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慢性束缚应激方法复制大鼠抑郁症模型,并观察海马色氨酸代谢途径的变化与逍遥散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与氟西汀组。采用21天慢性束缚应激的方法复制大鼠抑郁症模型,通过大鼠体重变化、糖水偏好实验、新环境抑制进食实验、旷场试验对模型进行评价。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海马色氨酸(tryptophan,Trp)与5-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量和新环境进食时间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旷场试验的中央区进入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以及总穿格次数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而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海马5-HT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中色氨酸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在慢性束缚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中存在色氨酸代谢途径的异常,这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且逍遥散能够通过对海马色氨酸代谢的调节起到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2.
加味丹栀逍遥散对抑郁模型大鼠HPA轴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味丹栀逍遥散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浆内CORT和ACTH含量的变化,探讨加味丹栀逍遥散对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加味丹栀逍遥散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孤养结合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的复合模型,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接受不同应激因子刺激21 d,建立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随后分别按氟西汀组2.5 mg·kg-1、加味丹栀逍遥散低、高剂量组2.04,4.08 g·kg-,各组均按10 mL'kg-1ig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ig 10 mL'kg-1生理盐水1次/d,每天应激前灌胃,从造模第22天开始,至动物处死当天,共21 d,实验周期共42 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大鼠血浆皮质醇(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CORT(33.22 ±3.84) ng'L-1和ACTH(203.78 ±12.69) ng·L-1的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抑郁模型动物存在HPA轴的异常兴奋;经过治疗后,各组大鼠CORT和ACTH的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水平(P<0.05).结论:加味丹栀逍遥散可以通过降低血浆中CORT和ACTH的水平,拮抗应激导致的HPA轴亢进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逍遥散调节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代谢组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血浆和逍遥散干预引起的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确定与之相关的“代谢组学特征”的小分子标志化合物,探讨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代谢网路改变和逍遥散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逍遥散治疗组,其中每组又分为7、21天组,每组6只。以慢性束缚方法制作应激大鼠模型,每天束缚3 h。自造模第1天开始,逍遥散治疗组每日在束缚前1 h灌服逍遥散,给药量为3.854 g/kg,灌胃容积为1 mL/100 g体重。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的蒸馏水。分别于第8、22天采集血浆后取上清300 μL,在27 ℃的条件下,在Varian UNITYINOVA 600MHz 超导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上分别调用弛豫编辑脉冲序列(CPMG)、扩散编辑脉冲序列 (LED),采用预饱和方式抑制水峰,自由感应衰减(FID)信号经过32k点傅立叶变换得到一维NMR谱图。以TSP为化学位移参考峰的位置,调用VNMR软件中的程序将1H谱中从4.5~0.5 ppm (CPMG) 以及6.0~0 ppm (LED)范围内的谱峰,按每段为0.04 ppm,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之后,将积分值进行中心化和定标,用SIMCA-P 10.0软件包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必要时进行判别分析(PLS-DA)。结果 (1)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代谢产物有明显的不同,两组比较,存在代谢网路的改变。模型组与治疗组各对照组间基本能分开,不同组别之间代谢产物存在差异、代谢网路有所不同,给予逍遥散后可以干预代谢物或代谢途径而致代谢终产物的改变。(2)慢性束缚应急大鼠血清中代谢产物乳酸(1.4、4.16)、胆碱(3.24)、N-乙酰半乳糖胺(NAC)、饱和脂肪酸(1-3)升高,而不饱和脂肪酸(1.99、4.5)、血糖(3.4)、HDL(0.83)等化合物含量降低。逍遥散可使乳酸、胆碱、NAC、饱和脂肪酸下降,血糖、不饱和脂肪酸、HDL、3.44 ppm等化合物含量升高,有明显的代谢终产物的调节效应。结论 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代谢表型为乳酸、胆碱、NAC、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血糖、不饱和脂肪酸、HDL、3.44 ppm等化合物含量降低。其代谢产物标志物可能是乳酸、胆碱、NAC、饱和脂肪酸、血糖、不饱和脂肪酸、HDL、3.44 ppm等化合物。慢性束缚应激发生的代谢终产物的改变以脂类物质更明显。