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骨肉瘤亚型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均行X线检查,6例行CT检查,4例行MR检查.重点描述肿瘤的位置、骨皮质改变、髓腔内侵犯等影像学表现.结果:2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分别位于股骨骨干和股骨远端,X线及CT显示病灶呈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进展性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影明显.1例小细胞型骨肉瘤位于胫骨近端,X线显示渗透样髓内骨质破坏,临近骨皮质破坏.5例皮质旁骨肉瘤中4例位于股骨远端,1例位于胫骨近端.3例肿瘤围绕骨表面生长,2例肿瘤与骨皮质间形成透亮间隙,3例CT扫描显示肿瘤呈高密度肿块.1例骨膜骨肉瘤位于胫骨骨干,X线表现为肿瘤内钙化或骨化呈垂直状排列延伸至周围软组织肿块内.2例多发性骨肉瘤病灶见于股骨、胫骨、肱骨及骨盆,为云团状瘤骨,进展性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及临近软组织肿胀.结论: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
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研究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分析16例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其中16例中均摄X线片,13例做CT扫描检查,8例做MR检查.结果 16例肿瘤均发生长管状骨.其中位于胫骨近端的6例,肱骨近端6例,3例位于股骨远端,胫骨远端的1例.X线及CT、MR均可见溶骨性破坏及囊状膨胀性改变.肿瘤破坏区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及囊状液平.骨皮质变薄及筛孔样破坏.结论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上有一定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现将非创伤性骨化性肌炎误诊为骨旁骨肉瘤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55岁。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左上臂发现逐渐增大的肿块4个月,伴有局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专科检查:左上臂近端外侧皮下可触及一约7 cm×8 cm的包块,质硬,压痛,与皮下组织无粘连,皮肤表面未见静脉怒张,肩关节外展及后伸受限。影像学检查:X线示左肱骨近端外侧软组织内可见一约7 cm×8 cm大的骨性致密影,云雾状,其边缘清晰但不规整,骨性致密影紧贴肱骨干皮质并包绕肱骨干前外侧;CT示左肱骨干皮质清晰完整,未见明显破坏,骨髓腔正常。影像学诊断:左肱骨干近端骨旁骨肉瘤可能…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中血清酸性磷酸酶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巨细胞瘤在我国是较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 ,此瘤生长活跃 ,术后复发率高 [1 ]。早期切除预后较好 ,但早期发现困难 ,能否找到一种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对协助早期诊断和检测复发至关重要。为此 ,对我院近 5 a来收治的骨巨细胞瘤 30例进行了血清酸性磷酸酶 (ACP)检测随访并探讨其意义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15~ 6 3岁。其病变部位股骨远端 7例 ,胫骨近端 11例 ,股骨近端 4例 ,肱骨近端 2例 ,桡骨远端 1例 ,胫骨远端 1例 ,肱骨远端 1例 ,腓骨近端 1例 ,骨盆 1例 ,脊柱 1例。Jaffe病理分级 : 级…  相似文献   

5.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骨肿瘤,多见青少年,好发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的干骺端,常形成梭形瘤体,可累及骨膜、骨皮质及髓腔,病灶切面呈鱼肉状,棕红色或灰白色。由于骨肉瘤的发病年龄较轻,恶性程度高,并伴有全身恶病质,所以如何更好的治疗骨肉瘤一直以来都是摆在骨科界一道不易攻克的难题。现就当前运用微波热疗骨肉瘤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MRI表现。结果13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发生于股骨远端4例、肱骨近端7例、腓骨上段2例。膨胀性骨质破坏9例(骨质破坏区大部分边缘不清并无硬化边),12例骨皮质筛孔样改变,13例均可见不同程度骨膜反应,9例出现Codman三角,均可见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大部或完全由多发囊腔构成,其中11例囊腔内见大小不一液-液平面,9例病变区可见斑点状肿瘤骨,增强扫描病变呈包膜和分隔样明显强化。结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具有相对MRI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临床及时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软骨母细胞瘤临床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X线、CT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男12例,女4例,年龄6~47岁。X线检查16例。CT检查8例。结果:胫骨近端4例, 股骨近端3例,股骨远端2例,肱骨近端2例,肱骨远端1例,髋臼、跟骨、距骨及肩胛骨各1例。膨胀性骨质破坏9例,囊样骨质破坏6例,浸润性生长1例。偏心生长12例,纵轴生长4例;跨骺板2例;11例病灶内有钙化,12例病灶周围(或部分)有硬化边,2例骨质破坏区局部磨玻璃样密度增高;短骨嵴6例。软组织样肿块5例;局部皮质消失6例;骨膜反应1例。累及关节2例。病灶大小2.0cm×3.5cm~7cm×8cm。结论:软骨母细胞瘤X线、CT征象和病理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和多样性特点,注意病理、临床、影像三结合。  相似文献   

8.
