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和脏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高、低剂量组,每组各2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进行造模。西药组灌胃盐酸小檗碱0.27 mg/kg,中药高剂量组灌胃清瘟败毒饮4.6 g生药/kg,中药低剂量组灌胃清瘟败毒饮2.3 g生药/kg,模型组灌胃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1次/d,连续3 d。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进食、活动、皮毛色泽等一般情况,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A(IL-17A)水平以及大鼠肺脏、肝脏组织病理情况。结果:模型组出现寒战、呼吸加快、活动度降低、皮毛倒立、精神萎靡等情况,中药高、低剂量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低剂量组和西药组均可降低血清TNF-α、IL-1β、IL-6、IL-17A水平(P<0.05),但中药高、低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低剂量组肺脏、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改善。结论:清瘟败毒饮可以抑制脓毒症模型大鼠炎症反应,减轻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在骨骼肌损伤组织机化期,推拿对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推拿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3月龄健康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n=6)、模型组(n=12)、手法组(n=12)。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组和手法组采用自制重力锤打击右后肢股四头肌的方法制备骨骼肌损伤模型,手法组在造模后第5天(即组织机化期)开始进行推拿治疗,5min/次,2次/d,连续3d;干预结束后处死动物,切取损伤最严重处的病灶组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组织中TGF-β1、IL-6及TNF-α的含量。结果:手法组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及模型组,而炎性因子IL-6、TNF-α水平则高于空白组,低于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可通过调节TGF-β1的表达,有效减轻炎症反应,进而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提高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藿胆鼻渊丸对急性鼻窦炎大鼠炎症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藿胆鼻渊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6只。采用鼻腔填塞联合鼻腔滴注脂多糖(LPS)法建立急性鼻窦炎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阳性药物组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干混悬剂灌胃(98.4375 g/kg),低、中、高剂量组予藿胆鼻渊丸灌胃(1.26 g/kg、2.52 g/kg、5.04 g/kg),正常组和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每只SD大鼠灌胃总体积为3 ml/次,2次/d,连续干预21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大鼠鼻窦黏膜炎症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化(IHC)和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IL-1β、IL-6和TNF-α蛋白表达情况;WB检测HMGB1、TOLL样受体4重组蛋白(TLR4)、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鼻窦黏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阳性药物组和藿胆鼻渊丸不同剂量组炎症细胞聚集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含量及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鼻窦黏膜组织中的HMGB1、TLR4、NF-κB p65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物组、藿胆鼻渊丸不同剂量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含量及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鼻窦黏膜组织中的HMGB1、TLR4、NF-κB p65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与阳性药物组比较,高剂量组IL-1β、IL-6、TNF-α含量及IL-1β、IL-6、TNF-α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HMGB1、TLR4、NF-κB p65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藿胆鼻渊丸可以有效抑制急性鼻窦炎大鼠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HMGB1分子,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减少IL-1β、IL-6和TNF-α释放,从而达到抑制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大鼠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阐明护心康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注射大剂量维生素D3注射液及喂养高脂饲料法制备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护心康片高、中、低(1.64g/kg、0.82g/kg、0.41g/kg)剂量组,阳性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片,2mg/kg),模型组(蒸馏水,10ml/kg)和空白组。治疗12周后处死,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取动脉组织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量,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其灰度值,以目的蛋白与β-acting内参蛋白的比值来表示组织蛋白中NF-κB的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护心康片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血清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与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法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阻断该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抑制模型大鼠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释放,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观察偏头痛大鼠炎症因子的表达及电针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电针在偏头痛中发挥镇痛效应的相关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电刺激右侧三叉神经节制备偏头痛模型,取右侧“风池”“外关” 穴进行电针治疗,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浓度。结果:血清TNF-α、IL-1β、IL-6浓度模型组、模型+电针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电针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电针干预可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浓度,这可能是电针在偏头痛中发挥镇痛效应的相关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诱导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培养第3代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以及黄连素低、高剂量组,分别加入相应药物培养24 h后,模型组和各药物组再加入Aβ25-35。