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批评观念的变革是新时期文学观念整体变革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部分。凡是稍稍关心一下文学批评状态的人,都会感觉到当代文学批评无论从观念到方法、从思维内容到论述方式等,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批评正在摆脱作为创作的附庸、政治的工具的“从属”地位而回归批评自身,批评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得到确认和张杨,这是文学批评观念变革的一个突出表现;观念变革的第二方而表现是,文学批评突破了过去批评观念上狭隘的单一化模式如政治批评模式、道德批评模式等,走向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和批评文学现象,注意发掘事物构成层次的多重意蕴。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2.
经学与汉代文论的关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论话语构建的运思方式与表达方式,二是文学创作动机上的致用观念、文学创作模式上的模拟观念、文学诠释上的人格观念。其结果是虽然经学整合的力量更为强大,汉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立场是经学的而非文学的,但在此经学阐释框架里对文学特质的容纳却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参与意识在鲁迅文学活动价值生成中具有怎样的意义?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中能窥见文学创作观念、文学批评观念以及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变迁。正确认识社会参与意识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也有利于当前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修辞论批评集中在对王蒙小说的评论中,中后期则转向对马原等先锋作家创作的关注.文学修辞批评在"新时期"的出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初唐的文学理解与文学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存在着观念层次和实际存在空间的矛盾现象,即文人一方面汲汲于文事,一方面大力贬抑文学价值。这样的文学理解和文学观念是由魏征的政本思想逻辑塑造的。唐初士人普遍接受了贞观朝确立的为政本末价值体系,既盛饰文辞以求仕进,又刻意以摒弃雕虫、高扬器识为标榜,这正是初唐反拨六朝的时代语境和文人的生存处境使然。  相似文献   

7.
由于与主流文学观念不协调,文学批评的修辞论视角在20世纪很长时间里几乎被中国批评家遗忘。80年代文学修辞批评的复萌,经过了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它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文学修辞批评在80年代的再度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饶先来 《南都学坛》2006,26(4):56-59
文学批评具有一种理论创造的自觉,它主要是通过命名和阐释活动来进行理论创造和建设。近代来,文学批评实践更是一种富有成果的智性活动。在文学批评实践中,批评家通过这些命名活动有意识地来解释、评判当代文学现象,并试图以此来导引文学创作的方向。命名与阐释所产生的术语或概念,更是从现实文艺创作归纳出的文学新经验,体现出一种理论创造的努力。其中的一些术语、概念和观念经过传播、选择、加工、概括、变形和再造,验之于文学现象的阐释,而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创见,不仅推动了文学的创作,同时也建构和丰富了现代文学理论的话语和内涵。  相似文献   

9.
何其芳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是一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严谨求实、大胆探索的文学批评家。五十至六十年代,他对于我国当时文学理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文学中的典型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文学典型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这个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批评模式的反思,可以追溯到笔耕文学研究组1982年举行的贾平凹近作座谈会,座谈会显示出文学批评观念最初的裂变。进入90年代,文学批评阵地《小说评论》的巩固及文学批评队伍的壮大为多元批评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在陕西文学批评格局中有社会历史批评、印象主义批评、心理分析批评、历史美学批评、地域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文化诗学批评等模式,构成陕西文学批评多种模式并存、风格纷呈的态势。若与京沪等地先锋文学批评相比,陕西文学批评明显滞后,缺乏具有现代批评意识引领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1.
当代陕西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与母体延安文艺有着剪不断的脐带关系。柳青的文学创作直接受到《讲话》精神的熏染,柳青的文学成就和文学精神召唤着后辈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胡采的生活反映论与《讲话》精神一脉相承,陕西第二代批评者王愚、刘建军、蒙万夫、畅广元等人的文学批评观念均受到《讲话》精神的影响。《讲话》中包孕的人民性、实践性、民族性诸多文艺经验,不只对纠正当下文坛商业化、媚俗化倾向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构筑中华民族文化事业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展开是伴随着对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而开始的,对女性文学概念的争论延续至今。对女性文学概念内涵的争论,不是混乱的、苍白的没有涵盖力与阐释力的空洞能指,它是我们文学史观念和思维方式、方法论变革的重要一步,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为当代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维与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历史背景研究是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蒂利亚德是历史主义莎评的代表人物,他对文艺复兴宇宙论的研究就是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中最著名的历史背景研究之一。蒂利亚德认为,莎士比亚和其他文艺复兴作家处在一个被中世纪神学思想所左右的时代,其中传统神学宇宙观念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接受的一种世界观。这种宇宙观念以存在之链等概念为核心内容,以秩序为关键词,体现了基督教神学思想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蒂利亚德认为文艺复兴作家的文学创作自然而然地也会受到这种宇宙观念的影响,他的这种保守观点对我国的莎学和文艺复兴文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批评之所以在晚清发生现代转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主要与国学中的经世致用思想、西学东渐后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以及文学自身文体变革等密切相关。经世致用思想导致文学救国论产生,使文学批评功能发生改变;西学东渐后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使文学批评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中西学视野结构;文学文体变革导致文学批评文体变革,使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将对象化作为文学范畴 ,并阐明其理论依据、涵义及适用范围 ,文学本质、文学原则、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批评和文学境界诸问题都因此而获得了全新的解释 ,这是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自觉运用 ,这一尝试克服了文学理论和实践中的诸多困难 ,为文学研究注入了生气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它对当代文学创作、文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具体表现为:一、启示文学创作要不断焕发主体灵性,张扬生命自由;二、启示文学创作要不断求新求变,加强艺术表现力;三、启示正确看待文学的社会作用,以审美为文学的价值之所在;四、启示倡导文学审美的多样化,反对单一的文学批评取向;五、启示反对庸俗的文学之趣,追求健康的文学趣味;六、启示文学批评要亲近文学现象,抛却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7.
沈约撰写《宋书·谢灵运传论》所秉持的古今观念与之前的史家有所不同,他受到佛家三世因缘说的影响以古今相因的思路来审视文学发展的历史,故而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专论。与这种古今相因的文学史观相一致,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沈约贯彻了与其古今关系认识相一致的古今观念。在肯定后世变革的思路下沈约为当时新出的声律理论摇旗呐喊;在肯定后世的古今观念下沈约在作家批评上避免了论家厚古薄今的一贯主张,并大力“奖掖后学”;在文学创作论上他又反对过度用典,从而提出“文章三易”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革时期,人的觉醒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由人的个性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全社会对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的认识,进而促成了文学的自觉。正是这种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起来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人的觉醒引发"文学的自觉",从而导致文学创作、文学观念的自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充分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观念、主体观念和反思内涵。冯密切结合中国社会革命现实以及文学发展实际,以现代性的历史时间观念为整体性视角,一方面对现实主义、文学现代化、文艺与政治关系等重大批评理论问题进行了独立的、富有创见的探索,另一方面也通过理论译介、文艺论争、作家作品批评等方式,表现出批评者自身的现代性主体意识和反思观念。冯的文学批评充分显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实绩,同时现代性隐含的矛盾也内显于批评自身。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整体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度变迁与全面转型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新思潮的深刻影响下 ,不论是文学审美旨趣、文化价值观、艺术精神境界 ,还是文艺批评观念、批评方法、批评话语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和转向。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理论确立及其重要的思想内涵、精神指向、时代文化特性等层面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