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守贵 《山东医药》2009,49(17):84-85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ACS患者(ACS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及26例正常人(对照组)sICAM-1、sVCAM-1、sP选择素水平。结果ACS组血清sICAM-1、sVCAM-1、s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均〈0.01)。ACS组血清sICAM-1、sVCAM-1与sP选择素呈显著正相关(r=0.432、0.501,P均〈0.05)。结论ACS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和sP选择素共同作用促进AC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及内皮素的影响。方法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基础组(n=36)和实验组(n=36),基础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14d,并以22例健康老年人做对照。分别测定各组治疗后临床效果、心电图ST改变,以及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变化。结果:(1)14d治疗后,按照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实验组较基础组总有效率增加(19〈0.05);(2)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以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以及血浆ET水平升高(P〈0.05);治疗14d后,与同期基础组相比较,实验组血清IL-1、sICAM-1,以及血浆ET降低(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能降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探讨疏血通注射液防治冠心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常规西药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15 d后进行疗效评估,观察血浆ET-1、sICAM-1、TNF-α和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ET-1、sICAM-1、TNF-α、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ET-1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因子sICAM-1、TNF-α、P-选择素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陆永光  文宏  苏波  钟继明  苏强 《山东医药》2009,49(49):50-51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SAP)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初诊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行PCI治疗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于计划行PCI前7d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于阿托伐他汀治疗前、PCI后24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两组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EMP和sICAM-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后24h阿托伐他汀组EMP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MP与sICAM-1呈显著正相关(r-=0.854,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SAP患者PCI术后EMP和sICAM-1水平;EMP可作为评价PCI术后冠脉内皮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可溶性P-选择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联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浩  李源  王晓明 《心脏杂志》2003,15(4):326-327,330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血清中可溶性 P-选择素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 EL ISA法检测 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47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和 40例健康者 (对照组 )血清可溶性 P-选择素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 SA组分别为 132 1± 12 1ng· L- 1和 15 2 0± 113ng· L- 1 ,而 U A组和 AMI组可溶性P-选择素明显升高 (分别为 76 45± 95 0 ng· L- 1和 46 6 5± 44 4ng· L- 1 ,P<0 .0 5 )。结论 :可溶性 P-选择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剂量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6例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大剂量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心绞痛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氟伐他汀40mg/d,大剂量治疗组给予氟伐他汀80mg/d,入院当日和治疗1个月时检测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氟伐他汀短期治疗不能进一步降低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7.
陈波 《山东医药》2007,47(20):52-53
采用ELISA法测定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及28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结果ACS组血清sICAM-1、sVCAM-1、s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均〈0.01),SA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CS组血清sICAM-1、sVCAM-1与sP-selectin呈显著正相关(r=0.516、0.521,P均〈0.05)。提示ACS患者血清sICAM-1、sVCAM-1、sP-selectin水平均明显升高,并共同作用促进AC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绞痛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9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关系。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心肌缺血总负荷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其心肌缺血总负荷高于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其心肌缺血总负荷也明显高于血同型半胱氨酸正常者(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增加有关联。  相似文献   

9.
