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和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生态经济学的生态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1990-2007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万元GDP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分析了山西省18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迅速;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均出现生态盈余,草地和水域呈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生态经济学的生态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1990—2007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万元GDP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分析了山西省18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迅速;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均出现生态盈余,草地和水域呈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4.
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利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计算宜宾市1985-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宜宾市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1985-2005年宜宾市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幅度较大,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生态承载力结构具有不对称性,以耕地为主;人均生态赤字变化幅度较大,1985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2005年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1985-2005年生态足迹压力指数呈现增长趋势,增幅显著。宜宾市生态安全程度持续降低,经历了安全状态-稍不安全-较不安全-极不安全的发展阶段,人类的生活、生产对宜宾市生态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宜宾市未来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5.
周龙 《资源与产业》2009,11(5):9-12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耀州区1949-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SPSS软件对耀州区未来生态趋势做出预测。耀州区人均生态足迹从1949年的0.262 hm2增长到2007年的1.632 hm2,年均增长率11.73%;1983-1995年,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为58.28%,增长量为0.876 hm2,是解放初期人均生态足迹的3倍之多;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49年的0.551 hm2缓慢上升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1.274 hm2,年均增长19.19%,之后开始逐渐下降至2007年的0.912hm2。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差距不断拉大,致使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盈余开始消失,1993年左右出现生态赤字,表明此时耀州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已经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得出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6136 hm2和0.6437 hm2,生态赤字达到1.9699 hm2,说明未来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生态赤字将不断攀升,生态压力将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量的重要手段,分析土地整治效果对土地整治项目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12年间土地整治项目中的新增耕地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与评价。结果表明:1)2007年天水市土地整治后的新增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000 6 hm^2,占当年总的人均生态承载力0.648 4 hm^2的0.09%,占当年人均生态赤字1.074 4 hm^2 的0.05%。2011年新增耕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001 2 hm^2,占当年总的人均生态承载力0.734 7 hm^2中的0.16%,占当年人均生态赤字1.118 4 hm^2的0.10%,若没有进行土地整治,天水市2011年生态赤字会增加0.10%。2)通过2007-2011年天水市人均新增耕地面积与其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可以发现,随着新增耕地面积的增多,人均生态承载力也相应变化,两者的关系呈现为正相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天水市的生态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7.
金丹  卞正富 《煤炭学报》2007,32(3):225-229
在计算江苏徐州市和山西长治市生态足迹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采煤业生态足迹的方法.并用3种不同的方法比较了徐州和长治两地采煤业生态足迹的地区差异:徐州市开采万吨原煤的生态足迹占矿区生态承载力的比例为26%,长治市为51%;采煤业万元产值的生态足迹徐州市为0.74 hm2,长治市为0.78 hm2;按产值比重算,万吨原煤产量的生态足迹徐州市为52.07 hm2c长治市为66.81 hm2.同时还分析了同一地区单位产值的采煤业与其他产业生态足迹的差异,长治市采煤业生态足迹与其他行业生态足迹较为接近,而徐州市采煤业生态足迹则远大于其他行业的生态足迹.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2—2008年统计资料,对兵团2001—2007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兵团2008—2012年生态足迹作出预测。结果表明:2001—2007年,兵团的人均生态足迹由4.968 391 hm2/cap增长到6.126 463 hm2/cap,而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却由2.412 742 hm2/cap下降到2004年的2.285 35 hm2/cap,2005年以后稍有回升。这种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向发展趋势使兵团的2001—2007年生态赤字由2.555 65 hm2/cap增至3.241 912 hm2/cap,预测2012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3.519 77 hm2/cap。表明兵团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9.
神木县生态承载力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水英 《采矿技术》2009,9(4):83-84,96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神木县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2007年神木县人均生态足迹为19.15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71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7.44hm2,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对此,结合神木县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生态足迹法对铜川市耀州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做定量测度,得出该区域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7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4 hm.2,人均生态赤字0.94 hm2。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适当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的产业结构优化;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拉长产业链条,转移现有经济支撑点等。  相似文献   

11.
王艳  王力 《煤炭学报》2011,36(9):1593-1598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陕西神木县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分别以神木县总能源消费量(包括工业生产能源消费和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和以非工业能源消费量计算了其生态足迹,前者生态赤字达17.058 ha/cap,后者生态盈余为0.209 ha/cap,说明神木县生态赤字主要来源于工业能源消费,即是通过高能耗产品将其他地区的生态足迹转移到了神木县。最后根据生态足迹分析结果,提出了关于神木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煤炭资源露天开采严重破坏了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而实现绿色发展则要求矿山企业及时对遭受破坏的地区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为评估宝日希勒露天矿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效果,本文选取该矿区范围内多时相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该区域1996—2019年期间的遥感生态指数,并在矿区内部选取已修复区域和对照区域,通过对比矿区开...  相似文献   

13.
