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基因多态性已逐渐成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新的研究热点。文中旨在研究临床Hp菌株中cagA、cagM、cagZ、cagⅠ-Ⅱ接点、IS605等cag致病岛(cag pathogenicity island,cagPAI)相关的遗传学位点的多样性分布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参照标准菌株NCTC11638序列设计引物,特异性PCR方法检测253株Hp菌株中,cagA、cagM、cagZ基因、cagⅠ-Ⅱ接点以及IS605等不同遗传学位点的分布情况。结果 253株临床分离的Hp菌株中,cagA基因的检出率为92.5%(234/253);cagM的检出率为86.2%(218/253);cagZ的检出率为66%(167/253);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中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5.1%(13/253)的Hp菌株中可检测到具有西方菌株特征的cagⅠ-Ⅱ接点的存在,提示中国大部分菌株中的cagⅠ-Ⅱ接点存在明显不同于西方菌株的结构形式;含西方菌株连续状态特征的cagPAI在消化性溃疡中13.3%(10/75)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1.4%(2/146)的检出率(P<0.01)。IS605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51.4%(75/146)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消化性溃疡中28%(21/75)的检出率(P<0.01)。结论cagPAI集群的序列结构具有丰富的基因多样性;cagA、cagM、cagZ等遗传学位点单独无一可作为临床Hp菌株的毒力标志;IS605的存在可能影响菌株的毒力发挥;cagⅠ-Ⅱ接点区域可能存在中国或东亚菌株的特征性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ag致病岛的左右两部分cagⅠ与cagⅡ在中国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Hp)中的分布差异及其与Hp致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方法检测了107例临床分离培养的Hp菌株,分别扩增cag致病岛的cagⅠ中的170bp及cagⅡ中的597bp片段。结果 cagⅠ和cagⅡ均阳性的检出率为61.7%;单纯cagⅠ或cagⅡ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2%、7.5%;cagⅠ 和cagⅡ均阴性的检出率为5.6%。结论 cagⅠ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agⅡ,其差异主要存在于慢性胃炎中(P<0.01),在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中的检出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3 Hp致病因子近年研究进展 3.1 cag致病岛(PAI) 1996年Censini等在研究Ⅰ型 (VacA阳性,CagA阳性)和Ⅱ型 (VacA阴性,CagA阴性)Hp菌株的遗传学差异与致病关系时发现,Ⅰ型Hp 菌株具有细菌致病岛的典型特征,因此称其为cag致病岛。其特征为:①含有许多毒力基因;②存在于致病菌株, 在无毒株及弱毒株上不存在或很少出现;③其G+C含量与宿主菌不同;④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携带株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携带株幽门螺杆菌(Hp)的基因分型方法.方法:对Hp标准株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非胃炎非溃疡患者携带株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PCR扩增空泡毒素基因(vacA)和致病岛基因(cag-PAI)的cagA、cagE、cagT片段,并测定全部菌株的VacA活性.采用聚类分析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单纯RAPD分型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别Hp与不同疾病结局无关(P=0.068 5).依据vacA cag-PAI分型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别Hp与不同疾病结局无关(P=0.268 5).将RAPD分析结果与vacA cagPAI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聚类,全部菌株可分为3个型别,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非胃炎非溃疡分别有自己的优势基因型,且各型间的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7).VacA的活性表达情况在各基因型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 5).结论:Hp基因型与疾病类型有关,空泡毒素基因和致病岛基因可作为Hp基因分型的靶基因,RAPD是有效的基因分型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扩增cagA基因全长的PCR方法,克隆中国2株胃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分离株和1株十二指肠溃疡分离株及国际标准株SS1的cagA基因,初步探讨cagA序列和磷酸化位点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针对已知cagA基因两侧及cag致病岛右侧反转重复序列设计PCR引物,扩增cagA基因并克隆测序,分析已知cagA序列同源性及其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结果3株中国Hp分离株cagA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约为94%(93.9%、94%、94.5%),并都有pY117/118/122和EPIYA-A、B、D 4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SS1株cagA与西方菌株同源性大于85%,而与中国菌株的同源性小于80%,具有pY117/118/122和EPIYA-A、B、C 4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结论建立的PCR方法可扩增cagA基因全长.CagA序列变异和磷酸化位点具有地区聚类特征,但与Hp感染临床结局无特殊关联.  相似文献   

6.
cagA与cag致病岛在中国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中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 (Hp)的致病性主要与其毒力因子有关。而作为毒力相关因子基因群集的特殊染色体区域—— cag致病岛 (Pathogenicity island) [1 ] ,已成为 Hp致病机制研究中新的热点之一。 cag致病岛编码蛋白的功能经计算机分析 ,推测为毒素及毒素转运功能相关的分泌系统 [1 ,2 ] 。本文在基因水平探讨毒素相关基因 A (cag A )与 cag致病岛在中国人群感染 Hp中的检出关系 ,为 cag致病岛的存在及相关意义的研究提供快捷、有效的方法。1 材料和方法1.1 菌株来源及细菌培养 胃镜下取患者胃窦粘膜活检组织 ,涂布于含 10 %脱纤维羊…  相似文献   

7.
