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西瓜、辣椒、番茄、甜瓜等作物上进行菌克菌应用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32 513.66、51 141.67、53 106.58、31 716.08 kg/hm2,单果重均较对照有所增加,其中西瓜、甜瓜、糖度较对照有所提高。表明菌克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作物品质,并且增加农户收入,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大花金鸡菊白粉病菌棕丝单囊壳(Sphaerotheca fusca)的重寄生菌—宿白粉菌(Ampelomyces quisqualis Ces.)在PSA,OA和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以PSA最好,而在A &; HA和Czapek上生长较差,且在Richard上不产孢; 菌丝生长和产孢适温20~25 ℃,适宜pH值4~9,光照促进产孢,而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对碳源的利用,菌丝生长和干重以甘露醇、水解乳糖等6种碳源为好, 甘露醇最佳, 淀粉最差;产孢以葡萄糖、蔗糖和果糖为好,葡萄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菌丝生长及干重以蛋白胨和酵母膏为好,酵母膏最好;产孢以酵母膏最好。孢子萌发适宜温度10~25 ℃,相对湿度65%~100%和水滴中均能萌发,其中水滴中萌发率最高, 低于50%不萌发。最适pH值5~7, pH低于2和pH高10于孢子不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铁棍山药内生菌的分离及对白菜软腐菌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涂布平板法从铁棍山药(Dioscoreaopposita Thunb. CV. Tiegun)中分离得到32株内生菌菌株。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白菜软腐菌(Erwiniacarotovora var. carotovora)的拮抗作用,共得到11株对该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34.4%。其中抑菌圈直径大于或等于10mm的菌株有4株,分别是B-2、B-5、B-6和F-8,占菌株总数的12.5%,抑菌圈直径最大的可达15mm。对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结果表明:这11株菌株全为细菌,均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G+)的有4株,革兰氏染色阴性(G-)的有7株;有3株菌株为球菌,其余为杆菌。  相似文献   

4.
番茄灰霉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和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集番茄等蔬菜叶、根和土壤样本182份,分离获得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58株。其中拮抗细菌54株,占93.1%,且多为芽孢杆菌(Bacillus);拮抗真菌中木霉(Trichoderma)有粘帚霉(Gliocladium)各1株。根据抑菌圈法测定,拮抗细菌对灰霉菌的拮抗能力有显著差异,其中芽孢杆菌Y2-11-1菌株拮抗性最强且稳定。试验表明:Y2-11-1悬浮液对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室内叶片和果实的防效分别对69.9%和78.2%;大棚内对果腐的防效,喷施1次与2次的分别为61.7%-72.1%和76.6%-85.3%,明显优于50%速克灵(2000倍稀释液)。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杀菌剂苗菌敌对茄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inth)的4个分离菌株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药剂含量为0.001~0.500 mg/mL的PDA培养基上接菌72 h后,兰州枯死菌株菌丝生长的相对抑菌率为28.91 %~100 %,毒力回归式为Y=2.372 7+1.304 7x,EC50=0.010 32 mg/mL;兰州普通型菌株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为20.14 %~100 %,毒力回归式为Y=2.095 14+1.401 6x,EC50=0.011 82 mg/mL;天水分离菌株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为19.30 %~100 %,毒力回归式为Y=1.909 9+1.498 9x,EC50=0.011 52 mg/mL;白银分离菌株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为33.36 %~100 %,毒力回归式为Y=2.453 6+1.324x,EC50=0.008 364 mg/mL。相关分析表明,以上几种分离菌株的x值与Y值相关关系显著。用改良的涂布平板法测定,苗菌敌对茄黄萎病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病菌孢子在浓度为0.001~0.500 mg/mL药液中处理48 h后,兰州枯死菌株、普通菌株、天水菌株、白银菌株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分别为0.45 %~86.08 %、2.23 %~91.10 %、1.20 %~91.38 %、0.78 %~93.37 %。4菌株初生菌丝生长的速度均随药液浓度的增大而降低,菌丝出现畸形扭曲,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影响分生孢子梗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发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和粮食安全。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高效且相对安全的防治措施,契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研究旨在从小麦内生菌中筛选出小麦赤霉病拮抗菌,为植物生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小麦根、茎、叶、穗中筛选对小麦赤霉菌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共得到7株小麦赤霉菌拮抗菌,其中从小麦叶部分离到的WY-3表现最强的拮抗能力,抑菌圈直径达到26.3 mm。通过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WY-3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WY-3对火龙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kikuchiana)也表现较好的拮抗活性。WY-3可被酪素、淀粉以及明胶所水解液化,表明其可降解。WY-3对氯霉素和氨苄西林钠均表现极强的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WY-3对小麦赤霉菌拮抗效果好且对环境友好,是开展生物防治的理想菌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鸡油菌菌根菌对造林过程中马尾松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非灭菌接种法研究鸡油菌菌根菌对马尾松幼苗根际菌根的形成,以及对马尾松幼苗树高生长、地径生长和冠幅生长的影响。[结果]接种组具有较高的菌根感染率(P〈0.05),树高平均值比对照组树高生长提高29.0%,接种组幼苗地径比非接种组幼苗地径生长提高51.7%,接种组冠幅比非接种组冠幅提高46.6%。[结论]人工接种的鸡油菌在马尾松新造林地的环境里能够与马尾松幼苗维持良好的共生关系,促进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8.
