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四川资中侏罗纪一新的半椎鱼类及其生物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的棘背天府鱼(新属新种)发现于四川资中沙溪庙组.它只有大的顶骨、少的次眶骨及无饰缘棘鳞等特征,与新鳞齿鱼(Neolepidotes)相似;另外具有很发达的棘状背嵴鳞、少的次眶骨及鳞片无杵臼式关节等特征,与半椎鱼(Semionotus)很相似.天府鱼以其长大的顶骨、较居后的颌关节、较短的眶前距、很发达的棘状背嵴鳞及无饰缘棘鳞等特征,有别于半椎鱼科中所有已知属.根据天府鱼和过去记述的鱼化石,仍认为含鱼层的时代可能为中佚罗世.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在江苏句容发现的中华鳞齿鱼属(Sinolepidotus)一新种——长背鳍中华鳞齿鱼(Sinolepidotus longidorsalis sp.nov)。新种的一般形态特征如身体高纺锤形,背鳍长,臀鳍离尾鳍近,头骨外部骨片的形状及排列格局,口裂小,下颌骨有较高的冠状突,口缘牙齿高而尖,体侧中部和背区的一些鳞片高显著大于宽等,与浙江早白垩世的浙江中华鳞齿鱼(Sinolepidotus chekiangensis)很相似。但新种具有背鳍较长,背鳍鳍条数目较多,吻突尖,及鳞片后缘梳状齿不发育等特征区别于浙江中华鳞齿鱼。此外,评论了中华鳞齿鱼属的系统位置,认为它的形态特征与Paralepidotus很相似,对它原列入半椎鱼科提出疑问。根据长背鳍中华鳞齿鱼的性质并参考有关地质古生物资料,将含鱼层杨冲组的时代定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姚安县白垩纪江底河组发现的鳞齿鱼属一新种——姚安鳞齿鱼(Lepi-dotes yaoanensis,sp.nov.)。根据新种和邻区相同层位中的鱼群性质,认为含鱼化石地层的时代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的这一鱼化石是成都地质学院寄交我所鉴定的。据称标本采自四川泸州市附近,其产出层位无记载。鱼化石保存于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中。经观察应属于半椎鱼科(semionotidae),代表鳞齿鱼属(Lepidotes)的一新种。鳞齿鱼在地史上延续较长,其化石在晚三迭世到晚白垩世的地层中均有发现。地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的这块鱼化石,是地质部一个野外队采自四川重庆附近的,化石保存在灰绿色钙质细砂岩中。经著者观察应属半椎鱼科(Semionotidae)的化石,代表鳞齿鱼属(Lepidotus)的一新种。鳞齿鱼是侏罗纪时分布很广的鱼类,虽在四川等地早被野外地质工作者发现,但至今还缺少对这类鱼的记述。重庆发现的这块鱼化石虽然保存不太完好,但对今后系统地研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获取了大量来自云南下泥盆统洛霍考夫阶西屯组和西山村组下部花鳞鱼鳞片的三维重建模型。描述了花鳞鱼类的一个已知属——副花鳞鱼属(Parathelodus)的共7个种,三裂副花鳞鱼(P. trilobatus)、亚洲副花鳞鱼(P. asiaticus)、角状副花鳞鱼(P. cornuformis)、雅致副花鳞鱼(P. scitulus)、西屯副花鳞鱼(新种)(P. xitunensis sp. nov.)、王氏副花鳞鱼(新种)(P. wangi sp. nov.)和寥廓副花鳞鱼(新种)(P.liaokuoensis sp. nov.)。新材料的发现将副花鳞鱼的地层分布从洛霍考夫阶西屯组至西山村组上部延伸到西山村组下部,最低层位已非常靠近志留系与泥盆系的界线。西屯副花鳞鱼、王氏副花鳞鱼和廖廓副花鳞鱼3个新种的发现提高了我们对中国早泥盆世花鳞鱼类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铰齿鱼类包括拱鱼目、半椎鱼目和鳞骨鱼目。生活在中北美和古巴淡水环境的雀鳝是铰齿鱼类鳞骨鱼目的现生代表,被称为活化石,为新鳍鱼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新鳍鱼类是辐鳍鱼亚纲最大的演化支系,几乎分布于地球上各种水环境。除了多鳍鱼和鲟鱼,其他所有的现生辐鳍鱼类都属于新鳍鱼类。《古脊椎动物学报》最新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我国云南罗平发现了两亿四千万年前一种新的铰齿鱼类:优美玉带鱼。优美玉带鱼,可归入  相似文献   

8.