3Hp致病因子近年研究进展 3.1cag致病岛(PAI) 1996年Censini等在研究Ⅰ型(VacA阳性,CagA阳性)和Ⅱ型(VacA阴性,CagA阴性)Hp菌株的遗传学差异与致病关系时发现,Ⅰ型Hp菌株具有细菌致病岛的典型特征,因此称其为cag致病岛。其特征为:①含有许多毒力基因,②存在于致病菌株,在无毒株及弱毒株上不存在或很少出现;③其G+C含量与宿主菌不同;④占据较大的染色体区域(通常大于30kb);⑤为一紧密、明确的遗传学单位,两端通常为直接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8.
产细胞毒素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分两型。Ⅰ型为产细胞毒素幽门螺杆菌(cagA—Hp)。Ⅱ型为不产细胞毒素幽门螺杆菌(Hp)。本文采用“晶莹”产细胞毒素幽门螺杆菌抗体酶联免疫试剂盒(CagA—HP—IgGELA)对150例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检测,其结果,胃溃疡26例,阳性19例,阳性率73.0%;十二指肠溃疡18例,阳性17例,阳性率94.4%;急慢性胃炎32例,阳性15例,阳性率46.8%;其它消化系疾病74例,阳性23例,阳性率31.9%。实验证明,该试剂盒的应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诊断,可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为临床诊断Hp感染和分型提供一个新的途径和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胃泌素17(G17)水平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的价值及与Hp感染、病情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择95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和52名健康受试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测定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收集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镜检查资料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资料.结果: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GⅠ、PGⅡ及G17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1、0.882和0.889,当其截点值为132.1μmol/L、15.45μmol/L、16.25 pmol/L时,约登指数最大;PGⅠ+PGⅡ、PGⅠ+G17、PGⅡ+G17的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892、0.912和0.913.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高于十二指肠溃疡Hp阴性患者(P<0.05);溃疡面积>1.0 cm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高于面积<1.0 cm十二指肠溃疡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与溃疡面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伴有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的升高,其水平与Hp感染及病情密切相关,可用于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cag致病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fori,Hp)是人类常见的致病菌,它的感染不但与B型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MALT淋巴瘤和胃癌等也有重要关系H叫0。其致病物质有尿素酶、细胞相关毒素、空泡毒素(VacA),而cag致病岛(cag pathogenicity island,cag PAI)是坳中又一致病相关因素。所谓cag致病岛是指某些致病菌染色体上毒力因子群集的特殊区域。随着对Hp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作为其重要结构的cag致病岛,已受到很多学者关注。本文将对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cagE在胃肠疾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cagE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不同胃肠疾病患者听 分布及其与Hp感染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合成cagEU1-cagEU2和cagE3-cagE4两组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145株临床分离培养的Hp菌株cagE片段,结果:Hp临床菌株的cagEU1-cagEU2 PCR产物总检出率为75.9%(110/145),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溃疡中检出率分别为69.4%、85.4%、76.5%、75.0%,溃疡组略高于胃炎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cagE3-cagE4总检出率为42.1%(61/145),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溃疡中检出率分别为38.9%,47.9%,35.3%,50%,差异无显著性(P>0.05);cagE总检出率为79.3%(115/145)。结论:cagE在不同的消化道疾病患者感染的Hp中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无特异性,cagE尚不能单独作为与某种疾病相关的致病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2.
应用放免法测定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中Hp阳性17例,Hp阴性6例)患者血浆及胃窦组织生长抑素(SS)含量,9例Hp阴性的浅表性胃炎为对照组。结果:3组血浆SS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胃窦组织SS分别为7.05±1.67pg/mg湿重和8.53±3.2pg/mg湿重,与对照组(14.55±1.8pg/mg湿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2,P<0.05),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胃窦生长抑素降低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酸分泌异常有关,而Hp似与之无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窦粘膜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含量的关系。 方法 取7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组织作炎症活动性和炎症程度分级、Hp W -S染色和炎症介质含量测定。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炎症反应Hp阳性者比阴性者严重 ;且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炎症活动性和炎症程度分级与Hp感染分级呈正相关。Hp阳性者胃窦粘膜内炎症介质含量比Hp阴性者高 ,且炎症介质含量随着Hp感染程度和胃窦炎症反应的加重而升高。结论 炎症介质在Hp相关性胃窦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中起重要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北海地区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情况和比较了胃黏膜直接涂片法及快速尿素酶检测的实际应用意义。两种方法对 5 30例上消化道疾病的 Hp检出率分别为 5 3.0 2 %和 5 3.5 6 %,两种方法符合率达 95 .70 %。慢性浅表性胃炎 Hp感染率最高达 5 7.6 7%,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次之 ,为 5 2 .11%。胆汁返流性胃炎及胃癌 Hp感染较低 ,分别为 31.2 5 %、33.33%。本组提示 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 ,因此 ,对上消化道疾病进行 Hp检测 ,对治疗上消化道疾病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致病岛中cagA、cagM、cagT、ORF13、ORF10各基因的分布情况以及与临床胃肠疾患的相关性。方法取306例患者的胃黏膜病变组织,确定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用PCR方法对各基因进行检测。结果Hp感染的胃部疾病中,各基因的存在差异无显著性(P〉0.05)。72.97%的菌株有完整的cagPAI,27.0%菌株部分缺失cagPAI。cagPAI完整性在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部分缺失cagPAI在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agPAI的存在与Hp感染有关,但是与临床感染疾病类型无关;cagA可以作为cagPAI存在的指标,但不能预测Hp感染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类型。  相似文献   

16.
