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翟华 《政府法制》2007,(22):31-32
中国人在国外要过"四关"海外华人圈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人在国外要过三关,即语言关、金钱关、心理关。不过,以我在海外的观察与经历,我觉得华人们还要过"小人"关。这里先讲一个段子:有两位中国人和两位美国人坐火车旅行,美国人买了两张票,而中国人只买了一张票。  相似文献   

2.
"权威崇拜"是德国人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且几乎是德意志民族的一个信仰,但纵观德意志民族从中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发展史,其"权威情结"呈现出来神性-人性-民族性的发展趋势,它的这个特征和发展趋势不仅左右了本民族的历史进程,而且给整个人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邓正来教授试图凭借"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经由关系主义视角来探究和处理"应然"与"实然"、中国与西方、中华民族与世界结构的关系.然而,将关系主义批判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法律哲学批判和建构这一研究对象上来的时候,邓正来可能会夸大一些问题,甚至可能遮蔽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在开放和厘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建构21世纪的中国法律哲学.  相似文献   

4.
林达 《政府法制》2007,(18):52-53
要说美国的"自由",似乎必须从它的"不自由"说起。在中国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认为,美国既然是以"自由"出名的地方,那就是行为可以非常放任,没有什么约束。我差不多也是带着这样的概念踏进这个国家的。在美国住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这里法律法规远比中国多得多。大大小小的  相似文献   

5.
近日,一位朋友从国外回来说了一些见闻,很是令我痛心。比如在澳大利亚,老外总爱说:"别跟我耍中国人那一套。"澳洲的警察是比较愿意为人民服务的,却是一提到中国人就上火。原来,有些中国人在那边生活时发现,如果假装不太懂英文去向警察打听地方,那警察就会开车把自己送到目的地去,于是一些中国人为了省钱就这么干了。但人家警察毕竟不是笨蛋,被愚弄后就不愿再为中国人服务了。  相似文献   

6.
从"资本主义精神"透视近代民法中的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喆 《法律科学》2007,25(2):78-85
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与近代民法的同构性,资本主义精神必然在近代民法上有所反映.近代民法的权利本位制度设计,其心理根源在于民法人的"权利意识".近代民法中人的原型是商人/资产者,商人/资产者的"赢利欲"是普遍的资本主义精神,它说明了民法人时刻保持"权利意识"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鼓励每个民法人尽最大努力,为权利而战.不宁如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形式的民事利益都可以换算成法律上的权利单元,并以货币单位计量.因而,一个合格的近代民法人,不仅要蓄养"权利感",而且还需要学会以一种冷静的计算精神对各项民事权利的经济价值进行估价和运算.由此,随着计算精神对近代民法人心理上的渗透和扩张,近代民法必然呈现(形式)理性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心理生活是新心性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人的生活的主导部分,应该在心理科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介绍了关于心理生活的内涵、特征;揭示了心理生活中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初步探讨了当代社会人的心理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高质量心理生活的当代标准。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依法治权和依法管理的有机结合。法律不仅与民族精神间有联系,而且在当代中国寻求民族精神转换过程中以现代法律为基础的法治是它的主导价值取向。法治确定统一的法律化的民族道德,确立统一的民族行为模式。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的转型是指它从以弹性为特征的重情感的内心操作的伦理精神向以刚性为特征的重理性的行为操作的法律(法治)精神的转化。中华民族精神的转型是要使中华民族成为更加理性化的精神实体。中国法治精神的长足发展,为中华民族朝法治价值取向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以法治为价值取向的民族精神的转型要实现这样的机制,即:法律要成为民族正义实现的权成准则,成为民族全体人员的共同心理需求和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9.
张哲 《方圆》2022,(7):44-45
"我今天一定要死."电话另一头,来电者的声音略带虚弱. "您这是发生什么了吗?"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问道. "我就是活不下去了!"来电者语速急迫起来. 心理援助热线督导韦晓艳此时正拿着耳机同步收听来电,她在笔记本上写下"共情,安全,联系"递给接线员.  相似文献   

10.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人见识过所有类型的通胀.只要搞市场经济,总免不了要与各式通胀为伍的.一般说,通胀的经济后果包括:⑴它"公平地"打击穷人和富人的"钱包".钱更值钱和更不值钱对穷人和富人都等比例.⑵它会自动调节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关系,对债权人不利而债务人占些便宜.……  相似文献   

