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纪青山教授从脏腑辨证出发,通过针刺与痛经相关的肝、脾、肾三脏原气留止部位,即: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3穴配合以疏理气机,调养气血,滋补肝肾,使气血化生有源,经血充足,运行畅通。缓解及根治由肝、脾、肾三脏病变所导致“不荣则痛”及其经络病变所引起“不通则痛”的痛经,加之配合局部取穴,使周围经络气血运行通畅。二者相合,治疗原发性痛经,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表观遗传学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仅基因修饰的改变导致了基因表型的可遗传变化,具有可遗传性、可逆性等特性,并受到后天环境、营养等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则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盛衰影响着子代的先天禀赋与生长发育,与遗传物质关系密切;而脾之精气来源于水谷精微,其功能易受环境、饮食影响,且先天之本的肾与后天之本的脾存在“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可逆关系,该理论包含了表观遗传学相关内容。从表观遗传学相关理论机制去探讨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理论本质,将促进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为深入研究肾与脾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感冒易感人群电导法经络测量的特点,为感冒易感人群的中医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就诊判断为易感冒状态的患者,利用DMS经络仪对该人群十二经络双侧原穴进行测量,记录各原穴电能量值,并与正常值参考值范围比较,通过SPSS V13.0进行统计分析,以观察感冒易感人群的经络特点。结果:共收集50例感冒易感患者的双侧原穴(共24个)电导法经络测量数据,易感冒人群原穴平均能量值、原穴阴阳平衡值分别为(36.907±15.557)(1.113±0.201),相应正常值参考范围分别是(42.030±17.417)(1.212±0.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脾经、心经、膀胱经左右平衡值分别为(0.952±0.299)(0.907±0.295)(0.992±0.350)(0.964±0.309),相应正常值参考范围分别是(1.056±0.456)(0.997±0.369)(1.100±0.462)(1.061±0.5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冒易感人群经络特征以原穴平均能量、原穴阴阳平衡异常为主,提示整体机能衰弱、代谢减慢;各经络原穴特点为肺经、脾经、心经、膀胱经左右失衡,提示感冒易感状态多与肺、脾病变有关,涉及心与膀胱。  相似文献   

4.
试论明代医家注重脾肾相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肾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生理方面,在“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认识的基础上先天肾与后天脾互济资生,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得气血旺盛,元气充沛,诸病不染;病理方面,若脾肾互济失调,即脾肾失济时,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导致一系列疾病;治疗方面,治  相似文献   

5.
王万春教授深耕临床多年,针对男性病积累了大量经验,认为男科病现多由脾、肾不调为诱因,提出“青年多因脾虚,老年多见肾虚”“脾肾互根,补脾则肾精得充,益肾则脾气盈满”。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男科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于濡养,故治疗上常以调脾理肾为纲,佐以疏肝理气之法论治。脾肾阳虚者,多予菟丝子、枸杞子、山茱萸等温补脾肾,助阳化气;脾肾气虚者,多予山药、人参、淫羊藿等益脾强肾,补益气血。夹湿者,多予茯苓、白术燥湿利水;血瘀者,多予牡丹皮、当归活血化瘀。临床疗效良好,兹录其从脾、肾论治男科病医案4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脾、肾两脏是人体之本,然而人至暮年,元气渐虚,精血衰减,脏腑功能日渐孱弱,尤以脾胃、肾气为著。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与机体生长、发育、衰亡有关。《上古天真论》指出:“……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迈入老年期后,肾气渐形不足,脾胃运化受纳的功能也渐渐减弱,这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所以在治疗、调理老年病方面,健脾益肾是常用的一个法则。临床上常见到一些老年人,感冒此起彼伏,就是因为脾肾不足,正气内虚,外邪易凑。对于这样的患者,除用解表  相似文献   

7.
脾肾双补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居中宫 ,属土 ,主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人体 ,为人体后天气血生化之源 ,故称“脾为后天之本”。肾居下元 ,属水火之藏 ,为元阴元阳所在 ,藏精气 ,主宰人身生长发育繁殖 ,故称“肾为先天之本。”两脏在生理上息息相关 ,以维持人体生命正常活动 ,命门火衰 ,则脾阳不振 ;脾阳不足  相似文献   

