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孙俊杰  王鑫 《山西建筑》2010,36(33):5-6
结合我国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对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在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城市生态问题、特大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方式,暴发户式“城市美化运动”等重要问题,以期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科学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层需求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构建——上海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公园是就近服务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公园绿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日益增长并趋于多样,但具有针对性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尚未构建。选取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社会分层水平均位于全国领先地位的上海作为案例城市,通过对其社区性使用的公园进行取样调研,剖析社区公园的服务范围、公园内活动空间构成和游憩设施配置的现状问题,以及不同收入层次的使用人群对游憩出行距离、公园内活动空间和游憩设施的需求与偏好,用以指导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影像,通过ARCGIS10.2统计分析天津市各区、各街道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提取全市综合性公园与区域综合性公园,建立步行、自行车、地铁与小客车四种出行方式的缓冲区,进一步分析不同出行方式下公园绿地的服务公平性与便捷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公园发展及城市发展史的研究,发现城市公园是一个基于时代背景的现代绿地形式,其形成原因可溯源至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社会。通过研究中外城市公园发展历程,发现其出现的直接诱因是城市社会健康问题的爆发,其根源是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的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将增设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作为缓解该问题的主要策略之一。城市公园的快速发展常常处于城市加速发展期,其发展速度越滞后,社会健康问题就越突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继续发展,未来十年是城市环境问题最尖锐的时期,因此该阶段加快建设城市公园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国南昌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研究及启示 (1926—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民国时期传统城市中"新兴都市"的代表,南昌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历了一段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高峰。在回顾该时期南昌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考证、解读并评价南昌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和实践,总结该阶段南昌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特点及对于当代的启示,主要表现在:贴近城市现实需求,勇于借鉴先进经验;扎根城市山水骨架,营造地域风貌特色;尊重民族文化情感,保护城市历史文脉;规、建、管有机结合,注重经济社会效益。建设中地方政府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该时期南昌市公园绿地发展中体现出务实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对于指导当前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具有特殊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需求。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规划及居民生活需求现状,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滁州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分布进行评价分析,并据此提出未来公园绿地规划的几点建议,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居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并驾齐驱的当下,城市开放性公园绿地该如何发挥其价值,其价值该如何延续成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城市开放性公园绿地的环境评价也许可以为其发展和延续提供更为客观的实践总结和指导。采用使用后评价(POE)对重庆中央公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希望可以以点及面地为城市开放性公园绿地的价值延续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日本城市公园绿地管理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玉红 《中国园林》2009,25(10):77-81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促进了园林绿地建设的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建设完成后,随之面临的将是管理问题,于是公园绿地管理成为重要课题.日本在1956年制定<城市公园法>促进了公园绿地发展,随后进行了部分修正,掀起了新一轮公园建设和管理高潮.通过对日本公园绿地管理历史背景与发展的研究,试图分析其主要特征,为我国公园绿地管理的决策、实践、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城市绿地开放共享是源于人民生活方式和休闲运动方式改变的深刻变革,落脚于服务公园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宏观思维和细节考量,没有充分发挥公园开放共享的最大价值,因此科学系统总结其核心要义并提出科学路径,对于各地政府的落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分析总结当前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各阶段所产生的问题,系统提出公园城市目标下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核心要义和科学路径,归纳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理念的三大核心要义,即有温度的开放共享、有深度的开放共享和有维度的开放共享。同时从要义出发,分别从公园空间体系、产业、管理参与3个方面提出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路径。【结果/结论】为全国各地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为城市公园绿地的高质量建设、高品质使用和高效能治理,以及实现公园城市的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撑和指引。  相似文献   

10.
识别特大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编制内容体系上的不足,并结合广州绿地规划编制经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创立了城乡一体的绿地规划编制框架,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构建“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将绿道规划纳入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绿地系统分层管控体系等,进一步完善了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1.
