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冰雪旅游产业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冰雪旅游迅速发展,很多区域纷纷打造冰雪旅游产业来提升经济效益,然而冰雪旅游产业的效率如何?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文中选择运用DEA模型方法,以17个省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对其冰雪旅游产业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域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水平比较低,只有黑龙江省、四川省、重庆市、天津市的效率值为1,达到了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最优化。同时把研究区域通过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分类评价,西部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609,中部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459,东部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424,可以看出三个地区的效率均不高。最后针对各地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实现冰雪旅游产业的多元化、打造区域冰雪旅游合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机制,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为基础,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方法,基于地方情感和冰雪文化因素,提出相关假设,构建冰雪体育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表明:1)冰雪文化和地方依恋变量的模型拓展是成功的,构建模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解释力和交叉效度,整体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2)知觉行为控制对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最大,其次为行为态度和冰雪文化。3)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冰雪体育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意向和态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研究为冰雪体育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营销管理启示,同时为国内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网红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促进网红旅游目的地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网红城市重庆为例,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构建目的地形象对环境友好行为的作用模型,通过验证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和目的地信任的调节作用开展游客环境友好行为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的环境友好行为。2)感知价值在目的地形象与环境友好行为的关系间存在中介作用。3)目的地信任显著正向调节目的地形象和环境友好行为的关系。4)感知价值对目的地信任在认知形象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起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目的地形象对游客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情境,为网红旅游目的地提升游客的环境友好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旅游影响的日益扩大,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加剧,品牌化成为旅游目的地获取优势的有力工具,但有关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研究欠缺.文中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五个维度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模型,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价值构成维度包括区域形象、目的地品牌知名度、目的地品牌形象、目的地感知质量和目的地品牌忠诚.同时,这些维度不是并列的,存在着特定的路径关系.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管理可以从其构成维度人手,通过强化构成维度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日喀则地区旅游资源分类及特性评价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开发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消除瓶颈制约因素、优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系列化旅游产品、构建线区开发空间布局、启动发展动力机制、实现标准与特色一体化以及推动资源与环境深度保护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冰雪旅游转向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旅游者行为的分析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建构作用。文中整合社会影响理论(SIT)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了城市居民冰雪旅游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信息性社会影响与规范性社会影响、城市居民的冰雪旅游态度、成本因素、健康精力、场地与服务与冰雪旅游意愿、旅游行为之间的结构关系,并在跨样本恒等性检验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人口特征、冰雪旅游经验的旅游者各潜变量水平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信息性社会影响与规范性社会影响对城市居民的冰雪旅游态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态度、成本因素、旅游者的健康精力、冰雪旅游的场地与服务对居民冰雪旅游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意愿在成本等限制性因素对冰雪旅游行为的影响发挥中介效应;不同性别、年龄、家庭结构以及冰雪经验的人群的行为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西安作为一个成熟型的旅游目的地 ,正处于旅游生命周期的停滞阶段 ,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在作者编制西安市旅游发展“十五”计划的基础上 ,从资源 (Resources)、市场(Market)、形象 (Image)和产品 (Product)四个方面对西安旅游拓展进行研究。将产品和市场的拓展与地区旅游形象重塑结合起来 ,并认为产品拓展的内涵是完善与深化西安旅游产品谱系和延伸旅游目的地产品空间 ,构建“大西安”旅游圈。基于RMIP的区域旅游拓展模式对于成熟型旅游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河流线路型线性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与路径,以大滇西旅游环线怒江-独龙江流域段为例,利用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数据,借助ArcGIS 10.2软件,分析其旅游资源禀赋特点、旅游发展特征和新阶段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基于旅游廊道等理论提出构建线性遗产复合型旅游廊道的发展设想。研究表明:1)该区域具有高山峡谷、干热河谷、绿美生态和“直过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特自然与文化旅游景观及其要素富集的禀赋优势,并呈现以点、线、面融合的团簇状和线状空间组合开发优势。2)以接待国内外游客量和旅游业总收入为测度的旅游市场潜力持续释放,以旅游招商和旅游创业与就业为衡量的旅游业态活力不断增强,以旅游交通和民族旅游村寨为载体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3)新阶段推动线性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在资源整合、品牌塑造、产业结构、产品供给、区域合作、服务体系及旅游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4)由此构建“两轴三区、四素同构、四道融通”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复合型旅游廊道,并提出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冰雪旅游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现阶段发展冰雪旅游最具潜力的地区,拥有大量丰富优质的冰雪旅游资源.基于GIS技术,通过空间插值法、最近邻指数法定量分析了内蒙古年日均温≤0℃天数、积雪日数两个气象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冰雪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选取滑雪场、冰雪游览区、冰雪节庆与赛事活动三个指标深入分析了内蒙古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发现内蒙古冰雪旅游资源在空间上趋向集聚,具有可利用时间长、种类丰富、组合度好,文化气息浓厚、地域特色明显等优势,同时存在着离中心消费市场距离远,品牌效应低,规范化不足等劣势;依据这些特点,提出了内蒙冰雪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疆冰雪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由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对新疆的冰雪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新疆冰雪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宁夏中卫市旅游资源及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中卫市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分析了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构建旅游开发空间布局、提升核心区文化品位、推出特种旅游产品线路与节庆活动、开发反差旅游市场、推行旅游开发一体化等开发策略,旨在为中卫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同程度,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文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从城市旅游吸引力、城市整体环境和居民文化交流角度,对郑州国内旅游形象的认同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整体环境(0.721)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认同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城市旅游吸引力(0.662)和居民文化交流(0.635);上述三个影响维度中,交通住宿设施便捷(0.836)、旅游景点品质较高(0.655)和文化交流愉悦(0.713)分别拥有最高的解释度。研究成果在学术层面,拓宽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在实践层面,分析了郑州国内旅游形象的认同影响因素与差异。  相似文献   