病例男,2.5岁。因多次骨折入院。查体:身材矮小,股骨远端膨大畸形,压痛,有蓝色巩膜。X线表现:诸骨骨质密度低,胫腓骨、肱骨、尺桡骨纤细,皮质菲薄。双侧尺桡骨弯曲,左桡骨见骨折线(图1)。左胫骨及右桡骨可见局限性骨膜新生骨形成(图2),双股骨远端粗大、膨胀,皮质菲薄,左侧皮质断裂,双股骨皮质毛糙(图3)。腕骨出现2个。肋骨纤细。椎体密度低,变扁,有的呈双凹变形,椎间隙增宽(图4)。骨骺未见异常。X线诊断:成骨不全合并干骺端发育异常。讨论成骨不全及干骺端发育异常(Pyle病)均属体质性骨病[1-2]。前者分为先天性和晚发性两型。晚发性多为细…  相似文献   

9.
长骨骨巨细胞瘤X线、CT表现及分级研究(附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巨细胞瘤 75 %~ 90 %发生于长骨 ,且具有特征性的X线和CT表现。作者对 2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巨细胞瘤X线及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提出了一种根据X线表现对长骨巨细胞瘤进行分级的评分方法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8例发生于长骨的巨细胞瘤 ,男 1 5例 ,女 1 3例 ,年龄 8~ 65岁。肿瘤位于股骨远端 9例 ,胫骨近端 6例 ,股骨近端 3例 ,尺、桡骨远端及腓骨近端各 2例 ,胫骨中段、远端 ,尺骨近端、肱骨远端各 1例。其中 2例术后复发。病理检查结果 :骨巨细胞瘤Ⅰ级 6例 ,Ⅰ~Ⅱ级 9例 ,Ⅱ级 8例 ,Ⅱ~Ⅲ级 2例 ,Ⅲ级 1例 ,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样骨瘤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6例股骨近端骨样骨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例位于股骨头,3例位于股骨颈,1例位于小转子,1例位于转子下。X线平片4例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瘤巢影,周围有不同程度骨质硬化,其中3例可见点状钙化。CT检查4例均显示类圆形透亮瘤巢影,周围伴骨质增生硬化,其中2例瘤巢内见斑点状钙化。MRI检查2例,均显示瘤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中1例瘤巢中央可见点状钙化,于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股骨近端骨样骨瘤与其他部位骨样骨瘤影像学表现相似,X线平片结合CT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穿刺活检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11.
骨旁骨肉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旁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侧重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骨旁骨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形态及随访结果,结果 男13例,女10例,年龄范围14-52岁,平均30岁。临床多表现为下肢肿胀和/或缓慢性生长的肿块,X线显示为附着于干骺端骨皮质表面生长的广基性蘑菇状致密肿块影,部分病例于肿块和其下骨皮质间可见狭窄的透亮带,CT证实6例伴有髓内累及(26%)。部位以股骨下端后方最多见(65.2%),其次为胫骨上段(17.4%)。组织学主要由相对成熟的骨组织和镶嵌于骨组织之间的纤维母 细胞样细胞所组成,细胞间常伴有明显的胶原化,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大部分为Broder‘sI级,少数为Ⅱ级,15例随访结果显示,10例局切后复发(66.7%),2例出现肺部转移(13%),其中1例于多次局部复发后发生去分化。结论 骨旁骨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骨肉瘤,特性性的X线表现有诊断意义,切除不彻底极易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成软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要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至2003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成软骨细胞瘤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部位:股骨下端6例,股骨大粗隆1例,胫骨上端6例,肱骨上端2例,距骨1例.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16例均经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彻底刮除病灶+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3.5年),植骨全部融合.1例术后2年复发,行再次刮除植骨,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关节功能除1例股骨远端患者膝关节屈曲稍受限外余全部正常.结论 掌握成软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减少误诊,正确治疗.手术彻底刮除可达到满意的局部控制.术后经过康复锻炼,病变肢体可获得满意的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成软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要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至2003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成软骨细胞瘤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部位:股骨下端6例,股骨大粗隆1例,胫骨上端6例,肱骨上端2例,距骨1例.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16例均经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彻底刮除病灶+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3.5年),植骨全部融合.1例术后2年复发,行再次刮除植骨,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关节功能除1例股骨远端患者膝关节屈曲稍受限外余全部正常.结论 掌握成软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减少误诊,正确治疗.手术彻底刮除可达到满意的局部控制.