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浙江萧山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PICC置管的15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患儿置管24 h内均经胸片拍摄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测量胸片上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并获取置管当日体重数据,对患儿PICC置管情况及置管静脉分布进行描述,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不同置管静脉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 结果 150例早产儿中,有89例(59.33%) PICC置管导管尖端达到最佳位置,28例(18.67%)导管置入过深,12例(8.00%)导管置入过浅,21例(14.00%)导管路径异常;其中贵要静脉最佳位置到位率最高(66.22%),贵要静脉置入过深发生率也最高(22.97%),大隐静脉置入过浅发生率最高(20.00%),头静脉路径异常发生率最高(32.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早产儿PICC不同置管静脉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和体重均呈正相关(均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PICC不同置管静脉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均有一定线性关系(均P<0.05)。 结论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较高,且在不同置管静脉中异位情况分布有一定差异,临床应结合早产儿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置管静脉;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相关,可以用来指导PICC置管,但具体回归方程有待临床进一步校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对其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恶性肿瘤实施PICC的15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0例患者在其肘部静脉处实施盲穿法将PICC导管置入;治疗组80例患者在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通过超声的引导将PICC导管置入。观察两组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1%,(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应用超声引导,可使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减低,临床应用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异位复位方法的研究,提高复位成功率。方法:在X线引导下,根据异位的静脉采取改变体位、手法复位等方法,将异位的导管重新置入到上腔静脉。结果:本组共252例PICC置管病人,其中16例发生导管异位,15例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93.75%。结论:临床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高,且难以避免,但多数异位导管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复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对40例符合PICC指征的新生儿, 在置管前接心电监护, 调心电监护仪至Ⅱ导联, 所显示的心律为正常心电图。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 的注射器接5.5号头皮针并连接肝素帽, 排尽空气后, 与PICC的导管体外末端连接待用, PICC导管送至预订长度后, 将右胸导联夹与PICC的导管连接处头皮针相连接, 根据心电监护仪P波的变化, 判断导管尖端是否在上腔静脉, 并以胸部X线片结果作为判断利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PICC的导管头端位置的准确度。结果: 40例中32例心电图有P波及P波特征性改变, 胸部X线片显示均在上腔静脉中或下段;4例不在位, 胸部X线片显示不在位;4例不确定, 胸部X线片显示3例不在位, 位于右心房下部1例。心电监护仪判断PICC头端位置的准确度92.5%。2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心电监护显示有特征性P波时, 可判断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无特征性P波或判断不确定时, 多提示导管头端异位。  相似文献   

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2):199-201
目的:比较两种外周静脉穿刺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效果及探讨在超声心动图辅助导管头端定位下行儿童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例行PICC置管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采用超声血管定位下血管穿刺方法,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外周静脉穿刺采用盲穿方法。比较两组患儿外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贵要静脉选择率、外周静脉穿刺时间、置管时间、置管中、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外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93.3%),贵要静脉穿刺选择率高(90.0%),外周静脉穿刺时间及总的PICC置管时间短,穿刺点渗血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超声血管定位联合超声心动图辅助导管头端定位行儿童PICC置管术操作方便,能够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生儿PICC置管并联合床旁超声进行PICC导管头端位置初步定位的效果。方法: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应用床旁超声初筛排除PICC导管异位,再行X线定位PICC导管头端位置。结果:导管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摄片率、置管成本、导管启用时间以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PICC置管并联合床旁超声进行导管头端位置初步定位,方法简单,适合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脐静脉置管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UVC) 序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入住笔者科室,在生后4天内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共413例,UVC+PICC组为出生24小时内置入UVC,并在留置4~10天后拔除并序贯置入PICC的早产儿共120例,分析其置管使用情况(导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PICC组为同期出生后4天内单纯使用PICC置管的早产儿,与UVC+PICC组进行1∶1匹配,共120例,收集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导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体重增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等并发症的差别。结果 UVC+PICC组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明显高于PICC组(P<0.05),UVC+PICC组与PICC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C+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PICC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UVC序贯PICC使用相较于仅使用PICC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 且平均每日体重增长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在引导经颈外静脉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中导管头端定位中的作用。方法:99例肿瘤患者,在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过程中,用导管内导丝的尾端直接连接监护仪的右上电极,通过观察导丝拾取的心电图波形,引导导管头端定位,并与X线胸片定位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导管内导丝介导均能获得心电图波形,首次获得P波高耸87例,经调整导管后获得P波高耸6例,X线胸片示93例导管头端均在上腔静脉内;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无改变,且调整无效6例,X线胸片示3例在颈内静脉,1例在锁骨下静脉内反折,2例在上腔静脉内。结论:通过导丝引出的特征性P波变化可以判断中心静脉导管头端的位置,正确引导置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床旁B超动态定位技术在极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期间拟留置PICC的极早产儿160例,其中的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盲穿置管方法+常规护理,其余的80例作为干预组,采用超声引导置管、床旁B超动态定位监测+常规护理。比较两组PICC导管的继发性异位率、人工矫正率、重新置管率。结果:干预组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率、重新置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人工矫正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床旁B超动态定位技术能有效降低极早产儿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率,提高人工矫正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肥胖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40例和解剖定位组40例,超声定位组在terason 2000+彩色超声引导系统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解剖定位组按照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发生误穿动脉、局部血肿、损伤神经、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定位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8%,明显高于解剖定位组的73%(P0.05),超声定位组穿刺置管时间为(9.7±2.6)min,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的(15.4±3.1)min(P0.05);超声定位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的15%(P0.05)。结论:超声定位应用于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缩短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复合定位法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PICC外测量法与置管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PICC复合定位法。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包括一次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最佳率、导管最终到位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P<0.05;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P<0.05。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采用PICC复合定位法测量准确性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最佳率、导管最终到位率高,能够有效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并预防及调整PICC导管异位,提高患者满意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李莉 《当代医学》2021,27(1):12-14
