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抗倒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研究了劲丰、多效唑、矮壮丰等3种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茎秆质量、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拔节期施用3种生长调节剂均能降低水稻株高,其中以多效唑处理降低株高最显著,其次为劲丰。与对照相比,喷施调节剂处理后水稻基部1、2节间的抗折力均有所提高,植株倒伏指数降低,植株抗倒能力显著增强,其中以1 125 g/hm2浓度多效唑处理效果最明显。产量结构中,不同浓度的劲丰和矮壮丰均提高了水稻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而多效唑实粒数降低,进而降低了产量。[结论]水稻拔节期喷施劲丰1 800 ml/hm2或矮壮丰1 050 ml/hm2,能达到提高茎秆抗倒能力和增产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多效唑处理对冬小麦的抗倒伏和增产效果。[方法]以新麦26为材料,研究了起身期和拔节期喷施多效唑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穗部性状和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多效唑处理能显著降低冬小麦株高,起身期喷施可以显著降低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度和基部(1+2)节间占节间总长的比例;拔节期喷施对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度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多效唑处理能显著降低冬小麦穗粒数,对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利用多效唑防倒时应注意喷施时期并结合肥水促控措施达到高产抗倒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董扬 《天津农林科技》2023,(1):14-16+30
为明确多效唑溶液喷施时期以及浓度对甜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甜高粱“吉甜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株高达到30、 80、130 cm时喷施浓度为300、600、900 mg·L-1的多效唑溶液,用清水作对照(CK)。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多效唑溶液可改变甜高粱植株茎秆的形态特征,使植株株高、重心高度降低,茎粗增加,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吉甜2号”在株高80 cm时喷施900 mg·L-1的多效唑溶液可有效增强甜高粱的抗倒伏能力,有利于稳产,是较适宜的防倒伏增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4.
糜子在种植生产中易倒伏,其是制约糜子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利用多效唑和矮壮素能有效改善作物抗倒伏性,研究其对糜子抗倒伏性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稳定糜子产量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撑。在大田条件下,以抗倒品种陇糜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多效唑、矮壮素不同用量,并设清水为对照,在拔节期、抽穗期分别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成熟期调查各处理陇糜9号茎秆的株高、重心高度等形态及力学特征,分析其对茎秆抗倒伏调控效应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陇糜9号对多效唑、矮壮素2种化控剂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但拔节期、抽穗期叶面喷施均可显著降低株高、重心高度及倒伏指数,从而显著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从喷施时期来看,拔节期喷施2种化控剂的形态指标和抗倒伏指标均低于抽穗期,化控效果优于抽穗期,是糜子化控的最佳时期;并且多效唑效果优于矮壮素。在拔节期喷施多效唑还可以增产,在拔节期施用1.05 kg/hm2的多效唑,糜子产量最高(3 445.2 kg/hm2),较清水对照增产3.81%。  相似文献   

5.
多效唑喷施浓度及时期对谷子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关燕 《农学学报》2015,5(8):31-35
摘 要:为探明多效唑对谷子优质品种‘晋谷21号’的调控效果,提高‘晋谷21号’的抗逆性能,在3叶期、6叶期、9叶期三个时期,以0.2%、0.3%、0.4%、0.5%、0.6% 五个浓度作了喷施多效唑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后,对‘晋谷21号’谷子下部节间长度(1~9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减少节间数量,使株高明显降低;喷多效唑的最佳时期为谷子出苗后9叶期;喷施多效唑的最佳浓度为0.4%~0.5%;喷施多效唑后不会影响‘晋谷21号’的谷子产量和小米品质。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育时期喷施多效唑对谷子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谷子拔节期前、拔节期和孕穗期叶面喷施多效唑,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个施药水平,研究张杂谷10号光合参数及产量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谷子生育时期喷施适宜的多效唑能够促进谷子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相对叶绿素含量,且均随着多效唑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多效唑300 mg/L时达到最大;影响谷子产量的关键构成因素是千粒质量、穗质量及穗粒质量,谷子增产显著,且拔节期前喷施效果优于拔节期和孕穗期,但在浓度过高时会降低增产效果。在拔节期前喷施300 mg/L多效唑,谷子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相对叶绿素含量及产量构成指标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高杆品种矮化处理的适宜多效唑浓度,对粳籼杂交水稻品种‘浦优201’本田期进行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试验。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粒数、茎秆节数、节间长度及茎秆干物质重与多效唑浓度呈负相关;千粒重与多效唑浓度呈正相关,穗数与多效唑浓度没有相关性;同时,多效唑浓度对生育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考虑株高和产量构成等多重因素,在拔节前喷施900 mg/L多效唑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研究并明确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性状的影响以及植物调节剂对水稻抗倒伏性能、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变化特征,旨在为水稻生产中合理施氮和抗倒伏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优质稻品种(南粳9108、南粳46)为材料,通过设置7种(0、210、240、270、300、330、360 