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在百草枯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中肺组织的表达情况.方法 42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染毒组,分别观察7、14和28 d.染毒组于实验开始一次性百革枯(40mg/kg)灌胃染毒,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取肺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采用RT-PCR法测定PAI-1 mRNA的表达.结果 百草枯染毒后大鼠肺泡炎、肺纤维化程度积分明显增高;肺组织PAI-1 mRNA表达(7、14、28 d分别为1.30±0.37,2.39±0.17、0.56±0.05)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0.07±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组织PAI-1 mRNA水平的表达明显上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螺内酯能否阻抑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纤维化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Q染毒组(一次性PQ80mg/kg灌胃)和螺内酯干预组(一次性PQ80mg/kg灌胃并予每天1次螺内酯100mg/kg灌胃)。各组大鼠于染毒后第7、14、28天分批处死,取肺组织行HE染色、Masson染色并做肺泡炎、肺纤维化评分,计算肺系数,测血浆及肺组织醛固酮(ALD)含量及肺羟脯氨酸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测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的表达。结果染毒组和干预组血浆、肺组织ALD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第14天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各时间点大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积分、肺系数、肺羟脯氨酸含量均低于染毒组(P〈0.01);干预组第14天始肺组织TGF—β1、α-SMA蛋白的表达均低于染毒组(P〈0.05或P〈0.01)。结论ALD、TGFβ1、α—SMA可能均参与PQ中毒致肺纤维化的发病进程。螺内酯对PQ中毒大鼠肺纤维化有一定程度的阻抑作用,可能与其抑制ALD受体,并减少肺部TGF-β1和aSM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通过药物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不同位点对百草桔中毒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及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一次性百草枯80mg/kg灌胃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分别每日胃管内灌注生理盐水(染毒组)、卡托普利60 mg/kg、氯沙坦10mg/kg和螺内酯100 mg/kg进行干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大鼠均于染毒后第7、14、28 d分批处死,取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与Masson染色并行肺泡炎、肺纤维化评分,测肺羟脯氨酸(Hyp)含量,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半定量分析系统检测肺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干预组各时间点大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积分、肺Hyp含量、肺组织CTGF蛋白的表达均低于染毒组(P<0.01).3组采用药物干预后,肺Hyp含量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托普利、氯沙坦与螺内酯均能减轻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纤维化的程度,可能通过阻断不同的受体抑制CTGF蛋白的表达而实现.螺内酯减轻肺组织胶原沉积的疗效最佳,氯沙坦最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PQ中毒组(B)、小剂量UTI治疗组(C)、中剂量UTI治疗组(D)、大剂量UTI治疗组(E),每组10只。 B、C、D、E组大鼠采用PQ一次性灌胃染毒法(80mg/kg)复制PQ中毒肺损伤模型,A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30min后,C组腹腔注射UTI100KU/Kg,D组腹腔注射UTI300KU/Kg,E组腹腔注射UTI600KU/Kg,A、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4h后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蛋白含量变化。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肺损伤评分。结果 C、D、E组和B组比较,大鼠血清MDA、SOD浓度,肺组织损伤病理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C、D、E组之间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UTI对急性PQ中毒大鼠过氧化损伤具有较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 目的 研究红景天苷(SDS)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Q模型组、SDS治疗组,后两组又分为1天、3天、7天、14天、21、28天6个亚组,每亚组10只。PQ模型组和SDS治疗组采用一次性灌胃百草枯溶液(20mg/Kg)的方法,制备急性PQ中毒肺损伤模型,染毒1小时后分别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SDS(10mg/Kg)腹腔注射。各组在相应时间点取材,采用免疫组化、RT-PCR测定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Q模型组、SDS治疗组肺组织TGF-β1表达显著增加(P<0.05),在第14天达到最大值。与PQ模型组各时间点比较,SDS干预组中TGF-β1的表达量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与SDS干预组染毒后第1天大鼠肺组织TGF-β1mRNA水平开始增加,在第14天达到最高值,第28天基因表达恢复正常。SDS治疗组TGF-β1mRNA表达量比模型组低,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GF-β1参与了PQ中毒大鼠肺纤维化病理生理过程,SDS能抑制TGF-β1的表达,减轻PQ中毒大鼠肺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及其同源物ACE2表达的影响。方法一次性PQ 60mg.kg-1灌胃建立大鼠百草枯中毒肺纤维化模型,干预组染毒后加予贝那普利10mg/(kg.d)灌胃。于染毒后第三、七、二十一天取肺组织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肺泡炎、肺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测Ⅰ、Ⅲ型胶原;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ACE、ACE2 mRNA表达;ELISA检测肺组织AngⅡ蛋白表达。结果干预组在染毒后3d、7d肺泡炎症减轻;染毒7d后,纤维化程度积分、胶原Ⅰ、胶原Ⅲ含量低于模型组。模型组染毒后各时间点大鼠肺组织ACE mRNA及AngⅡ蛋白表达逐步上调,持续至21d;第七天后ACE2 mRNA的表达降低。干预组各时间点ACE mRNA及AngⅡ蛋白低于模型组,第七天后ACE2 mRNA表达上调。结论贝那普利可能通过降低局部ACE表达或促进ACE2合成,抑制AngⅡ生成,从而减轻百草枯中毒所致肺纤维化形成。  相似文献   

7.
