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MRI表现,提高CT、MRI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18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CT、MRI特征.18例中10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腹部外病例发生于头颈部3例,胸背部2例,腹壁、腹股沟9例,腹腔内4例,1例与Gardner综合征伴发.本组中4例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至3年内发病.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病理:病变质地较硬.由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或无.局部呈侵袭性生长,有局部复发倾向但不发生远处转移.免疫组化: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都强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肌纤维母细胞不同程度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T、MRI表现:良性,但呈现恶性肿瘤生长方式;可推挤周围脏器、血管,或包绕血管;边界多不清,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坏死或钙化少见;密度、信号特点:均匀.强化方式:12例三期均明显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结论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CT、MRI对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特点及临床治疗。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MRI和CT表现、病理特征及临床治疗手段及预后。30例中,头颈部3例,胸部6例,腹部12例,四肢及臀部9例。结果 20例进行MRI检查病例中,术前检查11例,术后复发9例;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和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内见片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区,注入Gd-DTPA增强后见明显强化,内部见范围不等的轻度或无强化低信号区,形态呈椭圆形或分叶形,边界清楚。10例行术前CT检查,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多见,少数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常规病理示肿瘤由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束组成为特征,免疫组化Vim、Bcl-2、CD99、SMA、CD34等阳性。共29例手术,25例完全切除,2例术后残留,2例无法切除;8例行术后补充放疗。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的MRI和CT表现具有特征性,治疗的共识是手术辅以放疗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钙化性卵巢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钙化性卵巢纤维瘤提供一定指导.方法 选取2007年6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钙化性卵巢纤维瘤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钙化性卵巢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 2例患者经过CT和MRI检查确诊为钙化性卵巢纤维瘤,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痊愈出院.结论 钙化性卵巢纤维瘤比较少见,要加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可通过CT和MRI检查进行确诊,避免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侵袭性凸面脑膜瘤诊疗经验,并进行总结.方法 对疑似30例侵袭性凸面脑膜瘤患者进行CT、MRI术前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结合检查结果 进行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对肿瘤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经CT与MRI检查所有患者均存在大脑凸面病变,对照病历检查结果 ,CT诊断准确27例,MRI诊断准确28例.CT检验敏感性为90%,MRI检验的敏感性为93.33%,kappa=1.617,一致性较好.16例行肿瘤SimpsonⅠ级、Ⅱ级切除,占53.3%,14例行肿瘤Ⅲ级切除,占46.7%,肿瘤Ⅲ级切除患者术后均行常规放疗.术后随访发现5例行肿瘤SimpsonⅠ级、Ⅱ级切除治疗患者与3例行肿瘤Ⅲ级切除治疗患者复发,复发率达26.7%,6例死亡,死亡率达20.0%.结论 侵袭性凸面脑膜瘤影像学、病理学检查均有良性肿瘤特征,手术完全切除病变部位与术后患者接受辅助放疗在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病死率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复发,延长患者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诊断腹部囊性淋巴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87高度疑似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CT、MRI、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将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依据"金标准",分析CT、MRI对腹部囊性淋巴管瘤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解析CT、MRI诊断影像学特点。结果入选87例高度疑似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患者中,46例行穿刺活检诊断,41例行手术病理诊断。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例检验得知,87例入选患者,检出65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占74.71%,22例为非腹部囊性淋巴管瘤,占25.59%。以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诊断灵敏度95.38%、特异度86.36%、准确度93.10%、阳性预测值95.38%、阴性预测值86.36%与MRI诊断(98.46%、81.82%、94.25%、94.12%、94.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I诊断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均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17, 0.900)。结论 MRI与CT检查在诊断腹部囊性淋巴管瘤中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及MRI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行手术病理确诊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00例,术前均有CT及MRI检查,比较分析CT及MRI与病理诊断(黄金标准)的符合率,并分析CT与MRI的影像诊断特点。结果病检起源部位检出率100%明显高于CT的85%,病检分期检出率100%显著高于CT的83%,比较差异明显(P0.05),病检恶性检出率100%与CT7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病检恶性检出率100%显著高于MRI的25%,比较差异显著(P0.05),病检起源部位检出率100%与MRI的97%比较无差异,病检分期检出率100%与MRI的94%比较差异不大(P0.05);CT恶性检出率75%显著高于MRI的25%,CT起源部位检出率85%显著低于MRI的97%,CT分期检出率83%显著低于MRI的94%,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联合MRI检查可以全面显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范围及其与周围软组织的界线,有助于术前肿瘤临床分期以及肿瘤起源的准确评估,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报告1例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病例,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侵袭性纤维瘤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表现为向周围组织侵袭生长的包块,无包膜,界限不清,活动度差。