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 研究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对肝癌细胞HepG2的上皮间质化作用(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探讨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与HepG2细胞共培养模拟肝癌相关微环境,观察共培养后HepG2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及Westernblot检测HepG2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后E-cadherin表达的变化(E-cadherin表达缺失是EMT的标志).通过FlowCytomix检测分析THP-1细胞及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部分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HepG2细胞与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其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上皮细胞形态转化成为一种梭形的间质细胞形态.IF及Western-blot均显示HepG2细胞共培养后E-cadherin表达明显下调.THP-1细胞激活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后,白细胞介素IL-8及IL-1β表达量分别增加了40倍和20倍,P<0.01;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量增加了8倍,P=0.056.结论 巨噬细胞可诱导HepG2细胞发生EMT,该作用可能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8及IL-1β和TNF-α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P-STAT6/Tim-3在THP-1细胞极化为M2型巨噬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THP-1细胞采用相应细胞因子分别诱导为M0、M1、M2巨噬细胞,记录细胞形态改变;采用Western blotting鉴定M0、M1及M2表型,检测不同浓度STAT6抑制剂AS1517499对M1、M2极化的影响,检测STAT6、P-STAT6、Tim-3在巨噬细胞M1、M2极化中的表达; 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AS1517499对THP-1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SPSS 17. 0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THP-1细胞发生M1、M2极化后细胞形态由小圆形变为长梭形及多边形。采用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CD80、i NOS在M1组高表达,CD163、Arg-1、P-STAT6及Tim-3在M2组高表达。不同浓度AS1517499使CD163、Arg-1、P-STAT6及Tim-3表达相应降低;药物浓度为10nmol/l、100nmol/l时,对THP-1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浓度为300nmol/l时,细胞活力出现明显下降; AS1517499的合适药物浓度是100nmol/l。结论外源性细胞因子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P-STAT6/Tim-3诱导巨噬细胞发生M2极化; AS1517499可以通过阻断巨噬细胞P-STAT6/Tim-3,抑制THP-1细胞极化为M2型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系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佛波酯(PMA)、白细胞介素IL-4和IL-13体外诱导人M2型巨噬细胞,细胞免疫荧光鉴定TAMs。Transwell非接触式共培TAMs和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实验、迁移实验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对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胃癌SGC-7901细胞上清中分泌型Sema4D的变化。结果:细胞免疫荧光鉴定M2型巨噬细胞诱导成功;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中,TAMs共培养的胃癌SGC-7901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Transwell侵袭实验、迁移实验表明,细胞侵袭转移力增强(P0.01)。与TAMs共培养的胃癌SGC-7901细胞的上清液分泌型Sema4D蛋白明显增多,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4.13±29.43比637.15±33.84,P0.01)。结论 :TAMs可促进胃癌细胞的浸润转移,其原因可能与分泌型Se m a4D蛋白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体外建立M1型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弱激光照射模型,探讨弱激光照射对M1型BMDM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BALB/c小鼠BMDM,应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条件性培养基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的表达,确定所获得细胞为纯度较高的BMDM。应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24h诱导原代BMDM向M1型BMDM方向极化。将细胞随机分为弱激光治疗(low level laser therapy,LLLT)组和对照组,LLLT组采用810nm波长激光照射,光斑面积4.5cm2,照射功率密度2m W/cm2,照射持续440s,最终获得照射能量为4J,对照组置于暗箱,不进行照射。应用CCK8实验测定细胞活性,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ukin-1β,IL-1β)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的m RNA表达情况,ELISA检测TNF-α及IL-1β蛋白分泌,Western blot测定i NOS和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重要转录因子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 p65)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PS刺激后,使用弱激光照射的M1型BMDM细胞活性显著提高,升高至对照组的2.313±0.630倍(P0.05)。