赵燊  王晓萍  陈敏  林庆明 《中国医药》2013,8(2):228-231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纤维化过程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SPF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百草枯染毒组(一次性百草枯60mg/kg灌胃)和贝那普利干预组[一次性百草枯60mg/kg灌胃并予贝那普利10mg/(kg·d)灌胃],每组24只。对照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替代百草枯及贝那普利。各组于实验第3、7、14天分批随机处死8只动物,取肺组织行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肺泡炎、肺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测胶原I、Ⅲ;定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l)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肺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蛋白表达。结果百草枯染毒组第3、7、14天大鼠肺组织ACEmRNA、AT1 mRNA及AngⅡ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ACEmRNA分别为(3.15±0.13)比(1.02±0.01)、(3.88±0.21)比(1.05±0.02)、(4.16±0.12)比(1.03±0.01),AT1 mRNA分别为(1.53±0.23)比(1.00±0.01)、(2.92±0.05)比(1.06±0.03)、(3.62±0.03)比(1.08±0.05),Angll分另0为(10.55±0.24)μg/L比(3.00±0.12)斗g/L、(7.43±0.23)彬L比(3.05±0.16)彬L、(8.36±0.35)形L比(3.03±0.13)μg/L];贝习B普利干预组[第3、7、14天ACEmRNA分别为(2.20±0.22)、(2.95±0.08)、(2.80-t-O.16),ATlmRNA分别为(1.32±0.01)、(2.05±0.17)、(2.53±0.22),Angll分别为(5.85±0.32)、(6.21±0.16)、(6.13±0.33)μg/L]与百草枯染毒组比,表达下调(P〈0.05)。贝那普利干预组第7天始肺泡炎和纤维化程度积分及胶原I、Ⅲ含量低于百草枯染毒组(P〈0.05)。结论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可能参与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的发病过程。贝那普利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纤维化有一定阻抑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局部ACE,减少AngⅡ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IL-1、IL-6、TNF-α的影响,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百草枯中毒炎症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Ⅰ组(空白对照组)、Ⅱ组(百草枯染毒组)、Ⅲ组(血必净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其余两组分别给予百草枯20 mg/kg灌胃染毒,染毒后30 min开始,Ⅰ、Ⅱ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1次/d腹腔注射,直至处死;Ⅲ组大鼠给予血必净10 mL/kg,1次/d腹腔注射,直至处死。每日观察大鼠的生命状态,是否有死亡。分别于3、7、14 d采集大鼠内眦静脉血1.5 mL,高速离心,取上层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白介素1(IL-1),细胞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分析三组实验数据,探讨三组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染毒组、血必净治疗组IL-1、IL-6、TNF-α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血必净治疗组IL-1、IL-6、TNF-α表达水平较染毒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时,引起体内炎性因子增加,导致多脏器功能受损,而血必净注射液有效降低了内毒素及过量炎性介质的损伤,抑制IL-1、IL-6、TNF-α的升高,疗效较明显,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迁移组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在百草枯(PQ)中毒导致急性肺损伤作用机制及丙酮酸乙酯(EP)干预研究.方法 将90只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百草枯中毒组、丙酮酸乙酯治疗组,建立大鼠急性百草枯中毒动物模型后,分别于实验后的6、12、24、48 h、3 d每组随机处死6只大鼠,检测三组大鼠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MGB1、白细胞介素-1(IL-1)和TLR-4mRNA变化;并测定三组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Q中毒组和EP治疗组染毒后6、12、24、48 h、3 d各时间点,肺组织TNF-α mRNA、HMGB1 mRNA、IL-1 mRNA、TLR-4 mRNA的表达量和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SOD 活力降低(均P<0.05);与PQ中毒组相比,EP治疗组在染毒后12、48 h时间点大鼠肺组织HMGB1 mRNA、TLR-4 mRNA、IL-1 mRNA、TNF-α mRNA表达量及血清MDA含量均降低(均P<0.05),血清SOD 活力均升高(均P<0.05).结论 百草枯中毒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主要与氧化应激、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及免疫系统炎症级联放大效应有关,丙酮酸乙酯可通过抑制该过程从而减轻急性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PAR-γ受体激活对百草枯中毒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成3组,A组(百草枯中毒组):按照20 mg/kg剂量腹腔注射;B组(低剂量PPAR-γ受体激动剂罗格列酮预处理组):在给予百草枯腹腔注射前1 h腹腔注射3 mg/kg罗格列酮;C组(高剂量PPAR-γ受体激动剂罗格列酮预处理组):在给予百草枯腹腔注射前1 h腹腔注射10 mg/kg罗格列酮;D组(对照组):1 m 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在注射百草枯后24 h和72 h时,每组取出6只,收集血清和肺组织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1β和TNF-α含量测定,行组织切片HE染色进行肺损伤评分,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中caspase-3和AP-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spase-3蛋白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大鼠百草枯中毒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增加。肺湿重/干重比以及肺损伤评分明显增加。罗格列酮预处理组可以减轻肺组织损伤程度,降低血清中IL-1β和TNF-α含量,减少肺组织中caspase-3和AP-1蛋白的表达。