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熊国平  郑璐琳 《风景园林》2020,27(3):113-117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三大基准层、12个指标层的价值评估模型,确定权重,加权得到综合价值,将价值分值录入空间插值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构建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的技术方法,运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和景观的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2.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化生态保护区能够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内的平衡发展,促进保护区内的经济社会科学化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文章尝试以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例,探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规划。  相似文献   

3.
渔文化是指在渔业生产、渔民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传承性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渔文化生态进行整体保护、活态传承的特定区域,洪泽湖区是渔文化生态的典型区域,在文化生态资源分析基础上,指出多元、融合是洪泽湖渔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洪泽湖渔文化的形成基础,洪泽湖变迁是洪泽湖渔文化形成流变的基本主题。通过价值评估,选择数量、等级、密度、存续状况等因子进行空间量化分析,确定“一区、两轴、三节点”的保护格局,提出相应的保护方式和传承措施,合理利用,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尚不成熟.本文首先对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就与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相关的包括文化生态学、文化地理学、城乡与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等学科进行了全面论述,在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特征剖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针对文化生态系统特征,将空间规划与文化生态保护规划有机结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5.
阳建强 《城市规划》2016,(4):103-109
简要回顾了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针对近年来新的发展趋向,从文化生态、多维价值和复杂系统三方面对城乡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突破单一空间保护融入更为宏观的文化生态,建立基于核心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融入复杂开放系统走向活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公共政策促进多部门和相关利益者的综合协调等拓展思路和建议,最后结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武汉市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和大运河(无锡段)遗产保护规划的实践探索,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
我国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文化传统的混淆。由于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统保护混为一谈,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出现偏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讲求的是"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讲究的是"原封不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1)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概念和常用术语,通过比较文化空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表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概念和地位的演变,分析文化人类学概念上的时空活态属性和本真及整体性方面的特征,针对表述和解读上的问题,提出应对现有表述和分类进行清晰化,重新确立文化空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以避免非遗保护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
苗医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来医药和内部观念转变的影响下,传承危机倍受世人关注。文章以分析苗医药文化"活态传承"的内涵和重要性为基础,研究苗医药文化在"活态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并从民族区域保护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特权、活态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官方教育、民族性与地域性等方面提出了活态传承的多途径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湖南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已成为新时期地方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及新农村建设与文物保护规划五个方面对张谷英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规划实施策略,有利于实现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街区内居住着大量的居民,他们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构成了街区内充满活力的场景,是体现乡愁和延续记忆的地方。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类型,应当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然而,由于我国大多历史文化街区长期以来主要采取静态保护模式,使得很多街区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生命力。本文以柳州市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践为例,探讨活态文化遗产保护对街区保护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促进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伟军 《山西建筑》2012,38(10):23-24
以台山市"二街一村"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和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探索了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建筑群、历史建筑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遗产的分类.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层面保存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一些板块状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出 "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跨越一个以上城市行政边界的区域性地理单元;二是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地理单元的、其生成历史和演化历程以及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和相似性的地域文化色彩;三是富集着丰富多样的、具有复合性和整体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笔者在过去提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具有的区域性与单元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等内在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和认识.作为结论部分,反思了我国文化遗产认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保护与发展实践领域的拓展,认识方法应当从"分"走向"合",保护方法上从"分类保护"走向"整体保护".这里所提出的"城乡历史文化聚落",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正代表了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秦军  陈龙 《华中建筑》2014,(5):124-129
随着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城市的发展愈发重视绿色生态和彰显特色。一方面要坚持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地方特色;另一方面要结合自然环境和建设条件,建设具有自身风貌的城市,避免"千城一面"。该文以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为范例,探索在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下,如何充分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绿色生态发展和传承该区域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打造特色新区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了促进传统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建设,文章以河北蔚县石家庄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发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具体从村庄保护区范围划定、古堡内建筑保护规划、古堡内街巷保护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及新村建设与古村保护规划五个方面对石家庄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进行了探析,以期为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历史文化名城介休为例,研究和分析了介休古城历史格局和文化环境营造方法;针对其文化空间特征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提出了创造多元化文化空间的新思路;通过进一步明确介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定位,从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规划角度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结合市域文化景观的建设,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与发展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4)
近些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京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工作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现象,其中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建设性破坏"带来的弊端。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新的现象,采取必要的法律保障措施,使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文化传承功能继续大放异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历史性工程。本文拟从四个京郊历史文化区整体性保护现状入手,分析京郊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体性法律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较为有效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态地保护与传承,需要居民自觉地进行参与。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采用文献分析、理论研究、现场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沙湾镇提高居民文化自觉意识的手段进行系统总结,指出建立自上而下的保护机制、对传承人及传承队伍进行支持、利用社会传播体系等途径提高居民与非遗的接触度、增强社会组织的推动力及借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式是提高传统村落居民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自觉意识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下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类体系,以京郊琉璃渠村为案例地,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总结了其存续现状和现实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保护与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少数民族活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但其保护的方式方法却十分匮乏。文章以浙江省龙游县沐尘乡社里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调查方法,总结出社里村畲族活态文化"本体+载体保护"的成功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龙游县沐尘畲族乡社里村活态文化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成立旅游发展推进小组,优化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景区规模集聚效应,以及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等提升策略,以期对少数民族活态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乡愁文化认知及与传统村落的关系入手,首先明确安徽省铜陵市龙潭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难点是保护意识淡薄、人口流失、资金匮乏等,保护重点是保护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四个方面;其次结合龙潭肖村保护发展的实际从建立乡愁文化承载空间档案、对乡愁文化承载空间界定保护区划、提出具体保护措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村落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探讨作为乡愁文化承载空间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