张磊  张欣 《中州煤炭》2019,(2):111-114
山东省微山县曾经过分依托煤炭产业快速发展,而低级的产业结构与单一的产品结构导致的经济不均衡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在对既有的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破坏进行修复的过程中,综合优化采用多元化的生态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短期内实现从煤炭支柱的经济形式转变为以煤炭产业为核心的多元化的生态产业体系,长期内完成微山县从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型城市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虞听  周轶晗  陈天依  徐可  胡业翠 《中州煤炭》2021,(3):39-43,58
保障生态安全是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充分发挥生态功能以及满足人对绿色空间需求的基础。以广西河池为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选取生态源地,参考高程、土地利用覆被等阻力因子构建生态阻力面;通过生态源地和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分析区域生态安全现状,得出以下结论:河池市生态源地总面积为1 347.68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05%,主要分布于河池市的西部和中部,打狗江、刁江、红水河等重要水系沿岸,基本涵盖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识别结果比较合理。生态廊道总长度为698.34 km,为城乡总体空间格局发挥生态屏障作用。研究综合考虑了生态安全保障中生态过程的重要性,为河池市融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对其他地区生态安全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PSR模型的矿区生态经济适度开发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区的适度经济开发及其调控模式,是实现矿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矿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弹性力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矿区压力-状态-响应(PSR)指标框架模型,可对经济开发活动影响下矿区生态经济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进而提出矿区生态区适度经济开发模式及其调控措施.首先讨论了矿区主要经济开发活动的驱动因子及对矿区生态区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矿区的适度经济开发的评价模型及其调控手段,最后以某矿区为例,通过对矿区生态承载力、生态弹性力、矿区经济开发强度及矿区经济开发速度4个状态变量演化趋势的模拟,认为目前的经济开发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矿业城市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焦作市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加快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均生态足迹正在逐年上涨.利用灰色理论分析了生态足迹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预计到2010年,焦作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2208 gha,生态容量为0.3535 gha,生态赤字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煤矿区生态损失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苏徐州九里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遥感过程的CASA模型测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测度是可行的;从1987年到2008年间矿区NPP从18.019减小到9.261 gC/(m 2 ·月),NPP平均变化量从0.293增加到3.389 gC/(m 2 ·月),表明随着开采活动增强,矿区生态损失量增大;生态破坏区内NPP的变化范围为2.752~4.752 gC/(m 2 ·月),生态影响区NPP的变化范围为0.152~0.352 gC/(m 2 ·月),生态破坏区内NPP的变化量大于生态影响区;NPP的降低量与煤矿生产能力成正相关。矿井投产期NPP开始降低,稳产高产期NPP降低量最大,衰退期NPP降低幅度开始减小并且NPP有增大的趋势,矿区生态环境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具有复杂性,由于地表塌陷、土壤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损失难以进行定量评估,现有的生态补偿计算方法无法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活动中得到实际应用。本文研究提出资源税税率调整公式,以及环境治理因子、社会责任因子、生态环境承载力因子三个系数,并分别设计计算方法,设定取值范围。环境治理因子可根据开采矿种、开采条件、外部环境等因素进一步拓展不同的计算方法;社会责任因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并确定权重;生态环境承载力因子具有更大的可调节性,主要表现区域生态环境政策的导向性。通过调节资源税税率,在资源税征收过程中体现生态补偿因素,进一步发挥资源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作用,鼓励企业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推动和谐矿区建设。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关系密切,能源足迹是定量评价区域内能源消耗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陕西省能源足迹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可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陕西省1999~2014年能源消耗数据为基础,采用能源足迹计算模型和STIRPAT模型,分析陕西省能源足迹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陕西省能源足迹呈增加趋势,2007~2014年是能源足迹快速增加时期;能源足迹的增加明显高于能源足迹人均承载力,导致陕西省能源足迹长期处于赤字状态,且赤字逐步扩大,能源足迹生态压力加大,生态安全风险增大,自然生态系统处于严重不安全状态;2陕西省能源足迹中煤及煤制品的贡献最大,平均超过80%,降低煤及煤制品消耗能够有效降低能源足迹水平;3陕西省单位能源足迹产值呈增加趋势,而能源足迹强度呈下降趋势,表明陕西省能源集约利用效率在逐步提高;4陕西省能源足迹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减少煤及煤制品消耗量,均是陕西省降低能源足迹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双碳目标”背景,对矿山生态修复的内涵做出了新的阐释。新形势下,矿山生态修复的目标至少包括实现修复后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正向演替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目标的基本手段是以自我恢复为主,与适度人工干预相结合。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出发,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碳中和引发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格局变化和结果,认为双碳目标必将加速后矿业时代到来,而生态修复是后矿业时代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后矿业时代具有长久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土地整治、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社会转型、景观重建等是生态修复通常采用的人工引导措施,这些举措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从能源替代、产业替代与升级、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延伸矿山生态修复措施,进一步分析了矿山生态修复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的能源替代、节能减排和固碳增汇3方面的作用和贡献,按贡献大小排序:能源替代>节能减排>固碳增汇。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的新路径,包括:(1)更新标准规范,适应碳中和目标的需求,构建“1+N”标准与规范体系,提高规范与标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2)改革管理机制,探索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