kg/hm2)施氮水平,并在各施肥水平下均增设植物调节剂喷洒处理,研究发现株高、节间长度、茎秆抗折力、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在不同施氮量和植物调节剂处理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株高、节间长度、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呈先增后减趋势,茎秆抗折力表现为先减后增趋势;调环酸钙(PC)处理后显著降低了株高、节间长度、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显著增加了基部第3、第4、第5节茎秆抗折力;不同节间茎秆抗折力和弯曲力矩表现为基部第5节>第4节>第3节;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指标在不同施氮量组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C处理后,穗数和产量均较对照呈不同程度的增加,从产量因素来看,产量的提升得益于穗数的增加;倒伏指数与株高、节间长度、弯曲力矩、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节间粗度、茎秆抗折力呈负相关关系;产量与穗数、每穗粒数呈正相关关系,与结实率、千粒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合理施氮和适宜植物调节剂喷洒处理能优化水稻茎秆结构,降低倒伏发生风险并保障产量协同提升,可在优质稻栽培技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大田栽培条件下,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穗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茎秆抗倒性的影响,研究提高产量和增强抗倒伏能力的穗肥施氮量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以金香玉1号为供试品种,在拔节前一个叶龄期喷施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施用不同量尿素,在齐穗后20 d测定水稻各节间长度及抗折力等主要物理性状,比较研究不同穗肥施用量下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株高、茎秆抗倒伏能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烯效唑、多效唑、烯效·甲哌■和吨田宝均能增加产量,其中烯效·甲哌■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其原因在于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的增加较明显。在施用尿素112.5 kg/hm2的情况下,多效唑降低株高的效果最为显著。4种生长调节剂均缩短了基部第1节间(N1)、第2节间(N2)、第3节间(N3)长度,对基部第4节间(N4)长度影响不大,抗倒伏能力的增加主要在于基部节间抗折力的增加。由此得出,在拔节前一个叶龄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降低株高和基部第1节间、第2节间、第3节间的长度,增强基部第1节间、第2节间的抗折力,从而减少田间倒伏情况,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喷施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被誉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倒伏是制约甜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抗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0(CK)、25 mg·L-1(T1)、50 mg·L-1(T2)、75 mg·L-1(T3)和100 mg·L-1(T4)5个烯效唑浓度处理,于4叶期按100 mL·m-2进行叶面喷施。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对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于成熟期调查倒伏习性和产量。【结果】(1)茎秆抗折力、茎壁厚度和维管束面积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值;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基部第2节间粗、机械组织厚度和维管束数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逐渐增加;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和机械组织层数从开花期至灌浆期逐渐增加,而后变化不明显。(2)产量、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增加。(3)与CK相比,T1、T2、T3和T4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3%、6.5%、21.3%和11.3%,倒伏率分别降低了17.9%、40.7%、84.0%和60.5%。(4)不同烯效唑浓度处理间,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倒伏指数及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茎秆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及茎秆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表现为T3>T4>T2>T1>CK,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表现为CK>T1>T2>T4>T3。【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当烯效唑喷施浓度为75 mg·L-1时,能有效优化甜荞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发生风险,增加产量。研究结果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形态和力学机理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研究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与茎秆形态性状和力学性状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为水稻抗倒高产栽培调控提供依据。【方法】以常规籼稻银晶软占为材料,设置4个氮水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对水稻茎秆基部节间形态和力学性状的影响及其与倒伏指数的关系。【结果】施氮影响水稻茎秆的形态和力学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增加,重心上移,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节间充实度下降,抗折力和弹性模量减小,茎秆倒伏指数增加,抗倒伏能力下降。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及基部节间长度呈正相关,而与基部节间充实度、抗折力及弹性模量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大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倒伏指数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负相关趋势。【结论】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和基部节间充实度等形态性状,以及弯曲力矩、抗折力等力学性状,是影响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立丰灵对水稻抗倒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水稻施用立丰灵后的节间形态、抗倒性及产量性状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①立丰灵抑制节间伸长期的纵向伸长,促进节间伸长期的横向生长,使节间外径增粗,秆壁加厚;②立丰灵通过矮缩节间减少弯曲力矩和增进节间粗厚度提高抗折力的双重作用,来降低倒伏指数,即增加抗倒力;③水稻倒4、倒3节间是最易倒伏的部位,因而,倒4、倒3节间的倒伏...  相似文献   

13.
