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托海拱坝5号坝段、7号坝段倒垂线实测资料分析,说明了新疆寒冷 地区坝体采取聚胺脂喷涂施工措施后对坝体变形的影响,以及右坝肩渗漏对右坝肩岩体的影 响。分析结果为托海水电站通过国家电力公司大坝安全监察中心大坝安全首次定检提供了 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溪洛渡水电站位于地震多发的西南地区,对其进行抗震分析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拱坝-库水-地基系统非线性损伤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库水位条件下谷幅收缩对溪洛渡拱坝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库岸谷幅收缩会增大拱坝坝肩处、大坝中部靠近坝肩处及孔口附近的塑性损伤,而水位的抬升能缓解谷幅收缩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1995年汛期,白山库前水位高达418.35m,超过5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大坝漏水量增大,有的坝段基廊(285m)漏水量达143.39L/min,80年代.欧洲有三座拱坝(有些特点与白山拱坝相似,在河床坝段坝踵开裂漏水,危及大坝安全。大坝漏水量增大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对拱坝安全,特别是沿坝基滑动问题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4.
根据丹江口大坝坝基扬压力观测资料,应用统计相关、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坝基扬压力、渗压系数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丹江口大坝坝基扬压力受库水位、温度、时效、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库水位是影响坝基扬压力的主要因素,温度对转弯坝段扬压力的影响较大、对直线坝段扬压力的影响较小。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为今后丹江口大坝安全监测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硗碛大坝坝基廊道结构缝渗漏原因分析及处理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变形和测压管水位2个方面对硗碛大坝坝基廊道纵0+168.12结构缝渗漏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缝变形过大是造成渗漏的根本原因。对结构缝进行水溶性聚氨酯灌浆处理后,渗漏现象消失,结构缝左侧、防渗体下游的测压管水位仍与库水位相关,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坝后渗流量进行分析和预报,结果表明坝后渗流量基本稳定,从而得出水溶性聚氨酯灌浆处理对于改善该结构缝的防渗性能具有明显效果,但结构缝左侧灌浆平洞上部防渗体系可能仍存在局部缺陷的结论。同时,对“防渗墙+廊道+心墙”联合防渗体系今后的观测、检测和计算分析亦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民权 《华东电力》2003,31(3):25-26
根据大坝钢筋砼面板设计、施工、运行中的一些情况 ,提出面板产生裂缝原因为 :坝体垫层填筑和面板砼施工质量缺陷 ;坝肩地形陡削坡未能平缓连接形成应力集中 ;下库特殊运行条件水位日变幅 3 0余米 ,面板结构设计未合理加强。裂缝处理宜用柔性材料封闭 ,既可防渗又能适应裂缝张合变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500”水库中坝涵洞附近监测断面的地基、换填砾质土、截渗槽的工程特性和土料特性出发,主要对坝体基础部位渗流监测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对这些部位进行了渗流速度和渗透稳定性计算分析。得出水库在蓄水后,由于库水下渗,引起原地下水位的升高,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坝基础部位测点渗压水位的上升,并与库水位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涵洞部位换填的砾质土和防渗土料均起到了明显的阻渗作用,降低了渗压水头,坝基础和截渗槽部位渗透是稳定的,不至于产生渗透破坏现象,水库大坝的运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乐滩水电站运行期大坝变形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型监测为基础,将实测值分析与理论推导相结合,对乐滩水电站运行期大坝变形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评价。位移分析表明:坝基变形量及测值变幅普遍小于坝顶,由于分析时段内库水位变化较小,温度是影响坝体变形的控制因素;坝顶沉降量冬季大、夏季小,沿横河向呈不规则敞口“U”形分布,河谷坝段沉降普遍大于岸坡坝段;坝顶水平位移夏季向上游变化,冬季向下游变化,沿横河向呈不规则敞口“W”形分布,这与不同坝段的结构有关。挠度分析表明:坝体水平变形量随观测高程的降低呈递减规律,坝顶衰减速率快,至坝基变形趋于稳定。综合分析认为,坝体变形的时间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正常,大坝目前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9.
渗漏是水库大坝工程的常见病害,必须加强大坝观测,早发现、早治理;水库大坝,尤其是土坝渗漏的原因错综复杂,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检测、分析,找出渗漏的真正原因,为防渗处理提供依据。针对泾惠渠西郊水库右坝肩的渗漏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防渗处理措施,充分发挥水库的设计效益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大坝在施工期或运行期产生裂缝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满足工程安全运行的要求,一般对危害较大的裂缝进行灌浆处理。本文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裂缝灌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1)通过裂缝的成因、特点和危害性认识,评价灌浆处理原则、采用的嵌缝材料是否满足要求;(2)从灌浆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手段评价裂缝灌浆效果;(3)对灌浆处理后的裂缝采取骑缝取芯样并进行力学性能试验,掌握裂缝灌浆后的实际抗拉和抗渗性能;(4)通过裂缝灌浆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拟计算,分析灌浆后混凝土坝整体稳定性、重点部位和裂缝处局部力学性能的差异。最后,以青铜峡大坝电站坝段三大条贯穿性裂缝的灌浆效果评价为例,介绍本评价方法的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本评价方法能对裂缝灌浆效果进行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对今后的大坝裂缝处理、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结合太原二电厂阳坡原型观测资料、工程地质勘探和室内试验成果对现状坝体以及南坝肩变形和渗流进行了反分析,确定了土体计算参数,在对初期坝和灰坝加高后坝体、南坝肩进行有限元静动力分析、渗流分析和稳定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三个坝体横剖面的应力变形计算,研究坝体的不均匀沉降,分析坝体裂缝的成因,并研究在贮灰至设计高程过程中坝体的裂缝开展情况,继而分析研究子坝加高的可行性。为同类型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某电厂阳坡灰场安全评价及其治理措施评述(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富蝉  黄晓燕 《电力学报》2008,23(2):101-105
太原第二热电厂阳坡灰场自2004年投入运行以来,发现坝体裂缝较多,坝肩透水较为严重,为了确保灰场安全运行,需进行分析评价。灰场及随着贮灰面升高以及后期三级子坝加高后,灰坝坝体及南北坝肩的安全特性进行了测查,结合原型观测资料、工程地质勘探和室内试验成果对现状坝体以及南坝肩变形和渗流进行了反分析,确定了土体计算参数,然后在对初期坝和灰坝加高后坝体、南坝肩进行有限元静动力分析、渗流分析和稳定分析的基础上,对坝体和南坝肩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研究方案对类似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来水规模、坝顶高程、堰宽不变且确保水库防洪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利用迷宫堰抬高正常蓄水位,可增大蓄洪能力,提高枢纽蓄洪发电效益。在对迷宫堰的泄流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水位不变,采用非线性规划法研究堰高与侧墙夹角的关系;以保证迷宫堰正常泄流、单宫室纵向长度不大于溢洪道控制段长度和大坝安全为约束条件,以最大限度地抬高堰顶高程为目标函数,建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优化及求解。结果表明:当控制水位不变时,在迷宫堰正常泄流范围内,堰高随着侧墙夹角的增大而减小。采用该方法对迷宫堰优化后,当坝顶高程由正常蓄水位控制时,采用迷宫堰可以降低校核水位或设计水位,提高了水库的防洪标准;当坝顶高程由校核水位或设计水位控制时,采用迷宫堰既能保证洪水安全下泄,又能大幅度提高水库的蓄洪能力。  相似文献   

