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前有报道的,后有告状的,这是当前读者讽刺失实新闻的一句口头禅。近些年来,新闻官司越来越多,而这些官司又大多是报道了不真实的新闻事实引起的。细究新闻失事原因,大多又是缺乏调研方法所致。我认为,我们做记者工作的,都应以毛泽东为调研榜样。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一惯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革命时期他深入湖南十几个县几十个乡,利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调查农民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来到工厂车间、农民田头、军营连队,调查工农兵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情况。毛泽东的调查方法多为现场观察看、个别访问和开小型座谈会,而不仅凭一两个负责人的口头汇报或书面材料,他认为这样得到的情况更切合实际。毛泽东又非常重视调查之后的研究工作。他认为调查是为研究服务,研究是调查的继续。他的研究方法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抽象出来的理论才对实践更有指导意义。可以说,新  相似文献   

2.
我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作者务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有些失实报道的发生,固然与提供情况的人有关,但我认为,作为报道者应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没有作过细的调查核实工  相似文献   

3.
报刊上有个别的文章空话累累,失实的新闻也不鲜见。原因故然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当属个别记者、通讯员不太注重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的功底不深。笔者就调查研究与新闻写作谈点看法。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传家宝和基本功。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名篇章、就是调查研究的结晶。他提倡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已成为我们工作的座右铭。谈到调查研究和新闻写作的关系。有人把两者等同起来,说新闻采访写作就是调查研究。笔者以为:尽管调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失实,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作者凭空编造事实来欺骗读者,这是很恶劣的。还有一种,是被报道的单位和人,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而制造的事实,作者没有识别,信以为真,轻率地写成了新闻,造成失实。艾丰同志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宣传性现象”。他曾写了两篇文章(刊登于《新闻战线》去年第11期和今年第3期)宣传他的这一观点。多年来,我们的新闻理论研究存在视野狭小,课题陈旧的缺陷。艾丰同志用敏锐的眼光,抓住新闻实践中实际存在而又为人们不注意的问题,进行理论概括,提出这样一个新的概念,这种勇于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一些新闻报道出现失实,群众对部分媒体信任度降低。这和新闻从业者作风浮飘,尤其是缺少扎实的调查研究有关。新闻失实大多可以追溯到作风上的漏洞就宏观的思想层面而言,一些记者——追求报道数量,忽视新闻质量。媒体竞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从延安时期提出来,已经48年了。可是,一直今天,新闻失实的问题依然不断。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我国新闻界的一种“顽症”。我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就北京晚报来说,复刊八年来,新闻失实的问题,给编辑部惹起麻烦的有几件,给被报道的单位惹起麻烦的就更多。  相似文献   

7.
以新闻的形式刊出的工作总结,究竟算不算新闻,曾有过争议。就算是新闻,它也只是新闻的一个部分。但是,有的同志在谈新闻“整体真实”、“宏观真实”时,常以工作总结的标准要求所有新闻,这种倾向值得考虑。《新闻战线》第5期《一月谈》上范持发表的《宏观失实更可悲》一文就有这种倾向。他在文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叫做“微观真实,宏观失实”。这就是用工作总结的标准来衡量新闻报道而提出的命题。从他所举的两个  相似文献   

8.
有的同志提出,纠正新闻失实现象,主要是个实践问题,没有多少理论好讲,难道谁还不知道新闻要真实吗? 其实不然。一个人任何错误的行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一种错误的理论、错误的认识所支配的。新闻失实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案例,起因是一篇批评报道说某人在公共汽车上行窃被抓,被批评者对行窃被抓这一基本问题避而不谈,却主张其在被抓时没有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哆嗦”,并据此认为新闻失实,构成侵权。 是否新闻有任何一点失实都能构成新闻侵权,司法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并非完全一致。如果过于苛刻地追求新闻中每一个细节的真实,而不能准确把握新闻失实与侵权的法定界限,就无法给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一个合法有利的环境,舆论监督的巨大社会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失实,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作者凭空编造事实来欺骗读者,这是很恶劣的。还有一种,是被报道的单位和人,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而制造的事实,作者没有识别,信以为真,轻率地写成了新闻,造成失实。艾丰同志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宣传性现象”。他曾写了两篇文章(刊登于《新闻战线》去年第11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她既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又承认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通俗的解释。我们做记者工作的,是发言最多、听众最广的“专职发言者”,几乎每天都要和新闻事实打交道,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便成了我们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在新闻学中,我们掌握的第一个原则便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实和虚假是新闻之大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实,避免失实和虚假呢?下面我就以自己的采访实践,谈几点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在新华社的创建与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没有像毛泽东那样从新华社组建起始终不渝地关怀和指导着它的进步与成长;没有像周恩来那样在一些重大问题、重要时刻,如同一位总编辑为新华社报道运筹帷幄。而他留下来的主要是理论财富,从新华社的性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到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时,回忆和研究他的新闻实践和新闻论述,既是怀念,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的同志提出,纠正新闻失实现象,主要是个实践问题,没有多少理论好讲,难道谁还不知道新闻要眞实吗? 其实不然。一个人任何错澳的行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一种错误的理论所支配。新闻失实也是这样。此如,有的人把新闻的眞实与文学的眞实相混淆,导致新闻实践中的“合理想象”;有的人认为写典型报道不添枝加叶就写不成,于是就来个虚构情节,……凡此种种,哪条新闻失实不与理论和认识相关呢?因此,要纠正新闻失实现象,除了采取各种具体的行政措施,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之外,还要在新闻队伍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教育,提高认识水平。一、新闻传播信息,人们要求新闻必须完全真实,是为了从新闻中得到可靠的信息。人类要生存,就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通过新闻报道获取信息是~条十  相似文献   

