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间质纤维化属"肺络病"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正虚邪实、肺失宣肃为发病的始动因素,而肺络气虚,痰、瘀、毒痹阻肺络为其基本病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的"络以通为用"为络病常用治疗方法。针对肺间质纤维化本虚标实、肺络痹阻的疾病特点,制定"络以通为用"的基本治则,具体为络虚者宜通补、络痹者宜辛通,肺络通,气血行,则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2.
肺间质纤维化病因病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古今文献,对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名、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中医的肺萎、肺痹、络病与西医肺间质纤维化相吻合;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因虚致痰、致瘀,痰瘀互结痹阻肺络而发病,并且具有上盛下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肺间质纤维化中医属肺痹、肺痿范畴,何明教授认为该病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肺脾肾气虚,标实为痰瘀阻络,结而为癥。治疗上分期辨证论治,以益气固本贯穿根本,活血化痰通络为基础,软坚散结消癥为重点,三方面治疗对策兼顾,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肺间质纤维化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摧残人类的身心健康。中医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系统阐释肺间质纤维化本虚标实病机,"阳化气"功能不足为本病发病及病情进展基本病机,"阴成形"功能失常,痰浊、水饮、瘀血、毒滞痹阻肺络。认为"阳化气"应为肺间质纤维化病情逆转的关键,确立"温阳化气"为肺间质纤维化治疗原则,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期与证候学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4例肺间质纤维化住院病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胸部HRCT特点、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情况,分为早期、慢性迁延期和晚期,总结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期与证候学分布规律。结果:肺纤维化不同分期其证候学分布各有特点,早期(10例)以风寒袭肺和风热犯肺为常见诱因,以痰热郁肺与痰瘀阻络为常见证型,以络脉痹阻,气血不通为基本病机特点;慢性迁延期(64例)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肺痹与肺痿并存,以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瘀痰阻之证最为常见。肺纤维化晚期(130例)本虚至极,由肺及肾至心,以肺肾两虚、痰瘀阻络为常见证型,以气血不充、络虚不荣为其病机实质特征。结论:肺间质纤维化证候学分布特征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李杨帆  李丽 《北京中医》2011,(6):407-408
从络病理论的角度对血管性痴呆进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分析,指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证属本虚标实,虚、痰、瘀互结阻络贯穿于血管性痴呆始终,而瘀毒阻络是该病迁延难愈的病理基础。治络之法,当从实论治,以通为补,但应注意久病痼疾,当以缓攻,通补活络。  相似文献   

7.
络病理论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杨帆  李丽 《北京中医药》2011,30(6):407-408
从络病理论的角度对血管性痴呆进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分析,指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证属本虚标实,虚、痰、瘀互结阻络贯穿于血管性痴呆始终,而瘀毒阻络是该病迁延难愈的病理基础.治络之法,当从实论治,以通为补,但应注意久病痼疾,当以缓攻,通补活络.  相似文献   

8.
许建中教授治疗肺间质纤维化学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中教授认为,肺间质纤维化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痰"、"瘀"为标,肺肾两虚为本,治疗上应标本同治,既注重祛血瘀、化痰浊、通肺络,同时兼顾补肺益肾,益气养阴,此外,少佐清热解毒之品在治疗肺纤维化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近10年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研究文献的总结,以期对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指导.肝纤维化的病变部位在肝、脾,可涉及肺、肾等脏腑,基本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气虚弱是内因,湿热疫毒是外因,正虚邪恋使疾病迁延难愈.痰瘀阻络是病理基础.肝气郁滞、肝病传脾及肝肾阴亏、脾肾阳虚是必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医对蛋白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慧  云鹰 《河南中医》2008,28(9):17-19
蛋白尿的产生不外乎本虚标实,邪实正虚,且两者相互影响。本虚责自肾脾肺,标实多见湿、浊、风、毒、瘀。肾虚封藏失司,固摄无权,精微下流;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清气不升反而下泄,加之湿邪、外感风邪、毒邪、瘀血等,导致瘀阻肾络,精气不能畅流,壅而外溢,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  相似文献   

11.
张睿华 《河南中医》2012,32(6):715-717
肾性贫血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亏虚,络脉不荣为本,毒邪瘀阻,络脉不通为标.其“络病”的病机特点为血失濡养,肾络失荣;血溢络外,肾络损伤;浊毒蕴结,肾络瘀阻.治疗时应补脾益肾,解毒泄浊;气血双调,养血祛瘀;并注重使用血肉有情,虫蚁搜剔之品.  相似文献   

