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杜翔  徐小三  杨春勇  王进 《江苏预防医学》2021,32(3):290-292,295
目的 了解江苏省CT诊断放射剂量现状,探讨CT扫描的诊断参考水平(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DRL).方法 在江苏省7个设区市抽取13家医疗机构的13台CT扫描设备,调查设备扫描病例时剂量水平.每台CT收集头部、胸部、腹部和腰椎4个检查部位,将CT受检者分为<1、1~<5、5~<10、10~≤15、>15岁5个年龄组,每个部位每个年龄组收集不少于10个随机病例.以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为研究指标,计算其P75为CT诊断参考水平推荐值.结果 共收集1460例受检者剂量数据,其中头部、胸部、腹部、腰椎CTDIvolP75分别为55、15、15、20 mGy,DIP P75分别为690、350、460、480 mGy· cm.头部、胸部、腹部、腰椎CTDIvol均值分别为45、8.9、11、20 mGy,DLP均值分别为565、246、372、346 mGy· cm,不同部位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41.4、182.2,P值均<0.05);Tamhane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TDIvol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LP指标除腹部和腰椎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TDIvol、DLP指标头颅扫描辐射剂量均高于其他部位.结论 江苏省CT剂量分布有自身特点,需根据实际建立省CT扫描诊断参考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茂名市茂南区CT受检者剂量水平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取每台设备CT受检者的剂量报告,进而估算与评价CT主要检查类型的受检者剂量水平。结果扫描参数设置中头颅的扫描条件最高,长度最短;头颅的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的P75分别为56.54 mGy和800 mGy·cm;胸部的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的P75分别为18.0 mGy和596 mGy·cm;腹部的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的P75分别为24.68 mGy和904 mGy·cm。与标准WS/T 637—2018中的数值比较,头颅检查的CTDIvol值和DLP值的第75百分位数低于标准数据,其余调查数据均高于标准数据。结论医疗机构应进一步采取纠正行动,在不影响影像质量的前提下,采取降低辐射剂量的措施。不断完善诊断参考水平不仅能促进地区医疗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能促进实现医疗照射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所有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CT设备常见扫描部位的剂量参数调查,分析上海地区成人CT扫描剂量分布,为建立上海市CT扫描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在上海所有辖区(共16个区)分别选取至少1家开展CT放射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家医疗机构抽取1台年度状态检测合格的CT设备开展头颅、胸部、腹部、腰椎扫描受检者进行剂量调查,收集受检者基本信息、CT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等剂量指标。结果 共收集1475例CT受检者扫描数据,头颅、胸部、腹部和腰椎的CTDIvol的75%位数分别为57 mGy、11 mGy、16 mGy和23 mGy;DLP的75%位数分别为862 mGy·cm、361 mGy·cm、593 mGy·cm和550 mGy·cm。结论 不同扫描部位的CTDIvol和DLP存在显著差别,相同部位扫描的CTDIvol和DLP也存在较大差异,男性DLP略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东省MDCT机所致受检者辐射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24台MDCT机进行医疗照射剂量水平调查,分析广东省MDCT检查所致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水平。结果 成人头部、成人胸部、成人腹部、成人脊柱、成人四肢、成人冠脉的加权CT剂量指数的均值分别为44.5、15.4、20.0、23.4、16.9、38.2 mGy,而相应的剂量长度乘积的均值分别为776、482、693、691、539、1056 mGy·cm;儿童头部、儿童胸部、儿童腹部的加权CT剂量指数的均值分别为20.9、9.6、15.1 mGy,而相应的剂量长度乘积的均值分别为257、167、472 mGy·cm。结论 调查数据可以促进对受检者的剂量控制,以更好推动辐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螺旋CT机及其机房防护状况。方法:依据国家标准对25台螺旋CT机的加权剂量指数(CTDIw)和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及机房周围环境辐射水平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头部扫描的CTDIw、CTDIvol平均值分别为(40.2±18.1)mGy和(46.1±15.5)mGy,腹部扫描的CTDIw、CTDIvol平均值分别为(19.1±12.4)mGy和(20.3±12.1)mGy,19台(76%)CT机剂量指数符合要求。CT机房扫描室防护门处的辐射水平最高,并有2处超过防护限值,机房合格率为92%。结论:CT剂量指数直接关系到受检者的照射剂量,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合理选择扫描条件;对新建和改建的CT机房应做好防护设计审查,并注意选择安装位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腰椎中的应用及其适宜的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选择60例30-65岁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成A、B、C、D、E、F 6组,每组10例,采用不同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进行扫描,并记录随机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采用自定标准盲式评估方法,对6组获得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组及Batch重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依据空间分辨率、噪声、伪影及辐射剂量将图像分为好、中、差3级。