14.
论文缩微     
“新闻报道失实” 的法定界限 王泽华在《新闻战线》第8期上撰文谈到,根据法律解释,新闻失实报道,是特指那些基本事实失实、有侮辱性内容的报道.而基本事实准确,没有侮辱性内容,即使存在个别细节与词句不当,也不宜轻易称之为新闻报道失实而扣上“新闻侵权”的大帽子,除此之外,在采写报道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采访中问被批评单位与个人讲清楚,正确的新闻评论与正当的新闻批评报道,同样是受法律保护的。(2)进行重大新闻采访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把一些新闻事实材料搞得更准确。更充分、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15.
广大听众和读者对失实报道是深恶痛绝的。我们搞新闻工作的同志,就主观意愿来讲,总想杜绝或少出现失实报道,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可是,仔细检查起来,失实报道数量还是不少的。下面就我经历的两次失实报道为例,从中引出点教训。去年9月,我们泰顺县广播站编辑部收到了县民政局一位同志写来的《县委领导带领机关干部大扫除》一稿,当时,正值我编发新闻稿。我看后认为,当前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县委领导带头树新风,值得一播。编稿之前,我曾想去县委核实一下情况。但又一想,  相似文献   

16.
警钟要长鸣     
看了去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个欺世盗名的骗局——关于通讯〈“他没沾临漳半点光”〉严重失实的调查》一组报道,颇感震惊。象这样与事实截然相悖的报道,在近几年来的新闻失实事例中,确是不多见的。原河北临漳县委书记蔡成功,不但包庇儿子犯罪,而且自己也有许多违法乱纪行为,这样的人,竟被宣传成“自觉维护党性原则,坚决抵制不正之风”的正面典型。人民日报在处理这一失实报道时,采取了严肃认真的态度,表  相似文献   

17.
新闻欺骗及其与新闻失实的关系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然而,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并非都是真实的,新闻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新闻失实现象具有明显的故意性,这就是新闻欺骗。即,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新闻媒介捏造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而欺骗广大受众的新闻传播行为。新闻欺骗与新闻失实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新闻欺骗行为导致的新闻报道肯定是失实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欺骗是新闻失实的一部分。但新闻失实与新闻欺骗不是等同的概念,新闻失实的范围更广。新闻失实包括故…  相似文献   

18.
<正>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不仅使新闻工作失去了职业生涯,同时也严重破坏和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更严重的是破坏和影响了新闻媒体履行党和政府新闻宣传的职能作用。一、新闻报道的"失实新闻""失实新闻"与"假新闻"有所不同,那么何为"失实新闻"呢?所谓"失实新闻"是指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也就是说对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真相而形成的新闻。近年来,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失实新闻"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9.
俞浙前 《新闻实践》2011,(10):50-51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除了作者主观造假之外,最为常见的恐怕就是信源失实。很多人以为,这类失实多见于“负面报道”或“突发事件”,但笔者认为,这些领域并非“重灾区”。因为在做这类报道时,绝大多数记者会异常警惕、如履薄冰。相反,更需要重视的是“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众多新闻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现象却时有发生,如有些报道是彻头彻尾的凭空捏造,有些报道中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经过、历史背景或数字引用等具体细节失实,有的张冠李戴,有的任意夸大等等。这类失实新闻危害虽大,但由于有客观具体的判断依据,比较容易鉴别,大多能引起传播者和受众的警觉。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新闻,表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