术后经过康复锻炼,病变肢体可获得满意的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成软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要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至2003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成软骨细胞瘤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部位:股骨下端6例,股骨大粗隆1例,胫骨上端6例,肱骨上端2例,距骨1例.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16例均经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彻底刮除病灶+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3.5年),植骨全部融合.1例术后2年复发,行再次刮除植骨,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关节功能除1例股骨远端患者膝关节屈曲稍受限外余全部正常.结论 掌握成软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减少误诊,正确治疗.手术彻底刮除可达到满意的局部控制.术后经过康复锻炼,病变肢体可获得满意的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浅表性骨肉瘤(OS)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以CD105标记微血管密度(MVD)探讨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提高对浅表性OS诊断、鉴别诊断水平和生物学行为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浅表性OS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例浅表性OS中CD105的表达及MVD,并与18例正常骨组织、29例普通OS对照,分析CD105在浅表性OS中的表达及CD105-MVD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1)11例浅表性OS中,骨旁OS 7例(1例双肺胸膜下转移),骨膜OS 3例,高级别表面OS 1例;年龄16∽68岁,平均26岁;7例股骨远端后面,胫骨近端3例,肱骨远端1例。(2)影像学显示7例呈均一致密的骨性肿块,4例围绕骨表面生长,肿瘤与骨皮质间形成1∽2 mm透亮间隙;CT扫描7例示肿瘤呈高密度肿块,3例骨皮质不完整,肿块内可见低密度间隔,邻近骨皮质增厚,无骨质破坏,1例见骨膜反应,11例均无Codman三角,未侵犯骨髓腔;诊断准确率DR为81.8%(9/11),CT为54.5%(6/11),MRI为63.6%(7/11),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准确率为90.9%(10/11)。(3)CD105、CD105标记的MVD在浅表性OS中的阳性表达(81.8%、32.51±11.0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9%、22.51±9.53)(P〈0.05),与普通OS阳性表达率(8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105标记的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05、CD105标记的MVD在浅表性OS及普通OS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性别、年龄无关(P〉0.05),在普通OS中与转移有关(P〈0.05)。(4)浅表性OS随访2∽7年,10例患者无瘤健在,1例存活74个月(高级别表面OS,49个月后复发为去分化OS)。结论浅表性OS诊断依靠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多学科结合,采用传统X线、DR和CT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浅表性OS中CD105-MVD明显增高,肿瘤性血管生成,参与浅表性OS的发生、发展及影响预后,CD105及CD105-MVD可作为判断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骨膜骨肉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膜骨肉瘤的影像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材料和方法:收集7例经病理证实的骨膜骨肉瘤,结合有关文献对主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骨膜骨肉瘤好发于胫骨、像学上表现为发生在长骨的骨干或相当于干骺部位置的骨表面肿块。内见局灶性骨化或/和钙化,边缘可见骨膜反应,肿瘤下骨皮质可受侵,但不侵犯骨髓腔。病理上类似于软骨母细胞型的骨肉瘤,中度异型性,结论:骨膜骨肉瘤在影像和组织病理学上都有一定特点,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PLB)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LB的临床资料,结合1980—2010年相关国内文献,观察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6例PLB中,病变位于胫骨上段2例,股骨下段1例,股骨干1例,肱骨远端1例,骶骨1例,均未见骨膜新生骨;4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表现为边界较清的囊状骨质破坏;3例MR T1WI呈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免疫组化Vim、Actin和SMA均阳性,S-100阴性。复习文献中的53例PLB,单骨受累50例,多骨受累3例;39例有X线片资料,37例可见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见边界较清的囊状骨质破坏,其中2例可见病理性骨折伴骨膜新生骨。结论 PLB罕见,多表现为单骨溶骨性骨质破坏,无骨膜新生骨,但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不典型,术前诊断需要依赖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骨内生软骨瘤及原发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长骨内生软骨瘤26例,原发性软骨肉瘤35例,对其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26例内生软骨瘤患者(股骨18例,肱骨5例,胫骨、腓骨和桡骨各1例)年龄9~51岁,平均31岁,男女之比为2∶1。35例软骨肉瘤患者(股骨22例,胫骨3例,肱骨7例,尺骨1例,腓骨2例),年龄26~77岁,平均47岁,男女之比为2∶3;病理学分级Ⅰ级20例,Ⅱ级14例,Ⅲ级1例。组织学上,长骨的Ⅱ级和Ⅲ级软骨肉瘤通过组织形态不难诊断,而Ⅰ级软骨肉瘤与内生软骨瘤组织形态相似,鉴别较困难。软骨肉瘤多伴有疼痛,影像学可见髓腔侵犯、皮质破坏或软组织包块;组织学可见软骨浸润、包绕宿主骨,浸润皮质或进入软组织。结论长骨的Ⅰ级软骨肉瘤与内生软骨瘤的鉴别应结合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