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的成绩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其主要影响运动员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脉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调节神经系统机能.本文将从高原训练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心脏功能的影响入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原短跑运动员不同负荷训练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方法:分析不同运动负荷状态(安静时、定量负荷后、极量负荷后)下高原短跑运动员心率、血红蛋白及白细胞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安静状态时运动员白细胞处于正常值范围内,随着负荷的增加,白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定量负荷和极量负荷后接近和超过其正常范围值。3种不同负荷状态下血红蛋白水平有明显差别。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血红蛋白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原短跑运动员不同负荷训练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明显增加,呈现一定的规律,可为高原短跑训练中负荷控制和医务监督提供实验依据,并为高原短跑训练提供生理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前言 高原训练期间,为了减少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负面效应,在加大训练监控的同时,应该要特别注意足球运动员的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4.
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会对机体的许多系统产生影响,诱发各种高原疾病,但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也对人体产生有利的影响.近些年高原训练逐渐成为主流赛事前的训练方式.在一定条件下,慢性间歇性低压低氧不仅可以使运动员提升运动能力,而且具有保护心脏、保护脑组织、降低血压、降低血糖、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优秀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时生理生化反应及变化特征。方法 对在1530米海拔高度训练的运动员的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清尿素氮(BU)等指标进行系统测试。结果 CK在自由跤训练中反应较为敏感,而BU比较平稳。结论 教练员应对训练进行科学评价并合理安排训练。  相似文献   

6.
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能力的一种在特殊环境中有效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热能和营养补给有着特殊的要求。本文结合高原训练的发展与运动员在高原环境中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等特点,在营养补给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1967年Feignbeum首先应用超声测定心搏量以来,超声心动图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超声心动图也越来越多地用于运动员心脏检查.人们从安静状态到运动负荷状态、从普通训练到高原训练等不同方面对运动员心脏结构、心功能特点做了分析、研究,对运动员心脏的特点有了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跆拳道运动被列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中国加强了对这一项目的训练、研究,但对该类运动员心血管机能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众所周知,心血管机能由其是心功能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评价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一项有效科学指标,而HR(心率)和BP(收缩压,舒张压)又是心血管系统机能的重要生理指标.本研究选用HR和BP生理指标,观察女子跆拳道运动员在功率自行车上从事递增负荷运动及恢复期间HR及BP的变化特征,并设立对照组,以观察运动员经过长期训练后HR、BP适应性变化特征,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极量负荷对高原短跑训练及运动员的影响机制。方法:对高原短跑运动员不同负荷后,血液中淋巴百分含量的测试和分析,探讨极量负荷对高原短跑训练及运动员的影响。结果:定量负荷与安静时相比,淋巴细胞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极量负荷与定量负荷时相比,P>0.01,表明定量负荷后,运动强度增至极量负荷,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值并无显著变化。结论:发现高原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与淋巴细胞百分比成正比;85%以下的适宜运动强度能够显著提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含量;极量负荷会使淋巴细胞百分比含量下降,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高原缺氧导致运动性免疫抑制出现较早,使得成绩相对落后等。  相似文献   

10.
浅谈训练计划的制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运动生理学原理并结合文献资料,从运动员的供能特点、负荷的适应、各能源系统的恢复速度、机能指标和训练过程的整体协调性等方面对合理制订训练计划进行了探讨,为科学运动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心理应激是运动员训练和赛前常见的现象.研究发现34.15%的运动员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而焦虑抑郁情绪、担心比赛失利等心理应激的因素对训练比赛成绩有明显影响[1].因此,对运动员心理应激进行干预,对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比较公认认知行为技术对运动员心理应激干预有良好效果,然而既往研究大多以高水平专业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且使用认知、生物反馈、音乐等多种方法综合干预,需要较高的心理干预技术水平[2-3].这一现状使其研究结果在大众竞赛运动中的应受到限制.结合心理训练程序的生物反馈系统以其简单易操作在临床患者、军人中有良好应用,在大学生运动员群体的研究尚未见报道[4-5].本研究以遵义医学院参加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的大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大学生运动员赛前心理应激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低压低氧交替训练是指在不同海拔高度下进行运动训练,是高原训练的一种方式.低压低氧交替训练既能提高有氧运动耐力,也能提高无氧运动耐力.低压氧舱可以提供低压低氧交替训练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久居高原西宁(2260m)的大学生运动员(n=31),在该海拔集中训练及下到平原大连比赛期间(2周),进行“光单纯反应时”测定,并观察感觉运动反应改变与运动能力改变之间的关系。反应时明显缩短者占58.1%,无明显改变者占38,7%,明显延长者占3.2%,反应时明显缩短的大多数运动员,运动成绩显著提高(≥2%)。其中短跨项目吻合率为80%,中长跑为70%。反应时测定在“高原训练”中似可做为评定和监测运动能力的一项客观指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国高原部队官兵训练损伤风险,探索功能性运动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评分与不同海拔高度官兵训练水平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驻高原部队164名官兵进行FMS筛查测试.结果 我国高原部队官兵FMS测试整体平均得分15.95分,FMS 15分确定为高原部队官兵训练损伤风险评估的临界值.不同海拔高度下部队官兵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03(P=0.000),表明FMS评分能用于预测官兵训练损伤的风险.结论 FMS测试评分可以作为预测高原部队官兵训练损伤风险的参考指标;海拔越高官兵训练损伤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5.
