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目的通过口内扫描技术初步探索并建立一种评价软组织改变的方法,评估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骨嵴顶冠方牙龈厚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和口腔颌面外科转诊至牙周科、全身和牙周健康、需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2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8例,年龄(24.0±4.5)岁(19~35岁);观测前牙共112颗,其中上颌前牙46颗,下颌前牙66颗。在前牙去代偿正畸移动前行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观察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角化龈宽度,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差异。术前与术后6个月通过口内扫描技术直接获取患者上下颌前牙区数字化模型,在分析软件中构建软组织形态测量模型,并定量分析牙冠正中测量矢状面上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的变化。结果22例患者手术前后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角化龈宽度从术前的(4.22±1.43)mm显著增加至(5.18±2.32)mm(P<0.05)。术后6个月上颌、下颌前牙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上颌前牙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增加量分别为(0.68±0.56)和(1.00±0.69)mm;下颌前牙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增加量分别为(0.38±0.42)和(0.58±0.45)mm;且上颌牙龈厚度增加量均显著大于下颌(P<0.01)。结论基于口内扫描技术进行软组织形态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切实可行。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不但能增加角化龈宽度,而且可增加骨嵴顶冠方牙龈组织厚度。  相似文献   

2.
刘玮玮  马俊青 《口腔医学》2022,42(11):1011-1014
目的 通过分析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比较成人和青少年安氏Ⅰ类正畸患者经减数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槽嵴高度,探究减数治疗对成人及青少年安氏Ⅰ类患者牙槽骨高度的影响及差异。方法 研究纳入成人和青少年安氏Ⅰ类拔牙正畸患者共40例(成人20例,青少年20例),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通过术前及术后CBCT分别对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的20颗牙颊、舌侧牙槽嵴高度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 在测量的3 200个根面中,成人在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明显;成人矫治前有210个根面骨开裂,拔牙矫治术后为477个,青少年矫治前骨开裂有14个,拔牙矫治术后为40个。结论 正畸拔牙矫治将导致成年患者牙弓前部牙槽骨高度降低,而青少年组拔牙矫治前后各区段牙槽骨高度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上颌中切牙内收量与其消耗牙弓间隙量的比例关系。方法 选择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前牙深覆盖成年正畸患者203例,对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颌中切牙内收量(X1)、尖牙间宽度变化量(X2)及尖牙远中移动量。数字化扫描仪扫描治疗前的上颌石膏模型,测量上颌前段牙弓拥挤度。将上颌中切牙内收量、尖牙间宽度变化量与消耗的总牙弓间隙量(Y)进行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上颌中切牙内收量与牙弓间隙的消耗量呈强正相关(r=0.726,P<0.001),尖牙间宽度变化量与牙弓间隙消耗量呈负相关(r=-0.317,P<0.001),消耗的总牙弓间隙量(Y)与上颌中切牙内收量(X1)、尖牙间宽度变化量(X2)的回归方程为Y=1.25X1-0.494X2-2.299结论 上颌中切牙每内收1 mm,消耗的牙弓间隙为1.250 mm;尖牙间宽度每缩减1 mm,消耗的牙弓间隙为0.494 mm。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一种单侧下颌第一恒磨牙远移的新方法及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混合牙列期下颌前牙拥挤,单侧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前移病例15例,应用一种新型下颌磨牙远移矫治器远中移动近移的第一恒磨牙,进行矫治前后模型测量及X线测量分析,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经过3~7个月的治疗,患侧第一恒磨牙远中移动(4.85±2.07)mm,下前牙拥挤度减小(1.25±1.32)mm,矫治前后患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的牙长轴与基准平面所形成的前下交角(SA)减小(10. 40°±4.70°),L1-NB增加(2.51°±3.33°),前牙覆盖减小(0.92±1.7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单侧下颌第一恒磨牙远移的新方法能较快地远中移动下颌第一恒磨牙,但是在临床应用该装置远移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同时也可以导致目标牙的远中倾斜以及下颌切牙的唇向倾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中药大黄对正畸固定矫治中龈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牙周健康者20例(尚未矫治)和矫治6个月临床诊断为牙龈炎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牙周健康患者20例设为牙周健康组,60例牙龈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大黄组、明胶海绵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采集4组研究对象的牙周临床指数和龈沟液标本,使用ELISA法测量龈沟液中白介素-1β的含量,比较组间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对牙龈炎3组患者,其中大黄组用大黄明胶海绵药条,明胶海绵组用灭菌蒸馏水明胶海绵条,分别置于龈袋内,每周上药1次,共4次,对照组患者龈袋内不放任何药物。