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锦屏水电站辅助洞工程地下水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位于雅砻江锦屏大河湾上装机容量8.4×106 kW的锦屏水电站(包含一、二级)已正式开工建设。锦屏一级混凝土双曲拱坝高305 m,锦屏二级平行布置4条长约17 km引水隧洞。锦屏水电站计划于2012年第一批机组投入运行。2条长17.5 km的锦屏辅助洞是联系锦屏一、二级水电站的交通洞,也是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施工的超前地质勘探洞和施工辅助洞。锦屏辅助洞穿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开挖中面临的地下水预报及处理、通风、岩爆防治等三大关键技术问题,自2003年开工建设以来,已遭遇到系列高压大流量突涌水,目前,均已得到有效控制。对锦屏辅助洞在掘进过程中遇到的几次高压大流量突涌水及其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对隧洞掘进过程中采用的地下水超前地质预报方式以及各种优缺点进行分析说明。对有代表性的涌水点处理过程和技术路线进行全面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锦屏辅助洞地下水处理的对策和施工总结。锦屏辅助洞地下水问题具有较大难度,实施中积累的治理经验和方法对锦屏二级引水隧洞施工和类似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锦屏二级水电站隧洞涌水的数值反演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锦屏二级水电站位于河间高山峡谷岩溶区,大规模隧洞群的开挖会显著改变地下水循环条件,形成隧洞涌水,辅助洞施工期间的涌水特征表明,锦屏山体存在12条陡倾导水裂隙带。利用MODFLOW建立5种工况下的三维稳定流模型,着重刻画对涌水起重要作用的导水裂隙带。以各涌水点的实测涌水量为拟合依据,使用UCODE数值反演软件对模型进行校正,关键参数得到优化,从而提高模型可靠度。参考辅助洞的防渗模式,模型预测防渗前后隧洞群的总涌水量分别为40.35和31.19 m3/s,隧洞开挖致使工程区内两大泉断流。泉水的恢复需要更有效的防渗措施。  相似文献   

3.
锦屏辅助洞作为锦屏水电枢纽工程(一、二级水电站)的前期控制性工程,既是沟通东、西雅砻江交通的重要通道,又是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的施工辅助洞和地质探洞.辅助洞具有埋深大,地应力高,围岩完整性好、强度高等特点,具备了发生弱~强岩爆的条件.施工过程中高频率岩爆严重困扰着施工安全.在总结锦屏辅助洞岩爆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岩爆特征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岩爆烈度分级探讨了岩爆综合防治措施,该综合防治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接下来的引水隧洞施工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为国内外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锦屏辅助洞西端岩爆区段施工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制定了防治措施,为锦屏辅助洞西端的快速掘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供类型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的水电工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在进行水电站支洞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涌水的现象,这对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封堵措施。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水电站支洞施工过程中涌水封堵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引水隧洞TBM法施工洞段的复杂地质条件,采用长距离的TSP超前预报系统和即时预报的BEAM超前预报系统相结合手段提供涌水的预报信息,超前钻孔减压放水和对涌水点进行封堵,确保了隧道施工中安全稳定掘进,成功穿越了特大涌水段。  相似文献   