Landscape ecology challenges the urbanisation process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infrastructure sectors.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have a stro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landscapes. This impact is often positive in an economic sense but can be negative in respect of natural or recreational functions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 challenge for spatial planning is to locate infrastructure lines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less dynamic functions in and around the urban region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act of network patterns on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on green patterns, taking the history of the Randstad Holland as an example. In history the central peat area of this region was hardly accessible. This fact has led over the course of time to a unique spatial pattern: the major infrastructure lines and the major urban settlements are situated on the rim of a Green Heart. This creates a high-quality setting for the economy and the urbanisation of more than 6 million people as well as for natural and agricultural functions. Such a combination of urban elements and infrastructure around a green core can also be found on other scale levels and in other regions. Constraints on access often correlate with restricted urbanisation and with a sustainable position for the green elements. In those cases that such a restraint is chosen deliberately, often five phenomena are visible: (1) Polarity: a spatial polarity between less dynamic and more dynamic functions. (2) Decentrality: a side position of the main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 centres and a central position for the green functions. (3) Equality: equilibrium in extension of urban and rural elements. (4) Continuity: the green areas are part of larger scale networks. (5) Formality: planning policies couple the planning of infrastructure and dynamic urban activ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ss dynamic, green functions.Together, these five elements create a special approach of spatial planning that can be applied on various scales. It is possible to use these elements as a concept, a design tool to create sustainable conditions for the ‘green’ functions in and around city regions. Based on some examples,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a strategy for urban-rural (re-)development aiming at high-quality urban life and fo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and around urban regions. Sustainable spatial patterns demand a planning approach that combines the planning of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 activities with the planning of their green counterpoint.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动城市地铁的发展。通过对中国主要城市地铁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从城市地铁发展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地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地铁时代的到来。地铁产业作为中国的朝阳产业,是中国城市基础交通设施中最有前景、最有市场的产业。同时提出了我国城市地铁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三一河廊道的设计导则将为美国最大型的绿色基础设施提供可持续性的设计方法和措施——9英里的城市公园,分洪河道和交通改善工程,将中央达拉斯改造成多个混合使用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社区。项目的规模和尺度给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同时也更强调了绿色基础设施在重塑城市可持续环境方面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快速的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给自然和人文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绿色基础设施分析能成为有效的途径,帮助发现并缓解城市环境问题。从一个多尺度的视角,重估绿地并提出策略,将其整合成一个整体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宏观上,将自然保护区作为绿地系统的主要结构;微观上,减小城区绿地的破碎度。利用景观指数结合GIS的分析方法,重估香港的绿化总纲图,并分析香港在绿地管理上的策略,为其它高密度亚洲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宫聪  吴竑  胡长涓 《中国园林》2022,38(5):62-67
山地洪涝灾害制约城市发展与安全。近年来,美国多处城市采取小规模且分散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与传统管网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雨洪问题,发挥GSI的多种功能与效益。以美国山地城市匹兹堡的“绿色优先计划”为例,重点介绍了灰绿雨水基础设施在管理合流制溢流与洪涝等方面的效能评估方法,以及GSI融入排水分区城市设计框架的规划策略。以期在规划技术方法、多功能GSI、灰绿设施配置等方面为中国山地城市中灰绿雨水基础设施的协同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先成 《城市建筑》2014,(12):31-31
对于我国资源紧缺的现象,建设节约型城市是我国当前的必然趋势,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规划设计节约型城市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绿色生态建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是当代和未来城市和建筑发展的主导思想。地下空间开发作为现代城市总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同时其自身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因而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思想为指导 ,采取相应的绿色生态建筑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入手,提出了城市发展质量的阶段性内涵.以江苏为例,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构建了涵盖经济可持续、社会文明、生态环境、宜居建设四个方面的可测评、可衡量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了基于绿色优先的正向-逆向数据标准化和基于市民关注度的层次分析指标权重值方法.通过江苏各城市发展的指标值数据标准化以及指标权重计算,对江苏省各设区市和县(市)城市发展质量的单项质量以及综合质量进行了客观评价.根据江苏省城市发展质量的体检评估结果,对江苏省的城市发展提出了区域差别化发展、重点市县节点培育、宜居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蔺银鼎 《中国园林》2001,17(6):29-31
园林绿地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中惟有自净能力的系统,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园林绿地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已成为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水平的瓶颈,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建议要进一步在国民中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加强对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理论,机制及应用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由来、演变、作用,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系统化进展、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步骤,并阐述了识别绿色基础设施用地的标准、方法与设定绿色基础设施用地保护优先权,旨在通过引入绿色基础设施这一新理念来对我国土地生态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给予预测。文章也强调了建立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土地的精明保护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