检测各组IL-1β、IL-6、TNF-α mRNA的表达及SOD、MDA水平。结果:Aβ25-35浓度为20 μmol/L时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率最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IL-1β、IL-6、TNF-α蛋白分泌及其mRNA表达增多,伴随着MDA水平上升,SOD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的IL-1β、IL-6、TNF-α蛋白分泌及其mRNA表达减少,伴随着MDA水平下降,SOD水平上升,尤以黄连素高剂量组疗效最好。结论:黄连素可降低Aβ25-35诱导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炎性细胞因子,并减少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气平喘方含药血清对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中易感基因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 33(ADAM33)和E26 转录因子-1(ETS-1)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卵清蛋白(OVA)致敏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另取SD雌性大鼠分组(降气平喘方组、孟鲁司特钠组)灌胃给药制备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即降气平喘方组血清分别配制为浓度5%、10%、15%的中药含药血清培养液,孟鲁司特钠组血清配制为30%浓度的西药含药血清培养液,分别对体外培养的ASMC进行同化干预24h。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含药血清对ASMC生长的抑制率,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ADAM33、ETS-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培养出的细胞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下鉴定成功;5%和10%中药血清组均能明显抑制ASMC的增殖(P<0.05或P<0.01);ASMC培养上清液中,10%中药血清组的TGF-β1和IL-6浓度较哮喘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与哮喘模型组比较,10%中药血清组对ADAM33蛋白的高表达下调作用更显著(P<0.01),10%、15%中药血清组及30%西药血清组对ETS-1蛋白的高表达下调更显著(P<0.01)。结论:降气平喘方可通过调控ADAM33和转录因子ETS-1表达,减少炎性细胞介质TGF-β1和IL-6释放以及改善气道重塑,达到干预和治疗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莪内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莪内异方高、中、低剂量组(灌胃剂量中分别含生药15、7.5、3.75 g/kg),阳性药达那唑胶囊组(阳性组,灌胃剂量为36 mg/kg),每组各10只。行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术制备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给药4周。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异位内膜的病理组织学并评价其病变分级,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丹莪内异方可缩小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的异位内膜体积。与模型组相比,丹莪内异方各剂量组的异位内膜病变分级程度均减轻(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增高(P<0.01);药物干预后,高、中、低剂量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低剂量组TNF-α与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莪内异方能有效缓解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这可能与下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复方柴芩退热颗粒对脂多糖介导炎症细胞模型的作用。方法:建立脂多糖介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柴芩退热颗粒高、中、低浓度组,分别使用复方柴芩退热颗粒高、中、低剂量(21.12、10.56、5.28mg/mL)进行药物干预培养。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6及IL-10的含量。蛋白印迹法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 P-IκB表达水平。结果:复方柴芩退热颗粒高、中、低浓度组TNF-α、IL-1β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降低;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浓度依赖性,其中复方柴芩退热颗粒高、中浓度组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柴芩退热颗粒高、中、低浓度组P-IκB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降低。结论:复方柴芩退热颗粒具有显著抗炎作用,不仅能够显著降低LPS诱导细胞炎症模型P-IκB及TNF-α、IL-1β、IL-6的表达,同时还能升高IL-10的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IκB的磷酸化而阻断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研究参苓白术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的干预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20 mg/(kg·d)]、参苓白术散组[SLBZ组,1.44 g/(kg·d)]、TLR4抑制剂组[TAK-242组,1 mg/(kg·d)]、TLR4抑制剂+参苓白术散组(TAK-242+SLBZ组),每组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4%乙酸构建IBS-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连续7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及粪便Bristol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肠组织闭锁小带蛋白-1(ZO-1)、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造模38只。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粪便Bristol评分升高,HE染色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血清TNF-α、IL-6及IL-1β水平升高,结肠组织ZO-1与Occludin蛋白水平降低,TLR4、MyD88、NF-κB p65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匹维溴铵组、SLBZ组、TAK-242组、TAK-242+SLBZ组大鼠体质量增加,粪便Bristol评分降低,HE染色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血清IL-6、IL-1β及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LR4、MyD88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均P<0.05)。与匹维溴铵组、SLBZ组、TAK-242组比较,TAK-242+SLBZ组大鼠结肠组织ZO-1与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均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改善IBS-D大鼠腹泻症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修复肠黏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TLR4 /MyD88 /NF-kB信号通路来达到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证实麻杏石甘汤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发热模型大鼠的解热作用,探究其解热机制及其对大鼠脑组织硫化氢(H22S)/胱硫醚-β-合成酶(CBS)体系的影响。