谷子育成品种的抗倒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倒伏对谷子产量和品质以及机械化收获均有显著影响。为了筛选适宜机械化收获的谷子品种,以近几年通过国家鉴定、省级审定和参加国家区试的22个谷子育成品种为试材,利用倒伏系数评价了参试谷子品种的抗倒性;通过分析茎秆性状(株高、单茎鲜重、根量、茎秆抗折力、基部4节的长度、茎秆机械强度)与品种倒伏系数的相关关系,明确了影响谷子抗倒性的关键性状指标;并以抗倒性有显著差异的几个谷子品种为代表,探讨了这些关键性状指标如何影响谷子的抗倒伏能力。结果表明:济谷14、济谷16和冀谷31的倒伏系数均<0.15,抗倒伏能力很强; M2173、济谷13、衡0950和济谷12的倒伏系数均>0.29 ,抗倒伏能力较弱。本研究条件下,谷子株高和单茎鲜重与倒伏系数呈正相关,基部4节的长度与倒伏系数呈负相关,但关系程度均不密切;根量、茎秆抗折力和茎秆机械强度与谷子抗倒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将抗倒性明显不同的7个谷子品种进行了3个关键性状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根量越大,茎秆抗折力越大,茎秆的机械强度越大,谷子品种的抗倒伏能力越强,越适合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4.
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研究了不同肥力条件下的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成熟期植株倾斜角度代表的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第1伸长节间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茎秆粗度、厚度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株高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存在着品种间差异;施氮对水稻群体倒伏具有重要影响。就产量来说,最高产群体一般出现在750kg/hm2的中肥区。研究认为,通过降低第1和第2伸长节间长度,适当加强茎秆基部物理性状的强度、降低穗位、增加穗长和穗颈长度等,可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倒性,使倒伏与株高和生物产量的矛盾在更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1,自引:2,他引:89  
研究了不同肥力条件下的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成熟期植株倾斜角度代表抗倒伏能力,倾斜角度与茎秆第一伸长节间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茎秆粗度、厚度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株高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存在着品种间差异;施氮对水稻群体倒伏具有重要影响,最高产群体一般出现在750kg·hm-2的中肥区。研究认为通过减少第一和第二伸长节间长度,适当加强茎秆基部物理性状的强度,降低穗位,增加穗长和穗颈长度等,可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倒性,使倒伏与株高和生物产量的矛盾在更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方式对超级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目的】倒伏是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综合生产目标的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种植方式超级稻的抗倒伏能力,为合理选用种植方式,实现“十字”综合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超级稻品种淮稻9号和Ⅲ优98为材料,设置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以倒伏指数作为衡量植株抗倒伏能力的指标,在齐穗后25 d,研究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基部第1节间(N1)、第2节间(N2)、第3节间(N3)、第4节间(N4)抗倒伏能力和主要物理性状的差异,并对倒伏指数、抗折力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不同种植方式水稻抗倒伏能力差异极显著,手栽稻倒伏指数最小,抗倒伏能力最强,直播稻倒伏指数最大,抗倒伏能力最差,机插稻居于二者之间。抗折力的大小是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倒伏指数差异的主要原因,N1、N2、N3、N4节间的抗折力与株高、重心高度、茎秆粗度、茎壁厚度、茎秆干重、叶鞘干重、单位节间干重、节间基部至穗顶的长度和鲜重及弯曲力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机插稻和直播稻相比,手栽稻基部节间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的主要原因是:(1)株高的增加是节间数增多、穗长及穗下2个节间变长所致,而茎秆基部易于发生倒伏的2—3个节间长度反而比机插稻和直播稻短;(2)基部各节间粗度和茎壁厚度均有明显增加,且茎、鞘干重大,单位节间干重极显著增加,茎秆的充实度好。【结论】不同种植方式水稻茎秆主要物理性状优化组合不同,基部节间短而粗,茎壁厚度大,茎秆充实程度好,是手栽稻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抗倒伏能力强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辽宁稻区3种穗型常规稻品种及杂交稻为试材,设置3种行距、2种穴距,研究行穴距配置影响下蜡熟期水稻茎秆物理性状、力学性状及穗型因子与抗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行、穴距同时影响水稻茎秆物理性状和穗型性状,进而使不同穗型水稻品种表现出抗倒伏能力的强弱;20 cm穴距下弯穗杂交稻辽优52210株高显著升高且抗折力显著下降,是其倒伏指数较高的主要因素;沈稻47和沈稻6号在25 cm×20 cm配置下,植株株高、基部N2节间至顶长度和鲜质量、穗颈角、穗长、单穗鲜质量、穗重心明显下降,倒伏指数降低;在35 cm×15cm配置下,3个水稻品种植株横截面积和抗折力显著高于其他配置,倒伏指数较低。从穗型角度分析,沈稻47和沈稻6号植株抗倒性对行穴距配置变化的适应能力强于辽优52210。各品种在25 cm×15 cm、30 cm×20 cm、35 cm×20 cm配置下穗颈角显著增大,且后2种行穴配置下单穗鲜质量和穗长增加,穗重心升高,均会使倒伏指数显著增加。综合来看,在高密度和低密度行穴距配置下,抗折力和节间弯矩分别成为倒伏指数增加的诱导因子,水稻分别受到倒伏和单位面积穗数的限制而无法获得高产稳产。因此,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应以增加茎秆基部的抗折力为主攻目标;品种选择时,应选择节间弯矩适宜的品种,可以在保证较大生物量的同时提升抗倒性。  相似文献   

18.