番茄灰霉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番茄等蔬菜叶、根和土壤样本 1 82份 ,分离获得对番茄灰霉病菌 (Botrytiscinerea Pers.)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5 8株。其中拮抗细菌 5 4株 ,占 93 .1 % ,且多为芽孢杆菌 (Bacillus) ;拮抗真菌中木霉 (Trichoderma)和粘帚霉 (Gliocladium)各 1株。根据抑菌圈法测定 ,拮抗细菌对灰霉菌的拮抗能力有显著差异 ,其中芽孢杆菌 Y2 - 1 1 - 1 菌株拮抗性最强且稳定。试验表明 :Y2 - 1 1 - 1 悬浮液对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室内叶片和果实的防效分别为 69.9%和 78.2 % ;大棚内对果腐的防效 ,喷施 1次与 2次的分别为 61 .7%~ 72 .1 %和 76.6%~ 85 .3 % ,明显优于 5 0 %速克灵 (2 0 0 0倍稀释液 )。  相似文献   

9.
郭兰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131-131,170
对发酵豆乳中乳酸菌的菌数、菌形变化等作了初步研究 ,并描绘出发酵豆乳中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生长曲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嗜酸乳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发酵菌糠提高菌糠在饲喂家畜方面的利用价值。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料中菌糠:玉米粉为90:10,袋装量为840g,乳酸菌:酵母为1:3、发酵温度为28℃。在此条件下,发酵菌糠后,粗蛋白含量提高18.24%(P0.01),营养价值大幅度提高,适口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2株重寄生菌的分离和对靶标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用选择性培养基和诱捕分离法获得温室番茄叶片上发生的重寄生菌F46,从被条锈菌感染的小麦叶片上分离获得重寄生菌PR。本研究从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对2种重寄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F46属于链霉菌(Streptomtyces sp.)金色类群;PR归属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轮生类群。F46和PR对除禾顶囊壳以外的其他8种供试靶标病原真菌(胶孢炭疽病、灰葡萄孢、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孢萎蔫专化型、褐孢霉、粉红聚端孢、梨状毛霉、扩展青霉)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梨状毛霉的抑制效果最好;PR对所有致病菌的作用优于F46。40%五氯硝基苯、50%腐霉利和链霉素对2种重寄生主菌均无抑制作用。F46对70%代森锰锌和25%甲霜灵都非常敏感,PR仅对50%多菌灵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2.
草腐菇类培养料中筛选高温菌株。用75%的稻壳和20%麸皮作为堆肥原料,以不加活性菌的处理为对照,将测得纤维素酶活高的微生物按比例接入到堆肥中,观察不同处理对堆肥腐熟过程的影响。草腐菇类培养料中分离的高温活性菌有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1∶2∶1∶1的处理,发酵过程中升温最快、温度最高。温度升高到65℃仅用2d,高温维持4d,最高温度为65℃。活性菌最佳比例为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1∶2∶1∶1。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不同菌株的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北和山东采集的番茄灰霉病菌菌株对啶酰菌胺及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08~2010年,从河北定州采集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而2010年,从河北徐水采集的菌株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显著低于从河北定州和山东寿光采集的菌株,但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对所有菌株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可替代生产中普遍发生抗药性问题的多菌灵、乙霉威、异菌脲和嘧霉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药剂。室内筛选药剂时,应选择不同菌株进行毒力测定,以提高筛选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干巴菌菌塘周围挖掘小塘对干巴菌菌塘数量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掘塘能明显增加珍稀野生菌干巴菌菌塘的数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5.
