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北京四合院中的院落空间曾经是舒适的家庭公共活动空间,然而随着院落居住形态的改变,传统四合院逐渐演变为大杂院,院落空间被占据、划分,成为堆放杂物、晾晒衣物、来往通行的消极空间,曾经院子里的生活氛围似乎也已不复存在。为此,规划师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展开实践探索,以社会组织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为平台,汇集多部门资金支持及志愿参与的设计机构力量,开展以"咱们的院子"为主题的院落公共空间改善设计试点项目。我们通过"前期踏勘—参与式设计—实施动员—进场施工—后期维护"五个环节的工作路径,试图用全过程公众参与式设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护院落风貌,同时调动居民重新开始讨论公共事务,逐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院落环境维护自治机制。实践首次将历史街区物质空间改善与人文环境复兴相结合,探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营造路径,对于旧城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集中连片体现历史风貌的精华地 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与平房院落更新改 造的冲突日益显著。近年来,北京相继出台历史 文化街区与平房院落保护更新的条例与导则, 取得一定成效,但如何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与 意愿的前提下,用最小干扰的设计手法进行平房 院落的成套化改造,成为当前老城平房院落更 新的议题。本文以北京市西四北历史文化街区 二条3号院改造为例,采用调研法、文献法和计 算模拟法对该地区平房院落建筑形制、院落热 环境和建筑围护结构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为 当前平房院落改造提供风貌保护与居住改善需 求上的平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城市整体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体现对真实历史文化遗存和完整传统风貌的保护,又要充分重视对政策机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民生等相关因素的协同发展。社会—空间视角是在过程与机制、结果与影响、策略与方法、目标与愿景等方面,对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过程中社会与空间问题的综合思考。探讨了在北京老城整体环境、不同历史街区以及居住院落内部等不同空间层次和尺度上,在社会—空间问题上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与难点,提出了重塑空间秩序与功能结构调整相结合、空间保护利用与社会结构梳理相结合以及空间行动单元与社区多元治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精准化、长效化的整体保护策略建议,并使之纳入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战略框架之中,有效推动历史街区保护理念的完善与实践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5,(Z2)
南锣鼓巷是北京重要的历史街区之一,它的改造和发展对于北京旧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南锣鼓巷周边4条胡同的48个公产院落作为研究对象,从公产院落居民的人口结构、居住条件、行为方式和改造意愿等多个方面展开调研和分析,发现公产院落存在人口结构老龄化、低收入阶层人口多、居住条件较差及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等问题;同时,发现院落中邻里关系好,居民对于胡同和"老北京"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旧城整治和改造的意愿也很强烈。调研结果显示,公产房的使用者才是此次旧城更新的主体,希望能以此结论为基础进一步对北京旧城更新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建筑创作》2008,(9):46-51
该项目位于北京奥林匹克花园中心区内.共有七个下沉式院落。设计要求体现中国元素。五家设计单位参与了这个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诠释。我们负责总体规划与技术协调.以及1号、4号和5号院设计。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城市居民居住的场所,也是城市运营的最基本单元空间,为探究传统院落空间在现代居住设计中的延续表达手法。文章以合肥市北岗花园为例,以传统院落空间为视角,探究院落空间在现代住区设计中的表达形式,并提出以下设计要点:(1)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2)创造多元、舒适的院落空间形态;(3)重点营造凸显"意境"的院落景观空间;(4)打造层次分明的院落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南京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再生规划中,通过改造原有公房,将不愿外迁的原住民进行平移安置,从而腾空部分更新院落单元以实施改造,是落实“小规模、渐进式、逐院落”的街区再生整体规划的重要举措之一。本项目面对建成环境的复杂性、需求的复杂性、实施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多元相关方的复杂度,因地因人制宜,通过合理改造和扩建,在满足各类生活需求的同时,提高居住空间品质,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利用,并与社区公共空间形成了良好互动。该项目是对破解老城居住性历史地段再生与发展问题的一次积极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8.
<正>本项目是一个位于北京二环里胡同中的传统合院建筑改造项目,院落占地246m~2,我们将曾经的破旧杂院改造为四合院民宿。结合业态要求,试图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空间中融入新时代的居住生活方式。院落位于一个Y字形路口,相对难得的可以看到完整的两个沿街立面,院墙可以较为完整的展现在人眼前,  相似文献   

9.
陈莹  金国红  李昂 《城市住宅》2021,28(9):41-46
北京老城区传统四合院更新与保护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所处环境及状态从建筑的"此时此地"出发采取相应的更新模式.结合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的四合院改造更新实例,总结非传统四合院空间布局历史风貌建筑更新的相关设计经验,探讨现代生活影响下老城区四合院居住环境更新模式,以期为类似传统院落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扭院儿     
正项目位于北京大栅栏地区的排子胡同,原本是一座单进四合院。改造的目的是升级现代生活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将这处曾经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小院儿转变为北京内城一处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规整格局之下的扭动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改变了原本四合院的庄重、刻板的印象,营造出一种开放、活跃的院落生活氛围。基于已有院落格局,设计师利用起伏的地面连接室内外高差并延伸至房屋内部扭曲成为墙和顶,让内外空间产生新的动态关联。隐于曲墙之内的是厨房、卫生问、库房等必要的服务性空间;显于曲墙之  相似文献   

