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胃镜检查中发现135例胃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行EUS检查,排除外压性改变、血管性病变或进展期癌变(癌变累及固有肌层、浆膜层及临近或远处转移)患者34例,对101例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治疗,并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01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57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脂肪瘤15例,胃神经纤维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癌1例.结论 EUS指导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EUS)下圈套结扎联合剥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EUS检查确认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患者12例,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以显露病变,再完整将病变切除。结果本组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患者12例,病变直径0.7—1.dcm,平均(1.1±0.2)cm。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6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血管球瘤1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12例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夹闭。结论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直径〈1.5cm)应用微探头EUS指导下圈套结扎联合剥离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病变可被完整切除,且能提供完整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内镜切除术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SMT内镜切除术的49例患者,比较术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影像、切除方式、治疗效果、术后病理等。结果超声内镜示SMT起源于黏膜肌层34例、黏膜下层9例、固有肌层6例。采用黏膜切除术39例,尼龙绳套扎5例,APC烧灼5例。病理示间质瘤26例,平滑肌瘤4例,囊肿3例,炎性息肉5例,异位胰腺1例。尼龙绳套扎和APC治疗病例无法送病理检查。其中出血2例,未见穿孔。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在术前诊断SMT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可预测内镜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高蕾  周真真 《安徽医药》2019,40(6):631-634
目的 探究超声内镜(EUS)结合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34例上消化道固有肌层SMTs患者均予以EUS结合STER治疗,通过EUS分析SMTs大小、生长情况、回声特点、浸润深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然后行STER,术后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并复查胃镜、EUS。结果 ①34例患者平均肿瘤直径(4.53±0.71) cm,肿瘤所在部位:胃底17例、食管10例、胃窦3例、胃体3例、胃角1例。②STER成功率为97.06%,1例患者EUS显示SMTs与周围组织粘连而无法继续治疗,转外科手术。34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71±12.30) min,术中平均隧道长度(4.76±0.90) cm,平均出血量(79.92±10.33) mL。共取出34枚肿瘤,其所在部位与EUS检查完全一致,术后病理学诊断为平滑肌瘤31例、间质瘤2例、血管球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47%(9/34),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95±1.26) d。④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3.5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结论 EUS结合STER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SMTs,手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on,EMRL)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灶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对来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部分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且直径在5mm-15mm的SMT行EMRL治疗,切除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内镜及超声随访。结果所有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创面愈合良好,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在超声内镜的指导下,采用EMRL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快速、经济、安全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6年2月我院因胃间质瘤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我院2009年4月至2016年2月完成ESD治疗胃间质瘤22例,其中位于胃底19例,底体交界2例,胃体1例,肿瘤平均直径1.28cm,大于2cm者共5例;除1例转外科切除外,其余21例均内镜下彻底剥离,内镜下切除率达95.45%;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在50毫升以下,术后无1例呕血、黑便;13例术中发生穿孔(穿孔率59%),1例穿孔后转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并闭合穿孔,其他12例均在内镜下修补穿孔。术后病理示1例高度危险性,2例中度危险性,19例低度危险性,随访3个月至3年,无1例复发或转移。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率高,疗效肯定。术中穿孔为常见并发症,多可内镜下修补,无需转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7.