胃癌组织中HpcagA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胃癌组织 Hpcag A基因感染状况 ,探讨Hpcag A基因与胃癌的关系 .方法 采用 Warthin- Starry银染和原位 PCR方法 ,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4 0例和胃癌 (CG) 35例的胃粘膜 Hp及cag A基因感染状况 .观察非癌患者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 .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癌组织、癌旁胃粘膜组织 Hp检出率分别为 5 7% ,6 2 % ,0 %和 5 4 % ;cag 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 2 0 % ,5 0 % ,2 9%和 4 6 % ,萎缩性胃炎、癌旁组 cag A基因检出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P<0 .0 1) .非癌患者胃粘膜单个核细胞、分叶核细胞浸润程度 cag A+组较 cag A-组、Hp+组较 Hp-组显著增多 (P<0 .0 1) ,且 cag A+组还较 Hp+组明显增多 (P<0 .0 5 ) .结论 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 cag A菌株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 cag A菌株引起更严重的炎症反应 .说明 Hpcag A菌株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胃癌关糸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对 71例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行快速尿素酶检测和病理学检查 (Giemsa染色 )以检测Hp ,并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5 0例及十二指肠溃疡 5 4例进行比较。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组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组的Hp检出率均较低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但与十二指肠溃疡组Hp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各级反流性食管炎Hp检出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反流性食管炎组中 ,年龄≥ 6 5岁者的Hp检出率明显高于年龄 <6 5岁者 (P <0 .0 1)。 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中的Hp感染率较低 ,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分级无相关性 ,但随年龄增长 ,Hp感染率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抗生素组合、不同剂量及不同疗程的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效果。方法 248例经胃镜确诊的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Hp检查阳性。患者随机分成6个组进行治疗,于治疗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率和重复Hp检查观察Hp根除率。比较含克拉霉素和不含克拉霉素的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对Hp的根除效果。质子泵抑制剂(PPI)三联疗法1周与2周的治疗效果。比较克拉霉素250mg与克拉霉素500mg不同剂量的治疗效果。随访溃疡愈合后1年的溃疡复发率。结果 248例患者中228例溃疡愈合,其中有28例Hp未根除,200例Hp被根除。在28例Hp未根除的溃疡愈合患者中17例参加随访,半年溃疡复发7例,复发率41.2%,1年复发10例,复发率58.9%;在Hp根除的200例溃疡愈合患者中,130例参加随访,半年溃疡复发率为0,1年复发3例,复发率2.3%。含克拉霉素的PPI三联疗法,Hp的根除率明显高于不含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克拉霉素250mg与500mg2个剂量的对比研究,Hp的根除率差异无显著意义;1周与2周治疗Hp根除率和溃疡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根除Hp可以明显降低溃疡复发率或治愈溃疡。结论 含奥美拉唑和克拉霉素的短程(1周)和低剂量(克拉霉素250mg)的三联疗法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柳州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况,分析Hp感染相关因素,为预防Hp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双抗原夹心法(胶体金法)检测血清Hp抗体.分别按性别、年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嗜酸辣)及消化道基础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分组,统计各组Hp感染率.将近年来其他地区报道的Hp感染率与柳州地区做比较.结果 柳州地区Hp总感染率为37.34%,男性感染率(40.04%)明显高于女性(3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年组(28.74%)比较,中老年组(39.60%)、老年组(39.60%) Hp感染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饮酒、嗜酸辣各组Hp感染率相应高于非吸烟、非饮酒、非嗜酸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基础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各组Hp感染率高于无消化道基础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柳州地区Hp感染率高于大连、广州、重庆,低于东台(P<0.05).结论 柳州地区Hp感染率与相关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Hp感染与男性、年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和嗜酸辣)、消化道基础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67例小儿胃镜检查及其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胃镜检查的实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5-14岁因消化道出血,腹痛入院患儿的胃镜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胃镜检出十二指肠溃疡42例。胃溃疡4例,浅表性胃炎17例及食道炎,胃食道结合部炎,重度食道静脉曲张,贲门失弛缓各1例。26例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为73.1%。51例患儿乙肝病毒感染率达74.5%。结论:对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及腹痛患儿胃镜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幽门螺旋杆菌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的生物致病因素。消化性溃疡和胃炎与乙肝病毒的相关性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