14.
水库蓄水诱发的库岸变形现象对坝工结构的工作性态和工程整体的安全状态都有直接影响,及时掌握水库蓄水期间库岸岩体及坝工结构的真实变形状态,对于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溪洛渡高拱坝首次蓄水期间出现的显著的河谷谷幅收缩问题,收集整理了库区岩体及坝工结构的变形监测资料,通过统一坝体外观监测系统和内部垂线监测系统的基准点,获得了拱坝坝体及坝基岩体的真实变形状态,总结了坝体与库岸岩体变形的时空分布规律,认为坝体变形已受到坝址岩体变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河谷谷幅发展过程与库水位、气温及其他作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谷幅收缩过程主要由其他作用分量主导,而与库水位及气温的相关性较小。鉴于当前河谷谷幅收缩的趋势仍未完全收敛,对于谷幅收缩现象亟需进行机理研究以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介绍一种加固高拱坝的高效方法—垫脚加锚法 ,并阐述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机理 ,然后对李家峡拱坝的垫脚加锚布置作了介绍。李家峡拱坝垫脚加锚前后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成果和整体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成果表明垫脚加锚确有很好的加固增稳效果  相似文献   

16.
拱坝设计规范(SL282-2003)规定拱座抗滑稳定允许安全系数为3.5,相对重力坝抗滑稳定允许安全系数3.0,提高了0.5。据此,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规定二者对应的允许可靠指标也应有所区别。同时,拱坝规范对基于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分项系数也提出了与重力坝不同的取值标准。本文在前期针对重力坝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拱座抗滑稳定可靠指标和分项系数取值标准问题,认为与拱座抗滑稳定安全系数3.5对应的允许可靠指标应取4.45,并通过实际工程算例率定,验证了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DL/T5346-2006规定的各分项系数取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浅论拱坝坝肩抗震稳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拱坝震害,分析了拱坝抗震的特点、薄弱部位和坝肩动力失稳的过程,指出了拱坝坝肩抗震稳定分析与边坡稳定分析的不同之处,探讨了失稳安全系数的定义和意义,最后,回顾了基于现行抗震规范要求的刚体极限平衡方法并指出了其局限性,以及“九五”攻关期间所采取的改进措施,提出了更切近实际,能反应拱坝抗震稳定诸特点,从概念和方法上都有别于传统的刚体极根平衡法的新的拱坝坝肩抗震稳定分析方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以坝体为主体的坝肩岩体稳定的工程安全准则。  相似文献   

18.
对于长期在较高下游水位条件下工作的混凝土重力坝,坝基设置封闭防渗抽排系统可有效降低坝底扬压力,提高坝体稳定性,并节省坝体混凝土方量。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封闭防渗抽排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影响防渗排水几何参数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有关设计原则,给出了相应计算方法和算例验证,并对当前规范所给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