水稻纹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4株水稻纹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建立了水稻纹枯病菌对该药剂的敏感基线。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对54个菌株的EC50值最小为0.4710μg/mL,最大为2.0607μg/mL,EC50均值为1.0603μg/mL;菌株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EC50均值可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相对敏感基线。  相似文献   

16.
不同剂量的 280 g·L-1 异噻菌胺·肟菌酯悬浮种子处理剂拌种组合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用药2次防治稻瘟病小区试验结果显示,280 g·L-1异噻菌胺·肟菌酯悬浮种子处理剂20 mL·kg-1 拌种组合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用药2次对稻瘟病防治效果最佳,叶瘟防效894%,穗颈瘟防效615%,方差分析显示,该处理穗颈瘟防效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试验结果还表明,异噻菌胺·肟菌酯悬浮种子处理剂拌种对叶瘟具有预防效果,防效随着拌种浓度的递增而增大,但对叶瘟后期的防治效果不佳,且对穗颈瘟无防效。建议稻瘟病重发地区以280 g·L-1 异噻菌胺·肟菌酯悬浮种子处理剂20 mL·kg-1 拌种,并在分蘖末至拔节期、破口前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用药2次,用药量分别为150和225 g·hm-2。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甲醛将分离自鸡的单增李斯特菌灭活后再与弗氏完全佐剂按体积比1:1混合制备成全菌灭活疫苗,通过平板划线和动物接种试验对制备的疫苗进行安全性与免疫效力检验.结果表明,15日龄京粉雏鸡接种1×1010 CFU/mL抗原含量的全菌灭活苗后无异常反应,注射部位及内脏器官无病变损伤,对致死量的本菌攻毒具有100%的保护率;1×109 CFU/mL抗原保护率达85%以上,表明所制备的全菌灭活苗具有对雏鸡具有较好的免疫效力.  相似文献   

18.
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卵孢子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卵孢子菌系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卵孢子形成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黑麦A培养基中卵孢子产生的量最多,其次是燕麦培养基,V8培养基最少,在Mira品种上卵孢子产生量最多,而在PB06上只有少量产生,在10℃下产生卵孢子的量最多,15℃最少。用液体培养基产生的卵孢子悬浮液涂于黑麦A抗菌素培养基或直接挑单卵孢子培养于黑麦A抗菌素培养基上,获得单卵孢子菌落,继续培养获得单卵孢子菌系。以A1和A2孢子囊等量混合制成悬浮液,接种于Mira叶片上,获得卵孢子群,经穿薯片培养获得卵孢子群菌系。将获得的单卵孢子菌系和卵孢子群菌系进行交配型、抗药性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测的18个卵孢子菌株中,有17个为A2交配型,1个为A1交配型;占75%的卵孢子菌株对甲霜灵表现为中抗,25%的表现为抗性;对非水平抗性品种表现为较强的致病性,而对水平抗性品种的致病性较弱,不同的卵孢子菌系的致病性表现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菌龄与温度对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露白的小麦种子直接播于没菌龄的小玫纹枯病菌PDA平板上,测定纹枯病菌致病力。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菌龄为5-8天的致病最强,3天的次之,15天的致病力最弱。温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菌丝的最适分染温度为18℃-20℃,且不同的温度下,病变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病状。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具有拮抗棉花枯、黄萎病菌的棉杆促腐菌剂,进行棉杆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及拮抗菌株的筛选,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对棉花枯、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菌株发酵液对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获得1株具有抑菌效果的棉杆纤维素分解菌SJ-3,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se)达到69.1 U/mL,滤纸酶活(FPase)达到48.5U/mL。该菌对棉花枯、黄萎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显著抑制,抑制率分别达到24.7%、23.1%。其发酵液具有抑菌活性,较高的发酵液浓度能增强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发酵液对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最高抑制率为21.6%,而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较弱,最高抑制率仅为6.2%;发酵液对黄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高分别达到32.2%、21.4%。经鉴定,菌株SJ-3为普通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