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胆管探查术后处理方法分成胆管一期缝合组(22例)和T管引流组(28例),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与T管引流组相比,一期缝合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不延长手术时间,不增加手术死亡率,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避免因放置T管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7年6月因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探查术11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胆总管一期缝合61例(缝合组)与T管引流52例(引流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与腹腔引流时间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补液量少于引流组(P<0.05)。缝合组在术后胆漏(4/61),结石残留(2/61)和结石复发(5/61)等并发症方面与引流组(分别为2/52,3/52,4/52)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拔T管后引起胆汁性腹膜炎2例。两组均未发生术后胆管狭窄。结论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凡  徐其洋  姚登义 《安徽医药》2020,24(8):1616-16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联合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胆石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12月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胆石症病人 88例,其中观察组 46例,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联合胆管支架置入术,对照组 42例,仅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胆漏、胆管结石残余)。结果观察组腹腔引流时间[(5.08±0.53)d比(5.52±0.72)d]、术后住院时间[(6.37±0.64)d比(6.79±0.97)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124.37±6.57)min比(124.50±5.89)min]及术中出血量[(66.39±9.05)mL比(66.45±8.96)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对照组并发胆漏、胆总管结石残留各 2例,观察组出现胆总管结石残留 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经治疗后痊愈。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联合胆管支架置入术可减少胆石症病人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蔡宇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2272-2273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处理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 00例LC后19例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原因及转归.结果:LC后19例胆总管残留结石中结石自行排出3例,ERCP确诊15例,15例通过EST成功取石,1例为术后胆漏并发胆管结石,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并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行胆管造影排除残留胆总管结石.结论:通过加强术前检查、术中仔细操作和术后积极处理,可减少LC后胆总管残留结石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胆总管结石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患,临床表现为发热、胆绞痛和黄疸,可因结石将胆总管堵塞进而引起胆源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2])。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常规治疗方式为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但T管引流术后患者需长期带管,常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同时经常出现T管脱落、胆漏、胆道出血、刺激胆管增生进而导致胆管狭窄等并发症。胆总管探查术后行鼻胆管放置引流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可明显使住院时间及导管放置时间缩短,使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显著降低。我们将鼻胆管放置引流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46例因肝外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观察同期48例腹腔镜下探查+T管引流。对比观察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取石成功率)、术后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所有病例不含肝内胆管结石,术中经胆道镜或胆道造影排除胆道残石及狭窄,腔镜下一期缝合后小网膜孔常规放置多孔引流管。结果腹腔镜下一期缝合术后7例腹腔引流液含胆汁,均未特殊处理。术后平均住院日8.5d。所有病例术后门诊随访,3个月内复查B超和CT,未发现胆道残石,亦无一例发现肝外胆管狭窄。结论对经过严格选择的肝外胆管结石病例,经术中精细操作和术中胆道镜检查排除残石及下端狭窄后,腹腔镜下一期缝合可作为另一种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联合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剖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在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普外科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患者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49.0±8.5)岁,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22)。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探查治疗,观察组根据胆总管结石情况,胆道感染情况,分为两组,亚组1(n=16):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一期缝合组),亚组2(n=20):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T管引流组),观察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腹腔感染、胆道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治愈后出院,无死亡病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联合胆囊切除术,较对照组采用传统剖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亚组比较,一期缝合亚组术前控制适应证情况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T管引流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较传统剖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疗效相当,但术后并发症少,费用低,住院时间少,具有微创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术前控制适应证情况下Ⅰ期缝合术后恢复更优,但在术前合并有急性重症或者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胆管下段开口狭窄等情况下,建议采用T管引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学者探索应用内置鼻胆管引流后一期缝合胆总管,取得成功经验报道78例术前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将引流导管预置胆总管内,随后实施腹腔镜或开腹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总管术治疗,78例手术均成功,术后无胆漏、胆道出血、胆管炎及结石残留等并发症,住院时间分别为6.2d和7.4d,取得良好效果.该手术能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及经济负担,简单易行,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和没有开展电子十二指肠镜检查的医院,该术式是一种集一期缝合和避免T管并发症的胆管引流两者优势为一体的安全、简便易行的胆总管探查术后引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道镜配合腹腔镜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技术和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分析730例胆道镜配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Ⅰ期胆总管缝合的有238例,腹腔镜下放置T管引流的有492例。730例均微创手术成功,T管术后4周-8周拔管,平均住院时间7d,235例肝内胆管结石或胆总管残余结石,行术后胆道镜取石。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且创伤小,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0.