11.
北京四合院作为北方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是构成北京旧城城市肌理的基本单元.城市疾速发展带来的人口压力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造成四合院内人口密度过大、居住空间紧张、生活环境恶劣,许多四合院甚至整片传统街区目渐消弭随着一系列保护规划措施的出台和旧城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的划定,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提高居住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创造适应当前居民生活需求的四合院空间成为一项亟待探索的新课题作者有幸参与了北京市大栅栏文化保护区四合院改造项目,通过深入调研延寿街6个传统院落,发现经历了多次人口变迁和所有制变更后四合院肌理遭到严重破坏、院内私搭乱建严重、通道细长狭小、建筑残损不堪、原有空间格局和庭院绿化完全丧失等普遍问题本文依照历史文化保护区原则,根据“有机更新”理论,采取“渐进式”改造模式,给出在不同居住密度下的多种改造方案。结合院落性质和特点,采取对现存建筑拆除、修缮、重建,协调建筑形式、材质、色彩,梳理空间结构、流线、布局,对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加建以及加入单元“模块”灵活增减居住单元和功能空间等新的手段,达到保护城市文脉同时改善居住条件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李坚 《建筑学报》2002,(8):14-16
久居北京的城市居民,早已忘却了独居院落的日子,即使在传统的院落民居———四合院,通常也同时居住着四户以上的居民。在市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房地产开发风起云涌的北京,如何在新建的居住建筑项目中找回我们失去的记忆,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摆在开发商和建筑师面前的课题。近期建设落成的北京慧谷根园———城市独院住宅,在开发和设计上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该项目推出后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映,并被《北京青年报》评为2001年度北京十大明星楼盘之一。慧谷根园位于北京城区东北,五环以南600m,占地7…  相似文献   

13.
扭院儿     
《Planning》2017,(8)
<正>项目位于北京大栅栏地区的排子胡同,原本是一座单进四合院。改造的目的是升级现代生活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将这处曾经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小院儿转变为北京内城一处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规整格局之下的扭动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改变了原本四合院的庄重、刻板的印象,营造出一种开放、活跃的院落生活氛围。基于已有院落格局,设计师利用起伏的地面连接室内外高差并延伸至房屋内部扭曲成为墙和顶,让内外空间产生新的动态关联。隐于曲墙之内的是厨房、卫生问、库房等必要的服务性空间;显于曲墙之  相似文献   

14.
《城市开发》2014,(6):83-89
北京中国院子系列物业服务公司:北京泰禾中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简介:在项目设计概念生成的阶段,“中国院子”系列将客户定位为新一代的知识财富以“运河岸上的院子”“北京院子”为首的群体,泰禾物业研究后发现新一代的知识财富群体强调生活质量,并对住宅的文化品质有很高的诉求,设计的定位就是“高品质的,文化的,中国的住宅”,充满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又结合了现代居住理念的新中式院落别墅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湖州市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分析了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中以“院落”整治为基本单元的必要性,同时在总结了院落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街区保护更新中建筑保护分类整治的方法,对院落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整治更新措施。以期对以院落为基本单位的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建筑庭院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传统院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院落空间形态日趋成熟、丰富,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典型的语言。该文以中国传统院落的特点为原则,归纳总结了现代居住建筑庭院设计的类型和特性,为将来庭院建筑的发展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7.
居住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这一大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在实体项目中灵活运用。结合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特点,通过对实体项目的参与与设计,达到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旧城传统街区的居民往往被归为一类行为主体,成为旧城保护更新的研究与实践的对象,在什刹海烟袋斜街地区的社会调查表明1,传统街区的居民在职业、职位、居住形态等特征上具有较大相似性,这与以往很多相关调查研究的结论基本相同.但进一步的社会调查揭示了当地居民的分化状况亦十分严重,在居住形态、经济能力、改造意愿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这成为改善当地居住环境过程中难以形成集体行动或者导致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居民分化的现象,从一个侧面为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的政策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展开关于解决北京旧城居住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固安新绎七修颐园总体一期项目规划设计为低层高密度的温泉院落式住宅。通过街巷空间与院落组织,小型建筑单元的立体组合,以及传统围合感与私密性设计,重构了传统的聚落生活。1项目概况固安位于北京正南,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县城,自古被誉为京南明珠。项目位于固安县城以南20km的牛驼温泉新城内,该区域地热丰富,为中国温泉之乡、世界四大富热田之一。本项目是新绎七修颐园总体项目的一期。  相似文献   

20.
黄浩 《华中建筑》2014,(8):84-87
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建筑师关注的一个重点。嘉涛湾花园项目在设计上,设计师通过空间尺度、街巷肌理、居住院落、商业河街、立面色彩、多向坡顶等处理方法,遵循对朱家角镇的传统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的理解,并将其与现代居住与生活理念相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