于4周后重新采样比较牙周治疗前后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结果:牙龈炎组治疗前牙周临床指数、龈沟液IL -1β浓度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组(P<0.05),大黄组、明胶海绵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明胶海绵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且明显高于牙周健康组(P<0.05)。治疗后明胶海绵组和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大黄组上述指标相比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与牙周健康组比较,龈沟出血指数(SBI)接近正常。结论:中药大黄对正畸固定矫治中龈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脱钙异体冻干骨(DFDBA)联合富血小板衍生物治疗牙周病导致的骨内缺损的有效性。方法 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检索2016年5月之前发表的关于DFDBA联合富血小板衍生物治疗牙周病导致的骨内缺损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对纳入的文献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9篇RCT文献纳入Meta分析,共194例患者,303个位点。Meta分析结果显示:DFDBA联合富血小板衍生物试验组较对照组可以降低短期组(6个月)和长期组(12~18个月)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均数差(MD)分别为0.75 mm[95%可信区间(CI)(0.31 mm,1.20 mm),P=0.001 0]、0.87 mm[95%CI(0.02 mm,1.72 mm),P=0.04];增加短期组(6个月)和长期组(12~18个月)的临床附着水平,MD分别为0.65 mm[95%CI(0.08 mm,1.22 mm),P=0.03]、1.31 mm[95%CI(0.60 mm,2.01 mm),P=0.000 3];减少长期组(12~18个月)的牙龈退缩[MD为-0.58 mm,95%CI(-0.78 mm,-0.38 mm),P<0.000 01];增加短期组(6个月)和长期组(12~18个月)的骨充填高度,MD分别为0.52 mm[95%CI(0.03 mm,1.00 mm),P=0.04]、1.26 mm[95%CI(0.65 mm,1.86 mm),P=0.000 1]。结论 DFDBA联合富血小板衍生物能有效治疗牙周病导致的骨内缺损,效果优于单用组。但因为此次纳入研究较少,质量不高且样本量较小,所以仍需高质量的、大样本的RCT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口腔美学修复、种植方案选择、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0名牙周健康的志愿者,男性16名,女性24名,年龄范围23~34岁,平均(26.30±2.29)岁。运用锥形束CT间接显影法测量受试者的上颌前牙区唇侧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牙槽嵴顶根方1、3、5 mm处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根与牙槽骨所成交角。结果 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平均厚度为(1.08±0.34) mm,牙槽骨平均厚度为(0.79±0.29) mm,牙根与牙槽骨交角均值为18.01°±8.96°;上颌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龈厚度有正相关关系(r=0.293,P=0.001),尖牙处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根牙槽骨交角呈正相关关系(r=0.457,P=0.003)。结论 上颌前牙唇侧牙槽骨薄,牙根与牙槽骨存在一定角度,唇侧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具有相关性;种植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种植位点牙龈厚度、牙槽骨厚度及牙根在牙槽骨内的位置方向,选择合理的术式以期获得良好的种植功能及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下前牙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唇侧牙槽骨增量的效果.方法 回顾下前牙行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根长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以及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厚度,比较三个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该手术对牙根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较术后3个月明显增加(P<0.05);总体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的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的增加具有显著效果,对于下前牙正畸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颌后牙区局部骨皮质厚度(cortical bone thickness,CBT)对牙种植精度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12月间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的下颌后牙区牙种植患者30例,平均年龄43.1岁,共植入种植体37枚。于术后CBCT中测量种植体颈部颊、舌侧CBT并计算均值,将均值分为两组(A组为CBT≥1.5 mm;B组为CBT<1.5 mm)并分析各种植体植入顶点、末端及角度偏差。结果 CBT≥1.5 mm组的牙种植精度在植入顶点、植入末端及植入角度方面均优于CBT<1.5 mm组(P<0.05)。结论 种植区骨皮质厚度较低时,牙种植精度可能降低,因此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应更加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下前牙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唇侧牙槽骨增量的效果.