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对藏医学中药用龙胆科植物在我国现行药材标准中的品种收载和质量标准情况进行分析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龙胆科植物共有8属77种(含变种),但在《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和地方标准中收载的基源植物仅26种,约占33 %。在藏药的标准和文献中,药材的藏文名称、音译汉文名称的用字以及基原比较混乱。除少数几种与中药交叉使用的品种在《中国药典》中有比较完善的标准外,在《部颁标准·藏药(第1册)》、《藏药标准》及地方标准中绝大多数品种都仅有性状、粉末、理化鉴别等项规定,标准极不完善。因此,应开展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加强对藏药材的品种研究和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对藏医学中药用报春花科植物的品种、基原及标准状况进行了分析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的报春花科植物共有3属44种(含变种),涉及以藏文名计药材品种17个,以汉文名计药材24个,与中药交叉使用品种1种;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藏文名药材6个,涉及原植物6种,分别占35%,14%;收载汉文名药材品种7个,涉及原植物7种,分别占30%,16%。在藏药的标准和文献中,药材的藏文名、藏文音译汉文名及汉文名用字以及其原植物物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质量控制方面仅有性状、显微鉴别等项规定,标准极不完善。通过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结合现代药学研究规范藏药材的名称和基原,提高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确保药材质量稳定可控和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以促进藏医药产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对藏医学中药用植物种类最多的菊科植物在我国现行药材标准中的品种收载和质量标准进行了整理。结果表明,各有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的菊科植物种类约41属220余种;在《部颁标准.藏药》和《藏药标准》中收载的品种仅有25种,约占11.3%;在藏药的标准和文献中,药材名称及其用字、基原植物存在着较大差异;除少数几种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品种在中国药典中有较为完善的标准规定外,在专门的《部颁标准.藏药》和《藏药标准》中绝大多数品种都仅有(性状)、(粉末)或(理化)鉴别项,标准极不完善。通过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应采取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的系统研究思路,加强对藏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4.
藏医学药用毛茛科植物药材品种与标准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藏医学中药用毛茛科植物在我国现行药材标准中的品种收载与质量标准情况进行分析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毛茛科植物约17属126种(含种下等级);在《部颁标准·藏药》、《藏药标准》及地方标准中收载的品种有32种,约占25%;在有关藏药的标准及专著文献中,藏药材的名称及用字、基源植物存在很大差异;除少数几种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品种在《中国药典》中有较为完善的标准外,《部颁标准·藏药》、《藏药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绝大多数品种都仅有性状、粉末及理化等鉴别项目,标准极不完善。因此,建议开展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等工作,结合药效物质、生物活性评价等研究,加强对藏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整理藏医学中多种以伞形科植物为基原的药材的品种、标准,为来自该科的药材质量标准制定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通过对有关藏医药文献、药材标准等的查阅和统计,以药材“藏文名”作为药材品种划分的依据,即将各专著文献中记载的“藏文名”相同的药材归为一类,对藏医学药用伞形科植物的药材品种、基原及标准状况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结果:藏医学药材品种中,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的有25种,其基原涉及27属75种(含变种)植物。其中,《中国中药资源志要》未记载的物种有33种,珍稀濒危物种8种;作为藏药特有药材的基原植物33种(占44%);与中药及其他民族药交叉使用的有42种;在中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有收载的药用植物25种(约占33.3%)。在这些藏药材品种中,多数品种存在着“名称不规范”、“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药材质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部分品种还存在着基原交叉,即“同一物种的同一部位作为功效不同的药材使用”的情况。结论:上述问题有待于结合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药效物质基础与生物活性比较评价等研究来解决,开展上述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研究,对规范临床用药、促进藏药材生产和藏药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丰富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藏族医药相关的文献和标准,对藏族医学药用虎耳草科植物药材的品种、基原及其标准收载、功效等情况进行了整理。结果表明,藏族医学药用的虎耳草科植物共8属75种(含变种),涉及21个药材品种。在《中国药典》《部颁药品标准·藏药》《藏药标准》及地方中药标准中共收载了9个常用品种,包括松地、色地、亚吉玛、奥叻旦赛尔宝、见司达兀、塞果、喀图儿、桑滴、毛青红等,占药材品种数的42.9%;在相关藏族药标准及文献中,各药材品种的藏文名称和藏文音译汉文名称及其基原物种存在较大的差异,"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等现象常见。各标准中收载的绝大多数品种(如松地、色地、亚吉玛等)仅有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项,其质量标准水平较低。基于分析结果,该文认为应加强对藏医学药用虎耳草科药材品种的本草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进行品种整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并进行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等的比较研究,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临床用药准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证藏医学现有文献,对玄参科藏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文献中记载的玄参科藏药共有11属99种(含变种),涉及28个药材品种,藏文名、藏文音译汉文名及基原混乱十分明显;约41.4%(41种)为中国特有植物,约15.2%(15种)的种类作为藏药材被有关藏药标准收载,除玄参、洪连、胡黄连、毛果婆婆纳等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玄参科藏药材这种名称与基原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藏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当加强藏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开展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