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一种防治瘢痕的外用复方中药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8只。进行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复制。实验分为2组:随机将每只兔子2只耳朵分别设为瘢痕膏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兔耳,48个创面。瘢痕膏组和对照组于创面上皮化时即开始用药。瘢痕膏组涂抹瘢痕膏(本院自行研制的外用复方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丹参酮、积雪甙、黄芩甙、甘草酸、苦参碱等,按3∶3∶2∶2∶1的比例加基质制作而成),对照组涂抹基质(制作瘢痕膏的基质)。将瘢痕膏及基质涂在瘢痕部位,并轻揉直到药物吸收,3次/d,连续用药28d。②第14天根据兔耳创面修复的颜色、质地等统计瘢痕块发生率;第28天观察两组瘢痕组织的外观形态(颜色、质地等);用PeriFlux5000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瘢痕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常规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200倍光镜下微血管计数。③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兔8只(16耳)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上皮化后14d,瘢痕膏组瘢痕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犤67%(32/48),85%(41/48),P<0.05犦。②用药28d后瘢痕膏组瘢痕略高出兔耳皮肤表面,颜色稍白,接近兔耳正常肤色,触之质软;对照组瘢痕明显高出兔耳皮肤表面,红色,质地硬。③用药28d后,瘢痕膏组兔耳瘢痕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犤(20.78±2.47),(36.79±3.12)PU,P<0.05犦。④用药28d后,瘢痕膏组兔耳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犤(26.8±5.4),(42.7±7.2)个/mm2,P<0.05犦。结论:此外用复方中药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微血管形成、微循环血流有抑制作用,对增生性瘢痕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一种防治瘢痕的外用复方中药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8只。进行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复制。实验分为2组:随机将每只兔子2只耳朵分别设为瘢痕膏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兔耳,48个创面。瘢痕膏组和对照组于创面上皮化时即开始用药。瘢痕膏组涂抹瘢痕膏(本院自行研制的外用复方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丹参酮、积雪甙、黄芩甙、甘草酸、苦参碱等,按3:3:2:2:1的比例加基质制作而成),对照组涂抹基质(制作瘢痕膏的基质)。将瘢痕膏及基质涂在瘢痕部位,并轻揉直到药物吸收,3次/d,连续用药28d。②第14天根据兔耳创面修复的颜色、质地等统计瘢痕块发生率;第28天观察两组瘢痕组织的外观形态(颜色、质地等);用PeriFlux5000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瘢痕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常规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200倍光镜下微血管计数。③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f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兔8只(16耳)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上皮化后14d,瘢痕膏组瘢痕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7%(32/48),85%(41/48),P〈0.05]。②用药28d后瘢痕膏组瘢痕略高出兔耳皮肤表面,颜色稍白,接近兔耳正常肤色。触之质软;对照组瘢痕明显高出兔耳皮肤表面,红色,质地硬。③用药28d后,瘢痕膏组兔耳瘢痕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0.78&;#177;2.47),(36.79&;#177;3.12)PU,P〈0.05]。④用药28d后,瘢痕膏组兔耳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6.8&;#177;5.4),(42.7&;#177;7.2)个/mm^2,P〈0.05]。结论:此外用复方中药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微血管形成、微循环血流有抑制作用.对增生性瘢痕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使用苦参碱预防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11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及病理科完成。在10只兔耳作80个创面建立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苦参碱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5只兔,40个创面。在做兔耳创面后的第2天起,开始使用药物,每次取0.5m L液体点至创面,3次/d。苦参碱组使用苦参碱贮液,生理盐水组使用生理盐水。在第3周切除兔两耳增生性瘢痕,做苏木精-伊红染色、M asson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两组兔耳创面中不形成增生性瘢痕的创面愈合时间及形成增生性瘢痕的数量;胶原纤维的面密度比、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面密度比值。结果:10只大白兔、80个创面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苦参碱组未形成增生性瘢痕有12个创面(30%),平均愈合时间为(10.6±1.7)d,形成增生性瘢痕块有28个创面(70%)。生理盐水组未形成增生性瘢痕有9个创面(22.%),平均愈合时间为(10.1±1.1)d,形成的增生性瘢痕块有31个创面(77.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光镜观察:苦参碱组平均胶原纤维面密度比明显较生理盐水组低(0.481±0.048,0.604±0.040,P<0.001);苦参碱组平均Ⅰ/Ⅲ型胶原的面密度比值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2.574±1.006,2.286±0.416,P<0.001)。结论:苦参碱不影响兔耳创面的正常愈合,也不能预防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但可以减轻所形成的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4.
苦参碱对兔耳皮肤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使用苦参碱预防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11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及病理科完成.在10只兔耳作80个创面建立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苦参碱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5只兔,40个创面.在做兔耳创面后的第2天起,开始使用药物,每次取0.5 mL液体点至创面,3次/d.苦参碱组使用苦参碱贮液,生理盐水组使用生理盐水.在第3周切除兔两耳增生性瘢痕,做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两组兔耳创面中不形成增生性瘢痕的创面愈合时间及形成增生性瘢痕的数量;胶原纤维的面密度比、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面密度比值.结果:10只大白兔、80个创面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苦参碱组未形成增生性瘢痕有12个创面(30%),平均愈合时间为(10.6&;#177;1.7)d,形成增生性瘢痕块有28个创面(70%).生理盐水组未形成增生性瘢痕有9个创面(22.%),平均愈合时间为(10.1&;#177;1.1)d,形成的增生性瘢痕块有31个创面(77.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光镜观察:苦参碱组平均胶原纤维面密度比明显较生理盐水组低(0.481&;#177;0.048,0.604&;#177;0.040,P<0.001);苦参碱组平均Ⅰ/Ⅲ型胶原的面密度比值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2.574&;#177;1.006,2.286&;#177;0.416,P<0.001).结论:苦参碱不影响兔耳创面的正常愈合,也不能预防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但可以减轻所形成的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5.