结果:通过改变管电流(m A)、螺距及机架旋转速度,各组CTDIvol值、DLP值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A组,B组CTDIvol值下降了14.29%,DLP值下降了12.64%;C组CTDIvol值下降了67.87%,DLP值下降了65%;D组CTDIvol值下降了62.49%,DLP值下降了58.45%;E组CTDIvol值下降了50%,DLP值下降了48%;F组CTDIvol值增加了24.86%,DLP值增加了29.7%。结论:正确调节管电流、螺距,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采用管电流350 m A、管电压120 k V、螺距1.375∶1,可降低58.45%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上海市头颈部、胸部CT扫描频次分布及其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典型抽样的方法,以上海市的25家医院为调查对象,通过上海市放射卫生综合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各医院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和医学信息系统(HIS),收集受检者基本信息、检查部位、扫描参数、受检者剂量报告等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所调查的1 732 286人次的CT检查中,头颈部、胸部检查在儿童受检者占75%以上,在成年人受检者则占60%以上。对于成年人受检者,颅脑CT、眼部CT和胸部CT的CTDIw的平均值分别为55.4 mGy、43.1 mGy和12.4 mGy,CTDIvol的平均值分别为56.1 mGy、47.0 mGy和10.6 mGy。颅脑CT、耳道CT和胸部CT的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平均值分别为603.4 mGy·cm、241.8 mGy·cm和293.6 mGy·cm。结论 CT检查中,头颈部、胸部所占比例很高,不同类型CT检查导致的剂量水平存在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了解河北省多排探测器CT(MDCT)扫描患者辐射剂量现状,为做好患者剂量控制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 17589-2011、GBZ 165-2005规定的方法,对该省MDCT患者头颅、胸部、腹部、腰椎等典型部位的辐射剂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有12台设备头颅CD加权剂量指数(CTDIW)超过了50 mGy,占总数的13.3%。腹部的最大CTDIW超过了诊断参考水平近2倍。各部位CTDIW最大和最小值相差很大,腰椎相差近20倍。头颅的剂量长度乘积(DLP)最高达1 455 mGy/cm,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研究数据的2.8倍,是欧洲MDCT诊断参考水平的4.3倍。64排及以上机型剂量指数整体比16排要低。在其他扫描条件不变时,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随m As变化呈正比,随电压增加而增大,随准直宽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螺距的增大呈反比下降。结论应按辐射防护正当化和最优化的原则,加强MDCT患者辐射剂量控制及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腹部多层螺旋CT检查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和固定管电流技术进行腹部CT检查,分别统计CT剂量权重指数(CTDIW)、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管电量(mAs),并对图像噪声特性、细节显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图像噪声特性、细节显示程度、病变特征显示及CT值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实验组有效管电量为(296.74±19.15)mAs,较对照组的350mAs降低了约15.4%(P〈0.001);实验组CTDIW为6.74±1.15,明显低于对照组9.6mGy(P〈0.001);实验组DLP为(360.61±14.23)mCy·cm约为对照组675mGy·cm的53.4%(P〈0.001)。结论:正确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CT增强检查中使用自动毫安(ATCM)技术对降低患者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搜集50例腹部疾病的患者行自纵隔上2 mm至髂嵴线水平CT容积扫描,每例常规3期(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随机分为固定毫安(FM)组和自动毫安(ATCM)技术组,FM组使用固定300 mA,ATCM组使用自动毫安技术,通过预实验改变噪声指数(NI)调节管电流,得出NI值为9.10 Hu时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匹配较佳;分别选择隔下腹主动脉、肝门静脉作为观察平面,对2种毫安技术的图像质量、图像噪声和辐射剂量均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FM组的辐射剂量平均CTDIvol为23.68 mGy,平均DLP为597.22 mGy·cm;ATCM组的平均CTDIvol为6.44 mCy,平均DLP为154.226 mGy·cm,比FM组降低约7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DIvol、DLP的t值分别为45.100、112.57,P值均<0.05)结论:在腹部增强CT检查中使用自动毫安控制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以使患者所受辐射剂量降低约7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