高云  亓文波  吕小红 《山东医药》2006,46(25):43-44
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初发Graves病(GD)、复发GD、他巴唑维持量治疗2a的G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浓度,结果显示,血清sICAM-1水平复发组高于初发组(P〈0.05)、初发组高于治疗组及对照组(P〈0.0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血清sICAM-1水平变化对诊断GD、GD复发有辅助作用;对确定抗GD药物治疗疗程和停药时机有重要意义,亦可为GD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关系及通心络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58例心脏神经症患者(对照组)。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1例)和通心络组(31例)。常规组予西药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常规组和通心络组分别治疗8周后hs-CRP、Lp(a)水平的变化。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Lp(a)的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P〈O.01);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心络组治疗后hs-CRP、Lp(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且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hs-CRP、Lp(a)与心绞痛密切相关;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Lp(a)的水平,可能具有一定的增加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IL-6、脑钠素(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检测其用药前和用药32周血清IL-6、BNP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EDV)和收缩末期容积(ESV).结果 治疗32周,治疗组血清IL-6和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其LVEF、EDV、ESV较用药前明显改善(P均<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UAP患者血清IL-6和BN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不同危险分层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SAP组)、UAP患者55例(UAP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的血清H-FABP水平,并根据危险分层将UAP组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个亚组。结果对照组血清H-FABP水平为(4.24±1.40)ng/ml,SAP组为(4.46±1.30)ng/ml,UAP组为(6.05±1.57)ng/ml;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为(4.82±1.18)、(5.96±1.01)、(7.51±1.11)ng/ml。UAP低危组、SAP组、对照组血清H-FABP水平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UAP组与对照组、SAP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血清H-FABP水平随UAP危险程度增加而升高,可根据H-FABP水平对UAP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和心血管事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压、降糖、抗凝、抗血小板及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调脂药物采用血脂康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 mg。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分别测定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ICAM-1及hsC,观察2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再住院、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及死亡等MACE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组TC、LDL-C、hsC、sICAM-1水平降低(P<0.05);6个月内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显著减少。结论:辛伐他汀可显著减少老年ACS患者MACE的发生率,降低血hsC、sICAM-1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明胶酶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UAP患者80例,随机分为普罗布考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普罗布考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口服,观察治疗前及治疗一个月后血清明胶酶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普罗布考治疗组治疗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54.04±6.54)ng/ml比(32.43±1.81)ng/ml]、MMP-9[(56.33±7.25)ng/ml比(34±1.45)ng/ml]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且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MMP-2:(37.21±2.86)ng/ml、MMP-9:(39.96±1.75)ng/ml],P<0.05。结论:普罗布考能促进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明胶酶水平的下降,起到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对冠心病诊断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114例冠脉造影阳性的心绞痛患者为冠心病组,50例冠脉造影阴性者为正常对照组。根据心绞痛类型冠心病组进一步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5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64例);又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24例)、双支病变组(26例)和三支病变组(64例),并计算冠脉病变积分。测定各组患者hs-CRP和PWV,并将其分别与冠脉病变支数及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hs-CRP和PWV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UAP组的hs-CRP和PWV均显著高于SAP组[(6.86±1.36)mg/L:(3.75±1.03)mg/L,(11.59±1.32)m/s:(9.60±1.75)m/s,P均0.05];双支病变组的hs-CRP和PWV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升高[(5.32±1.17)mg/L:(3.05±0.95)mg/L,(10.51±1.23)m/s:(9.84±1.62)m/s,P均0.05],三支病变组的hs-CRP和PWV较双支病变组明显升高[(7.21±1.13)mg/L:(5.32±1.17)mg/L,(11.30±2.65)m/s:(10.51±1.23)m/s,P均0.05]。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56,0.32,P均0.01);PWV与冠脉病变支数、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29,0.37,P均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s-CRP和PWV对诊断冠心病、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性标记物的影响。方法:入选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CS患者158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9例。根据临床用药方式的不同所有患者被分为联合治疗组(80例,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治疗组(78例,阿司匹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14d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P-selec-tin)、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第7d,两组患者hsCRP、IL-6以及P-选择素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阿司匹林治疗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P<0.05);治疗第14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hsCRP[(3.48±1.98)mg/L比(2.93±1.16)mg/L]、IL-6[(9.81±4.58)μg/L比(8.98±3.52)μg/L]、P-选择素[(9.56±4.67)ng/ml比(9.11±4.57)ng/ml]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5)。两组患者出血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性标志物水平,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心内科住院患者9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分成两组,冠心病(CHD)组65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非CHD组33例。均采用2,4-二氯苯胺重氮盐(DCA)比色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UAP组血清总胆红素(15.17±4.10)μmol/L、间接胆红素(11.31±3.12)μmol/L水平明显低于SAP组[(18.69±5.48)μmol/L,(14.27±4.06)μmol/L]和对照组[(17.86±3.53)μmol/L,(14.08±2.58)μmol/L,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有可能成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细胞间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UAP患者62例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分成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2),在常规抗血小板、扩血管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美托洛尔(12.5mg,2次/d×3d)口服,治疗组服卡维地洛(6.25mg,2次/d×3d),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hs-CRP、IL-6、sICAM-1值。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hs-CRP、IL-6、sICAM-1均无显著性差异;用药后两组3指标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在用药后IL-6、sI-CAM-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用药后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的心肌耗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UAP患者的炎症因子IL-6、sICMA-1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5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30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28例),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和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9%(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P选择素方面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P选择素的水平,有效缓解心绞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