结论应用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以抑制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组织中caspase-3和AP-1蛋白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和凋亡,对百草枯中毒导致急性肺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布硒啉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对肺组织中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对照组,依布硒啉30、15和7.5 mg/kg治疗组。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5 mg/kg)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治疗大鼠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注入等量溶剂。造模后6 h,麻醉抽取动脉血并放血处死动物,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取肺组织,测定肺湿/干质量比,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其中总蛋白水平。分别检测肺组织中丙二醛(MDA)、TNF-α含量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依布硒啉15和30 mg/kg剂量组大鼠动脉血中PaO2明显增高、PaCO2明显降低,肺湿/干质量比降低,肺组织MDA和TNF-α含量显著减少,而Nrf2表达明显增高。结论依布硒啉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Nrf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雷霆  缪李丽 《中国药房》2012,(47):4439-4442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血管生成素(Ang-1)-1、Ang-2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5mg·kg^-1)复制急性肺损伤模型。实验分为3组,即正常(生理盐水1mL)、模型(生理盐水1mL)和丹参(10g·kg^-1)组。给药12h后处死大鼠,收集肺泡灌洗液、血液、肺组织进行肺湿重/干重(W/D)值、肺系数(LI)、肺通透系数(LPI)等的计算;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blot法测定Ang-1、Ang-2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W/D比值、LI、LPI显著升高(P〈0.05),且病理切片都有明显的炎症损伤改变,Ang-1表达明显减弱,Ang-2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组大鼠肺组织W/D、LI、LPI显著降低(P〈0.05),Ang-1表达明显增强,Ang-2表达明显减弱。结论: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ng-2、Ang-1的表达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3.
张建新  李兰芳  尚涛 《河北医药》2009,31(4):387-390
目的观察选择性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和一氧化氮供体L-精氨酸(L-arginine,LA婿)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脏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肺损伤模型组(模型组)、AG治疗组(AG组)、AG+L-Arg治疗组(AG-+L-Arg组)、L-Arg治疗组(L-Arg组),采用舌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复制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急性肺损伤3h后,给药治疗3h,断头放血处死,迅速取出大鼠肺脏,匀浆器混匀后,离心提取肺脏组织线粒体,测定线粒体总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iNOS、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的活性,以及线粒体肿胀度、膜流动性和线粒体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大鼠内毒索性急性肺损伤后,肺脏组织中线粒体表现为肿胀、膜流动性降低,线粒体中的T-NOS和iNOS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0.01),线粒体NO生成明显增加(P〈0.05或〈0.01),而cNOS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线粒体总ATP酶、SOD、GSH-Px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线粒体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0.01)。急性肺损伤3h给予不同药治疗3h与急性肺损伤组比较,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NO生成有所变化(P〈0.05或〈0.01),总ATP酶、SOD、GSH—Px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0.01)。结论AG和L-Arg能够通过抑制肺线粒体中iNOS活性,增强cNOS活性,改变NO的产生,对抗LPS诱导的肺损伤,有效的保护肺组织。  相似文献   

14.
张建新  李兰芳  尚涛 《河北医药》2010,32(17):2309-2312
目的观察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fynthase,NOS)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NG-Nitro-L-Arginine,L-NA)和一氧化氮供体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脏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L-NA治疗组和L-NA+L-Arg治疗组、每组8只。L-Arg治疗组,采用舌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复制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于大鼠急性肺损伤3h后给药治疗3h,断头放血处死,迅速取出大鼠肺脏,匀浆器混匀后,低温差速离心法提取肺脏组织线粒体,测定线粒体总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的活性,以及线粒体肿胀度、膜流动性和线粒体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在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后,肺脏组织中线粒体表现为肿胀、膜流动性降低,线粒体中的T-NOS和iNOS活性显著升高(P〈0.01),而cNOS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线粒体总ATP酶、SOD、GSH-Px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线粒体MDA含量明显升高线粒体NO生成明显增加。急性肺损伤3h给予不同药治疗3h与急性肺损伤组比较,肺脏线粒体肿胀降低、膜流动性增强,总ATP酶、SOD、GSH-Px活性均显著升高,MDA含量下降,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有所显著改变,NO生成量有所不同(P〈0.05或〈0.01)。结论 L-NA和L-Arg能够通过抑制肺线粒体中iNOS活性,增强eNOS活性,改变NO的产生,对抗内毒素脂多糖导致的氧化损伤,有效的保护肺组织。  相似文献   

15.