方法 回顾下前牙行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根长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以及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厚度,比较三个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该手术对牙根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较术后3个月明显增加(P<0.05);总体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的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的增加具有显著效果,对于下前牙正畸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病例报道1例改良的牙周加速成骨正畸(periodontally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技术于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的辅助应用。诊治经过:在明确诊断及患者知情同意后,对患者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畸去代偿前行改良的PAOO术式,包括保留龈乳头切口,全厚瓣翻开,牙根间骨皮质切开,填充骨移植材料但不放置屏障膜材料,以及改良的缝合方法。正畸去代偿后行正颌手术,且正颌术后进行术后正畸治疗。结果 PAOO术后17月,正畸去代偿结束时,临床疗效稳定,术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角化龈宽度增加,未见明显牙龈退缩及严重牙周炎症。结论 PAOO在正畸正颌治疗中的辅助应用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牙周表型,减少牙龈退缩、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等牙周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病例报道1例牙周软硬组织增量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出现骨开裂及根面暴露的临床应用。诊治经过:一位26岁男性患者在正畸扩弓治疗过程中出现右上后牙牙龈退缩,遂停止正畸加力,要求牙周治疗。临床检查显示7-5牙Miller Ⅲ类牙龈退缩,CBCT检查显示$\underline{7-5}\rvert$牙颊侧根中1/3-根颈1/3牙槽骨吸收。一期通过膜龈手术完成根面覆盖及角化龈增量后,二期采用骨皮质切开+骨增量手术治疗$\underline{7-5}\rvert$牙颊侧骨开裂。结果 术后1年随访,正畸治疗顺利结束,$\underline{7-5}\rvert$牙根面覆盖效果稳定,颊侧骨充盈良好。结论 治疗正畸过程中出现骨开裂及根面暴露时,基于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的根面覆盖术联合骨皮质切开+骨增量技术能够取得满意效果,然而其长期稳定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位点保存术对上颌单颗前牙拔除后邻面牙槽嵴高度早期变化的影响,为种植修复龈乳头美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需拔除上颌单颗前牙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试验组在拔牙同时进行位点保存术(牙槽窝内植入 Bio-Oss骨粉,表面游离龈移植缝合固定),对照组拔牙后未行其他处理。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佩戴个性化数字化放射导板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2组近远中邻面牙槽嵴及唇侧中央牙槽嵴高度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近中、远中邻面及唇侧中点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分别为(0.358±0.151)mm、(0.322±0.180)mm、(0.826±0.307)mm,对照组近远中邻面及唇侧中点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分别为(0.653±0.260)mm、(0.667±0.274)mm、(1.510±0.625) mm。统计分析表明,试验组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小于对照组(P<0.05),近中、远中邻面牙槽嵴的吸收高度均小于唇侧(P<0.05)。结论 位点保存术可以减少牙拔除后牙槽嵴高度的吸收,提高种植修复龈乳头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位点保存术对上颌单颗前牙拔除后邻面牙槽嵴高度早期变化的影响,为种植修复龈乳头美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需拔除上颌单颗前牙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试验组在拔牙同时进行位点保存术(牙槽窝内植入 Bio-Oss骨粉,表面游离龈移植缝合固定),对照组拔牙后未行其他处理。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佩戴个性化数字化放射导板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2组近远中邻面牙槽嵴及唇侧中央牙槽嵴高度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近中、远中邻面及唇侧中点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分别为(0.358±0.151)mm、(0.322±0.180)mm、(0.826±0.307)mm,对照组近远中邻面及唇侧中点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分别为(0.653±0.260)mm、(0.667±0.274)mm、(1.510±0.625) mm。统计分析表明,试验组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小于对照组(P<0.05),近中、远中邻面牙槽嵴的吸收高度均小于唇侧(P<0.05)。结论 位点保存术可以减少牙拔除后牙槽嵴高度的吸收,提高种植修复龈乳头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治疗轻度骨性Ⅱ类错(牙合)正畸的效果。方法:对7名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治疗的轻度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成人患者矫治前后的 CBCT 进行三维测量分析。结果:骨皮质切开的患者前牙内收时间为3.2个月;上中切牙明显内收,上颌牙槽骨也有内收,随着上颌切牙的内收上唇内收明显。结论:骨皮质切开术辅助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成人患者能够加速牙齿移动,并尽可能地实现前牙的整体内收,改善了患者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16.
