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从1981年底开始,就改善SSJ-10型检波器的动态特性,提高产品质量这一课题进行了协作。经过近两年的共同研究,取得以下三篇科研成果: 1.SSJ-10型数字地震检波器输出波形失真分析; 2.数字地震检波器横向振动特性分析; 3.检波器弹性元件的强度研究。上述成果从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对检波器的假频、谐波失真与结构的制约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弹性地层介质中地震反射信号的传输网络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勘探是以研究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地壳中传播为基础的探测地壳地质结构和寻找油藏的重要方法。磁感式地震检波器是地震勘探中通常采用的接收传感器。它是根据力学运动微分方程和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其作用是将传播到地表的地震子波信号引起的质点振动转换成电信号。虽然它作为传感器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人们在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很少考虑到检波器的声一电转换作用对测量的地震勘探信号的影响。我们计算和分析了检波器的声一电传输特性对接收的地震勘探信号的时域波形和幅度谱的影响,建立了地震勘探信号传输网络模型,为优化设计检波器和更为精确地用测量到的地震勘探信号反演所测地层的地质结构和物理特性提供了更完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多次波识别与衰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多次波衰减一直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难题,随着地震勘探向岩性勘探与油藏描述等的深入,多次波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本届EAGE年会介绍了几种多次波识别与衰减新技术.模型逼近法可识别层间多次波;迭代法可以有效预测多次波;将多次波衰减技术与叠前深偏移技术结合能提高地震剖面的质量;反偏移技术将叠后预测多次波的稳定性与叠前预测多次波的准确性结合起来,提高了预测多次波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的天然气地震勘探资料分析,以往的地震勘探以及高分辨率勘探,以突出炮、检组合的作用进一步压制和削弱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虽然勘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高精度地震勘探,以突出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为目的,利用资料处理中的水平叠加组合进行噪音压制,使地震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有了质的提高,满足了天然气勘探的地质认识。笔者针对探区的地质任务及地震勘探难点,从干扰波噪音的特性分析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以往勘探失败的原因,进一步论述观测系统设计对高精度勘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陆上地震勘探中普遍存在的面波干扰为衰减对象,对影响一维小波变换衰减面波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讨论。指出小波变换在满足完全重构的条件下,所使用的2个波滤器的截止频率可调与否是决定抑制高、低频干扰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受面波干扰影响的地震信号的能量软弱的现象,提出了对受损部位的地震信号进行波形幅度补偿的方法。经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证明,对受损信号进行波形幅度补偿,对提高叠前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瑞雷面波勘探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技术发展迅速。根据瑞雷面波的传播特性,瑞雷面波勘探研究及应用范围广泛,从地球内部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研究(大尺度勘探)到石油地震勘探(中尺度勘探)再到工程勘探(小尺度勘探)以及物体内部特性变化的检查(甚小尺度调查)均有涉及且应用效果良好。因此可以说瑞雷面波法既是研究地球宏观构造的“望远镜”,又是调查物体局部特性变化的“显微镜”。对瑞雷面波勘探的理论研究以及在各尺度勘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瑞雷面波勘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为充分发挥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技术优势,需进行多波地震信号的高精度匹配处理。异于传统方法通过改变地震信号的传播时间、相位、频率等特征完成匹配,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波地震信号智能匹配方法,它利用了卷积神经网络(CNN)的特征提取能力,直接提取地震信号的波形特征,并辅以重采样抽取转换波(PS)、纵波(PP)和转换波特征损失加权、Adam梯度下降算法更新PS波特征等,使PS波波形在保持整体不变的前提下,在时间域向PP波逼近。通过PP波与PS波的波形匹配,自动完成多波地震信号的传播时间、相位、频率等动力学、运动学和几何学特征匹配。川西坳陷新场3D3C地震资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在多波地震信号的匹配过程中,不需人工干预,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智能化和自动化等优点,匹配后的PS波在保持原始特性的基础上,主频、频宽、波形等更逼近PP波,能有效地描述地层接触关系,更有利于断层识别、地层追踪、岩性边界刻画等地质解释,为多波地质解释、联合反演等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多波地震勘探技术从应用理论上说比传统的纵波勘探技术应用效果要好很多,近年来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多波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于石油勘探工作中已成为了一种趋势。本文就石油勘探中多波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情况做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