肋鳞鱼目是新鳍鱼类的一个干群,包括肋鳞鱼科和胸鳍鱼科,生活于欧洲和华南中、晚三叠世海洋环境。其中肋鳞鱼科鱼类通常个体较小,标准体长很少超过55 mm。根据最近发现于云南富源和贵州兴义中三叠世拉丁期(~240 Ma)海相地层的3块保存良好的鱼化石,命名了肋鳞鱼属一新种,霸王肋鳞鱼(Peltopleurus tyrannos sp.nov.)。该发现代表了中三叠世个体最大的肋鳞鱼属物种(体长达72 mm),为了解肋鳞鱼科的骨骼形态和摄食分异提供了新的信息。霸王肋鳞鱼不仅上、下颌口缘具有颇为粗壮的牙齿,在口内的颚翼骨上还生长有许多不同大小的钝牙;推测这些钝牙可能用于压碎一些带壳的无脊椎动物(如甲壳动物)和被硬鳞的小鱼,这与此前在兴义生物群中发现的东方肋鳞鱼形成鲜明的对比:东方肋鳞鱼体型很小(标准体长为26 mm)、口缘无牙、个体数量丰富,可能代表了一种集群游动、捕食细小浮游无脊椎动物的肋鳞鱼物种。新的发现表明华南中三叠世兴义生物群中的肋鳞鱼属已进化出两种不同的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了产自山东蒙阴盆地分水岭组中原始真骨鱼类—新属、新种——宁家沟谭氏鱼(Tanichthys ningjiagouensis gen. et sp. nov.).据其形态特征,它应归入舌齿鱼超科(Hiodontoidea),并与舌齿鱼科的成员接近.其生存时代很可能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0.
伊洛瓦底江中国境内江段裂腹鱼属二新种描述及分类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伊洛瓦底江水系的裂腹鱼属进行分类订正。发现了两种未被描记的鱼类新种,即白体裂腹鱼(Schizothorax leukussp.nov.)和奇异裂腹鱼(Schizothorax heteri sp.nov.)。白体裂腹鱼下唇完整不分叶、表面具发达乳突,下唇后缘平直呈横带形;下颌内侧角质突起甚厚,充满整个口腔,角质前缘锐利;胸鳍末端之前的峡部和腹部裸露无鳞;须长约等于眼径;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较软,基部~1/3扩大变硬、后缘具明显锯齿;侧线鳞94~105,侧线上鳞26~34,侧线下鳞21~27;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6~20;体侧暗褐色,无明显黑斑。这些特征可将白体裂腹鱼与本属其他种类相区分。奇异裂腹鱼吻皮与上唇约等厚;下唇发达,分三叶,中间叶小,约与触须基部直径相当;唇后沟连续;下颌无锐利角质;胸鳍末端之前的峡部和腹部裸露无鳞;须长约等于眼径;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扩大,为粗状的硬齿,后缘具强锯齿;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侧线鳞89~104,侧线上鳞24~33,侧线下鳞19~29;通体浅灰色,体侧无斑纹;这些特征可将白体裂腹鱼与本属其他种类相区分。该研究否定了圆颌裂腹鱼(S.rotundimaxillaris)的有效性,澄清了墨脱裂腹鱼(S.molesworthi)、灰裂腹鱼(S.griseus)和保山裂腹鱼(S.paoshanensis)等在伊洛瓦底江水系的记录均属误订,确定该水系中国境内裂腹鱼属有效种为8种,并制定了伊洛瓦底江裂腹鱼属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薄鳞鱼类化石的新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了薄鳞鱼类(leptolepids)一新属新种——罗家峡隆德鱼(Longdeichthys luojiaxiaensis gen.et sp.nov.)。它和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另一原始真骨鱼类狼鳍鱼(Lycoptera)共生。因而,为研究真骨鱼类的演化和确定我国北方中生代含鱼岩系的时代及地层对比上,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刘东  唐文乔 《动物学杂志》2017,52(5):886-890
本文根据采自海南岛的标本描述了中国南海一新记录种:颈斑尖猪鱼(Leptojulis lambdastigma)。本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形,体长为体高的3.7~4.0倍,为头长的3.1~3.6倍;头长为吻长的2.7~3.3倍,为胸鳍长的1.45~1.65倍;头裸露无鳞;两颌前端各具2对大犬齿,外侧1对犬齿弯向外后方;背鳍Ⅸ-12,臀鳍Ⅲ-12,胸鳍i(不分支)+11-12(分支);侧线完整,侧线鳞27;颈部具一个"V"形大黑斑,胸鳍后部的上方、侧线的下方具一小黑斑。新鲜标本头部具2条黄色纵带,沿体侧分别经眼和胸鳍基部向后达尾鳍基部;体侧背部具1条浅棕黄色条带;胸鳍基部棕红色,后部浅色;臀鳍浅蓝色;尾鳍下部淡蓝色,上部橙色。本种与尾斑尖猪鱼(L.urostigma)形态较为相似,主要差别在于颈斑尖猪鱼的颈部具有一显著的"V"形黑斑,尾鳍基部无黑斑(尾斑尖猪鱼具此黑斑)。  相似文献   

13.