11.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提出顺应了当时发生在中国的国际政治形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免于被瓜分的命运.而中国幸免于瓜分命运的根本原因是列强之间矛盾加剧而形成的均势状态,以及中国人民坚决的反抗斗争."门户开放"政策只是客观上起了帮助中国的作用,这种客观上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在美国人的意念中,却成了美国拯救中国的‘神话".  相似文献   

12.
中国"混合法"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法"是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传统,它作为一种内在的传统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中国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法律实践活动.中国的"混合法"根植于古典社会的生活实践活动,表现在古文字系统、思想价值、法律规范和人法并重的治理方略之中.它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历史存在,而且延续至今依然表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代世界法律文化日益走向融合之际,"混合法"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摆渡人,意指帮助社会、替人解忧的一类人.2020年,这个词高频出现,疫情之下,很多医护人员于患者而言,正是"摆渡人." 细想"摆渡"这个词,挺妙,它约等于"救助",又多了些走心的温度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每个人都会遇见自己的"摆渡人",或者有幸为他人"摆渡".2020年,我有幸遇见我的"摆渡品"——毛姆的《刀锋》,借...  相似文献   

14.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仁"和"中庸"思想的支撑和体现,是治理国家,成就个人事业的基准,孔子集成了西周以来把理做为治国经纬的思想,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也正是这样思想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本文就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做出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和平与发展是促进中国经济腾飞、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进程。然而,中国威胁论却对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当代国际安全背景下中国国际私法能否通过调整涉外民商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消除中国威胁论和维护中国和平与发展有所作为?中国国际私法具有哪些维护和促进中国和平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它又是如何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上发挥维护和促进中国和平与发展的作用的?我国学界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尚不够深入,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将有益于完善中国国际私法和促进中国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李约瑟问题",并分析了潜在回答、语言文字决定论、官僚体制说、文化影响论、技术需求不足论、技术供给不足论、系统论对"李约瑟问题"的求解方式。同时指出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对"李约瑟问题"最好的实践回答。  相似文献   

17.
2004年4月,中国官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多 名中高级官员因不同的责任事故相继引咎辞职。"引咎辞职"这 一现代管理中的行政机制,第一次被大规模地引入到了我们的 政治生活中。这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引咎辞职"就它 的本意而言,是高层官员受到了舆论和公众的压力,以致产生道 义上的愧疚感,进而辞去重要的职务。据统计,我国4月份引咎 辞职的中高层官员就有十余人。至于撤职、查办、处分和追究刑 事责任的官员,至少在百人以上。如此大规模的辞职和撤职浪 潮,在中国当代行政史上几乎是空前的。这场自上而下的"问责 风暴"来势猛烈,在政坛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相似文献   

18.
"杨家将"文学作品经过民间艺人和文人群体的想象、加工、改编,有很多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流传下来.从宋代话本、金院本、元杂剧,到明代杂剧、传奇、小说,再到清代戏曲,形成了大量文人创作与民间艺术的结晶.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者在整体构思、立意谋篇、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伦理主题、文化心理、价值观念、艺术特征和创作倾向;作品的叙事结构(空间结构、事件结构、因果结构、观众心理结构)从单线型逐渐发展为多线、递进、扇形、结网型;故事中"杨家将"家族英雄群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单薄到饱满,表现出虚实结合、美善相济的审美特征,呈现出渐次推进、逐渐变异、累积放大的演变历程.纵观"杨家将"文学作品的整体流变,是沿着"娱乐审美--道德教化--审美+伦理"轨迹而展开的,此即"杨家将"作品流变过程的文化特征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的一些法制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黑压压的一大片法院公告。特别是在周末和周日的报纸,几乎一半以上的版面都是公告的内容。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在阅读这些公告,也不知被公告的当事人有多少看到或者得知公告内容后主动到人民法院"参加诉讼"或者"执行判决"?我只是在分析有不少公告恐怕从审判人员决定刊登时的心理状态就只是简单地"履行一下法律程序"而已,而对于有关当事人及其利害关系人能否"看到"这些公告特别是能否"知晓"公告的内容、除在中央级的报刊上刊登公告外还能否用其它更直接的方式(如在本地的报刊或当地法院的公告栏  相似文献   

20.
浅析"道法自然"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道"的观点出发,对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并立足于这一思想,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