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许多中医眼科文献在谈到治目病的体会时 ,常会提到“开通玄府” ,什么是玄府 ?玄府和眼睛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开通玄府 ?怎样开通玄府 ?本文汇集历年文献 ,希望给这些问题一个粗浅的答案。1 玄府学说的渊源玄府一词最早见于《素问》[1] ,《素问·水热穴论》云 :“所谓玄府者 ,汗孔也” ;《素问·调经论》云 :“腠理闭塞 ,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 ,故外热” ;《灵枢·小针解》中也出现了“玄府者 ,汗孔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有“汗濡玄府”。王冰在对《内经》的注疏中也提出 :“汗液色玄 ,从空而出 ,以汗聚于里 ,故谓之玄府。”可…  相似文献   

2.
玄府概念诠释(二) --腠理的历史演变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玄府,上逮<内经>,下至清朝,不少医家对玄府的概念、生理与病理等都做了一系列的论述.翻开历史的长卷,发现玄府与腠理两个概念混淆着.如<黄帝内经太素·温暑病>认为玄府就是腠理,谓:"所谓玄府者,汗空.……汗之空名玄府者,谓腠理也."<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也将腠理谓之玄府,并就其名称之内涵作了解释,谓:"皮之外,又有薄皮曰肤,俗谓之枯皮.经言皮肤亦曰腠理,津液渗泄之所曰腠,文理缝会之中曰理,腠理亦曰玄府.玄府者,汗孔也.汗液色玄,从空而出,以汗聚于里,故谓之玄府.府,聚也."而<素问识·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不同意此观点,谓:"玄府,腠理也,大误.玄府,汗空也,与腠理自异."在笔者所检索的近千部古文献中,腠理的记载多达近万处,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类名词,且名称较多,有凑、腠、腠肉、肉理、肌腠、分腠、焦腠理及焦理等名称散见于文字记载中.为深入探讨玄府的概念,系统诠释其内涵与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必要对腠理的历史演变轨迹作一勾勒.以规范名词,避免歧义,明确区别,挖掘其应有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麻黄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上治疗太阳伤寒病的主方,是辛温发汗解表之峻剂。风寒之邪伤于人体肌表、毛孔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外达,则有恶寒、发热无汗。肺失肃降上逆为喘;肌表经络受邪则头痛、身疼、无汗。舌苔薄白是邪在肌表,尚未化热入里,脉浮为病在表,紧为诸寒收引之征象。只要辨证不误,本方疗效确切。《素问·玉机真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这正是麻黄汤的立法依据。  相似文献   

4.
“玄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府”一词,有广狭二义:狭义者即通常所说之汗孔,源自《内经》;广义者为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所提出,指遍布人体內外各处的一种微细结构。本文所论,系指广义玄府。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导师盖国忠教授的指导下,试提出“邪在肌,始发高热”的新观点,以丰富中医在外感高热理论病位上的认识。1 传统的认识和不足 对于外感高热卫分风寒证邪毒侵袭的部位,传统认为在“皮毛”,其理论依据为《素问·调经论》所云:“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感”。认为诸阳之气,得上焦升发而达于外,故外伤于寒,则阳气不能发达于外,而邪欲破之内入,阳欲拒邪外出,正邪相争,乃怫郁主热。我们在大量临床观察中发现此种发热,多为热势不深,伴有恶寒、鼻塞、流涕等轻度感冒症状,全身症状轻。…  相似文献   

6.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肺肾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又互相影响.《冯氏锦囊秘录》[1]云:"治肾病必先求之于肺."临床中许多医家倡导从肺人手治疗肾脏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其中的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1外邪入侵是导致肾脏病的重要原因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与外邪密切相关.肾脏病常因外感诱发或加重.《素问·水热穴论篇》云:"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日风水."《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均指出风邪可引起血尿、浮肿.风为百病之长,又易兼挟它邪,如湿、热、寒等,共同致病.《杂病源流犀烛》[2]云:"阳水多外因,或涉水冒雨,或感风寒暑湿."又谓:"有肿而因于风者;有肿而因于寒者;有肿而因于热者;有肿而因于湿者."  相似文献   

7.
试论眼底病与“玄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眼底病与“玄府”的关系吴伯乐(浙江丽水市人民医院眼科邮编323000)"玄府"一同最早见于《内经》系指毛孔。后世医家刘宪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大大丰富了"玄府"一同的含义,系指"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眼底病乃指以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  相似文献   

8.
痛痹乃常见病证,多由寒邪入侵肌肤、经络,损伤筋骨关节,闭阻营卫气血所致。《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故痛痹亦称寒痹。其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剧烈疼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为主要特征,甚者出现关节僵直变形、痿废不用,或变生他疾,危及生命。笔者临证多年,略述管窥之见,以就正于同道。一、寒凝经脉淤阻气血《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邪入侵,致使气血不和,营卫失调,经络痹阻,血行不畅。症见拘急收引,卒然而痛。所谓“寒则气收”即此意也。《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  相似文献   

9.
玄府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玄府理论源于《内经》,建立于金代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完善于后世医家。从玄府的概念、玄府的功用、玄府闭密的病理、开通玄府的治则治法及用药、专科玄府理论的拓展、现代对玄府实质的探索,介绍玄府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失眠”在《内经》中有很多名称,如“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目不瞑”、“喜梦”、“数欠”等,并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评热病论》、《素问·逆调论》、《素问·大奇论》、《素问·病能论》、《素问·痹论》、  相似文献   