方法:将5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蒸馏水)、阿司匹林组(0.125 g/kg阿司匹林肠溶片)、麻杏石甘汤低剂量组(3.125 g/kg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组(6.250 g/kg麻杏石甘汤),每组各10只。连续灌胃5 d,末次灌胃1 h后,各给药组予以腹腔注射20 μg/kg LPS溶液诱导大鼠出现发热模型,空白组予以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记录造模后5 h内大鼠肛温的变化情况。末次体温测量后,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经腹主动脉收集血液,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干扰素-α(IFN-α)的水平;取大鼠脑组织,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测定脑组织中胱硫醚-β-合成酶(CBS)、硫化氢(H22S)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汤低、高剂量组具有良好的解热效果,且麻杏石甘汤低、高剂量组均能抑制发热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的表达,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组能抑制发热大鼠血清IFN-α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杏石甘汤低、高剂量组CBS、H22S mRNA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麻杏石甘汤具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血清中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同时麻杏石甘汤能降低发热模型大鼠脑组织中CBS、H22S mRNA的表达,并可能发挥了其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乳凝胶对兔耳痤疮模型的药效作用,并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油酸制备兔耳痤疮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干预,通过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考察复方乳凝胶的治疗效果;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相关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量;利用免疫组化探究介导痤疮发病的关键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分化抗原(CD36)受体、NOD样受体家族3(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水平。结果:HE组织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复方乳凝胶治疗后兔耳痤疮病变组织得到显著改善,复方乳凝胶组血清中调控病变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IL-8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可介导痤疮发病的关键信号通路NF-κB,下调CD36受体、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中药复方乳凝胶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使与痤疮相关的各种细胞上的TLRs受体及CD36受体表达下调,阻断了NF-κB通路,抑制了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表达,降低了血清中TNF-α、IL-6、IL-8及IL-1β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马钱子碱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和划痕试验法研究马钱子碱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通路相关的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CCK-8试验结果显示,给药组对A549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划痕试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给药组细胞迁移率明显下降(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给药干预后可显著下调p-Akt、p-mTOR的表达(P<0.001),同时给药组的mTOR、Akt、PI3K蛋白表达下调(P<0.05);ELISA试验结果显示,采用马钱子碱进行干预后,细胞上清IL-6和TNF-α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01)。结论:马钱子碱可有效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而起作用,并通过调节TNF-α含量来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h1(CD4+TNF-α+)/Th2(CD4+IL-4+)亚群漂移在大兔创伤性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及消栓饮的治疗机制。方法:将45只新西兰健康大兔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低分子肝素钠组、消栓饮组,每组各9只,采用直接钳夹静脉+双后肢石膏固定的方法制备创伤性DVT模型后进行给药,于第1、3、7天完成给药4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兔Th1(CD4+TNF-α+)、Th2(CD4+IL-4+)的含量变化及Th1(CD4+TNF-α+)/Th2(CD4+IL-4+)值。结果:给药第1、3、7天0.9%氯化钠注射液组、低分子肝素钠组、消栓饮组的Th1(CD4+TNF-α+)比例、Th2(CD4+IL-4+)比例及Th1(CD4+TNF-α+)/Th2(CD4+IL-4+)值与同时间节点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第3、7天低分子肝素钠组、消栓饮组的Th1(CD4+TNF-α+)比例、Th2(CD4+IL-4+)比例及Th1(CD4+TNF-α+)/Th2(CD4+IL-4+)值与0.9%氯化钠注射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T形成过程中存在Th1(CD4+TNF-α+)/Th2(CD4+IL-4+)亚群动态平衡被打破;中药消栓饮可以通过干预Th1(CD4+TNF-α+)、Th2(CD4+IL-4+)含量变化,维持两者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透骨血竭散外敷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透骨血竭散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予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造模法建立RA模型。确定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进行药物干预,阳性对照组予扶他林软膏外敷,透骨血竭散组予自制透骨血竭散外敷,连续14d,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处理。观察各组大鼠关节红肿情况;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滑膜免疫组化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载脂蛋白-1(ApoA-1)的阳性表达。