施信荣  孙斌  王亚雷 《天津医药》2019,47(6):628-631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切除治疗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治疗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共166例, 记录患者的性别、 年龄、 ESD治疗过程、 术后病理、 追加手术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合病理结果, 分别按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分类、 eCrua评分系统进行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结果 166例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ESD术后治愈性切除146例 (88.0%); 非治愈性切除20例 (12.0%), 其中9例追加手术治疗。非治愈性切除组中病变直径> 30 mm、 合并溃疡、 未分化型患者比例高于治愈性切除组 (P<0.05)。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7 (3~33) 个月, 期间1例出现复发, 无胃癌相关死亡病例。术后eCura C级共4例, 2例局部有肿瘤残留, 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 对于符合治疗适应证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 ESD治疗是安全、 有效的。术后结合病理结果对患者进行eCura评分可以较好地评估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术前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或超声内镜判断病变浸润深度,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共42例胃良性肿瘤患者行ESD治疗,3个月后复查内镜评估疗效。结果 36例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85.7%(36/42),ESD切除病变直径1.0~4.5 cm,8例术中少量出血,出血率19.0%(8/42),经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无迟发性出血和穿孔。ESD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3例,绒毛状腺瘤4例,良性间质瘤17例,平滑肌瘤5例,脂肪瘤7例,异位胰腺6例。36例术后3个月胃镜随访,无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术治疗胃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并可提供准确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隆起性病变常规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先行尼龙绳套扎,然后在尼龙绳上方行黏膜下剥离术,2~4周后内镜下复查创面愈合情况。结果25例全部一次性套扎并切除成功,术中发生渗血1例,尼龙绳脱落1例,无大出血及穿孔病例。分别于术后2~4周复查发现23例创面完全愈合,2例创面处浅溃疡。结论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经济的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胃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随着内镜检查和内镜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间质瘤的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一种消化道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的内镜治疗新兴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安全可靠等特点,通过ESD可将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内镜超声检查(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SMT,作EUS检查确认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病灶,以高频电切除治疗。结果包括食管肿瘤21例,胃窦肿瘤8例,胃角肿瘤1例,胃体肿瘤3例,胃底肿瘤3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2例在内,共有38例SMT均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过程顺利,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治疗,而且还可获得组织学诊断。内镜超声检查对于SM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发现的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其结果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其中145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78例、间质瘤84例、脂肪瘤20例、异位胰腺19例、囊肿6例、神经内分泌瘤3例。120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25例行外科手术切除。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性质符合率为87.6%,来源层次符合率87.6%。103例内镜术后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病变的来源及性质判断有较高准确性,且为隆起病变在内镜下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在内镜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56例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122例分别用内镜下高频电切电凝、ESD、EMR、尼龙圈套器套扎治疗。结果食管隆起病变以平滑肌瘤最常见,占良性病变的54.9%;胃间质瘤占胃良性隆起性病变的60.5%;本组行ESD、EMR术,部分病例术中少量出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结论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隆起性病变适应证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大部分病变可以安全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以48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为对象,就诊于某院的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患者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瘤体大小及部位,并对其病理性质进行确诊,观察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48例患者均一次顺利完成手术,取出瘤体的大小直径为20~40mm的概率明显高于≤20mm、40~50mm瘤体的概率(P<0.05);瘤体病变组织多分布在食道的中段,明显高于其他段位(P<0.05);大部分患者都发生了癌变;常见并发症为患者少量出血,或食管良性狭窄,未见明显穿孔患者。结论: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诊治,创伤小,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胃异位胰腺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胃异位胰腺并要求切除的住院患者,施行全身麻醉状态下ESD操作。Hook刀标记病变范围后,黏膜下注射含肾上腺素、亚甲蓝的甘油果糖注射液,沿标记外侧Flex刀环周切开至黏膜下层,继Hook刀沿黏膜下层剥离直至病变完全切除;切除标本甲醛固定后病理检查。结果 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共完成29例胃异位胰腺ESD治疗,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9~61岁,平均46.4岁;共切除病变30个。病变部位:胃窦24例、胃体5例。病灶直径9~17 mm;剥离组织大小(26±12)mm×(21±9)mm。操作时间:30~95 min,平均47 min。一次性切除27例,二次切除2例。术中出血量均少于100ml;1例术后10 h呕血,经药物治疗痊愈。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术后随访1~25个月均无瘤体残留与复发。结论 ESD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胃异位胰腺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sonography,MPS)在食管黏膜下肿物诊断和治疗中作用。方法对经常规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物64例行超声内镜检查,了解其来源,并根据检查结果指导进一步治疗。结果本组64例中,MPS提示57例为食管间质瘤,其中17例来源于黏膜肌层,40例来源于固有肌层;4例MPS提示为黏膜层增厚(病理证实食管鳞状上皮慢性炎症,轻度不典型增生)。3例为腔外大血管压迫。19例食管间质瘤行胃镜或胃镜胸腔镜联合切除,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MPS是诊断食管黏膜下肿物最好的检查手段,对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进一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我中心2008年6月~2011年2月对26例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进行了ESD,术后3个月行胃镜检查随访.结果 病变位于黏膜层11例,平均直径为14.8 mm(11~32 mm),其中Barrett食管伴急、慢性炎症4例,黏膜组织...  相似文献   

18.
直径≤1cm的直肠类癌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直径≤1 cm直肠类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物,行内镜超声检查(EUS),怀疑为类癌的病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切除,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直径≤1cm直肠类癌8例,本组病例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1年内随访病例无复发。结论结肠镜结合超声微探头对直径≤1 cm直肠类癌进行诊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方军  杨力  向阳  赵赛菊 《江西医药》2014,(8):668-67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消化道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30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良性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 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 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良性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