逍遥散对代谢终产物有明显的调节效应,但主要干扰何种代谢物或代谢途径而改变代谢终产物还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单次延长应激建立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观察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天王补心丹、丹栀逍遥散、阿普唑仑对SP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9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温胆汤组、柴胡疏肝散组、归脾汤组、天王补心丹组、丹栀逍遥散组、阿普唑仑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SPS造模。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灌胃相应的药物。造模7d后检测大鼠体重增长数,旷场实验中运动总距离、穿格次数、单次最大运动距离、修饰时间及次数,僵立行为测试中僵立行为次数及时间。结果:大鼠体重增长数:模型组较之于正常组,体重增长数减少(P0.05);温胆汤组较之于模型组体重增长数明显增加(P0.01)。旷场实验:模型组较之于正常组运动总距离、穿格次数以及单次最大运动距离减少(P0.05);温胆汤组较之于模型组运动总距离、穿格次数、修饰次数及时间增加(P0.05),单次最大运动距离明显增加(P0.01);归脾汤组较之于模型组运动总距离、穿格次数增加(P0.05),单次最大运动距离明显增加(P0.01);天王补心丹组较之于模型组单次最大运动距离增加(P0.05);阿普唑仑组较之于模型组运动总距离、穿格次数以及单次最大运动距离增加(P0.05)。僵立行为测试:模型组、温胆汤组、柴胡疏肝散组、归脾汤组、天王补心丹组、丹栀逍遥散组、阿普唑仑组大鼠僵立次数较之于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归脾汤组、丹栀逍遥散组、阿普唑仑组大鼠僵立时间较之于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温胆汤组、天王补心丹组僵立时间较之于正常组增加(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复制了PTSD模型,温胆汤、归脾汤、阿普唑仑对SPS建立PTSD模型旷场实验焦虑样行为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天王补心丹的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评天敌暴露饮水冲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特征及丹栀逍遥散的干预效果。方法以天敌暴露饮水冲突刺激法建立广泛性焦虑大鼠模型,造模同时进行药物干预,应激结束后以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进行测评,综合评价该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丹栀逍遥散的干预效果。结果造模结束后大鼠运动活力降低,易激惹,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开放臂活动次数减少,封闭臂活动次数增多(P〈0.01)。中药治疗组较模型组运动活力提高,开放臂活动次数及时间增多,封闭臂活动次数及时间减少(P〈0.01)。结论天敌暴露饮水冲突模型大鼠在行为学上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丹栀逍遥散可降低该模型大鼠的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肝郁证大鼠模型代谢组学研究基础上,进行逍遥散治疗肝郁证大鼠模型的方证代谢组学研究,探讨逍遥散治疗机制及进一步明确肝郁证的代谢组学特征.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逍遥散+模型组、逍遥散+空白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逍遥散+模型组和模型组采用慢性束缚的方法造模,逍遥散+模型组和逍遥散+空白组同时用逍遥散灌胃,第22天采血检测血浆皮质酮,运用1H NMR技术对4组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第15天,22天体质量增长缓慢,显著低于其它三组(P均<0.01);4组血浆皮质酮存在差异(P<0.001),浓度从高到底依次为模型组、逍遥散+模型组、逍遥散+空白组和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模型组显著高于逍遥散+模型组及其它两组(P<0.01).代谢组学分析表明,4组样本间沿第1主成分(t1)方向有明显的分组差异,其中逍遥散+空白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稍有差异,而逍遥散+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样本的差别较大,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样本的差别最大,且物质的变化大多呈单向改变.结论 逍遥散对肝郁证的治疗作用在代谢物水平并非仅仅简单的上调、下调从而中和模型造成的代谢物变化,而可能是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节发挥治疗作用.通过方证整体研究,找出随证候模型和相应方剂治疗后变化一致并趋于正常的物质,可能较好地代表证候的代谢组学特征,从而更适合于中医证候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探索补中益气汤改善脾虚型大鼠胃肠动力学障碍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C-LTQ-OBITRAP高分辨质谱方法检测正常、模型及补中益气汤组血清代谢物变化,分析补中益气汤改善胃肠动力学障碍的血清生物标记物,解析补中益气汤作用的内源性代谢通路。结果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对脾虚胃肠动力障碍大鼠体内的代谢轮廓有显著影响,与正常组相比,脾虚胃肠动力障碍大鼠有24种差异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而补中益气汤给药后可逆转其中14种差异代谢物,包括色氨酸、谷氨酰胺、磷脂胆碱等,通路分析研究表明,这些差异性代谢物主要与谷氨酰胺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丙氨酸和天冬、谷氨酸代谢有关。