结果:各造模组大鼠每周模型关节炎指数(AI)评分均≥6分,均有明显的RA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改变;模型组IL-1β、TNF-α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透骨血竭散组大鼠IL-1β、TNF-α表达量降低,透骨血竭散组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滑膜APOA-1m 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透骨血竭散组VEGF 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透骨血竭散组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骨血竭散外敷可通过抑制IL-1β、TNF-α及VEGF mRNA的表达量发挥治疗RA的作用,其对滑膜APOA-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宁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活化后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的影响。方法: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每组各8只。对模型组、肝宁方组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四氯化碳豆油溶液皮下注射建立NASH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肝宁方组予肝宁方灌胃。干预3周。将大鼠HSCs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及肝宁方组,正常组予正常培养基培养,模型组及肝宁方组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活化,随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用含正常大鼠血清培养基培养,肝宁方组加入含30%肝宁方含药血清培养基培养。培养24 h。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情况;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水平;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及内质网核信号转导蛋白1α(IRE-1α)蛋白表达;肝细胞凋亡情况;HSCs的增殖情况。结果:肝宁方组和模型组小鼠相比,脂质空泡和出血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轻。小鼠血清AST、ALT、CHOL、TG水平,肝组织TNF-α、IL-6水平,GRP78、IRE-1α蛋白表达,肝细胞凋亡情况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肝宁方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含药血清干预后HSCs增殖趋势明显减弱(P<0.01)。结论:肝宁方能够改善NASH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保护肝脏、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肝细胞凋亡、抑制HSC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内质网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大黄?虫丸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肝星状细胞损伤状态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的影响。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只。干预组灌胃加味大黄?虫丸混悬液1.5 ml/100 g,对照组灌胃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每天1次,持续1周。将肝星状细胞T6(HSC-T6)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对照组、5%空白血清组、10%空白血清组、5%含药血清组、10%含药血清组,培养24 h。建立乳酸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5组:空白组、对照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测定细胞活性,细胞中TGF-β1、Smad3、Smad7 mRNA表达,TGF-β1、磷酸化Smad3、磷酸化Smad7 mRNA蛋白表达。结果:各组HSC-T6细胞活性对照组、5%空白血清组、10%空白血清组、5%含药血清组、10%含药血清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Smad3、Smad7 mRNA表达及TGF-β1、p-Smad3、p-Smad7 mRNA蛋白表达水平,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加味大黄土?丸治疗PBC的作用机制与降低TGF-β1、Smad3水平,提高Smad7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下关穴对过敏性鼻炎(AR)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和针灸组,建立AR大鼠模型,对针灸组大鼠采用针刺下关穴进行治疗,阳性组大鼠予丙酸氟替卡松喷鼻治疗,均每天1次,共治疗7d。对大鼠过敏症状进行评分;心脏取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IL-6及TNF-α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灸组过敏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1),血清IL-6水平及TNF-α的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针灸组与阳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下关穴能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6和TNF-α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炎症因子等相关指标的检测,阐释五丹胃福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的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采用改良MNNG+复合法制备PLGC模型,随机分为五丹胃福颗粒高、低剂量组,西药(叶酸)组及模型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12周,另取10只正常大鼠设为空白组,灌胃0.9%氯化钠注射液。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OX-2、IL-1β、TNF-α、NF-κB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指标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五丹胃福颗粒高、低剂量组与西药组COX-2、NF-κ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丹胃福颗粒低剂量组与西药组TNF-α、IL-1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五丹胃福颗粒通过抑制PLGC大鼠炎症因子表达,从而影响PLGC的发生发展,并且与叶酸的治疗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脂多糖(LPS)干预单核细胞(THP-1)源性泡沫细胞制备高胆固醇模型,探讨右归丸含药血清对THP-1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与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LPS培养THP-1源性泡沫细胞诱导24h制备高胆固醇细胞模型,给予右归丸含药血清小、中、大剂量干预。通过比色法检测干预后的THP-1源性泡沫细胞内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酯(CE)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内的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胞NF-κB p65、SREBP1c、ABCA1mRNA的含量和蛋白表达。结果:10 ng/ml LPS培养THP-1源性泡沫细胞成功复制了高胆固醇细胞模型。右归丸大、中、小剂量组THP-1源性泡沫细胞内TC、FC、CE、IL-1β、IL-6、TNF-α、NF-κB p65、SREBP1c、ABCA1mRNA含量以及NF-κBp65、SREBP1c、ABCA1mRNA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右归丸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 p65和SREBP1c基因表达而调节血脂,同时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