12.
肺间质纤维化是间质性肺病的病理表现,也是临床发病原因不明、隐匿进展、进行性加重、病死率高的一类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学将其归为“肺痿”“肺痹”“喘证”等范畴,病位在肺,久则及脾肾,本虚标实,气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疗效主要体现在延缓疾病进展,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因此,本文基于“浊毒”理论,探讨肺间质纤维化隐匿进展的核心病机,并与“膏浊”病相联系,阐述肺间质纤维化与脂代谢异常的病机关系,旨在提出痰浊、瘀血日久化为“浊毒”,是促进疾病隐匿进展的关键病理产物,也是中医药干预肺间质纤维化进展的核心机制;结合现代医学认为脂代谢异常是影响肺间质纤维化进展及预后的因素,进一步明确“浊毒内生”的生物学基础,为临床干预肺间质纤维化进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玉华 《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74-1775
以西医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分期为线索,运用中医学理论系统论述了病理各期形成机理、临床症状形成原因和各期的病机实质,指出肺泡炎期的病机实质是肺虚为本,痰、饮、水、瘀与气互结为标。以标实为主的本虚标实证;肺损伤期(肺泡炎-肺间质纤维化转化期)的病机实质是痰瘀互阻,湿痰胶结;肺间质纤维化期的病机实质是病机特点肺、脾、肾三藏俱病的“上盛下虚”证,并提出了病理各期的治则、常用方剂和常用中药。  相似文献   

14.
彭玉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74-1775
以西医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分期为线索 ,运用中医学理论系统论述了病理各期形成机理、临床症状形成原因和各期的病机实质 ,指出肺泡炎期的病机实质是肺虚为本 ,痰、饮、水、瘀与气互结为标 ,以标实为主的本虚标实证 ;肺损伤期 (肺泡炎 -肺间质纤维化转化期 )的病机实质是痰瘀互阻 ,湿痰胶结 ;肺间质纤维化期的病机实质是病机特点肺、脾、肾三藏俱病的“上盛下虚”证 ,并提出了病理各期的治则、常用方剂和常用中药。  相似文献   

15.
顾乃龙教授认为肺癌病因病机多责之于毒邪,患者临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责之痰瘀毒热。临床治疗肺癌应兼顾扶正与祛邪,以解毒散结贯穿治疗始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顾教授将肺癌分为痰浊蕴肺、气滞血瘀、毒邪蕴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五种证型,随证用药,疗效显著。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6.
徐鹏  杨霓芝 《新中医》2010,(11):1-3
通过对中医络病理论的阐述及与现代医学肾脏纤维化理论的对比,从中医络病理论探讨中医对肾脏纤维化病机的认识,认为脾肾亏虚是肾脏纤维化的发病基础,湿浊、瘀血是肾脏纤维化的病理基础,肾络瘀阻是肾脏纤维化的主要病理改变。根据上述理论提出了补脾肾以治肾络损伤之本,化浊活血以祛肾络损伤之标,诸法合用为根本治法。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根据发病时间、临床症状等分为早中晚三期;根据病情发展分为慢性进展期和急性加重期.反复感受外邪、环境毒邪为发病外因,肺肾亏虚为发病内因,瘀血痰浊为基本病理产物,痰瘀深伏凝结、肺络痹阻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发病关键,并探讨了其不同病期的病机演化.  相似文献   

18.
结合王琦教授提出的"肺络微型癥瘕与气道重构的相关性"的理论,我们认为COPD急性加重期的病位主要在肺的络脉,且有气络和偏于血络病变之分受损气络偏于功能改变,而血络偏于器质性的改变,特别是肺的微血管系统的形质变化,病机属于痰、气、瘀交阻及肺络微型癥瘕邪阻于络脉,病性属本虚标实。并希望以此为契机,探讨AECOPD的中医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894-896
钱先认为,干燥综合征病机特点总属本虚标实,虚当责之为气血阴阳亏虚,尤以阴虚为本,实当责之燥毒、瘀血、络痹。病位多在肺、脾胃、肝、肾。治疗总以养阴生津为先,配以解毒、化瘀、通络等法。药对组合灵活精妙,临证运用获效颇佳,更能适应本病错综复杂的病情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痛可从络病论治,络脉病变的实质是虚、瘀、毒互结,痹阻络脉,络脉瘀阻为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急性发作期当急则治其标,胡志强根据络病之特点提出辛温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兼以清热解毒的治法,以石膏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