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实现文化复兴的基础是建立文化自信,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文化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培养高校学生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有相似的机制,通过发挥思政教育工作的育人效果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基于此,从文化自信概念入手,对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高校思政教育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高校加强外语专业研究生思政教育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外语专业研究生的文化自信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尚未形成文化自信培育的合力、文化自信培养缺乏整体性、文化自信培育方式较为单一、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面临冲击.为此,高校在外语专业思政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强化文化自信协同育人、深化思政教育内容贯通、丰富文化自信培养方式、培养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等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础日语课程作为高校日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阵地.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文化自信",牢记历史,紧跟"时代精神",成为基础日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使命.以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课程为例,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探讨基础日语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路径.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团队建设四个方面阐述基础日语课程的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背景下,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突出和巩固思政育人实效,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思政课与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而是要做到有机互补,实现协同育人,让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政修养得到同步提升.首先从丰富思政教育素材、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认知并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内涵,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在国际社会提升软实力、彰显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基于这一思想要求的重要性,学习认知传统文化的理念已根植于高校教育,也进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提出各学科、专业实现"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于固有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中挖掘文化因素、传播文化思想,外语教学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认知并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内涵,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在国际社会提升软实力、彰显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基于这一思想要求的重要性,学习认知传统文化的理念已根植于高校教育,也进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提出各学科、专业实现"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于固有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中挖掘文化因素、传播文化思想,外语教学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追求,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和校园文化宣传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借鉴美国大学院校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从构建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家庭、社会、学生共同参与的文化自信培育体系、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理念与文化自信培育深度融合等方面入手,探索新时代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于碧霞 《福建教育》2023,(22):30-31
中职英语课程思政应重视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此,中职英语教师要积极提升课程思政的认知与教学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将课程思政与文化输出相结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主题教育,建立合理的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紧紧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将"文化自信"设为思政教学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实施基于文化自信的教学策略,开展文化创新的课外实践,探索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思政"的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姜欢 《林区教学》2024,(3):28-31
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同根同源,增强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分析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研究文化自信引领高职英语教材课程思政配套资源的建设过程和建设内容,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丰富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考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文化热”现象.总结“文化批评”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的得与失,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诗学是从诗学与文化视角透视历史片段的共时性研究;文化研究是对文化的专门研究(尤其是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文学视角;文化批评是从文化视角对文学的批评研究。三个范式之间在关涉文化与文学方面有兼容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许多可区别之处的。然而国内学界对三个范式的应用有许多误读误解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学对“文化是什么”、“文化怎么样”(发展)、“如何研究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影响了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视野,改写了一些教育基本理论和命题、为解决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困境尝试了文化学的出路,也增强了教育学研究中对民族文化特殊性和教育文化特殊性的认识。但是,教育学在借鉴和引进文化学时,也存在诸如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引进”的兴趣大于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等现象,因此说,学科借鉴不能代替教育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25-130
地域文化是理解当代抗战文学的重要视角和理论资源。地域文化是抗战时期文学重要的发展和存在形态,是当代抗战文学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当代两岸认同交流的重要资源,也是战后抗战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理解抗战文学,具有文学阐释的历史合法性、审美性、跨域性与文化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文学的自觉”观点自20世纪2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前期研究的相对沉寂之后,随着80年代李泽厚“人的觉醒”的提出,迅速成为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研究的热点。其中文学自觉的标准、原因和时代断限等问题是存在争议较多且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对其进行回顾梳理与反思,将会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河洛文化与当代河洛文学研究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河洛文学既是河洛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沉潜着河洛地域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特质.以河洛文化为视阈研究当代河洛文学,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象和风格特色,绘制补充当代中国地域文学的完整地图.河洛王都历史、伊洛理学、道教文化是揭示当代河洛文学文化身份的重要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研究会对"文学为人生"的自主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是为了对抗具有整体性的中国旧文艺观,为中国文学的整体转型奠定基础.而不单单是为了树立一种局部的文艺思潮观念。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主要是围绕着新文学建设思想的差异展开的。文学研究会不仅对“为人生”的文艺思潮语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转换.而且试图通过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中国文学引进一种理性认知精神。  相似文献   

19.
江南文学与文化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起被学术界密切关注,近年来更是成为学术热点。研究者对江南文学与文化的诸多层面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探讨,成果丰硕,不仅涌现出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及论文①,更是在江浙沪等地建立了多所研究机构和高校研究专业。2010年12月25~26日"从江南看中国——文学与历史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召开、2011年7月22~25日"首届江南文化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江南文学与文化研究、当前的"江南学"研究日益呈现出深刻性、专门化及学科交叉性等特征。经过十年来的积淀和发展,江南学研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实现了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多侧面、多维度的深入观照,在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遇到的种种困惑出发,指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同时指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由“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走向“性别文学研究”,应该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一个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