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介绍应用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头颈部外伤、肿瘤切除术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以颈横动脉浅降支及其伴行静脉为蒂的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头颈部外伤、肿瘤等所致的软组织缺损共10例。软组织缺损范围12cm×7cm~24cm×9cm,修复皮瓣大小为13cm×8cm~25cm×10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9例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7d肌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延期愈合,供区伤口一期愈合。其中5例患者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0.5~1.5年。肌皮瓣外形满意,有3例患者肿瘤未见复发,供瓣侧肩外展功能良好。结论下斜方肌肌皮瓣手术操作简便,组织瓣有足够长度及面积,血供丰富,可满足颈部及头部各个区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B超辅助定位设计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6例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33例,女13例;年龄27~68岁,平均48.2岁,缺损面积21 cm×8 cm~8.5 cm× 5.5 cm。患者均为二期修复,修复时间为伤后5~42 d,均采用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完成修复,胫后动脉穿支蒂31例,腓动脉穿支蒂15例。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S)对穿支进行定位,根据穿支及创面情况设计皮瓣。术中验证穿支定位准确性,术后对皮瓣成活率、并发症及皮瓣7项指标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术中见定位符合率达89.1%;定位误差>1 cm的有5例,其中1例皮瓣术后完全坏死,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34例供区切口直接缝合;12例供区植皮,2例植皮出现部分坏死感染,其余供区愈合良好。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皮瓣周围感染伤口不愈合,2例供区植皮少部分坏死。术后3例失访,43例患者获得5~46个月随访(平均14.3个月),按皮瓣功能7项指标评定,优14例,良23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86.0%。 结论 术前CDS定位的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面效果良好,外观满意,临床实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带隐神经营养血管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带有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胫后动脉发出的筋膜皮穿支为血管蒂,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应用5例,皮瓣面积为26 cm×10 cm~18 cm×6 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16 cm×8 cm~6 cm×4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5~20个月,皮瓣质地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植皮面积明显减少,1例创面面积为6 cm×5 cm供区可直接缝合.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安全,适合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穿支蒂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相结合的复合皮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前外侧壁穿支皮瓣修复下肢大面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2月对13例下肢大面积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腹前外侧壁穿支皮瓣手术进行修复,创面缺损面积为8.0 cm×5.0 cm~ 20.0 cm×17.0 cm,皮瓣切取面积6.0 cm×9.0 cm~18.0 cm×21.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分层缝合。术后观察创面闭合、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随访皮瓣外观、质地、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12例皮瓣顺利成活,皮瓣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皮瓣外形基本满意;1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患者术后皮瓣发生静脉危象,手术探查吻合静脉后皮瓣成活,边缘坏死1.5 cm,换药处理后愈合;全部患者创面受区与腹壁供区创口Ⅰ期愈合。8例患者患肢功能活动良好,5例皮瓣位于关节部位长期制动因而关节活动部分受限。 结论 腹前外侧壁穿支皮瓣具有皮瓣供区血供来源稳定,供区位置隐蔽、可提供较大面积皮肤和组织等优点,对于修复下肢大面积组织缺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来自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修复肢体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和应用经验.方法 2003年6月至2011年12月,对于21例烧、创伤后肢体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4种来自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予以修复,其中以肩胛下血管为蒂的侧胸带蒂皮瓣5例、胸脐穿支带蒂皮瓣9例、远端扩展的双叶阔筋膜张肌带蒂肌皮瓣4例、小腿后侧近端蒂皮瓣3例.皮瓣切取面积为23 cm×8 cm~40 cm×2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修复.结果 本组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切口感染,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13例患者获得2 ~ 36个月的随访,大多数患者供、受区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成活可靠,手术简便易行,用以修复肢体组织缺损,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缺损有独到之处,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移植修复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6年1月~2012年1月,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移植修复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12例(男9,女3)。患者年龄22~55岁(平均36岁)。伤后时间:6~28天,平均12天。