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湖南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多效唑3种喷施时期A1(1叶1心期喷施)、A2(2叶1心期喷施)、A3(1叶1心期与2叶1心期喷施)和4种播种量处理B1(75 g/盘)、B2(90g/盘)、B3(105g/盘)、B4(120g/盘)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成苗率、每穴总根数、平均根长、茎基宽和百株干质量随播种量增加而降低;播种量和多效唑喷施时期对秧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显著,以B3各处理的酶活性较高;较低播种量处理(B1与B2)分蘖速度较快,最终有效穗数随播种量增大而增多;播种量对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两者皆以B3处理最高;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影响显著,播种量处理间以B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较高,多效唑喷施时期处理间以A2处理产量较高;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对产量的互作效应显著,2017年和2018年分别以A2B3和A1B3产量最高,两年总产量以A1B3处理最高。可见,湘南早稻机插秧播种量以105g/盘为佳,多效唑以1叶1心期喷施为宜;适宜的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提高了秧苗抗逆能力,促进了物质积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19.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小麦或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均能提高玉米气生根条数、0—30 cm土层根条数及根系干重,同时,玉米株高和单株鲜重均有所增加。秸秆还田后,在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玉米茎秆基部3—7节间的长度、直径、干重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基部节间的茎秆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显著提高。另外,玉米的根倒伏系数显著降低,而植株抗倒指数则显著升高。相关分析表明,根倒伏系数与根倒率显著正相关,而与单株鲜重、根系干重和基3节压碎强度显著负相关。玉米总倒折率与节间长度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节间干重、充实度、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显著负相关。【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以显著降低夏玉米的根倒率和茎折率,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及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并明确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可为合理密植、构建适宜群体结构、实现玉米高产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JK968为试验材料,设置6.0×10 4株/hm 2(D1)、7.5×10 4株/hm 2(D2)和9.0×10 4株/hm 2(D3)3个密度水平,以及乙烯利矮壮素复配剂(EC)和喷施清水为对照(CK)2个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以及茎秆性状对化学调控的响应。 【结果】(1)倒伏率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升高趋势,其中在D1密度条件下,JK968的倒伏率分别比D2和D3低69.1%和83.4%;EC处理可显著降低倒伏率,在D1、D2和D3密度条件下分别比对照降低了5.0%、19.8%和41.0%。(2)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和重心高度在不同种植密度和化控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升高趋势;EC处理后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第6节以下的节间长度,增加了地上部第7节以上的节间长度,株高和穗位系数略降低,而穗位高和重心高度显著降低。(3)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在不同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乳熟期达最大值。随种植密度增加,地上部第3、4和5节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呈降低趋势;不同节间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表现为地上部第3节>第4节>第5节;EC处理后显著增加了地上部第3、4和5节茎秆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4)穗粒数和百粒重随种植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EC处理后,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均较对照增加。在D1、D2和D3密度条件下,EC处理后产量分别较对照高438.8 kg·hm -2、1041.3 kg·hm -2和3376.5 kg·hm -2,增幅分别为3.6%、8.2%和27.8%。 【结论】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株高增加、重心高度上移、基部节间伸长、基部节间充实度和抗折力下降。EC处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第6节以下的节间长度,显著增加了地上部第7节以上的节间长度,株高略降低,重心高度和穗位高显著降低,基部节间长度缩短、基部节间充实度提高,从而提高了茎秆的抗倒伏能力。由此可见,在风灾倒伏频发地区以及种植密度过大等倒伏风险较大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显著增加玉米茎秆的抗折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显著降低穗位高、重心高度和倒伏率,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