7.
锦屏二级水电站大型深埋隧洞群由4条引水隧洞、2条辅助洞及1条施工排水洞组成,隧洞群总长约118 km,具有埋深大、洞线长、洞径大、地应力水平高、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施工布置困难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己建、在建总体规模最大、综合难度最大的水工隧洞群工程。隧洞群建设中面临地下水预报与处理、岩爆防治等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对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群建设中遇到岩爆及突涌水工程治理等工程应用实例进行研究总结,提出下一步工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锦屏二级水电站工程深埋长隧洞的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克服锦屏水电枢纽工程西端辅助洞隧道高压透水涌泥问题,通过对几种灌注浆液进行配合比选定与试验分析,确定了可用于高压富水地质条件下的注浆料配合比,解决了高压透水涌泥的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9.
《山西建筑》2006,32(21):287-288
结合锦屏二级水电站的工程概况,从设计前的探洞试验、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施工过程的监控量测、信息处理四方面介绍了锦屏辅助洞信恩化的施工技术,为类似大型地下工程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盖帽法"灌浆技术时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D&B3标段7#施工支洞控制段桩号14+026.0掌子面右侧拱肩位置大量涌水进行水源封堵的施工程序、钻孔和灌浆施工要点及处理效果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隧洞大涌水的克星——XPM纳米灌注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锦屏电站交通洞涌水的实际情况,根据XPM纳米灌注剂在水中不分解,不离析,不收缩,5S凝结的性能特点,成功地解决了大涌水治理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地下工程涌突水注浆止水浆液扩散机制和封堵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涌突水是地下工程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实践表明,注浆是治理涌突水的有效技术手段,但相关的动水注浆理论发展尚不成熟,尤其是裂隙动水条件下的浆液扩散和封堵机制研究不足。针对上述问题,研发准三维裂隙动水注浆模型试验台,进行裂隙岩体涌突水的动水注浆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对200余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浆液的U形扩散规律和水泥浆液的分层分区扩散机制,得到浆液的快速析水沉积原理和沉积留核扩散规律,实现浆液扩散和封堵效果的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浆水流量比为核心控制因素的裂隙涌水注浆封堵方法。室内涌水注浆封堵试验和龙固煤矿高压涌水现场注浆封堵试验进一步验证研究成果的正确性,这对发展动水注浆理论和指导工程实践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8月8日连接四川锦屏一、二级“双子星座”电站的锦屏山隧道,在历时近5年建设后实现双洞贯通。锦屏山隧道工程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盐源、冕宁县交界处的雅砻江干流上,处于三大河湾之一的锦屏大河湾的中间。它既是为锦屏一级、锦屏二级、卡拉、杨房沟、孟底沟等水电站服务的特长交通隧道,又是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道施工的超前勘探洞和施工辅助洞。锦屏山隧道的贯通,将为几座大型水电站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锦屏水电工程辅助洞(西端)特长深埋隧道注浆堵水施工方法,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关角隧道修建长达7年时间,隧道突涌水是制约施工的主要难题。为解决隧道施工中探水精度不高,高压动水条件注浆困难,长距离、大流量抽排水难度高等技术难题,研究建立了一套突涌水防治技术体系。通过综合采用调查统计、经验总结、理论分析与数值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关角隧道突涌水水文地质模型和突涌水模式,揭示了关角隧道突涌水机理,为关角隧道突涌水处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突涌水预报方法,其预测准确率达76%;提出了高压富水地层分类注浆及顶水注浆综合治理技术,为不同突涌水模式的注浆堵水提供了解决方案;采用地表导流方式大大减少了地表水对洞内突涌水的水源补给;提出了高扬程长距离反坡排水技术,在高海拔地区实现了抽排水量30万m~3/d。研究成果是重要的工程实践经验积累,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为封堵工作井异常涌水涌砂缝隙,以某隧道新工作井液氮二次冻结封堵水工程为背景,基于液氮气化时剧烈吸热的原理,提出采用液氮土层冻结技术快速冻结封堵涌水的解决思路。初期盐水冻结壁有缺陷情况下运用原有冻结管和新增冻结管液氮封水冻结,以及冻结帷幕的形成和冻结孔布置参数的设计、施工流程与冻结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掌子面突涌水是常见的地质灾害,针对特克隧道2~#横洞掌子面突涌水,采用瞬变电磁法、激发极化法及钻孔电阻率CT法等综合物探等方法探明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在横洞开挖轮廓线外右侧打设泄水钻孔,横洞内采用带水作业施工,通过边墙外泄水孔对地下水进行有效引排,该段拱墙范围开挖断面扩大50 cm,为后期可能的加固工程措施预留空间,该段按双车道Ⅳ级锚喷衬砌等措施很好的解决了掌子面突涌水,同时也没有过多的拖延工程进度。  相似文献   

18.
 介绍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分析盾构出洞时洞门涌泥水及加固区土体坍塌的原因、规避及处理措施;分析两线盾构先后穿越钱塘江大堤时大堤沉降明显不同的原因,结合工程实践提出泥水盾构过堤控制沉降的措施;分析工程中盾尾密封失效的原因,并介绍在江底高承压水地层中采用液氮冻结封堵地下水和修复盾尾刷的方法。工程实践表明,良好的洞门密封可以避免洞门涌水和加固区土体坍塌;持续降雨和泥水压力的剧烈波动会加剧大堤的沉降,而通过优化盾构掘进参数,可以降低盾构施工对大堤的扰动;液氮冻结法可以安全地封堵地下水,更换第一道尾刷并且增设一道尾刷的方案可以成功地消除盾尾漏浆涌水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辅引3#施工支洞开挖过程中出现涌水情况,对涌水治理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20.
以锦屏水电枢纽辅助洞西端工程为实例,对纳米级混凝土外加剂在钢纤维喷射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经现场试验与施工实践.总结出了适合岩爆地段快速施工的配合比,使喷射混凝土回弹量小、喷射厚度大,质量得到保证,达到了理想效果.可供类式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