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本院骨外科收治的3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骨水泥黏度的不同进行临床分组,低黏度骨水泥组10例、高黏度骨水泥组10例、高黏度骨水泥改良组10例.观察3组患者疼痛缓解、脊柱功能改善、伤椎高度恢复及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高黏度骨水泥改良组VAS、ODI评分、Cobb角与低黏度骨水泥组、高黏度骨水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和高黏度骨水泥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低黏度骨水泥组(P<0.05).结论 高黏度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情况。方法对OVCF患者32例行PVP,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引导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注入骨水泥。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疗效及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中骨水泥渗漏至椎间隙内5例,椎旁4例。32例患者中骨折38椎体,行PVP治疗22个椎体,行球囊扩张(PKP)治疗16个椎体。对伤椎术前高度与术后高度测量值、Cobb角进行比较,行PVP治疗者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行PKP治疗者有明显差异(P<0.05)。疼痛再发患者5例,其中3例经MRI证实手术相邻椎体发生新鲜骨折。结论对OVCF患者行PVP安全有效,但注入骨水泥后应力集中、骨水泥渗漏椎间隙等因素增加了术后相邻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张凯  杨武燕  张金盼  张英民 《河北医药》2023,(13):2002-2004+2008
目的 分析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骨折危险因素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骨科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接受PVP手术治疗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16例,根据PVP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组,将52例再骨折患者设为观察组,164例未发生再骨折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影像学参数、术后其他并发症等,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VP术后腰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性别、合并基础病、年龄、体重指数(BMI)、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注入方式、伤椎椎体恢复高度、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既往椎体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Cobb角、骨水泥渗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椎体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Cobb角、骨水泥渗漏是PVP术后腰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VP术后腰椎再骨折的风险仍旧较高,影像学特征以Cobb角增高为主,既往椎体骨折病史、骨密度降低、伤椎数多、Cobb角增加、骨水泥渗漏均是诱发腰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黏度骨水泥与传统低黏度骨水泥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OVCF患者,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低黏度骨水泥注入,试验组给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比较2组手术前后伤椎椎体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椎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同组间椎体高度、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术后试验组伤椎椎体高度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但VAS、ODI评分术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试验组有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而对照组有11例,试验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间术后均无肺栓塞及神经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高黏度骨水泥治疗OVCF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卓  王绍钱  牛磊 《安徽医药》2019,40(9):1020-1023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周壁破损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壁破损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2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PVP治疗)与观察组(PKP治疗),每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总曝光时间、骨水泥量及渗漏率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McGill疼痛问卷表(MPQ)评分、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OQOLS)评分、椎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骨水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患者透视总曝光时间、骨水泥渗漏低于PV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ODI评分、MPQ评分、OQOLS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的推移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术后不同时间的ODI评分、MPQ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角度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ODI评分、MPQ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方式和时间对ODI评分无交互作用(P>0.05),对MPQ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变化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 PKP和PVP治疗周壁破损型OVCF均有较好疗效,但PKP比PVP更利于椎体高度的恢复与维持,减少了骨水泥渗漏风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田永刚  韩立强  王铜浩  刘智  郭树章 《天津医药》2021,49(10):1067-1071
目的 探讨靶点穿刺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以2017 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靶点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118例患者为靶点穿刺组。术前确定穿 刺靶点。CT检查可明确骨折线时,骨折线即为穿刺靶点;CT检查未见明显骨折线时,以MRI抑脂像显示伤椎信号最 高处为穿刺靶点。经椎弓根穿刺到达靶点位置,置入工作套管,疏通骨性通道,置入球囊,扩张后注入骨水泥。与 2015年1月—2016年12月107例采用常规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常规手术组)进行对比,比较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邻椎骨折率,以及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术 前、术后高度。结果 靶点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少于常规手术组(P<0.01),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 率及术后邻椎骨折发生率方面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前、术后VAS评分和椎体 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椎体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1)。结 论 靶点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前提下减少骨水泥注入量,是对原有PKP 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60)和B组(n=60)。A组实施单侧入路PV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B组实施双侧入路PV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两组术后均接受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s角、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少于B组,骨水泥用量多于B组(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提高,Cobb’s角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而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P<0.05),而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以及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8.