8.
人的机体在抵御疾病以维持健康状态的努力中,中国医学认为“脾肾”两脏尤显重要,“肾”者,是生命的原动力,并是构建人体的精华与讯息所在,有“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源”之称;“脾”者,主人体营运受纳,新陈代谢以濡养全身,包括“肾”所藏的元精,元阴与元阳,亦只在脾功能健全时,才能不断生存不息,因此“脾”亦被称为“后天之本,生命之土基”。五脏六腑虚衰,而“脾”亦虚弱或衰竭致难司濡养运化之职能。中医学称之为“虚不受补”。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耳鸣时十二原穴压痛反应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1)按压十二原穴,记录出现压痛反应的原穴;(2)运用压痛测试仪测量十二原穴的压痛阈;(3)根据耳鸣患者的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压痛敏感的原穴与证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耳鸣患者的十二原穴均存在压痛反应。其中,压痛频次前四位的原穴依次是太冲81例(90.00%)、合谷77例(85.56%)、丘墟76例(84.44%)、太白66例(73.33%)。(2)压痛阈从低到高前四位的原穴依次是冲阳、合谷、太冲和腕骨。(3)耳鸣患者均存在五脏相关证型。其中肝相关证型55例(61.11%),脾相关证型18例(20.00%),肾、肺、心的相关证型均在10例以下。[结论](1)耳鸣相对压痛敏感的原穴是肝经原穴太冲、大肠经原穴合谷、胆经原穴丘墟,其次是脾经原穴太白、胃经原穴冲阳和小肠经原穴腕骨;(2)耳鸣常见证型主要是肝相关证型,其次是脾相关证型;(3)耳鸣时,肝经、脾经及其表里经原穴与肝、脾相关证型具有一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脾和肾为中医藏象体系中重要的两脏。脾为土脏,肾为水脏;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近年来有关脾肾相关的证型实验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现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1.
经络学说为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脏有病能使相应经络发生变化,且其变化可在相应经络之原穴反映出来,此种理论又为经络学说的核心。我们对83名神经衰弱患者进行了治疗前、中、后原穴的皮肤电阻测定,籍以观察神经衰弱和经络的关系,以利更好地应用经络学说对神经衰弱进行治疗,兹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补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主要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的不足,或补益某一脏腑虚损的一种治法,以达到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恢复健康之目的,即《内经》“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义。因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补法首先要重视脾肾。  相似文献   

13.
一、概说祖国医学极重视脾肾的作用,认为人体由肾精而资生,生命活动靠肾精与脾胃之气的滋养来维持。《内径》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作了进一步论述:“肾何以为先天之本?盖婴形未成,……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日先天之本在肾。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径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而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子六  相似文献   

14.
谈胆主肾气     
从“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着手,论证胆之所以为十一脏之主,其根本原因在于胆对肾的主导作用。肾为先天之本,为一身元气之根本。胆通过参肾气的主导作用,有效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故曰“胆为十一脏之主”。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舌是人这个统一有机体的组成部分,舌与心、脾、肝、肾四条经络直接相联。古人又有“舌为心之苗”和“舌为脾之外候”的说法。心和脾都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心有主神志和主血  相似文献   

16.
《内经·素问·示从容论》指出:“年长则求之于府”。黄元御释:“年长者肠胃扫弱,容纳少而传化迟,府病为多,故求之于府。”(《素问悬解》)这里的“府”,主要指胃肠而言,而与脾密切相关。“年长则求之于府”是脾胃学说在老年人养生及康复医疗中具体应用的最早记载,它揭示了脾胃于老年人的重要作用,并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迄今对老年人的养生及康复医疗实践仍不乏其指导意义。兹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寿夭之决亦基脾胃之气肾为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源,二者与其它脏腑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至高年,肾气渐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至“八八”,女子至“七七”,皆已“肾藏衰,天癸竭”。先  相似文献   

17.
膀胱过度活动症多是由膀胱逼尿肌的不稳定收缩而产生的一组以“尿急、尿频,伴或不伴有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候群。北京市名老中医黄尧洲教授认为此病属“虚劳病”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对五脏六腑具有充实濡养之用,若脾肾亏虚,肝气横逆,气机失调,水液代谢异常,则可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本病发病特点以“脾肾亏虚(虚劳)为本,肝气横逆(里急)为标”,符合“虚劳里急”的特点,从“虚劳里急”论治该病有较好的临床意义。《金匮要略》中“血痹虚劳”病篇所列方剂对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阴阳五行、五色,与人体的“五脏”相应合,在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大器官中,尤以肾为精气之本、立身之本, 因为“肾主骨”,而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的“肾虚”,做好肾脏的保健最为重要。强肾穴道按摩养生功在穴位的选择上,侧重补肾养肝、滋阴补血的穴位。趁五脏还没出问题前,让穴道按摩养生功为它们做个保养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脾共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意义.方法:参考中医学古典文献及其他相关典籍,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对中医理论构建渗透的角度,探讨肺当与脾共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意义.结果:从人体生命内涵和气血的生成来看,肺脾确应共称后天之本.结论:肺脾共为后天之本的提出,有助于使医者在临床治疗上重视脾肾的同时也重视肺脏.  相似文献   

20.
胃肾相关理论价值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同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但在脏腑关系中,就先后天关系而论,常言脾肾而少及胃肾,何也?盖因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故详论脾肾而少及胃肾.但胃作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可见胃在人体脏腑及后天调养中的重要地位.现对胃肾相关理论及其运用价值的认识,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