多次波识别与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次波衰减一直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难题 ,随着地震勘探向岩性勘探与油藏描述等的深入 ,多次波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本届EAGE年会介绍了几种多次波识别与衰减新技术。模型逼近法可识别层间多次波 ;迭代法可以有效预测多次波 ;将多次波衰减技术与叠前深偏移技术结合能提高地震剖面的质量 ;反偏移技术将叠后预测多次波的稳定性与叠前预测多次波的准确性结合起来 ,提高了预测多次波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多次波衰减这一地震资料处理中的老问题,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计算机能力的提高和处理方法的发展,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97年SEG年会上,就多次波衰减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会;1997、1998两年的SEG年会的文摘中,有关多次波衰减的文章数目也较以往有明显增加;1999年元月的“前缘”杂志上刊登了讨论多次波衰减问题的专栏,反映了石油  相似文献   

11.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研究方法及海底地震仪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促进水合物地震探测和研究方法的深入,在对已有研究方法(直接法、叠加速度分析法、AVO、全波形反演)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原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海底地震仪(OBS)开展层析成像的方法和技术思路。首先对OBS的走时和波形联合反演的方法、水合物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作了介绍;其次,分析了该方法存在没有或不能充分利用海底震仪的三分量记录,尤其是S波信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3D资料,没有开展更深部的探查(仅限于似海底反射界面)等问题;最后,提出发展和完善OBS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研究水合物、游离气以及碳氢化合物的深部迁移通道的初步设想和技术方案。这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相关参数时移地震互均衡质量监控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提出了一种时移地震非一致分析和互均衡质量监控的新方法。通过理论公式分析表明,地震道的相关函数能反映地震数据序列所包含的地震子波的波形、相位和时间延迟量等因素。将含有时间、振幅、相位、频率差异的不同时间合成地震记录变换到相关函数域,计算基测线的自相关函数和基测线与监测测线的互相关函数,结果表明相关函数的波形特征能单独表示四方面的差异。因此提出通过提取相关属性参数,包括主极值对应的时间延迟、能量的平均值、相位因子与频率因子,将不同时间地震资料在时间、振幅、相位、频率上的差异分离开,从而为互均衡处理流程设计与精细匹配处理提供指导,同时也能分析互均衡处理后的地震资料的横向一致性,起到质量监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以来,人工地震的野外施工和室内处理技术都有了重大发展,人们不仅可借以认识地下地质体的外貌,而且还可对地质体的内部结构进行探讨。这就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关区域格架、地层序列、断挠剥超乃至储集体的展布、圈闭和含油气性等更为丰富的信息。胜利油田自1978年从合成声波测井剖面开始,相继开展了三瞬剖面、最大熵反褶积、地震模型剖面等一系列的处理方法研究。采用区域地震地层学为主的综合解释方法,对济阳坳陷梁家楼河道砂、六户一牛庄的三角洲前缘砂坝和浊积岩体、沿岸砂体、冲积一洪积岩体等砂岩储集层的分布预测,提出过有效的见解,满足了勘探的一定需要。但由于地震反射的复杂性和地震地层解释的多解性,对许多地质现象仍然认识不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尚须改进野外施工和处理方法外,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认识各类地质体的基本反射特征,建立比较系统的、适合于探区地质实况的沉积反射模式,使室内试验与野外记录密一切结合,充分利用钻井、电测资料,开展综合解释,是解决预测不准,使地震地层学用于勘探非背斜油气藏,寻找中小砂岩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充分利用现代地震模拟技术,开展陆相湖盆地震相的研究,对于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及其使用,都有重要意义。桩西一五号桩地区沙三段砂体的预测,是用地震模拟技术及其它地震特殊处理方法进行综合解释的一个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油藏地球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介绍一种新的高分辨率地震反演技术——自适应波阻抗外推.在油藏地球物理学中,人们主要利用的地震信息是反射波形,但波形的直接解释是很困难的,原因是波形间的相互干涉,干涉的影响距离相当于子波的延续度,这比常规的时间分辨率1/2周期要大得多.波形干涉问题是地震资料的带限性质所造成的,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地震和测井资料相结合才能解决.结合测井的地震反演是油藏地球物理学各种技术所共同采用的基本方法.自适应波阻抗外推是一种结合测井的地震反演新方法,此方法根据测井曲线和井旁地震记录的自适应映射关系.推导出一系列自适应算子.利用这些算子可以从地震记录估算出高分辨率波阻抗剖面.  相似文献   

15.