We performed an orthodontic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corticotomy and the placement of titanium miniplates in an adult patient who desired a shortened treatment period. The patient had an Angle Class I malocclusion with flaring of the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incisors. First, titanium miniplates were placed into the buccal alveolar bone of the maxilla for absolute orthodontic anchorage. Second, an edgewise appliance was applied to the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teeth. Then, the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and mandibular second premolars were extracted. At the same time, a corticotomy was performed on the cortical bone of the lingual and buccal sides in the maxillary anterior as well as the mandibular anterior and posterior regions. Leveling was initiat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corticotomy. The extraction spaces were closed with conventional orthodontic force (approximately 1 N per side). The edgewise appliance was adjusted once every 2 weeks. The total treatment time was 1 year. Cephalometric superimpositions showed no anchorage loss, and panoramic radiographs showed neither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crest bone height nor marked apical root resorption. A corticotomy-facilitated orthodontic treatment with titanium miniplates might shorten an orthodontic treatment period without any anchorage loss or adverse effec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刨骨皮质切开术对成人正畸拔牙病例治疗时间及磨牙支抗的影响.方法:选择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Angle Ⅰ牙列拥挤错(牙合)畸形的健康成人患者60例,分为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组(A组,20例)、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组(B组,20例)和单纯正畸治疗组(C组,20例).比较3组排齐整平、间隙关闭、精细调整等各阶段所用的时间和治疗的总时间;并比较3组支抗第一磨牙矢状向近中前移的量.结果:在排齐整平阶段,A、B、C组分别为(5.64±2.57)、(4.91±3.31)、(8.87±3.75)个月(A组与B或C组比较,P<0.01);在间隙关闭阶段分别为(6.84 ±2.69)、(6.64±3.87)、(8.63±3.29)个月(A组与B或C组比较,P<0.05);3组在精细调整阶段并无明显差异;总的治疗时间,A、B、C组分别为(16.07±6.21)、(15.77±5.11)、(21.94 ±5.74)个月(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P<0.01);3组在支抗第一磨牙矢状向近中前移的量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能缩短矫治时间,不能减少前牙内收阻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图像数字化测量的方法,测量健康上前牙唇侧骨板厚度、釉牙骨质界(CEJ)到骨嵴顶距离及牙长轴倾角,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由Newtom VGI ? CBCT机拍摄获得的345例CBCT影像,使用NNT软件分别在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正中矢状平面上测量CEJ下4 mm、根中点和根尖水平的唇侧骨板厚度,CEJ距骨嵴顶距离和牙长轴倾角,记录各牙位CEJ下4 mm水平唇侧骨板厚度≥1 mm的例数。结果 1)中切牙的牙长轴倾角,CEJ距骨嵴顶距离,CEJ下4 mm、根中点和根尖水平的骨板厚度均值分别为15.2°±6.2°、(1.5±1.0)mm、(0.8±0.4)mm、(0.6±0.4)mm和(1.3±0.7)mm;侧切牙和尖牙的上述5项测量值分别为16.2°±8.8°、(1.6±1.0)mm、(0.7±0.5)mm、(0.4±0.6)mm和(1.1±0.7)mm;19.0°±6.2°、(1.8±1.0)mm、(0.9±0.6)mm、(0.4±0.6)mm和(1.2±0.7)mm。2)345例患者中,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CEJ下4 mm水平骨板厚度≥1 mm者分别占28.3%、25.8%和42.7%。3)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CEJ到骨嵴顶距离与年龄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50、0.62(P<0.01)。结论 健康上前牙唇侧骨板厚度较薄,CEJ到骨嵴顶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牙长轴较牙槽突长轴舌倾,充分考虑这些特点有利于提高相关口腔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图像数字化测量的方法,测量健康上前牙唇侧骨板厚度、釉牙骨质界(CEJ)到骨嵴顶距离及牙长轴倾角,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由Newtom VGI ? CBCT机拍摄获得的345例CBCT影像,使用NNT软件分别在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正中矢状平面上测量CEJ下4 mm、根中点和根尖水平的唇侧骨板厚度,CEJ距骨嵴顶距离和牙长轴倾角,记录各牙位CEJ下4 mm水平唇侧骨板厚度≥1 mm的例数。结果 1)中切牙的牙长轴倾角,CEJ距骨嵴顶距离,CEJ下4 mm、根中点和根尖水平的骨板厚度均值分别为15.2°±6.2°、(1.5±1.0)mm、(0.8±0.4)mm、(0.6±0.4)mm和(1.3±0.7)mm;侧切牙和尖牙的上述5项测量值分别为16.2°±8.8°、(1.6±1.0)mm、(0.7±0.5)mm、(0.4±0.6)mm和(1.1±0.7)mm;19.0°±6.2°、(1.8±1.0)mm、(0.9±0.6)mm、(0.4±0.6)mm和(1.2±0.7)mm。2)345例患者中,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CEJ下4 mm水平骨板厚度≥1 mm者分别占28.3%、25.8%和42.7%。3)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CEJ到骨嵴顶距离与年龄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50、0.62(P<0.01)。结论 健康上前牙唇侧骨板厚度较薄,CEJ到骨嵴顶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牙长轴较牙槽突长轴舌倾,充分考虑这些特点有利于提高相关口腔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