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范围5cm×10cm^6cm×14cm。皮瓣以腹壁下动脉穿支为蒂,旋转180°修复残端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例皮瓣发生小的皮缘裂开,术后1月自然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8~4.0年(平均2.8年),受区外形较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移植适宜修复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该技术安全、可靠以及可降低对供区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踝前穿支皮瓣解剖基础与临床疗效,为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提供选择。方法 根据踝前穿支皮瓣解剖学特征,按照足踝部创面皮肤缺损的大小、形状,在小腿下段前面设计并切取踝前穿支皮瓣转位修复足踝创面15例,皮瓣面积最大为15.0 cm×6.0 cm,最小面积为4.0 cm×3.5 cm。 结果 本组15例皮瓣,术后成活顺利,其中Ⅰ期愈合14例,皮瓣远端皮缘坏死1例(换药治疗后愈合)。术后常规随访3~24个月,皮瓣外形及颜色优良,供区无溃疡,患足负重行走无障碍。 结论  踝前穿支血管较为恒定、血供可靠,可设计4种类型穿支皮瓣或穿支蒂跨区供血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是临床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较为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道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患者,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4cm×6cm ~23cm×12cm,供区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2例皮瓣全部存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24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溃疡发生,8例获保护性感觉.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改良游离下腹部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游离下腹部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以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为蒂的深筋膜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43例。其中以旋髂浅动脉为蒂的皮瓣修复20例,以腹壁浅动脉为蒂的皮瓣修复23例。皮瓣面积8cm×5cm~22cm×11cm。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结果术后4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术后坏死,经换药后瘢痕化愈合,不影响手部功能。所有皮瓣经4—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皮瓣质地外形优良,手功能恢复满意。术后供区伤口均一期愈合,外形满意。结论应用改良的游离下腹部穿支皮瓣修复移植修复手部创面,克服血管变异、口径小等不足,皮瓣成活率显著提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在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的1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骶尾部脊索瘤术后创面感染伴脑脊液漏,患者骶尾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 cm×7 cm~21 cm×11 cm,后腹膜形成死腔范围为12 cm×6 cm~24 cm×14 cm;皮瓣设计均以髂后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上1/3为旋转点,其连线为皮瓣轴线,术前均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穿支位置,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设计切取穿支皮瓣11 cm×8 cm~22 cm×12 cm,分叶臀大肌肌瓣13 cm×7 cm~25 cm×15 cm,其中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皮肤缺损坏死,分叶肌瓣填塞脊索瘤切除后后腹膜死腔。术后常规给予敏感抗生素抗炎、对症及支持治疗。术后患者尽量保持俯卧位或侧卧位,减少皮瓣受压。密切观察肌皮瓣血运变化及2根引流管引流情况并每日记录。观察术后患者肌皮瓣成活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移植皮瓣外形及供瓣区周围瘢痕情况,供瓣区切取后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 结果本组11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均得到有效修复,外形无臃肿,局部无破溃,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9例皮瓣缝合边缘Ⅰ期愈合,2例出现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8个月,供瓣区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有3例患者主诉上楼梯和伸胯动作时有部分功能障碍,但所有患者未诉在平地上行走时出现明显异常。 结论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解剖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及脑脊液漏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dopted for preoperative imaging in perforator flap surgery, as it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operative outcomes and decrease operating times prior to 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 (DIEP) flap and 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 surgery. Current technologies are readily available for the preoperative imaging of all perforator flaps, however only sporadic reports of the use of CTA for the imaging of other perforators have been described. We describe our experience with 325 CTAs performed for the preoperative imaging of perforators prior to 370 perforator flaps throughout several body regions. The scanning techniques, software reconstructions and technical issues are explored. In all cases, CTA was scored by the radiologist as at least “sufficient”, and described as “optimal”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Similarly, the surgeon described the correlation of imaging to operative findings as at least “good”, and described the correlation as “optimal”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As such,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for the use of CTA prior to perforator flap surgery is provided, which has been shown to be successful prior to a range of perforator flap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效果。 