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是储层定量预测,而地震反演是进行储层定量预测的核心技术,其难点在于薄层分辨、岩性识别等。拟声波反演技术是根据能够反映储层特征的非声波储层地球物理测井信息构建的具有声波量纲的新曲线进行储层预测反演的,它是解决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一种有效手段。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胜北地区白垩系地层砂、泥岩声波速度差异小,声波时差曲线对砂、泥岩的岩性反映不明显,储层预测难度大。作者使用与岩性相关性好的自然电位曲线(SP)构建拟声波曲线进行储层预测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落实了该区白垩系油层的分布范围,达到了油藏精细描述的目的,为该区下步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井间地震资料属性分析与储层参数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虑到井间地震资料以深度域表示的特殊性,现今提取的地震属性主要包括幅度、波形和相关函数等特征量参数,以及井间地震资料的“三瞬”剖面等。在对井间地震属性的标准化和地震属性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常规的聚类分析方法实现地震属性的优化处理。选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和非参数回归分析方法,实现了由主要目标层段的优化地震属性向储层参数剖面的转换。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在考虑了井间地震资料的特殊性后,适用于地面地震资料的有关方法技术也可应用于井间地震剖面,其精度和效果都要比地面地震优越得多。  相似文献   

17.
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二维地震勘探中,为了避免因地表障碍物使地震反射剖面出现间断现象,需要改变观测系统设计,跨越障碍物(江河、城镇等),以保证反射同相轴能连续追踪对比。在以往地震勘探中,有时因过障碍观测系统设计不合理,不但增加勘探费用,而且影响采集质量。因此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和参数,才能保证地震测线顺利通过障碍物,得到较好的障碍物下方的地震资料并降低勘探成本。为此本文在调查和研究大量野外实际的过障碍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成三大类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范围。采用图解法,推导出主要模式的跨越宽度、最小炮检距及最大炮检距等参数公式。采用这套过障碍观测模式不仅可以得到和障碍区两侧等质量的地震资料,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勘探成本。  相似文献   

18.
针对塔河油田上奥陶统覆盖区碳酸盐岩储层的结构特点,以地质、钻井、测井及生产测试等资料分析为出发点,以地震响应为基础,探讨了识别和预测一间房组缝洞储层的方法。属性提取技术适合一间房组内幕溶洞的预测;表层储层预测利用精细波形分类方法结合地震波形分析和反射机理研究,总结裂缝发育层段的特征波形,建立储层与地震之间的响应模式,确定储层的精细分类,再根据拟合度准则进而对未知区域作储层预测,最终得到有利储层的地震反射空间展布有较好的效果。应用效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精细地震预测技术很大程度上是勘探阶段地震解释技术的延伸,受研究方法与复杂地质条件影响,在解决油田开发阶段小尺度储层描述时仍具有较大局限性。针对开发阶段小层解释与储层预测的要求与难点,建立了不同于勘探阶段地震资料解释的思路,提出了开发阶段地震波形解释工作流程,将地震资料解释从原有的大尺度波组特征分析细化至波形特征分析。具体包括3个步骤:(1)建立地震波形与岩性/储层结构的关系,统计层面顶界地震相位变化特征;(2)基于岩性组合与地震波形变化关系,分区带变相位解释开发小层;(3)开展深度域地震波形指示高精度储层定量预测。在上述研究步骤中均充分考虑地震波形特征。以哈法亚油田Hartha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波形刻画生屑滩、约束开发小层解释、指示储层反演,研究成果符合开发阶段高精度储层预测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分数阶导数的波形属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波形分析技术是储层地震预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建立表征地震反射波形变化的样本道是实现波形分类的关键.将分数阶导数的概念引入到地震反射波形分类中,由地震子波的分数阶导数构成完备的波形集合,与每一道地震反射波形匹配,可实现对地震波形的精确分类.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效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表征地震波形在横向上的变化,其变化点能够定量指示出异常的准确位置,划分不同的反射界面类型,描述界面上下的岩性结构特征和地质构造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