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寻找最佳的穿刺途径.方法 对74例经上肢静脉及54例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置管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经下肢静脉置管操作耗时缩短、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上肢静脉组;两组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两种置管途径各有优点,在今后新生儿PICC置管中,可尝试常规选择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穿刺方法.方法:将7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改进的静脉留置针穿刺和送套管方法,对照组以传统方法穿刺和送套管,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在置管成功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穿刺针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进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能提高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PICC置管术在外周血管穿刺困难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留置外周静脉困难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肉眼观察操作,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技术,比较两组穿刺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置管位置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操作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外周静脉开放困难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管道术,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耗时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位调整在新生儿经头皮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送管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找到最佳的送管体位。方法根据送管时的体位不同,将75例经头皮静脉PICC置管的患儿按入院时间单双日分为平卧位组和体位调整组,比较两组的送管时间、导管异行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儿送管总时间、颈部及以下送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卧位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长于体位调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调整组患儿导管异行率(4.8%)低于平卧位组(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除24 h内穿刺点少量渗血外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无非计划性拔管;所有患儿在置管过程中无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结论在经头皮静脉PICC置管送管过程中进行体位调整可以降低导管异行率,减少导管位置调整次数,减小对血管的创伤,且不延长置管耗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经下肢和上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的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确定最佳留置导管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医院20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经上、下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将上肢静脉置管者155例作为对照组,将下肢静脉置管者4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止血时间、留置时间等置管效果指标,以及导管堵塞、导管异位、局部渗液、静脉炎和怀疑或明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送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所需时间、止血时间、留置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管较上肢静脉置管在置管过程中操作简化,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可在综合考虑患儿的健康和血管各项因素之后,将经下肢静脉留置PICC作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首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6.
任丽芳  朱春燕  李丽 《当代护士》2021,28(1):142-144
目的 探究单手送管法对小儿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行双手送管法穿刺的四肢静脉留置针治疗患儿95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行单手送管法穿刺的四肢静脉留置针治疗患儿95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补送管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补送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操作讲解、准备工作、穿刺技术、患儿反应、输液情况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手送管法用于小儿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并提升补送管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孙杉杉  余琪  沈蕾  陈友玲  赵洁  童瑾  冯丽娟 《全科护理》2021,19(24):3383-338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婴儿下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1岁以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取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24 h内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和置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危重婴儿下肢PICC置管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江春华 《全科护理》2010,8(31):2865-2866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手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80例静脉留置针穿刺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9例采用传统的送管法,观察组91例采用改良送管法(左手固定患儿穿刺部位,进针回血后用左手大拇指送管)。比较两组病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7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采用改良送管法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优于传统送管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对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28例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新生儿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应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留置导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患儿PICC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阻塞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导管异位率、血栓形成率、家长对护理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能有效提高新生儿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患儿PICC并发症及护患纠纷,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下肢与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疼痛程度、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以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A组(n=50,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与B组(n=50,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A组操作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均优于B组(P<0.05)。A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导管异位率、送管困难率低于B组(P<0.05)。A组穿刺时、穿刺后5 min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A组的配合度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而言,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上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更好,利于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儿配合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上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穿刺效果差异,为PICC置管的静脉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100例,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各50例,上肢组给予上肢静脉PICC置管,下肢组给予下肢静脉PICC置管。结果下肢组送管困难率、导管异位率、操作耗时、出血量明显低于上肢组,下肢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明显高于上肢组(P0.01或P0.05);下肢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组(P0.05)。结论与上肢静脉比较,下肢静脉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新生儿PICC留置时间,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进新生儿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将7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在静脉留置操作中采用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0.5 cm,再将导管并针芯送入静脉内的方法;观察组采用见回血后边退针芯边送导管再抽出针芯的改进方法。记录两组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静脉导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留置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方法可提高新生儿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专科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小组模式的应用对消化内科病人置管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专科PICC护理小组成立之前136例置管病人为对照组,专科PICC护理小组成立后128例置管病人为观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穿刺时间、置管出血量、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置管穿刺时间、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专科PICC护理小组模式可提高置管技术水平、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发生,使消化内科病人PICC使用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中两种不同送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240例行静脉留置穿刺治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均由一位具有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穿刺经验的主管护师负责穿刺,用不同2种方法给两组新生儿送管,观察比较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送管方法一次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进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送管方法有利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19例经颞浅静脉、72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新生儿,观察置管过程患儿心率、呼吸、氧饱和度情况,比较两组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的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置管过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颞浅静脉组上腔静脉到位率74%,贵要静脉组94%,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无差异。结论新生儿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优于经颞浅静脉置管,在贵要静脉显露不清晰或穿刺不成功时,可首选颞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腋静脉穿刺术在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置管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方法将186例行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留置针置管输液,对照组采用头皮静脉、颈静脉、四肢静脉等留置针置管输液,比较2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以及置管后局部外渗、导管脱出和套管堵塞等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置管后局部外渗、导管脱出和套管堵塞、静脉炎等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腋静脉留置针是一种简单、安全、易操作的静脉留置方法,是早产儿留置针穿刺的最佳位置,可在早产儿输液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小儿外科营养支持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儿中的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25例PICC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113)及对照组(n=112),对照组置管期间应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置管期间应用集束化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儿护理期间意外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依从性、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PICC导管滑脱率、导管堵塞、护理纠纷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堵塞、导管断裂、血栓、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肢体肿胀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降低小儿外科营养PICC导管置管安全性,降低PICC置管风险,提高患儿置管依从性,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提高患儿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下行小儿PICC置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0例需要行 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彩超引导下置管,观察组采用彩超引导联合氯胺酮加丙泊酚静脉全麻下置管,比较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总体置管成功率、导管浪费率、皮下出血及置管操作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12例,总体置管成功14例,导管浪费率为0,皮下出血0例,置管时间(21.15±1.78)min.对照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6例,总体置管成功9例,导管浪费6例,皮下出血4例,置管时间(27.15±2.23)min.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下行小儿PICC置管是一种可行、有效、实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不合作的患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压穿刺置管在静脉留置针患儿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拟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实验组采用正压穿刺置管,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静脉留置针患儿应用正压穿刺法,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