LLLT组IL-1βm RNA表达为0.586±0.145,对照组为1.000±0.0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LLT组TNF-α的m RNA表达为0.862±0.152,对照组为1.000±0.08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2);LLLT组i NOS的m RNA表达为0.720±0.039,对照组为1.000±0.02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TNF-α为270.478±26.831pg/ml,LLLT组为209.365±5.600p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IL-1β为98.941±12.430pg/ml,LLLT组为77.076±2.023p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i NOS蛋白表达为1.005±0.075,LLLT组为0.210±0.01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NF-κB p65蛋白表达为1.006±0.260,LLLT组为0.428±0.16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10nm LLLT M1型BMDM可抑制其炎性因子IL-1β及i NOS的m RNA表达,下调炎性因子IL-1β及TNF-α的分泌,降低M1型BMDM表面标志物i NOS的表达,同时显著下调M1型巨噬细胞经典极化转录因子NF-κB p65的表达。810nm LLLT可调控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抑制其炎性因子分泌,该调控作用和其下调M1型巨噬细胞经典极化转录因子NF-κB p65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microRNA-223(mi R-223)在巨噬细胞M2型激活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运用慢病毒载体感染的方式在巨噬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miR-223的表达;应用qPCR检测不同激活状态及转染状态巨噬细胞中miR-223的表达;应用Elisa及流式细胞术检测M2型巨噬细胞的激活状态;应用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乳腺肿瘤细胞的迁移情况。结果 miR-223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肿瘤细胞,在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过程中miR-223表达下调,且IL-4或与肿瘤细胞共培养激活的巨噬细胞下调显著。敲低miR-223的表达而不是增加其表达能够促进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CL18、IL-10和CD206的表达,并促进共培养肿瘤细胞的迁移。结论 miR-223可作为靶向肿瘤微环境调控肿瘤转移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食管鳞癌中微小RNA-155(mi R-155)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确诊为食管鳞癌并手术治疗的54例患者的新鲜食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其中男47例,女7例;年龄45~82岁,中位年龄为61岁;Ⅰ+Ⅱ期40例,Ⅲa+b期14例。采用SYBR Green q RT-PCR方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i R-15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mi R-155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Z=-4.258,P=0.000);食管鳞癌中mi R-155的相对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40),但与吸烟(P=0.430)、饮酒(P=0.429)、年龄(P=0.769)、性别(P=0.671)、浸润程度(P=0.230)、分化程度(P=0.896)及p TNM分期(P=0.407)等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食管鳞癌中mi R-155的相对表达下降,可能导致机体炎症、免疫反应及相关抑癌机制的失调,进而可能促进了食管鳞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非转移性黑色素瘤糖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Gpnmb)在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肾脏和尿液中的表达,分析其与M1、M2表型巨噬细胞的相关性,探讨其在IRI免疫炎性反应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C57BL/6J小鼠被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4)、假手术组(n=4)、IRI组(n=12).以双侧肾蒂血管阻断30min建立IRI模型.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荧光双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Gpnmb和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蛋白的表达及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pnmb及M1型巨噬细胞表型(CD40、CCR7)及M2型巨噬细胞表型(CD163、MMR)在肾脏中的mRNA表达;Western印迹和ELISA法检测小鼠尿液中Gpnmb的表达.结果 IRI小鼠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肾间质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IRI组小鼠肾脏Gpnmb mRNA于造模后第1天和第2天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第3天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免疫荧光双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均显示Gpnmb蛋白主要表达在F4/80阳性的巨噬细胞内.Gpnmb mRNA表达与M1型巨噬细胞表型(CD40、CCR7)的mRNA表达无相关性,与M2型巨噬细胞表型(CD163、MMR)的mRNA表达呈正相关.Western印迹和ELISA结果示IRI组小鼠在造模后第1天尿液中的Gpnmb表达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天降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Gpnmb在IRI肾脏的巨噬细胞和尿液中呈高表达,并与M2型巨噬细胞相关,提示Gpnmb可能参与了巨噬细胞的分型和急性肾损伤的炎性反应过程,临床上也可用作AKI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croRNA-199b-5p(mi R-199b-5p)在尤文肉瘤细胞系中的功能,分析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生物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人尤文肉瘤细胞系A673、TC252,分别以mi R-199b-5p寡核苷酸片段(mimic)及其阴性对照(mimic control)转染,作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 R-199b-5p m RNA相对表达量,并与MSCs比较;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mi R-199b-5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双荧光报告基因实验初步检测mi R-199b-5p可能作用的靶基因,Western blot验证靶基因。