11.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玄府气液”学说,探讨“玄府-气液-三焦”轴在慢性便秘中医证治中的应用。文章开篇首论玄府具备广布周身、通利气血之性,继予“玄府气液”学说贯彻全文,以三焦气化液行为基,玄府开阖启闭为枢,阐述“玄府-气液-三焦”轴与人体排便之间的生理过程。根据各部玄府所主生理功能不同,分别提出上焦玄府司开、中焦玄府主阖、下焦玄府泌别的观点,再依据证候病机的不同划分气滞玄府、火郁玄府、湿裹玄府、瘀结玄府、玄府失养五者,且据此提出理气通玄、散郁启玄、健脾运玄、化瘀开玄、温阳启玄的治法。慢性便秘治疗总则在于畅三焦、通玄府、调气液。  相似文献   

13.
葛根汤加味治疗外感风寒头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痛之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将其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其中,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或汗、浴之后,感冒风寒而得之。病因多以风、寒为主。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所说:“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灵枢·百病始生》中所说:“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素问·举痛论篇》中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相似文献   

14.
玄府概念诠释(四)--玄府为气升降出入之门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玄府从狭义之汗孔到广义的玄微之府,不仅是结构从相对宏观到绝对微观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1].从刘河间论述的玄府原文来看,玄府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流通气液".除此之外,以病测用,"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六气为病>),说明玄府尚与血脉的流通渗灌和神机的运转有关.为何玄府的主要生理功能定位于流通气液而不是流通气血?因为广义玄府作为玄微之府结构的猜想,是基于发泄气液的汗孔、流通气液的腠理而诞生的.按有外窍必有内窍的理论,外窍可察,内窍难见,可以外窍推测内窍之功用.外有气汗发泄,内亦应有气液流通.如此,以外揣内,以大知小,天人相应,内外相类,构成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色.也就是说,玄府的存在或玄府之结构,是与外窍的存在相应的.外窍与内窍在开阖方面是一致的.故可以外窍的开阖司发泄气液之功推测内窍的开阖司流通气液之用.又如河间谓:"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一名鬼神门者,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由此及彼,故尔作为玄府的功能,也当以流通气液为主.也就是说,玄府是气机运行和津液流通的道路门户.本文拟就玄府作为气升降出入之道路门户作一浅识.  相似文献   

15.
《素问·阳明脉解》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这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灵枢·终始》曰:“阳受气于四末。”《甲乙经》中有“阳受气于四肢。”王冰、张介宾、张志聪均认为:阳受气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医家们对原文中的“本”字都是肯定的。近些年,一些中医杂志刊登文章,对“本”字提出疑问,大有以“末”代“本”之势,笔者认为“本”即根本。兹讨论如下:《难经·九难》曰:“诸阳为热。”《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关于阳是热的论述在《内经》中屡见不鲜。《素问·痹论》曰:“寒者,阳气少;热者,阳气多。”《素问·刺志论…  相似文献   

16.
古人对穴位的命名,有部分是直接接所处部位的名称定名的。由于古代有些部位名称,现在已不常用,所以由此而取名的穴名,也就难以使人理解其涵义。本文仅对这类穴名,选择部分作初步讨论。 完骨 “完骨”一名,在《内经》中既作部位名,又作穴名。前者如《素问·气府论》:“下完骨后各一”。《灵枢·经筋》:“上结于完骨”。《灵枢·骨度》:“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等;后者如《素问·气穴论》:“完骨二穴”。《医宗金鉴》释“完骨”部位为:“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两旁之棱骨也”。张隐庵曰:“耳后高骨为完骨”。即颞骨乳突。本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当“完骨”部的后下方,穴名即以部位名名之,故名“完骨”。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医络脉与玄府理论,阐述肾络、肾玄府的结构与功能,提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络脉-玄府”病机。认为络脉与玄府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肾络阻滞、肾玄府开阖失常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糖尿病肾病早期肾络郁滞,肾玄府郁闭不通,病性多偏于邪实;中后期肾络瘀阻,肾玄府痿闭,肾功能衰竭,病性偏于正虚。临床治疗时倡导选用辛味药以开玄通络,于辨证论治基础上酌加辛味的风药可祛邪增效,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内经·素问·示从容论》指出:“年长则求之于府”。黄元御释:“年长者肠胃扫弱,容纳少而传化迟,府病为多,故求之于府。”(《素问悬解》)这里的“府”,主要指胃肠而言,而与脾密切相关。“年长则求之于府”是脾胃学说在老年人养生及康复医疗中具体应用的最早记载,它揭示了脾胃于老年人的重要作用,并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迄今对老年人的养生及康复医疗实践仍不乏其指导意义。兹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寿夭之决亦基脾胃之气肾为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源,二者与其它脏腑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至高年,肾气渐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至“八八”,女子至“七七”,皆已“肾藏衰,天癸竭”。先  相似文献   

19.
“火郁发之”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在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五郁理论.而“火郁发之”讲的是对于火郁的治疗原则,原指外邪侵袭人体,阻遏气机,火热不得发泄而成火郁,用发之之法进行治疗.王冰注曰:“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火郁所引发的疾病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也有论述:“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侬,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后世医家对“火郁发之”也有不同见解.笔者试就近10年来临床对“火郁发之”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Chronic Alcoholism Peripheral Neuropathy, CAPN)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痿证”范畴,其发病隐匿、病程漫长,常累及肢体远端感觉及运动神经,产生疼痛、感觉异常等表现,严重者出现慢性无力和肌萎缩,最终肌肉、神经失养,大肉渐脱而萎缩。文中基于玄府理论,系统阐述玄府与CAPN的相关性,概括玄府致病的主要病机为津精不布、气机不畅、血运不通。并从开通玄府、恢复玄府正常功能的角度论述治疗CAPN可将祛湿开玄、泄热复通,调气开玄,活血复通作为基本治法。以期为临床治疗CAPN开拓新思路,进一步拓展玄府理论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