刘智文  李勇 《江西医药》2010,45(11):1084-108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09年6月~2010年7月实施的67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一期缝合组26例与T管引流组41例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T管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一期缝合适应证的条件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一期缝合较T管引流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技术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进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中取石技术及胆管缝合技术。方法对71例诊断明确或疑有胆总管结石(CBDS)的患者实施了LCBDE。术中均用枪式取石钳直接取石、连续缝合胆总管切口、缝线两端用钛夹固定而避免打结等技术,并联合使用胆道镜检查。结果 LCBDE获得成功62例(87.3%)。其中,行胆道一期缝合无T管引流32例。手术时间109~450(182±66)min,术中出血10~400(72±72)ml,术后住院3~28(10±5)d。并发胆漏6例(9.7%)、残留胆管结石2例(3.2%)。结论改进技术后,LCBDE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2.
薛宏威 《中国医药科学》2014,(3):188-189,192
目的:评价分析3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有效率,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优于对照组,两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30/30)优于对照组为98.00%(49/50),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方面临床优异性显著,且减轻患者术中损伤,改善预后,简化手术步骤,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管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2400例腹腔镜胆管术后8例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胆囊管钛夹脱落经开腹手术重新结扎胆囊管治愈,1例肝总管损伤致胆漏者经腹腔镜置引流管后胆漏停止,3个月后因肝总管狭窄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治愈。全部病例随访1~5年,无胆管并发症发生。结论:肝外胆管或迷走胆管损伤、胆囊管残端钛夹脱落或夹闭不全、T管滑脱或T管窦道未形成是腹腔镜胆管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充分引流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关键在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应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施胆总管探查取石术82例临床资料。结果 82例手术均获成功,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64例,胆总管Ⅰ期缝合18例,平均手术时间110min,Ⅰ期缝合后胆漏1例,T管引流术后第21天拔T管出现胆漏1例,术后结石残留3例。结论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效果肯定,微创意义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3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运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同时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胆石症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经胆囊管探查6例,14例行胆总管Ⅰ期缝合术,12例行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技术上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12月本院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残留结石、胆管狭窄发生,胆汁漏3例,经腹腔引流后治愈出院。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安全可行,可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诊治的22例胆囊结石、胆管扩张的患者22例,采用开腹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和治疗,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胆总管结石17例,14例经胆囊管取出,3例改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均未置管,恢复好,无残余结石。结论开腹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避免了胆总管切开,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留置管的痛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树山  赵传印 《江苏医药》2012,38(18):2179-218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双镜)探查取石Ⅰ期缝合胆总管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双镜探查取石Ⅰ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9例中,手术取石成功65例(94.2%)。手术时间80-120min,住院6-9d。65例术后获随访1-5年,总治愈率92.8%,1例胆总管残余或者是结石再形成。结论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探查Ⅰ期缝合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改良缝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用4个"0"慢微乔线对胆道切开处作连续一期缝合,局部加用生物蛋白胶.结果 45例患者无1例发生胆漏,住院费用平均下降10.5%.结论 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改良缝合技术有利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具有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者,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的可行性。方法 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46例采用右肋缘下切口切除胆囊,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不放置“T”管,Winslow孔放置引流管1根。结果 46例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此术式安全可靠,解决了有相对胆总管探查指征者给外科医师术中带来的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