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对照组A673细胞及TC252细胞中的mi R-199b-5p m RNA相对表达量与MSCs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与实验组对应细胞相比亦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对应细胞相比,实验组处于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G2/M期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对应细胞相比显著增高(P0.05)。双荧光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 R-199b-5p可能作用的靶基因是细胞周期调节蛋白1(cyclin-L1,CCNL1)和c-Kit。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对应细胞相比,实验组CCNL1和c-Kit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 R-199b-5p能抑制尤文肉瘤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转换,促进细胞凋亡,其抑制作用是通过靶向CCNL1和c-Kit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Bcl-2特异性抑制剂ABT-737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乳腺癌细胞MCF-7及共培养体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佛波酯(PMA)及白细胞介素-4(IL-4)体外诱导TAM s细胞,Transwell非接触式共培养TAMs和MCF-7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共培养后MCF-7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AMs、MCF-7细胞及共培养体系上清VEGF水平。结果:应用PMA及IL-4体外诱导THP-1成为TAMs细胞,MCF-7与TAMs细胞共培养24、48 h后,细胞增殖活性较对照组分别上升了16.16%和33.99%。TAMs、MCF-7细胞及共培养体系分别加入ABT-737,VEGF含量测定值分别为(47.67±8.83)pg/mL、(108.56±10.92)pg/mL和(152.52±7.18)pg/mL,其中MCF-7细胞及共培养体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泌型VEGF表达水平的增高与TAMs活化及分布有明确相关性,乳腺癌细胞与TAMs间相互作用可能通过Bcl-2-VEGF旁分泌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10.
巨噬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具有可塑性和高度异质性,可极化成不同的表型:经典激活的M1型巨噬细胞和交替激活的M2型巨噬细胞,两者统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正常细胞不同,在肿瘤组织中,由于肿瘤细胞增殖活跃,代谢活动增强,以及脉管系统不发达导致肿瘤组织供氧不足,所以容易导致肿瘤微环境(TME)缺氧。目前认为肿瘤低氧微环境是恶性肿瘤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1]。TME中的TAMs以M2型为主,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有利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不良预后有关。肿瘤低氧微环境如何影响TAMs极化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明确其机制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创面修复过程中的前列腺间质细胞可能作用.方法:将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分成6组:M1型巨噬细胞实验组、对照组、未活化组,M2型巨噬细胞实验组、对照组、未活化组;其中M1型巨噬细胞先后通过PMA、IFNγ活化而成;而M2型巨噬细胞组先后通过PMA、IL-4激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i RNA-135a(mi R-135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mi R-135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mi R-135a模拟物(mi R-135a mimics)转染肝癌细胞株Hep G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转染后细胞中mi R-135a的表达水平;通过平板克隆实验和MTT法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克隆形成率和存活率的变化,并对mi R-135a调控相关靶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观察mi R-135a在肝癌细胞维持正常功能中的作用。结果 通过对2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mi R-135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mi RNA-135a的表达在正常组织中相对更高,且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转染mi R-135a mimics后Hep G2细胞中mi R-135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而形成单克隆能力和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下降(P0.05),同时转染组细胞中与mi R-135a细胞调控相关靶基因FOS、PI3、Jak2、Stat3的m RNA表达量相较于NC组均显著降低(P0.05),表明mi R-135a表达提高后抑制细胞形成单克隆能力并降低存活率。结论 mi R-135a在正常组织和肝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同时当mi R-135a表达提高时抑制肝癌细胞形成单克隆能力和降低细胞存活率,表明mi R-135a可能通过一些相关靶基因直接或间接调控Hep G2肝癌细胞的存活,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到作用,mi R-135a可能成为临床治疗肝癌和预后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i R-93-5p是否通过靶向调控其预测靶基因Smad5的表达,从而抑制小鼠MSCs C3H10T1/2细胞的成骨分化。方法构建Smad5 3’-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mi R-RB-REPORTTM),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观察mi R-93-5p对Smad5 3’-UTR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鉴定Smad5是否为mi R-93-5p的靶基因。将mi R-93-5p mimics(M组)与mi R-93-5p inhibitor(In组)及其对应的阴性对照组mi R-93-5p mimics阴性对照(MC组)与mi R-93-5p inhibitor阴性对照(In C组)分别转染至C3H10T1/2细胞中,并进行成骨诱导培养,48 h后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Smad5在m RNA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14 d后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外钙盐的沉积情况,了解mi R-93-5p对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效应。