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更新规模也逐渐加大.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文脉和历史文化缺失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如何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历史记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脉和个性化的实际载体,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文章在建筑再生的视角下对历史街区保护进行思考,以哈尔滨老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活力复兴案例和山西晋中平遥古城历史街区改造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以建筑再生理念为指导的保护发展历史街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沙市胜利街是其城市发展的缩影,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有利于延续城市的发展文脉,恢复街区活力从而提升街区的整体价值.规划秉承保护与传承理念,分析影响因素,制定改造原则和框架,实施动态策略,为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提供必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城市更新的关键和难点。随着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时代的到来。文化经济快速发展,历史街区已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的热点。将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既有利于延续历史街区的文脉,维系市民的集体记忆,又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振兴、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本文以广州荔枝湾涌历史街区为例.阐述了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历史街区的更新与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为解决城市更新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城市文化空间遭到破坏、历史文脉被割裂及城市记忆消失等问题,研究提出应当重视城市的文化诉求,而不是用简单的大拆大建来稀释城市生活的本质。同时,结合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周边街区的改造实践,研究从街区脉络构成的文化主因及规划原则方面出发,探寻在城市更新与开发的过程中应如何确定其文化身份和发展脉络,并以此作为指导街区更新改造的原则和价值取向,从而构建出延续地域文脉、保存邻里关系和满足当地居民需求的新街区。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由增量向存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遗迹众多、能完整地体现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区域,往往是一座城市历史记忆的凝聚点。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不仅有利于唤醒居民的历史记忆,更能有效彰显城市特色形象。文章以武汉昙华林街区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现状环境条件、产业发展态势、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评估以及对现状问题的深入剖析,进一步探索复兴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更新改造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斌 《中华民居》2011,(9):149-150
本文以湛江市霞山区欧陆风情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为例,以保护历史文脉为前提,通过街区环境整治、功能整合、建筑高度控制、建筑修缮等手段,寻找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对渐进式有机更新的保护改造新思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历史街区广泛分布在城市各处,是城市发展的记忆,也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有利于传承和延续地方历史文脉.然而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中,囿于重视程度、现代文明入侵等因素,使其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从多角度出发,提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和场所营造传承路径,并结合武汉老租界区坤厚里社区更新改造设计案例,探索...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17,(3)
结合南京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深入探讨城市历史脉络及其空间肌理与传统建筑改造设计的关系,通过分析改造的历史沿革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历史街区的改造内涵和整体策略,并结合具体改造设计,阐释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与传统风格及构建方式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有助于当前城市发展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路径和方法,为历史街区的肌理延续和文脉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安三学街属于典型的城市中心区历史片区。本文通过对片区内相关基础设施和居民日常生活现状的调查,探讨基于城市更新视域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以社区文化馆改造为媒介的历史街区活化策略,提出进程更新、空间塑造、模块置入、功能改造、规则共识等有机微更新方法,力求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城市中心区历史片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老龄化日益严峻与历史街区衰败的问题,以南通西南营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以街区内老年群体需求和文脉传承为导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的方式分析街区现状与问题及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提出肌理秩序化、步行系统、功能更新,以及各类设施的点、线、面的微更新改造策略,为我国历史街区改造与公共空间适老性提升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临海古城十伞巷街区改造为实证,从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保护及传承为视角,解析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与街区空间营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文脉要素的提炼,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传承、街区空间活力复兴及可持续发展之策略。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不应是静态的保护,而应该是动态的、发展中的传承。群体空间的组合是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成都大慈寺片区更新中对传统民居建筑群体空间的传承与创新的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对于城市中机能衰退、活力丧失的历史文化街区,物质环境改善、活力保持与文脉传承兼顾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传统商业街中的历史文脉是在城市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地域性的景观氛围和环境,是历史与文化的丰厚积淀。如何恢复传统商业街的生机,并延续其历史文脉,是传统商业街更新改造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该文以济南宽厚里街改造的实际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回答了"传承什么历史文脉"及"如何传承历史文脉"两个问题,着重解决处理好商业街改造与历史文脉传承的关系问题,对传统商业街的改造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对历史街区商业建筑进行改造时,经济转型与消费心理改变了业态运营模式。文化逐渐作为消费的同时,也为改造更新提供了整合城市文脉,形成地域特征的可能。以南昌万寿宫商城立面改造实践为例,面对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经济和文化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方案基于城市整体的视野,分别以传承建筑风貌、历史街区修复、城市空间激活为导向,采用消隐、拼贴、整合等手法进行改造。从点、线、面三种不同的空间层次,分析研究当前国内历史街区商业建筑立面改造策略与方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生活服务业推动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是对既有老旧建筑的改造、升级与使用功能的创新,主要是指对历史街区与建筑遗存的传承与活化、工业区及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以及老旧小区的综合改造。其中,老旧小区改造成为民生与城市安全风险管理的焦点。本文介绍了其存在的问题、改造原则,以及鄂州滨湖社区无障碍宜居社区改造案例。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更新赋予旧城新貌,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保留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至关重要。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然而许多城市在对其进行更新改造的时候,由于过于激进或保守的改造策略等原因,使得其历史文化街区要么失去了其独特的历史风貌,要么过于陈旧落后。在对台州市临海紫阳古街的建筑现状、产业发展、管理手段等进行实地调研后,文章分析并总结出紫阳古街的改造更新策略,为其他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切实可行的更新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7.
梳理历史街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街区的保护对象已经从单体建筑保护发展到区域性建筑以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已经从简单的控制性保护改变为注重历史街区功能的振兴以及地域文脉的传承。该文以宜昌环城南路历史街区规划项目为例,通过对地域文脉的研究,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提炼街区地域文脉特征并加以利用,将地域文脉要素融合到街区的保护及更新中,探求适应中小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可实施的“微改造”——历史街区的活化提升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量规划的时代,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成为城市提升内涵、释放内源动力的重要途径,是塑造城市特色,展示城市风貌的主旋律。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已有较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文章在梳理总结国内历史街区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双重属性背景下历史街区活化方式与动力层面的根源与逻辑,进一步以广州市历史街区为例,剖析当前历史街区发展面临的困境。最后结合“微改造”方式,提出活化提升历史街区应该以保护为前提,以多元主体参与为动力,以产权为工具,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期为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亳州北关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保护与更新实践的研究,尝试在城市更新中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进行保护和再创造,系统地提出了有关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设计、保护更新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方法和原则,从而达到把握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实现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沿袭和文化传承的集中体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辽宁省鞍山市"台町"历史街区的调研分析以及实地考察,结合多个优秀案例,本着"修旧如旧"且改造提升的原则,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多个且行实际的方法策略,对台町进行修复利用与更新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