研究,以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证藏医学文献的方法,对豆科藏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文献中记载的豆科藏药共有36属142种(含变种),涉及64个药材品种,不同文献记载的各药材品种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约38.0%(54种)的种类为藏医学特用药用植物,约25.4%(36种)的种类作为藏药材被有关藏药标准收载,除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9个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藏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藏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当加强藏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比较、质量标准、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等研究,以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等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藏药材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及有关藏药专著文献为依据,对文献中收载的制剂及藏、青、甘、川、滇藏区藏医医疗机构、藏药制药企业实际生产使用的院内制剂、藏成药制剂等进行调查,对制剂处方中药材的品种、基原及其标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述标准和专著中收载的439个制剂、所调查的40家藏医医疗机构和藏药制药企业反馈的711个医院制剂和藏成药制剂处方中使用的药材共约502个品种,使用制剂数在10个以上的药材品种约154个,绝大多数为藏药特有品种;约416个药材品种有基原的文献记载依据,包括植物药287个、动物药78个、矿物药51个,共涉及到基原植物94科261属643种(含种下等级),基原动物35科52属61种(含种下等级);中医与藏医交叉使用的药材品种约122个,约80%的藏药材品种均产自于青藏高原藏区;约293个药材品种在上述标准中有收载,除《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作为藏药材收载的8个品种外,绝大多数品种的标准仅有【性状】、【鉴别】或【检查】项。结论:藏药标准工作应以常用藏药材品种为重点,特别应加强品种及其基原的调查整理、物质基础研究与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化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藏族医药文献与相关标准,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对藏族医学(以下简称藏医学)药用的罂粟科植物的药材品种、基原及质量标准状况进行系统整理,为藏医学药用罂粟科植物的资源合理利用、品种整理及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藏医学药用的罂粟科植物有6属约144种(含种下等级),主要为高原分布的种类,其中有17种为我国特有种,以紫堇属(97种7变种1亚种)和绿绒蒿属(27种1变种)的种类最多;约涉及20个药材品种,其中有关标准中收载有12个,涉及基原植物30种(含变种),部分药材的基原存在与其他科属植物交叉的情况。藏医学药用罂粟科植物药材多数为藏药特色品种,具有重要的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多数药材品种存在“名称-基原”不规范、不同地区习用的基原种类差异较大、质量标准缺失或不完善的问题,有待结合现代药学研究开展其品种整理、质量标准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证傣医学现有文献,对菊科傣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菊科药用植物共有78种(含变种),涉及63个药材品种,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基原植物有47个,占总数的60.25%。在相关标准和文献中,各药材品种所记载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或功效等存在较大差异,傣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傣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傣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藏医药用植物资源的构成与特点,促进藏药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分别统计分析藏医药用植物及临床常用藏药材中中国特有种子植物的种类、分布等信息。各藏医药文献中记载的约2 000余种藏医药用植物中,有我国种子植物特有种523种(约占25%),隶属于65科,162属;藏医临床常用的625种药用种子植物中,有我国特有种180余种(约占28%),隶属42科,72属;这些特有种中除少属与中药和其他民族药交叉使用的种类外,多数为主要或仅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特色藏药材,其中,约10%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目录》。青藏高原是我国特有分布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是形成藏药资源特色的生物生态学原因;加强这些藏医药用特有种的研究对于藏药资源的合理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依托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明确恒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重点中药材品种及民间常用传统验方和药材栽培情况。方法:借助"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样地、样线调查和调查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归纳与总结恒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和药材栽培种类、数量等数据。结果:共完成了37个有效样地,采集药用植物品种140种(分布在61科152属),制作药用植物腊叶标本513个,采集照片16472张,录制视频194个。确认重点药用植物品种21种,收集重点药用植物品种种子19种。走访收集民间传统验方6个,走访调查药材种植基地9处,栽培药材共计25种,其中栽培面积大、产量高的有蒲公英、人参、西洋参、赤芍和刺五加等。结论:恒山区野生和栽培药用资源较为丰富,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发展利好环境下,恒山区的中医药产业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草果作为传统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应用历史。伴随草果开发利用的深入,其经济价值显现,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并在山区扶贫攻坚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际生产和资源利用过程中,草果基原植物较混乱,品种源流、药用历史缺乏系统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和文献,对草果名称、植物来源、道地产区变化、传统应用进行考证。结果显示,古代文献中记载草果入药最早为宋代,其别名、异名繁多,古今差异较大,现代记载其别名"红草果""白草果""土草果""草果仁"与草果名称极为相似,但并非一物,应加以区分;明朝时期草果的品种来源复杂,常与豆蔻、草豆蔻归为一类入药,直到清朝《本草从新》才明确将其单列为一种药材,与混淆品区分开;含草果的方剂有草果饮、草果散、草果丸、草果熟水等,其可根据不同病证连皮或去壳以仁入药,以水或酒煎制汤剂为主,另有炒制、盐制、姜制、面粉煨制等炮制方法;历代本草文献中对草果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的记载基本一致,认为本品辛温无毒,具有温中止呕、消食导滞、破瘴截疟、逐痰祛邪等功效。以上研究为草果正本清源、药材质量控制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