记比耶鱼(Birgeria)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帆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3):168-176,T001,T002
记述了采自云南罗平晚三叠世法郎组竹杆坡段的比耶鱼一新种──刘氏比耶鱼(Birgeria liui sp. nov.),这是比耶鱼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刘氏比耶鱼与产自瑞士圣乔治山中三叠世边境沥青层的史氏比耶鱼最为相近,两者仅在尾柄长高之比、尾鳍长短与上下叶外缘交角、背鳍和臀鳍辐状支鳍骨的数目、臀鳍辐状骨骨板的大小、以及侧线管骨化与否等特征上略有差异。比耶鱼与软骨硬鳞鱼超目的鲟形目最为接近,两者共有一系列特征,如除尾上叶外体侧裸露,副蝶骨末端伸达头后,鳃盖骨退化;但比耶鱼同时也具有不少的特有特征,代表了软骨硬鳞鱼超目的另一类群──比耶鱼目(Birgeriiformes ord. nov.)。刘氏比耶鱼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华南扬子区中、晚三叠世鱼类化石与特提斯西部的鱼群具有密切的动物地理关系。  相似文献   

14.
北京西山杏石口组的鱼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北京西山杏石口组的—占鳕——Xingshikous xishanensis gen. et sp. nov.,其形态与延长群的 Triassodus 和石拐群召沟组的 Daqingshaniscus 有所相似,但更近似后者.根据古鳕类的进化水平,推证含鱼化石沉积杏石口组的时代为早侏罗世.文中还讨论了我国北方古鳕类基干支的某些分子如 Turfania、Triassodus、Xingshikous、Daqingshaniscus 和 Uighuroniscus 的分布及其生物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月中旬浙江省乐清县岐蒲镇渔民在中国东海南部(靠近台湾北部)海域捕获一条体长4 560 mm的鲨鱼.经鉴定为大口鲨Megachasma pelagios Taylor,Compagno et Struhsaker,1983,为我国大陆沿海鲨鱼1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6.
陕北延长群一新古鳕类及其生物地层意义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本文记述了在陕西北部耀县铜川组发现的古鳕科一新属、种——延长三叠鳕(Triassodusyanchangensis,gen.et sp.nov.)。在对其形态特征作较详细描述的基础上,认为它既与美国晚三叠世的吐鲁瑟欧鳕(Turseodus)很接近,又与我国四川须家河组(晚三叠世)的蜀鳕(Sh-uniscus)相似。基于上述的理由,认为铜川组的时代是晚三叠世。根据迄今在我国晓三叠世发现的鱼类,探讨了我国晚三叠世的鱼群与北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1月在广西都安县下坳乡一岩洞地下水中采到1尾鱼类标本,经鉴定为金线NFDA2属一新种。新种与大鳞金线NFDA2S. macrolepis和陆良金线NFDA2S. macroscalus相近。但新种在背腹鳍相对位置以及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后缘具锯齿等方面与上述两种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该新种仅局限分布于洞穴中,就其生境来说也与上述两种更为不同。此外,新种头长与吻长和头长与眼径的比例是目前该属内已知最小的,眼明显偏大,反映出其对弱光生境条件的适应。  相似文献   

18.
Jaafar Z  Lim KK  Chou LM 《Zoological science》2006,23(11):1043-1047
The mudskipper Periophthalmus walailakae is recorded from Singapore, where it was previously misidentified as Periophthalmodon schlosseri, with which it is syntopic. Periophthalmus walailakae is distinguished from its congeners by the following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pelvic fins completely united and shaped like a disk, and first dorsal fin dark brown or black, with a rounded posterior edge and a white distal margin. This species most closely resembles Pn. schlosseri but has one row of teeth on the upper jaw, scales on the isthmus, and a different upper lip and jaw morphology. Contrary to an earlier report, scales are present on the snout, interorbital, and isthmus of Ps. walailakae. The two species can also be distinguished by size,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body color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