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难以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鉴别。病理学特点:主要由梭形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呈束状排列,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少。本病易复发,手术治疗应彻底,放疗对肿瘤局部控制及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同时还有化疗和内分泌等治疗方法。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局部侵袭性较强的病变,应结合临床表现、CT、MRI及病理学特点诊断本病。治疗关键为首次手术切除范围需广泛,切缘距瘤缘3 cm以上,使切缘完全阴性。放疗可局部控制肿瘤生长及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部多层螺旋CT平扫与腹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间109例疑似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CT平扫及CTA检查,以病理活检或手术病检为金标准,比较CT平扫与CTA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经病理活检或手术病检,109例疑似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54例为绞窄性肠梗阻,55例为单纯性肠梗阻。CTA检查的敏感性为94.44%、特异性为96.36%及准确性为95.41%,均分别高于CT平扫的77.78%、70.91%、7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CTA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及时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比较CT与MRI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胰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例疑似胰腺癌的患者的CT、MRI等影像学资料和病理检查资料,统计CT和MRI分别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测量差异率,并进行卡方的统计学检验.结果 在28例腹部增强CT扫描中诊断一致率为89.29%,CT 病灶大小和病理检查相比测量差异率为5.00%.余下行MRI 增强扫描的20 例患者中诊断一致率为95.00%,MRI病灶大小结果 和病理检查的相比测量差异率为2.78%.CT和MRI的诊断一致率、测量差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原发性胰腺癌的诊断过程中CT或者MRI增强扫描各有优势,但是两者的错误率都较低、准确率较高,可信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MRI优于CT检查,两者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许拥军 《当代医学》2014,(22):78-79
目的探讨CT与MPd检查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选取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张家界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68例,均行MRI、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检查结果资料,比较影像学诊断与术中病理诊断符合度情况,据此评估Mgl与CT检查在前列腺癌患者检查的应用价值。结果纳入研究组的患者术中病理证实,A期前列腺癌患者5例,B期16例,C期24例,D期23例;在21例A/B期的前列腺癌患者中,MRI诊断出11例、而CT仅诊断出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C/D期的前列腺癌患者中,MRI诊断出40例,CT诊断出3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在CT/MRI等影像学表现上均表现出一定特点,均可作为前列腺癌的辅助检查手段,在A/B期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MRI检查较CT检查更具有优势,而对于C/D期的前列腺癌患者两者在其诊断中则无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与MRI在反映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腹壁受累中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为高度可疑的腹壁受累,均于发病7d内先后行CT、MRI检查,影像学资料完整。比较CT与MRI腹壁受累检出率,分析急性重症胰腺炎腹壁受累CT与MRI表现。结果 CT扫描共发现腹壁密度异常者37例,腹壁受累检出率为52.86%。MRI扫描共发现腹壁信号异常者40例,腹壁受累检出率为57.14%。70例患者中,CT与MRI累计共发现腹壁受累46例(65.71%),CT与MRI检出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I显示腹壁异常部位包括单侧、双侧腹壁,以侧腹壁异常居多。CT平扫显示腹壁脂肪层密度增高,肌肉-脂肪间隙分界模糊;肌肉组织密度多低于同层无受累区域密度等。MRI平扫显示腹壁脂肪层呈T1WI稍低、T2WI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肌肉-肌间隙密度增高且边界模糊;肌肉组织可见斑点、线条、片状T1WI稍低、T2WI脂肪抑制序列不规则高信号影等。CT、MRI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斑点状、线条状、片状轻-中度异常强化。结论 CT与MRI均可反映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腹壁受累,其影像学均具有特征性,MRI腹壁受累检出率相对较高,临床可联合CT检查腹壁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脾种植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例腹部脾种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与MRI检查,总结其CT、MRI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0例脾种植患者,4例位于腹膜后侧,10例位于脾脏,3例位于脾区、胰腺尾部,2例多发脾种植中,14个病灶位于上腹部肠系膜、大网膜区,10个病灶位于肝脏,呈圆形或类圆形,最大直径1.0cm-5.0cm,边缘清晰;CT平扫见稍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强化均匀;MRI平扫T1WI序列正相位呈等或稍低信号,反相位信号降低或无变化,T2WI序列均呈等信号、高信号,肝脏脾种植区可见带状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均可见非均匀稍高信号,延迟期呈低信号,包膜延迟期呈高信号,肝脏内带状影呈高信号,肠系膜、大网膜三期扫描均呈中等高信号。结论 CT、MRI影像学可作为脾种植诊断的辅助手段,其影像学变化与脾种植病理特点有较强的联系,但对部分影像学无特异性征象的脾种植者,则可配合穿刺活检、核素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CT及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F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检查:腹壁外型7例,肿块界限清楚4例,不清楚3例;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2例;等密度3例,等低密度2例,略低密度2例。腹壁型16例,肿块界限清楚15例,不清楚1例;密度均匀13例,不均匀3例;等密度9例,略低密度4例,等低密度3例。增强12例,其中动脉期呈中度强化4例,呈轻度强化8例,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轻度持续强化。MRI检查4例:肿块信号均匀1例,不均匀3例;T2WI呈略高信号2例,呈高低信号1例,呈混杂信号1例;T1WI肿块呈等低信号1例,呈低信号3例;T2WI压脂呈高低信号2例,呈高信号2例。邻近骨质侵袭性破坏4例,骨质受压1例,子宫和乙状结肠受压1例。结论:AF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AF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及高场强MRI对肝孤立性坏死结节(SNN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孤立坏死结节的CT及MRI表现。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延迟期部分病例轻度强化。