孙萍  吴颖  石岩 《江西医药》2014,(3):211-213
目的:探讨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磷酸化的ERK1/2(p-ERK1/2)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肺组织炎性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每组10只。 HE染色,半定量评定大鼠肺组织炎症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p-ERK1/2在哮喘大鼠肺组织的表达。结果哮喘组大鼠肺组织炎性评分及p-ERK1/2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RK1/2主要表达于气道周围,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779,P<0.01)。结论哮喘大鼠的肺组织 p-ERK1/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提示p-ERK1/2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且与肺部炎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红霉素对被动吸烟大鼠肺组织气肿样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红霉素对被动吸烟大鼠肺组织气肿样变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红霉素组、桂龙咳喘宁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及烟熏的混合刺激方法建立肺气肿大鼠模型,造模3周后进行药物干预,连续14 d。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平均肺泡面积(MAA),平均肺泡数(MAN)和肺平均内衬间隔(MLI),免疫组化测定肺组织中MMP-2与TIMP-2的表达量,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0与TNF-α的浓度。结果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可见肺大泡形成,MAA明显增大,MAN明显减少以及MLI显著增大,且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血清中TNF-α的浓度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红霉素组(100 mg.kg?1)未见肺大泡形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且能明显降低肺组织中MMP-2表达量与血清中TNF-α的浓度,并能明显的增加肺组织中TIMP-2的表达量与血清中IL-10的浓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桂龙咳喘宁组(450 mg.kg?1)相比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红霉素对被动吸烟大鼠肺组织气肿样变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新型钙拮抗剂间-尼索地平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l)是否有保护作用,探讨Au治疗的新思路。方法以LPS(5.0mg/kg)尾静脉注射建立肺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计算肺W/D值,检测肺泡上皮细胞内Ca2+浓度,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蛋白质含量,肺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CPI)的变化。结果间-尼索地平能明显减轻LPS所致ALl模型肺组织病变情况。间-尼索地平组肺泡上皮细胞Ca2+浓度比LPS组含量明显减少(P〈0.05),肺W/D值比LPS组明显降低(P〈O.05),肺CPI比LPS组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MDA含量比LPS组含量减少(P〈0.01)。结论间-尼索地平对脂多糖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种药物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肺细胞DNA损伤的治疗作用以及形态学变化。方法 SD大鼠静态吸入羰基镍250mg·m-3染毒30min,分别在4h和30h后ip给予甲泼尼龙、扎西他滨(DDC)、亚硒酸钠、参附回阳汤和甲泼尼龙+DDC。在3d和7d后取肺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肺细胞DNA损伤,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视电镜观察大鼠肺肺组织病理变化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染毒对照组比较,甲泼尼龙、DDC、亚硒酸钠、参附回阳汤及甲泼尼龙+DDC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后大鼠肺细胞DNA损伤均有明显修复作用(P<0.05),肺组织渗出性改变明显减轻,线粒体损伤明显修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甲泼尼龙和甲泼尼龙+DDC治疗后DNA损伤和线粒体等细胞器损伤修复已接近正常水平,且4h给药各组的治疗作用好于30h给药(P<0.05)。结论甲泼尼龙和甲泼尼龙+DDC组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后大鼠肺组织细胞损伤有明显修复作用,早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晚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哮喘大鼠与张力蛋白同源的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TEN)的表达和罗红霉素(RXM)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体质量(200±1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C组)、哮喘组(A组)、罗红霉素组(R组)。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BALF中白细胞介素(IL)-4浓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PTEN的表达及各组大鼠肺组织PTEN量的变化。结果①健康对照组、罗红霉素组支气管PTEN蛋白的表达分别为[(2.50±0.56),(1.69±0.24)]均高于哮喘组[(1.12±0.26)](P<0.05),其主要表达细胞是支气管上皮细胞;②哮喘组大鼠BALF中IL-4表达明显升高,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罗红霉素干预组BALFIL-4量明显下降,与哮喘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哮喘组大鼠支气管PTEN蛋白与BALF中的IL-4浓度呈负相关(r=-0.735,P<0.01),与BALF中的嗜酸粒细胞(EOS)%呈显著负相关,(r=-0.761,P<0.01)。结论气道上皮细胞是PTEN主要表达细胞,哮喘大鼠PTE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TEN能减少Th2因子的表达;罗红霉素可以促进PTEN的表达,可能为其抑制哮喘气道炎症形成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