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在体生物化学采样技术。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由于缺血、缺氧,局部脑组织内发生一系列的神经化学改变,使用微透析技术能及时、有效地监测这些物质的变化,可靠地反映继发性脑缺血、脑损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研究、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对微透析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研究方面的应用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微透析监测技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测定活体脑细胞间液中生化物质变化的新技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微透析技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进行连续监测,通过对细胞间液中兴奋性氨基酸、乳酸、葡萄糖、甘油等生化物质代谢变化的检测来研究脑血管痉挛、脑缺血以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微透析技术可持续测量活体脑细胞外液的生化物质浓度,其应用已从动物实验发展到临床研究。近几年国外应用微透析技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进行持续监测,用来研究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或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时细胞外液的生化物质改变,在兴奋性氨基酸、能量代谢物质、甘油及NO代谢物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本文对微透析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其在SAH中的临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微透析技术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利用微透析探针,可以实时监测实验动物的生理、生化改变。此方法可以用于麻醉动物和清醒动物的研究。对于清醒动物的微透析操作,需要动物的配合或特殊的笼具对其活动范围进行一定的控制,以保证流入和流出管的相对固定及样品接受的完整。  相似文献   

5.
微透析技术可持续测量活体细胞外液中的生化物质浓度,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生物化学采样技术,对组织损伤极小且操作方便,比其他方法更接近生理条件,为研究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对微透析技术的原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就其在颅脑损伤的研究成果及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微透析技术进行了方法学探讨,并应用该技术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脑缺血时Wistar鼠海马细胞外液氨基酸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脑缺血时丹参治疗组比缺血组及生理盐水组的海马细胞外液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明显减低(P<0.01),结合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丹参注射液能减低脑缺血时海马细胞外液氨基酸的释放,并具有脑保护作用。微透析技术的应用为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微透析(microdialysis)技术是将灌流取样和透析技术结合起来并日益成熟的一种新型生物采样和给药技术。脑缺血后脑组织会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生化和能量代谢改变。使用微透析技术能实时、连续、在线地监测这些变化,为深入了解脑缺血的病理变化以及临床防治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对微透析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脑缺血研究方面的应用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微透析技术研究15例动脉瘤显微手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前后患者脑细胞间液中葡萄糖、乳酸及乳酸/葡萄糖比值的变化规律。方法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过程中,将微透析导管插入相应的脑皮质中,收集微透析液,灌流速度0.3μl/min,15例患者平均收集时间(2.56±0.32)h,收集的微透析液应用生化分析仪及相应试剂盒测定乳酸、葡萄糖含量。结果在动脉瘤临时阻断及夹闭之前乳酸、葡萄糖含量变化不明显,临时阻断后乳酸含量明显升高,而葡萄糖含量下降。结论应用微透析技术进行术中监测发现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对患者脑细胞间液物质生化代谢有影响,术中应尽量减少临时阻断并缩短阻断时间。  相似文献   

9.
正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其呈浸润性生长和手术切除后易复发等生物学特性,预后较差,病死率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患者预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微透析技术,自1972年Delgado[1]发明第一根微透析探针以来,被用于多种研究领域,它是一种新型的在体连续动态采样技术,为脑胶质瘤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可以提供多项局部微环境中物质浓度的数据,对胶质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微透析技术可用于测量活体细胞外液中各种小分子物质浓度 ,现已广泛应用于脑组织局部代谢研究中。十多年来 ,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 ,对于癫痫发作前后能量代谢相关物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浓度改变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极大地推动了对癫痫发作机理的研究 ,并从生化角度为痫灶定位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对此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