结论补中益气汤改善脾虚型大鼠胃肠动力学障碍可能与其影响代谢物轮廓,调控谷氨酰胺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丹栀逍遥散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内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加味丹栀逍遥散低剂量组、加味丹栀逍遥散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孤养结合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的复合模型,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接受不同应激因子刺激21 d,建立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随后分别按氟西汀组2.5 mg·kg-1、加味丹栀逍遥散低、高剂量组2.04,4.08 g·kg-1,各组均按10 mL·kg-1ig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ig 10 mL·kg-1生理盐水1次/d,每天应激前灌胃,从造模第22天开始,至动物处死当天,共21 d,实验周期共42 d;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大鼠海马内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盐皮质激素受体(MR)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内GR的蛋白表达下调而MR的蛋白表达升高;经治疗后,各组大鼠海马内GR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上调(P<0.05),而各组大鼠海马内MR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调(P<0.05)。结论:加味丹栀逍遥散可以通过调节海马内GR和MR的蛋白表达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经过药物干预后的模型大鼠海马内GR表达升高而MR的表达下调,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海马内GR和MR之间的比例关系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所致肝郁脾虚证大鼠饥饿素(Ghrelin)的影响,探讨逍遥散的作用机制。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逍遥散组,每组8只;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组和逍遥散组通过连续21 d慢性束缚应激建立肝郁脾虚证候模型,逍遥散组于每天上午束缚前灌服逍遥散混悬液3.854 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2 m L。比较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饮水量及摄食量、体质量变化情况,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浆及胃底部组织中Ghrelin的浓度。结果束缚21 d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饮水量较正常组降低,增加减缓。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体质量、摄食量、饮水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模型组的血浆及胃底部Ghrelin含量比正常组低(P0.05),而逍遥散组的胃底部Ghrelin含量比模型组高(P0.05),与正常组相近;模型组的血浆Ghrelin含量低于逍遥散组(P0.01)。结论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血浆及胃底部组织中Ghrelin含量下降,逍遥散能提高Ghrelin水平,对肝郁脾虚证有明显调节作用,对Ghrelin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证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高家荣  庄星星  魏良兵  韩燕全  杨晓旭 《中草药》2015,46(14):2096-2103
目的观察丹蛭降糖胶囊干预后,2型糖尿病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从代谢组学角度探究其防治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丹蛭降糖胶囊组,造模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ip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 35mg/kg)复制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丹蛭降糖胶囊组ig丹蛭降糖胶囊(1.26g/kg)4周,每周监测血糖。治疗结束,收集大鼠尿液,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测血浆胰岛素(ISN)和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分析其尿液代谢谱变化,鉴定差异化合物,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血糖监测和INS、GHb检测结果表明,丹蛭降糖胶囊可以降低血糖,升高血浆中ISN水平。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筛选出7个和6个差异性标志物。差异性标志物分别与糖代谢、酪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等有关。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修复胰岛细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能量代谢、酪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氧化应激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大鼠行为学与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方法(每天束缚3 h,连续21 d)制作大鼠模型并用逍遥散进行干预。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逍遥散组,15只/组。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测量大鼠体重、摄食量、旷场实验行为学指标,并用Y迷宫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1)模型组大鼠在慢性束缚应激初期表现为强烈的反抗、嘶叫,后期表现为神态倦怠、情志抑郁及不再抵抗的行为绝望状态;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摄食量显著下降(P0.01);旷场实验模型组大鼠5 min运动总距离减少(P0.05),5 min平均移动速度减慢(P0.05),中央区停留时间增加(P0.05);Y迷宫测试,模型组大鼠正确反应率降低(P0.01),全天总反应时间增加(P0.01);3)逍遥散对模型组大鼠上述改变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结论: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大鼠体重、摄食量及行为学的异常变化具有改善作用,并能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表现出抗抑郁、焦虑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丹栀逍遥散治疗心理因素恶化皮肤瘙痒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心理压力组、心理压力+丹栀逍遥散组,除空白组外其余两组小鼠暴露于1小时的慢性避水应激(water avoidance stress,WAS)中,连续10天,丹栀逍遥散组每天予丹栀逍遥散中药灌胃,其余两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在最后一次应激结束24小时之后,将N-甲基-对甲氧基苯乙胺与甲醛的缩合产物(compound 48/80)注射到小鼠颈后,观察它们的搔抓行为120分钟,记录其搔抓次数,检测皮肤肥大细胞数量及血浆中组胺水平,并通过空场试验、强迫游泳试验观察小鼠治疗前后抑郁行为学改变。