13.
彭志刚 《湖北植保》2023,(2):1-5+29
乡村振兴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心,也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乡村旅游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旅游业新“潮流”。本文指出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品牌、运营、创新、文化、人才等问题,分析了背后的内在逻辑及运行规律,提出了综合施策提升品牌价值、激发市场活力、创新发展思维、挖掘文化价值、健全人才体系建设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游客感知的呼伦贝尔旅游形象营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游客感知的视角出发,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以呼伦贝尔为实证进行研究,探讨游客感知对目的地旅游形象营销的影响。通过构建游客感知-旅游形象营销模型和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指出旅游形象营销与游客感知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进行旅游形象营销要重点关注旅游形象的规范、旅游形象的传递、游客旅游形象的体验、旅游形象的改善修正等四个节点,以期提高呼伦贝尔旅游形象营销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相似文献   

15.
新疆滑雪旅游资源评价及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依据美国滑雪旅游资源评估指标,以黑龙江、吉林省为对比地区分析了新疆滑雪旅游资源优势,认为新疆滑雪旅游资源优于黑龙江、吉林省。其次运用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了滑雪旅游市场发展态势,1997-2002年处于幼童市场,2003-2005处于明星市场,2006年处于现金牛市场。在此基础上,通过曲线拟合预测未来5年新疆滑雪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与经济社会一体化融合是产业发展新趋势,旅游目的地建设正日益成为一项综合性的区域工程。以宁夏为例研究得出:近年来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宁夏产业经济、城乡环境和交通建设等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旅游产业、产品与目的地体系建设和客源市场开发等成效显著;但比照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求,目前还存在精品不多、特色不足、业态老化、产业链短等问题;为此,应依托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融合传统产业优势、挖掘地域资源特色,努力将宁夏打造成为伊斯兰旅游、文化与经商贸"首都",成为独具魅力的西部旅游经济"特区",成为宜旅、宜商、宜居、宜业的复合型目的地。  相似文献   

17.
运用城市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中心地理论,选取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两项衡量旅游目的等级的指标,研究了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和演变态势。研究发现,交通条件对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的影响显著。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60个城市的入境旅游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入境旅游目的地呈现"三棱锥体"形态。北京入境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以北京为棱锥顶,以天津、青岛和大连为棱锥底的"三棱锥体"形态;上海入境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以上海为棱锥顶,以南京、杭州、苏州为棱锥底面的入境旅游目的地格局;广州入境旅游目的地体系目前还处于发育当中,二、三级入境旅游目的地仍在不断变化。文中运用中心地理论探讨入境旅游流空间形态和机制,旨在为入境旅游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力求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入境旅游流特征,进而为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和各省市旅游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集散时空动态研究对于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市场精确定位、旅游业发展重点与方向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构建了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空间集中指数模型、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重心模型、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及运用GIS功能对内蒙古2000-2013年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时空动态演变及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内蒙古入境游客人数从391943人迅速增加到1616136人,年均增长率达12.50%,内蒙古东部与中西部入境游客数量差距巨大,且呈现东部地区入境游客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中部地区入境游客数量快速增长,西部地区入境游客数量增长缓慢特点;2)入境旅游目的地客流空间集中指数逐渐变少,表明入境客流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呈现逐渐分散态势;3)入境客流重心的运动模式呈现由“中部-东部-中部”的动态流动模式,市场重心于2000-2007年逐渐向东部地区偏移,2007-2013年逐渐向中部偏移,表明内蒙古入境客流重心不稳,入境旅游客流集散空间变化较大;4)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中缺少明星市场,有2个金牛市场、6个幼童市场和4个瘦狗市场,表明内蒙古地区入境旅游目的地市场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旅游消费的升级,人们越来越看重旅游活动对旅游者个人的积极作用。同时,旅游景区和目的地也越来越关注游客空间行为的全过程。因此,文中从时间地理学视角,运用Mplus 7.0软件探索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与游客幸福感的关系,并引入难忘旅游体验作为中介变量,构建时空行为模式-难忘旅游体验-游客幸福感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台儿庄古城游客的游览轨迹主要分为休闲分散漫游模式、赏景聚集夜游模式、主干观光日游模式三类时空行为模式,其中休闲分散漫游模式使游客更倾向于幸福感满足。2)时空行为模式与游客幸福感的拓展与延伸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模型构建拟合度优于基准值,整体拟合良好。3)游客时空行为模式直接显著正向影响难忘旅游体验,但并不直接作用于游客幸福感,而是通过难忘旅游体验间接影响游客幸福感,难忘旅游体验在二者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文中通过对游客时空行为模式的刻画,解释了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与游客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时空行为模式-难忘旅游体验-游客幸福感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过程,对优化景区的空间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偏好特征则是游客差异化市场选择的根本原因。文中以喀什市游客市场调查问卷结果为基本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中的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喀什市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异与游客选择偏好的耦合性。研究发现,环渤海、长三角等远程客源市场偏好于观光旅游、民族旅游等旅游产品以及高质量的餐饮、住宿等旅游设施条件;新疆及近中程游客市场则对商务旅游、探亲旅游等旅游产品更为关注,且对商务、信息和交通等基础旅游条件更为关注。文中特别指出,旅游地发展只有更加关注差异化地域客源市场的游客偏好区别,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提升旅游地产品、设施、形象,才能全面有效推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