中长跑等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在极量运动时表现出来的心肺功能水平对了解运动项目的特点、选拔运动员和评定运动员的训练状态等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国学者比较一致公认最大摄氧量是反映运动员心肺功能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 我们对我国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多年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本文就少年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及其影响因素,达最大摄氧量时心肺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行一些探讨,以便了解剧烈运动负荷对少年机体的影响,为选择测定少年心肺功能水平的指标以及合理安排少年的运动训练等方面提供某些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家健康》2014,(9):60-60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对新动力一氧化氨胶囊在优秀青少年兵乓球运动员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科学实验观察,以便为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寻求一种理想的改善睡眠,促进运动机体恢复和伤病康复,辅助提高运动能力和水平,使运动员承受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应激压力的机体迅速得以恢复,以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参加正常训练和比赛,并为取得优异成绩提供帮助.同时展望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作为运动营养保健品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对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运动员赛前焦虑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运动员的身心特点,提出了克服赛前焦虑的方法,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的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8.
阶梯式间断性缺氧复合运动锻炼的超声心动图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名世居在1895米高原的男性自行车运动员,经过低压缺氧复合运动锻炼后作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低压舱内运动员完成间断缺氧运动锻炼后,他们的右心室和右肺动脉内径随着高原高度和运动时间增加而增加。在摸拟高原4000米与平原相比,安静的心搏量和心输出量,左心室内径和左心室心肌量明显增加,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的厚度也增厚。这些变化是在生理范围内,因此应属于对高原运动训练的适应变化。在摸拟4000米高原动运后心搏量和心输出量的增加比3000米明显,在缺氧运动训练中没有一个受试者发生急性高山病,这些结果表明阶梯式间断缺氧复合运动锻炼方法可能改善心脏功能和增加对缺氧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汪洋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9):155-156
科学监测分析运动免疫指标对控制赛前训练、调节最佳竞技状态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赛前亚高原4周与平原1周训练后免疫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1、2周大负荷训练后与第3周中等负荷训练后变化显著(P〈0.05),第4周恢复训练后变化不明显,平原1周调整训练后变化不显著。说明大负荷训练后身体机能发生改变,导致运动疲劳,免疫机能状态下降,应采取运动营养恢复与调整性恢复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大负荷训练期间女子散打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同时选择敏感的监控指标,为完善女子散打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机能监控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对备战09年全运会的7名上海女子散打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间部分生化指标进行监测,运用实验法与数理统计法,探寻其各指标波动特点,并确定机能监控的敏感指标.结果 Hb先下降后升高,RBC、RDW-CV和HCT先升高后下降并在第3周达到稳定水平;BUN呈现明显的高低交替出现的变化特点,CK在第5周晨出现显著升高;T和T/C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C呈持续升高的趋势;免疫指标波动不显著.结论 大负荷训练导致女子散打运动员Hb下降,训练初期RBC升高可能与训练导致红细胞在体内重新分布有关;BUN保持较低水平,对训练量敏感,变化节奏明显;CK保持在较高水平,对训练强度敏感,个体差异较大;T可以较敏感地反映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情况,C可以较敏感地反映运动员的疲劳积累情况;WBC和免疫球蛋白对训练刺激的反映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