方法 在踝管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临床采用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3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损伤部位:足背14例,足内侧2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3 cm~16.5 cm×10.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6.0 cm×4.0 cm,最大为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5 cm~18 cm ×12 cm,远端蒂旋转点位于平内踝。 结果 临床修复36例,创面Ⅰ期愈合33例,Ⅱ期愈合3例。所有病例经5~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正常,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供区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 结论 踝管动脉穿支皮瓣,可以修复足部远侧创面,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对9例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桥接手部缺损动脉,重建手部血供;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穿支(肌间隙穿支或肌皮穿支)为皮瓣血供设计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长度为4~8 cm,切取皮瓣面积为7cm×9cm~11cm×16 cm。 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手部血供良好,供区植皮成活,术后3~9个月随访,皮瓣及手部末梢血供良好,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有排汗功能,部分供区有瘢痕增生。 结论 对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既可桥接血管,又可覆盖创面,是目前修复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一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同体两侧股前外侧(ALT)皮瓣的解剖学差异,为术前进行供侧大腿选择的必要性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0具新鲜尸体标本(共20例)上行双侧ALT皮瓣制取,寻找皮瓣的营养穿支,记录穿支类型和数量,并逆向追溯到血管蒂;测量各穿支、血管蒂的长度和管径,统计学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 结果 10具标本中有3具两侧股前外侧皮瓣为肌间隔穿支和肌皮穿支双供血型;其余7具两侧穿支类型不同。7具标本两侧皮瓣的穿支数量不同,另外3具的穿支数量相同。肌间隔穿支走行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肌间隙内,肌皮穿支或垂直或斜形穿过股外侧肌,其穿支长度各异。皮瓣穿支全部发自旋股外侧动脉(LCFA)降支的有14例,另有6例(30%,源于5具标本)皮瓣既有降支又有斜支参与供血,其中1具标本两侧均由斜支与降支双重供血,其余4具标本均只有1侧为斜支与降支双重供血。10具标本共20例皮瓣的两侧主要穿支和血管蒂管径及长度差别不大(P>0.05)。 结论 同体两侧股前外侧皮瓣的营养穿支在类型、数量、走行、血管蒂来源上存在差异,穿支的种类及走行对于皮瓣制取的难易及操作时间有直接影响。术前进行供侧大腿的选择有助于股前外侧皮瓣精准、快捷的制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观察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体表位置与数量,为ALTF 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术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α线),其中点(A点)与腹股沟韧带股动脉搏动点(B点)连线(β线),β线即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于β线及以A点为中心半径为3 cm圆形区域内寻找皮穿支,予以标记,以穿支搏动最明显处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我科于2016.04-2019.09,临床应用8例,均为下肢软组织缺损,皮瓣最大21 cm×10 cm,最小8 cm×6 cm。 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皮穿支大部分位于A点周围,其中粗大的穿支均位于A点下外侧。本组皮瓣8例,7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术后门诊随访5~12个月,皮瓣成活,外形及功能良好。 结论 术前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能有效定位股前外侧皮瓣可靠的穿支,从而提高皮瓣切取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观察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体表位置与数量,为ALTF 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术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α线),其中点(A点)与腹股沟韧带股动脉搏动点(B点)连线(β线),β线即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于β线及以A点为中心半径为3 cm圆形区域内寻找皮穿支,予以标记,以穿支搏动最明显处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我科于2016.04-2019.09,临床应用8例,均为下肢软组织缺损,皮瓣最大21 cm×10 cm,最小8 cm×6 cm。 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皮穿支大部分位于A点周围,其中粗大的穿支均位于A点下外侧。本组皮瓣8例,7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术后门诊随访5~12个月,皮瓣成活,外形及功能良好。 结论 术前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能有效定位股前外侧皮瓣可靠的穿支,从而提高皮瓣切取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