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的原位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临床上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浅表性瘢痕的效果优良,但机制不清。目的:进一步验证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的效果,并探讨创面原位再生修复的相关机制。方法: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传统络合碘治疗和湿润烧伤膏治疗两种修复方法对创面进行修复。结果与结论:湿润烧伤膏组创面愈合显著短于络合碘组(P<0.01)。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后即刻创缘无表皮干细胞标志分子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表达,24h后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表达。湿润烧伤膏组治疗后第4天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开始增多,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逐渐减少;络合碘组治疗后第4天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达高峰,第7天和第14天减少。湿润烧伤膏组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络合碘组(P<0.05)。提示超脉冲CO2点阵激光结合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兔耳浅表性瘢痕,能更好地启动和保护表皮干细胞,促进创面原位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真菌对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和新疆医科大学病理科完成。选取新西兰大耳白兔12只,随机分为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空白对照组,4只/组。在各组兔耳腹侧制作直径为1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形成时及术后第1天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分别于创面放置微量白色念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于创面放置微量金黄色葡萄球菌,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干扰因素。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及增生性组织块发生情况,测定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成纤维细胞数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胶原Ⅰ的表达。结果:实验纳入12只兔,兔耳创面制作时因麻醉药物过量4只死亡,予以补充。①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可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组织块,愈合时间均长于空白对照组[(14.7±1.0),(15.3±1.1),(11.2±1.3)d,P<0.01];增生组织块出现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85.4%,91.6%,62.5%,P<0.05);术后28,49,60d增生组织块成纤维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②各组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胶原Ⅰ在术后28,49d均为强阳性表达,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最为显著,随时间的推移各组表达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结论:白色念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创面均易出现增生性组织块,其形成与创面愈合过程关系密切,创面愈合时间越长增生组织块的出现率越高,符合人增生性瘢痕变化规律,验证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及胶原之间的密切关系构成了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细菌纤维素对皮肤创伤愈合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对增生性瘢痕是否有治疗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细菌纤维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建立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第21天创面上皮化后,对每只兔耳5个不同瘢痕面随机给予5种不同处理方式:持水性分别为1:5,1:6,1:8细菌纤维素组、阳性对照组(贴敷瘢痕贴)、阴性对照组(未贴任何敷料且瘢痕自然生长)。观察不同处理后第0,14,21,28,42,56天瘢痕面大体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瘢痕增生厚度低于阴性对照组,但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瘢痕组织中真皮层薄,成纤维细胞少,胶原纤维较细、排列较整齐;与阳性对照组组比较,持水性1:5,1:6,1:8细菌纤维素组成纤维细胞数稍多,胶原也稍粗、排列也稍不整齐。3种细菌纤维素组间瘢痕厚度及成纤维细胞数量为1:5细菌纤维素组>1:6细菌纤维素组>1:8细菌纤维素组(P<0.05)。说明细菌纤维素有效抑制了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并且持水性越高,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多不饱和脂肪酸有抑制细胞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作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炎症、细胞免疫、细胞因子有着密切关系,但目前尚无应用多不饱和脂肪酸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在9只新西兰大白兔兔耳腹侧做直径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侧6个,共108个,其中形成增生性瘢痕92个,瘢痕形成率为85%.实验分3组:每只兔耳靠前3个创面涂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霜,右耳靠后3个创面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创面上皮化后立即涂药,每日1次,左耳靠后3个创面自然愈合.分别在术后28,42,63,90 d,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显微镜下观察瘢痕组织的厚度、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原纤维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涂抹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霜和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可使增生性瘢痕体积缩小、厚度变薄、成纤维细胞密度减小、胶原纤维表达减少.尤以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霜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减轻瘢痕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上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浅表性瘢痕的效果优良,但机制不清。目的:进一步验证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的效果,并探讨创面原位再生修复的相关机制。方法: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传统络合碘治疗和湿润烧伤膏治疗两种修复方法对创面进行修复。结果与结论:湿润烧伤膏组创面愈合显著短于络合碘组(P〈0.01)。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后即刻创缘无表皮干细胞标志分子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表达,24h后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表达。湿润烧伤膏组治疗后第4天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开始增多,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逐渐减少;络合碘组治疗后第4天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达高峰,第7天和第14天减少。湿润烧伤膏组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络合碘组(P〈0.05)。提示超脉冲CO2点阵激光结合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兔耳浅表性瘢痕,能更好地启动和保护表皮干细胞,促进创面原位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增生性瘢痕局部血流量明显增高,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萎缩期及成熟的正常瘢痕.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新西兰大耳兔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瘢痕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 组,实验组局部注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照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药物干预后30 d 实验组兔耳瘢痕较对照组颜色变淡、质地柔软、厚度薄.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组真皮层较对照组薄,单位面积内成纤维细胞数较对照组少,呈平行排列,毛细血管管径较对照组细;实验组瘢痕增生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实验组瘢痕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说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