MRI T1WI病变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病变呈略高到中高信号,增强各期均无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及高场强MRI扫描均能很好的反映SNNL的病理学特点,可以提高SNNL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1例进行上腹部CT及MRI扫描;5例行MRI扫描,并回顾性分析6例经组织学证实的血管外皮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 4例血管外皮瘤位于颅内,1例发生于颈椎椎管,1例发生于肝脏。CT及MRI表现: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CT平扫为类圆形稍低密度,其MR平扫表现为边界模糊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均显示均匀显著强化;4例颅内脑外血管外皮瘤及1例颈椎椎间孔血管外皮瘤MRI表现:与脑灰质比较,病灶均呈类圆形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均显著均匀强化。结论 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CT和MRI增强后显著强化,强化时间持续7分钟以上是肝血管外皮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颈部及颅内血管外皮瘤MRI平扫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持续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腺瘤的CT、 MRI及超声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 CT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较均匀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2例,合并出血呈混杂密度2例,边界不清; MRI平扫T1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压脂序列信号变化不明显, 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动脉期较均匀明显强化5例(出血区无强化),不均匀中等强化2例,门脉期略有下降,延迟期呈等密度。4例可显示假包膜轻度强化。彩超均为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周围无声晕,多普勒病灶周边及内部见较丰富的门脉样血流及低速动脉样血流2例。结论 CT及MRI增强检查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MRI显示特征性表现优于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髓外硬膜外肿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接受MR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髓外硬膜外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转移瘤MRI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抑脂序列高信号,增强扫描中度或明显强化;cobb综合征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抑脂序列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附件、椎体、椎管内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内有迂回、流空血管影;淋巴瘤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有"围管"征;骨髓瘤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骨肉瘤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神经源性肿瘤MRI T1WI呈等信号,T2WI略高信号,脊髓受压移位明显,分界清晰;恶性小圆细胞瘤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等脊髓信号,病灶中心可见小囊状T1、T2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MRI信号、周围软组织改变、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均可作为髓外硬膜外肿瘤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鞘瘤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临床表现,并分析比较两者在该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7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的经手术病例证实24例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患者手术病理神经鞘瘤患者MRI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比较,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22例为单发病灶,2例有2个病灶,共26个病灶;24个囊实性肿块病灶,2个实性肿块病灶。CT平扫显示可见肝门区或其上方及胰颈部上方呈类圆形、椭圆形或稍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内可见低密度囊性区;MRI扫描可见病灶实性部位T1WI表现稍低或等信号,T2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性或进行性延迟强化,坏死囊变区不强化;且CT及MRI均可清晰将病灶周围完整包膜显示出来,且边界清晰;病例检查显示肿块有完整包膜,瘤细胞以梭形为主要特征。结论 CT及MRI在神经鞘瘤中诊断均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肝门部肝管神经鞘瘤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及MRI对其均有较好的定位诊断价值,为其临床诊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颈部3例,纵隔3例,腹膜后2例,肠系膜1例,临床类型为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8例,浆细胞型1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透明血管型8例,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大动脉,静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5例病灶周围或(和)病灶内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浆细胞型1例表现为肠系膜多个软组织结节,伴有肝脾肿大,呈轻度强化表现。MRI检查3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表现与CT近似。结论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关系密切;局限性边缘清楚的等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强化延续时间长,灶周增粗迂曲血管影,分支状或斑点状钙化等为透明血管型相对影像学特点,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征象,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6例病理证实的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术前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血管肉瘤4例。6例均进行了X线、CT平扫和MRI检查,其中1例行CT增强检查,2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X线、CT及MRI影像特点。结果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X线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血管肉瘤中,位于骨盆者1例,单发位于长骨者2例,下肢骨广泛破坏者1例,X线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有硬化边。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髂骨病灶见硬化边,病灶内见高密度钙化影,6例病灶均无骨膜反应。磁共振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 肿块信号比肌肉高,磁共振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信号混杂,整体较高,磁共振T2压脂序列(fat suppreion-T2WI,T2-fs )呈高信号,大部分病灶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影像表现多样化,多发、T2信号较高、无骨膜反应,MR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