结果 心理压力+丹栀逍遥散组小鼠搔抓次数明显少于心理压力组(P 0. 05),但高于空白组(P 0. 05);心理压力组肥大细胞数多于空白组(P 0. 05),心理压力+丹栀逍遥散组肥大细胞数量与其余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且心理压力+丹栀逍遥散组血浆组胺水平亦低于心理压力组(P 0. 05);在抑郁行为学上,心理压力+丹栀逍遥散组小鼠在空场试验中直立次数多于心理压力组少于空白组(P 0. 05),强迫游泳试验中不动时间少于心理压力组多于空白组(P 0. 05)。结论 丹栀逍遥散可缓解WAS影响下的小鼠的瘙痒症状,其可能的机制是降低了组胺的释放及改善小鼠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丹栀逍遥散防治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对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大鼠差异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应用皮下埋植左旋18-甲基炔诺酮硅胶棒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复制PCOS模型;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差异蛋白表达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差异蛋白点;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结果:丹栀逍遥散3.75g/kg显著改善大鼠卵巢增大及卵泡扩张,质谱成功鉴定8个蛋白点,其中点5为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 2,β-arr2),β-arr2在模型组显著降低,丹栀逍遥散显著增加其表达(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通过增加β-arr2表达,调控β-arr2介导的信号通路防治PCO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逍遥散高、中、低剂量组,采用慢性束缚+夹尾刺激作为心理应激原诱导IBS大鼠模型,观察逍遥散对IBS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及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BS模型大鼠肠运动功能增强(P<0.01),内脏敏感性明显增高(P<0.01),血清皮质醇含量明显增高(P<0.01)。而逍遥散能增高大鼠腹部收缩反射最小容量阈值(P<0.05),降低皮质醇含量(P<0.05~0.01),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逍遥散可降低IBS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其机制可能在于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轴(HPA轴)调节皮质醇的分泌与释放。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2):162-167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考察毒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造模1 h后(ALT尚未升高,GSH已明显降低),小鼠血浆氨基酸相关代谢物的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断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10只)、对乙酰氨基酚肝损伤组(20只)。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300 mg/kg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将对乙酰氨基酚组小鼠进一步随机分为对乙酰氨基酚1 h组、对乙酰氨基酚16 h组。正常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1 h组于造模后1 h取血、肝组织,对乙酰氨基酚16 h组于造模后16 h取血及肝组织。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活力,测定肝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检测小鼠造模后1 h血浆代谢产物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区分组间整体代谢轮廓差异,寻找与对乙酰氨基酚代谢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以及氨基酸相关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注释分析,并将差异代谢物与血浆对乙酰氨基酚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对乙酰氨基酚组给药1 h后血浆ALT水平未见明显改变,肝组织GSH含量明显降低,给药16 h后血浆ALT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GSH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经OPLS-DA分析,结果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及其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硫酸结合物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相关差异代谢物包括D-色氨酸、吲哚乳酸、吲哚-3-丙酸、5'-甲硫腺苷,涉及色氨酸代谢通路及半胱氨酸及蛋氨酸代谢通路,其中D-色氨酸、吲哚乳酸、吲哚-3-丙酸与对乙酰氨基酚水平显著相关(P<0.01)。结论:对乙酰氨基酚染毒1 h后,发现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3个差异代谢物与色氨酸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实验大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实验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以慢性束缚应激方法建立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逍遥散治疗组、自然恢复组和模型组。