经皮椎体成形术(P V 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经济,疗效满意等优点,但恢复椎体高度欠佳,骨水泥渗漏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我科通过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2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该方法能恢复椎体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及相关并发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伤椎置钉结合椎板间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经伤椎置钉结合椎板间有限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获得随访的患者112例.其中爆裂性骨折80例.压缩性骨折32例,伤椎仅一侧椎弓根置钉,即5钉固定的52例,伤椎两侧椎弓根置钉,即6钉固定的60例。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S角)、神经功能FrankeJ分级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均获得较好复位,高度及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S角)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矫正度无明显丢失,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亦有改善,内固定无失效。结论经伤椎置钉结合椎板间植骨治疗胸腰椎体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可较好重建椎体高度.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减少并发症,增强内固定物的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过程中的风险及预防。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30例重度OVCF,采用双侧入路置入球囊撑开复位后用骨水泥填充,观察椎体高度、后凸改善情况和症状缓解情况,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防。结果所有患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压缩椎体高度有所恢复,随访期间无明显丢失,发生骨水泥渗漏5例,骨水泥渗漏至邻近椎体后缘1例,椎体外边缘2例,皮下1例,椎管内1例。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腰痛JOA评分法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是治疗重度OVCF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复位效果好、畸形矫形效果明显、疼痛缓解好的优点;但有骨水泥渗漏、穿刺损伤、邻椎骨折等风险,所以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操作技巧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18个椎体进行PVP治疗。均采用椎弓根入路穿刺进入椎体,在C形臂X线机全程透视下向椎体内加压注射骨水泥。结果椎弓根穿刺成功率100%,骨水泥注射剂量3~7ml,骨水泥均匀充填椎体10个,部分充填椎体者8个,成形术后椎体前部高度恢复6例,15例手术后局部疼痛均缓解,缓解起效时间在注射骨水泥后10min至3d。注射后骨水泥不同程度泄露者共2例。结论PVP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而安全的方法,特别适用于高年龄、身体状况较差、不能接受大型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percutaneons kyphoplasty)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OVCF,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本院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37例56椎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术前和预后的疼痛得分(VAS,visual analog scale)、椎体高度、Cobbs角大小及术后并发症评价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患者术后VAS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椎体或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末次随访侧位X线片测得骨折椎体前、中部的高度恢复为原椎体高度的(72.34±19.36)%、(76.21±20.04)%,较术前(55.26±18.64)%、(57.17±19.13)%显著升高(P<0.05),骨折复位良好;Cobb角较术前23.1°±4.7°显著降低(P<0.05),骨折处脊柱后凸明显得到矫正;患者完成6~24个月随访,无感染、骨水泥渗漏、椎管狭窄加重、循环及呼吸系统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可明显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和形态,且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显著,临床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并采用PKP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5例,其中术后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组28例( A组)与未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组37例( B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随访,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及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再发生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PKP及唑来膦酸均可缓解缓解患者OVCFs引起的疼痛;在OVCFs发生后, PKP对于疼痛的缓解迅速而有效,而唑来膦酸对于患者疼痛的减轻特别是长时间维持及减轻有显著的效果。术后1年时A组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再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2年时A组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再骨折与患者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是否应用唑来膦酸有关,而与年龄、性别、骨水泥渗漏情况、病椎部位及病椎前缘恢复度无关。结论 PKP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又是减少椎体再发骨折的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球囊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s,OVCF)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7月解放军180医院73例多节段OVCF患者,其中2节段OVCF 60例,3节段OVCF 13例,共159节椎体。对新鲜骨折椎体行PKP治疗。术前术后采取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采用椎体压缩程度、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术后1年后凸丢失程度等指标评估影像学疗效。所有患者术后行CT平扫,了解骨水泥分布及渗漏情况。结果临床症状缓解率达到95.89%(70/73),术后CT扫描显示总渗漏发生率为31.51%。术后1周、1年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1),术后1年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后1周降低(P<0.01)。结论 PKP是治疗多节段OVCF的有效手段,能够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但存在较高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和远期再次骨折的风险,需要抗骨质疏松药物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5.
高建文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277-2278
目的 总结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0例31个椎体)的临床资料,年龄59-83岁,平均67岁.椎体骨折位于T6--L4,术前对20例患者均拍摄X线片、CT及磁共振成像,手术采用局部麻醉,经双侧入路球囊扩张注射骨水泥14例,单侧注射6例,手术前后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椎体矢状面指数测量,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VAS由术前平均8.5分降为术后2.2分(终末随访为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矢状面指数(SI)由术前平均55%恢复至术后89%(终末随访为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4%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1例术中发生少量骨水泥渗漏至椎体旁,经术后长期观察,未造成任何神经及血管并发症.结论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组),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SF-36量表行疼痛评分及健康状况评分,并观察患者椎体后凸角度、椎体压缩率及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VAS评分显著降低,SF-36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后凸角度、椎体压缩率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VAS评分、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及PKP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椎体复位,PKP较PVP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官建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793-179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患者(平均年龄68岁)应用Kyphon球囊扩张器进行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后凸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7.4±1.2)分,术后1d为(2.4±1.8)分,术后6个月为(1.4±0.8)分,有2例患者邻近节段椎体出现新鲜骨折,3例术椎出现进展性的高度下降,1例患者出现椎管内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疼痛缓解,7个椎体高度显著恢复.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作为微创的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小、安全、近期疗效好,但会出现少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曹奇  刘国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8):1130-1131,1133
目的 观察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2例(52椎)合并DS的OVCF患者采用单侧PVP治疗.患者术前均行站立位X线片、CT、MRI 检查,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活动能力评分(locomotor activity scale,LAS)及侧凸、后凸Cobb角情况.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9.6月,所有患者疼痛均缓解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具有止痛和稳定椎体、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合并DS的OVCF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S)合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OVCF合并DS患者49例(56椎),予以单侧PVP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20.2个月显示,患者的疼痛均得以缓解,ADL及VAS评分显著降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PVP治疗OVCF合并DS可有效缓解疼痛,稳定脊椎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