044)。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2、7 d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率、中心静脉压及血乳酸水平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治疗1、2、7 d后平均动脉压及治疗2、7 d后pH值和ScvO2水平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显著升高(P均< 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20.0%(8/40)vs. 35.0%(14/40),χ2 = 53.333,P<0.001]、28 d病死率[25.0%(10/40)vs. 40.0%(16/40),χ2 = 48.000,P < 0.001]、ICU住院时间[(6.7 ± 2.2)d vs.(12.2 ± 2.5)d,t = 2.831,P = 0.047]及总住院时间[(14.4 ± 3.6)d vs.(25.2 ± 4.9)d,t = 3.007,P = 0.037]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结论前列地尔可有效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