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临床效果,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Ⅳ级择期或急诊单侧肢体手术的患者62例,上、下肢分别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及恢复时间,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术前和术中的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变化,术后镇痛时间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5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5~30min,完全阻滞时间为20~30min,1例运动未完全阻滞,但不影响手术;下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8min,BromageⅠ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0~15min,BromageⅢ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5~30min;术后镇痛时间,上肢(525±158)min,下肢(625.68±119.62)min,镇痛效果十分满意;无尿潴留现象。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明确,效果满意。与传统的神经阻滞比较,利用神经刺激器不但使上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加准确,阻滞成功率高,而且开辟了用传统“异感”法难以完善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新方法,生理干扰小,无“异感”穿刺法留下的痛苦记忆,术后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区域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4例ASAⅠ~Ⅱ级及行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分为试验组(n=28)和对照组(n=26)。实验组局麻药使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在神经刺激器引导行腰丛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0.75%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0.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44例ASA Ⅰ-Ⅱ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NER组,n=22)和硬膜外阻滞组(EPI组,n=22).NER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EPI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手术15min、30min、60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12h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尿潴留不良反应并发症,记录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NER组手术期各时点的MAP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EPI组手术期MAP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术后NER组尿潴留、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EPI组(P<0.01),NER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EPI组(P<0.01).结论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单侧下肢手术,患者术中循环功能的稳定,术后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危重患者下肢手术麻醉效果。方法:对照组仅单纯给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研究组加用超声。结果:研究组麻醉阻滞完成时间与对照组对比,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显著少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下肢手术时实施超声、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有效性、安全性均较优。  相似文献   

5.
林玮  林芩  王翔峰 《海峡药学》2010,22(12):146-147
目的 比较长效局麻药罗哌卡因用于单侧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时临床起效和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50例临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施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刺激器电流频率2Hz,起始强度1-2mA,正确定位后两点分别给予0.5%罗派卡因20mL,B组(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15mg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5、30、6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B组阻滞15min的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A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大于B组(P<0.05).术后无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麻醉起效快,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术后对病人的活动能力限制少,是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较为适宜的局麻醉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龄或危重患者下肢手术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高龄或危重患者下肢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两组,单一定位组单纯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定位组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完成阻滞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结果:联合定位组患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一定位组,P0.05;联合定位组完成阻滞时间、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单一定位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单一定位组,P0.05。结论:高龄或危重患者下肢手术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确切,起效快且阻滞完成时间短,可延长镇痛时间,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危重老年病人下肢手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及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本组28例ASAⅡ-Ⅳ级老年糖尿病足坏疽行单侧大腿中下1/3截肢术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吸氧2L/分,酌情予咪达唑仑镇静,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于腰丛注入1%利多卡因20ml和0.375%罗哌卡因15ml,坐骨神经处注入1%利多卡因15ml和0.375%罗哌卡因5ml,观察患者阻滞后感觉神经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记录本组麻醉前、麻醉后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结果所有患者术中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无严重麻醉意外及死亡病例。与麻醉前比较,本组病人麻醉后血压虽有明显下降,但平均降幅低于术前20%。本组患者1例术中轻度恶心,术后无腰痛、头痛、尿潴留发生,也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是老年高危患者下肢手术一种安全有效、循环干扰小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老年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病例60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在老年患者行下肢手术的过程中给予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法进行麻醉,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丛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围术期寻找更有效安全的方法。方法将6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实验组30例。观察组在手术中应用腰丛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对照组单纯全身麻醉,比较两种麻醉效果及镇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镇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腰丛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技术复合浅全身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中,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朱志兵  吴芳  夏瑞  张军华 《医药导报》2009,28(9):1162-1163
[摘要]目的探讨罗比卡因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效果。方法48例择期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下采用0.5%罗比卡因行后路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手术后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48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6.3±1.1) 和(9.2±2.3) min,维持时间分别为(420.2±18.1)和(307.4±26.5) min。手术后24 h无不良反应。结论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采用罗比卡因行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进行手术,循环稳定,对全身系统影响小,是一种较好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2.
唐东彪  王胜斌 《安徽医药》2010,14(12):1435-1436
目的比较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单侧大隐静脉剥脱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剥脱术患者,随机分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SEA组)。记录两组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血压(BP)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完善、维持时间,并评价麻醉效果。结果两组病人麻醉效果优良。N组术中血流动力学较SEA组平稳;麻醉起效与完善时间无明显差异,N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神经刺激定位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下肢手术具有定位精确和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手术中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股骨头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56例,年龄〉65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神经阻滞组(N组)和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28例,在麻醉前(T1),麻醉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记录MAP、HR、SpO2、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56例患者均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两组患者的MAP在麻醉前(T1)和手术结束时(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外阻滞组患者的MAP在麻醉后(T2)和手术开始时(T3)显著低于神经阻滞组(P〈0.05)。两组患者的HR和SpO2在各时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108例,按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麻醉前0 min、5 min、10 min、15 min、30 min、60 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神经阻滞麻醉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记录术后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相关不良反应等指标,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收缩压在给药10 min、15 min、30 min后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8.65±14.36)mm Hg与(120.75±17.23)mm Hg、(128.44±12.64) mm Hg与(117.65 +20.10)mm Hg、(126.58±10.76) mm Hg与(115.83±17.34)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麻醉效果更确切,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辅助和神经组织联合使用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7例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进行麻醉,实验组31例患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和神经阻滞联合的麻醉方法,对照组16例患者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的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优良率为100%;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87.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和神经阻滞的联合使用,能使血流动力更加平稳,并发症少,麻醉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行下肢骨折手术的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54例)和对照组(n=54例),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施以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均有P <0.05。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施以超导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外周神经组织麻醉在临床应用的主要领域和麻醉优点,共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106例各类患者的麻醉记录资料和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6例患者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构成比为: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45例,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28例,颈丛肋间神经阻滞19例,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8例,肋间神经阻滞6例,所有患者均起的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无麻醉意外发生。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能通过神经刺激器进行准备的穿刺定位,痛苦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颈深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11月-2018年2月收集本院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20例)及对照组B组(20例)。前者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颈深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后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行颈深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0%,对照组的麻醉优良率为65%,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的的麻醉效果优于传统解剖定位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和脊麻对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20~55岁,下肢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硬膜外阻滞组(B组)和脊麻组(C组),每组20例,观察和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患者满意度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起效时间A组[(15±4)min]与C组[(6±4)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B组[(16±4)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疼痛程度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镇痛时间A组[(9±4)h]较C组[(4±3)h]长,与B组[(10±3)h]接近,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术中及术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和脊麻一样,可以满足下肢手术的需要,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张玲玲  詹晓光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3-2974
骨科下肢手术,传统的麻醉选择方式一般采用椎管内麻醉.近年来,随着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外周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使得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骨科下肢手术的麻醉中已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