正常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每日灌胃。观察各组大鼠宏观表征、体重变化,利用Observer 5.0和Etho Vision3.0分析软件监测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①灌胃1周后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征、体重、行为等各项指标变化明显,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有明显差异。②与模型相比,自然恢复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大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课题组所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建立的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有着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疏肝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 PMS)肝郁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其卵巢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围绝经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丹栀逍遥散组,每组8只。采用孤养法联合慢性束缚法制备PMS肝郁证大鼠模型。另将8只3月龄SD健康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大鼠灌胃柴胡疏肝散水煎剂4.0 g/kg,丹栀逍遥散组灌胃丹栀逍遥散水煎剂4.9 g/kg,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给药21 d。采用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放射性免疫技术检测大鼠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及促黄体生成素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卵巢组织ERα、ERβ mRNA表达变化。结果给药后21 d,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组、丹栀逍遥散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49.6±6.0)分、(51.6±5.8)分比(40.0±4.6)分]、垂直运动得分[(14.1±0.7)分、(14.6±2.3)分比(10.9±1.8)分]提高(P<0.05及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卵巢ERα mRNA[(7.42±2.54)比(3.80±1.36)]表达水平升高(P<0.01),血清卵泡刺激素[(3.96±0.48)mIU/ml比(5.31±0.41)mIU/ml]水平降低(P<0.01);丹栀逍遥散组大鼠血清促黄体生成素[(6.65±0.46)mIU/ml 比(8.10±0.62)mIU/ml]水平降低(P<0.01)。结论疏肝法可改善 PMS 肝郁证大鼠的行为学,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内分泌及提高卵巢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百合地黄汤对抑郁症大鼠血清及粪便代谢组学的影响,筛选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方法:60只大鼠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应激组(50只),采用孤养和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刺激制备大鼠抑郁症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百合地黄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给予百合地黄汤后,采用糖水偏好试验和旷场试验进行药效学评价;收集大鼠粪便和血清,应用LC-MS方法对大鼠血清和粪便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后,采用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OPLS-DA)和主成分分析(PCA),并联合t-test和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筛选差异代谢物,应用KEGG数据库以及Metaboanalyst 5.0软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糖水偏爱度和自主活动明显减少,给予百合地黄汤后,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明显减少,抑郁大鼠的糖水偏爱度和在旷场中的自主活动明显增加。在代谢组学分析中,血清中共筛选出苯丙氨酰苯丙氨酸、5,6-二氢尿苷、L-谷氨酰胺等13个差异代谢物和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10条代谢通路,粪便中共筛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作用后,慢性情绪应激焦虑模型大鼠血浆核磁共振氢谱(Hydro-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1H NMR)的变化,并结合模式识别方法进行分析,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电针防治慢性情绪应激的机制。方法:采用不可预知的情绪应激刺激方法,建立慢性情绪应激焦虑模型。电针百会、三阴交,治疗21d,采用^1H NMR检测血浆代谢谱并用正交信号校正一主成分分析(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OSC-PCA)判别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样本中3-羟基丁酯、血糖、乳酸、O-乙酰基糖蛋白等物质含量升高;氧化三甲胺、丙氨酸、血脂、牛磺酸、N-乙酰基糖蛋白等物质含量降低。②与模型组相比,模针组中血糖、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不饱和脂肪酸、磷脂酰胆碱等代谢物含量升高。结论:各组大鼠血浆^1H NMR代谢谱之间存在差异,电针能明显影响慢性情绪应激焦虑模型大鼠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