目的 探究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PICC置管新生儿,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PIC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测量定位颈内静脉导管放置深度的准确率。 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患儿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定位颈内静脉导管尖端放置位置并测量导管放置深度。对照组患儿采用体表标志定位法测量颈内静脉导管放置深度。比较两组颈内静脉导管放置深度,术后所有患儿采用胸部X光用于确定超声定位的导管尖端是否在T4段内。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两种方法与术后胸片定位法的一致性。 结果 两组患儿均成功放置导管,无并发症。研究组测量的放置导管深度与对照组测量放置深度相比更浅[(6.17±0.90) cm vs. (6.59±0.94 ) cm,P<0.05]。且对照组在正确检测深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与胸部X线片的符合率为 81.25%,研究组为97.91%,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研究组定位颈内静脉导管置入深度与穿刺点到气管隆突的距离一致性较高。 结论 超声指导婴幼儿颈内静脉置管深度定位可动态、直接地引导和定位穿刺和放置位置,比体表标志定位法更直观、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为无专用血管超声困难穿刺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穿刺置管方法。方法选择因治疗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而无直视或触摸不到外周静脉的患者6例,经诊断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置入PICC导管。结果 6例全部获得成功,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术,有效解决了无专用血管超声设施、静脉条件差而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困难,提高了PICC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可作为解决困难穿刺置管的一种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62-65
目的 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对早产儿脐静脉置管后异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早产儿66例,分为两组(X线摄片定位组33例,超声定位组33例),统计两组置管成功例数,置管后24 h、48 h、4 d均予超声检查异位情况。结果 X线摄片定位组、超声定位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7.9%、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置管后的24 h用超声检查导管位置,X线摄片定位组、超声定位组异位率分别为34.5%、10.0%(P=0.023);48 h和4 d的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脐静脉置管后超声定位较X线摄片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高,两种置管后的定位方法应定期以超声技术反复筛查,超声技术的定期检查可以确保将脐静脉导管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导管尖端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39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下肢外周静脉置入PICC的42例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置管成功后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观察组将导管送至比预定长度长2 cm时,患儿穿刺侧肢体呈外展屈曲位,连接心电监护仪,推注0.9%氯化钠溶液,心电监护仪上出现P波与QRS波之比40%~50%,再缓慢外拔导管至P波与体表心电图的P波一致,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根据X线片结果,观察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完成治疗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一次置管到位率为95.23%(40/42),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P < 0.05);2组完成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G可用于辅助定位新生儿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方法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静脉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P波大小与PICC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NICU治疗的经上肢PICC置管新生儿1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表测量和术后胸部X线片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和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及置管用时,并分析不同P波对应的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新生儿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为95.65%(88/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2%(75/92)(P<0.01);观察组置管用时和穿刺点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2/3 R波的导管尖端主要到达指南推荐位置,1/3~1/2 R波时导管尖端主要到达上腔静脉上2/3处,2/3~4/5 R波时导管尖端到达指南推荐位置或右心房,不同波段到达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有助于新生儿PICC尖端位置定位。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feasibility, complications, mid- and long-term advantage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ICC) and tradition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access assisted with X-ray image.
Methods
From 1997 to 1998, we conducted a study including 60 patients placed PICC lines and 60 patients placed CVC lines. Study variables included tip sites and complication rates.
Result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assisted with X-ray image showed that 95% of total PICC placements was successful in surgical patients. The mean duration for PICC catheters placed before removal was 13 days (6-98 days) and fifty-three catheters (88.3%) were removed following completion of therapy. The total occlusion rate was 6.7% (4/60), and occlusion rate in 3 Fr (20-gauge) catheters (3/20, 15%) was higher than in 4 Fr (18-gauge) catheters (1/20, 5%). Phlebitis occurred in 5% of patients(3/60) and one catheter fracture happened on the catheter-hub junction (1.7%). The catheter tip dislocation occurred in 3 cases with PICC (3/60, 5%) and was moved to the optional position assisted with X-ray image. In CVC group, the total successful placement was 88% and the mean duration was 14 days(7-104 days). Pneumothorax happened in 1 case (1.7%). The catheters were withdrawn in 4 catheter dislocation cases. No catheter-related sepsis and hemopneumothorax happened in both two groups.
Conclusions PICC assisted with X-ray image has advantages of less trauma and accurate localization, which could avoided many severe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access such as pnemothorax. The new method provides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venous access that could satisfy mid- and long-term treatment in the patients receiving a variety of solutions, primarily parenteral nutrition, chemotherapy or antibiotic inf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