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 R-93-5p能与Smad5 m RNA3’-UTR特异性结合,抑制其荧光素酶活性(P0.05)。q RT-PCR检测示,M组及In组Smad5的m RNA相对表达量与对应阴性对照组MC组及In 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M组及In组Smad5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对应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组较MC组表达量下调,而In组则较In C组表达量上调。茜素红染色示,M组钙盐沉积较MC组明显减少,而In组则较In C组钙盐沉积明显增多。结论Smad5是mi R-93-5p的靶基因,mi R-93-5p可通过靶向调控Smad5的表达,抑制小鼠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i R-150-5p在肝细胞癌(HCC)细胞迁移与侵袭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测定mi R-150-5p在正常肝细胞系L02及HCC细胞系Hep G2中的表达;将Hep G2细胞分成两组,分别转染mi R-150-5p(mi R-150-5p组)与随机序列(对照组),转染后,分别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基质渗透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mi R-150-5p的表达量在Hep G2细胞系中明显降低,为L02细胞系的0.26倍(P0.01)。转染后,mi R-150-5p组的mi R-150-5p水平明显升高,为对照组的9.53倍(P0.001);mi R-150-5p组的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4.63%vs.87.51%,P0.01),细胞侵袭数明显少于对照组(138个vs.452个,P0.01);MMP2与MMP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78 vs.1.75;0.82 vs.1.85,均P0.05)。结论:mi R-150-5p在HCC细胞中表达降低,升高mi R-150-5p的表达可抑制H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机制可能与其下调MMP2和MMP9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i R-526b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与作用。方法:用q RT-PCR法检测mi R-526b在52例胰腺癌和癌旁组织,以及在4种胰腺癌细胞系(Bx PC-3、SW1990、PANC-1和As PC-1)和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6-C7)中的表达。将胰腺癌细胞分别转染mi R-526b模拟物、mi R-526b抑制物及阴性对照序列后,采用CCK-8、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细胞增殖、侵袭与凋亡情况。生物软件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分析mi R-526b潜在靶基因,并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法及相关性分析验证。结果:mi R-526b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在4种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均P0.05)。胰腺癌细胞转染mi R-526b模拟物后,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侵袭能力明显减弱,而转染mi R-526b抑制物后则呈反向变化(均P0.05)。分析结果显示XRCC5是mi R-526b靶基因;胰腺癌细胞转染mi R-526b模拟物后,XRCC5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mi R-526b抑制物后则均明显上调(均P0.05);胰腺癌组织中mi R-526b和XRCC5 m RNA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56,P0.05)。结论:mi R-526b在胰腺癌中下调表达,mi R-526b低表达可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并抑制凋亡,机制可能与上调其靶基因XRCC5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过表达mi R-200c通过对AKT2的相关调控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为骨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检测mi R-200c在正常成骨细胞和4种骨肉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2)将mi R-200c转染至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构建稳定过表达mi R-200c骨肉瘤细胞株;(3)预测mi R-200c与AKT2基因的相关结合位点,构建相应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载体,连同过表达mi R-200c质粒共转染至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4)检测两组骨肉瘤细胞株MG-63荧光素酶活性;(5)检测两组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AKT2表达水平;(6)观察两组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增殖能力。[结果](1)与正常成骨细胞(NHOst)相比,mi R-200c在4种骨肉瘤细胞株(HOS、U2OS、Saos-2、MG-63)中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2)与mi R-NC组相比,过表达mi R-200c组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AKT2 3′-UTR序列结构野生型(WT)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突变型(MUT)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3)与mi R-NC组相比,过表达mi R-200c的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AKT2表达明显降低(P0.05);(4)与mi R-NC组相比,过表达mi R-200c骨肉瘤细胞株MG-63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mi R-200c在骨肉瘤细胞中低表达,而过表达mi R-200c通过靶向调控AKT2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因此mi R-200c可能对未来骨肉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计数、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细胞增殖相关蛋白(Ki-6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TAMs与大肠癌侵袭转移、增殖的关系。方法:大肠癌患者标本55例,癌旁组织3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AMs、MMP-2及Ki-67的表达。结果:(1)在大肠癌中TAMs、MMP-2及Ki-67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的数量越多、浸润程度越深,其值越高(P0.05)。(2)TAMs与MMP-2(r=0.625,P0.01)、Ki-67(r=0.690,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TAMs可能通过分泌MMP-2、细胞因子等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及增殖,为大肠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2型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来源线粒体移植治疗小鼠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取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分别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IL-4诱导其向M1型(M1组)及M2型(M2组)极化,以未作任何干预的细胞作为对照(M0组);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及流式细胞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Arg-1]鉴定极化后细胞类型,并通过MitoSox Red与DCFH-DA染色评估细胞线粒体功能。使用差速离心法提取M2组BV2细胞来源线粒体,Western blot法测量氧化磷酸酶链(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内各相关复合物(复合物Ⅱ、Ⅲ、Ⅳ与Ⅴ)的表达水平,并与M2型BV2细胞比较,以评估是否获得所需线粒体。取36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n=12),其中假手术组仅切除T_(10)椎板,脊髓损伤组及线粒体移植组制备T_(10)脊髓损伤模型后,于损伤节段分别注射线粒体储存液及M2型BV2细胞来源线粒体(100μg)。术后采用BMS(Basso Mouse Scale)评分评价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取材行免疫荧光染色(iNOS)、LEA-FITC染色及ELISA检测(VEGFA)。结果 极化诱导后,M1组及M2组BV2细胞分别呈现M1型及M2型巨噬细胞特异性形态改变;免疫荧光染色示M2组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染色阳性表达高于M0组及M1组(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示M1组的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表达高于M0组及M2组(P<0.05),M2组Arg-1表达高于M0及M1组(P<0.05)。MitoSox Red及DCFH-DA染色示M2组荧光强度均低于M1组(P<0.05),与M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鉴定成功提取M2型BV2细胞来源线粒体。动物实验示,线粒体移植组术后21、28 d BMS评分高于脊髓损伤组(P<0.05);术后14 d损伤局部iNOS阳性细胞数低于脊髓损伤组(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LEA阳性细胞较其余两组增多;VEGFA表达亦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M2型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来源线粒体可通过促进损伤局部血管新生并抑制炎症性M1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小鼠脊髓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人透明质酸酶PH20特异处理的重组HA,即生物活性透明质酸(B-H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炎症应答的影响。方法 DC细胞和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株(THP-1)经不同浓度的B-HA预先处理,加入LPS刺激不同时间,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THP-1细胞实验中,与LPS组相比,B-HA 20 mg/ml不仅能够显著降低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量,同时能够显著增加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量。其细胞中TNF-α、IL-8和IL-10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4.41±1.94、35.76±4.19和14.99±0.07,而LPS组分别为38.48±1.47、62.7±1.93和2.27±0.1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781、P=0.0290,t=5.695,P=0.0300,t=15.20、P=0.0040)。细胞上清中三者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 609.00±75.66)pg/ml、(213.10±9.14)pg/ml和(496.3±41.92)pg/ml,LPS组分别为(3 018±102.8)pg/ml、(587.4±3.140)pg/ml和(243.3±20.23)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4、P=0.0080,t=38.74、P=0.0007,t=5.434、P=0.0320)。在人外周血分化的DC细胞实验中,B-HA对细胞因子TNF-α、IL-8和IL-10的表达均无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 B-HA能有效调节人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其炎症反应;对人DC细胞的炎症反应无显著影响,提示B-HA对人炎性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作用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mi R-137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间的关系。方法:用q 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mi R-137的表达,分析mi R-13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别用q RT-PCR与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3种胃癌细胞(AGS、SGC7901、BGC823)及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mi R-137的表达与穿膜。结果:胃癌组织中mi R-137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mi R-137表达与胃癌患者T分期有关,T分期越高mi R-137表达量越低(P<0.05);各胃癌细胞mi R-137表达量均低于正常胃黏膜细胞,且胃癌细胞侵袭力越强胃癌细胞mi R-137表达量越低(P<0.05);穿膜细胞数与mi R-137表达量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8881,P<0.05)。结论:胃癌组织mi R-137表达降低,且mi R-137表达量越低提示胃癌细胞侵袭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