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许多大规模的临床治疗试验显示,长期持续的降低血压可减少脑卒中、心衰和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降压治疗十分必要。本文就开搏通长期降压治疗120例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刘平 《中国医药指南》2012,(30):564-565
目的调查80例老年低血压(PPH)患者进餐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探讨老年人低血压患者餐后血压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本院接收的80例老年人餐后低血压患者,采用动态血压检测法观察进餐对患者血压变化的影响,包括餐前和餐后20、40、60、80min血压的检测和对比,并记录其临床表现。具体考察项目包括:PPH的发生率、进餐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性别与年龄对血压的影响、药物对血压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三餐后血压均呈下降趋势,餐后与餐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年龄对进餐前后血压变化与年龄有关,高龄患者大于低龄患者(P<0.01);药物对进餐前后血压变化也有显著影响,用降压药患者血压下降幅度较大(P<0.01)。结论老年人餐后低血压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予以充分关注并及时治疗,防止低血压引起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我院发病24h内的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为脑出血患者治疗期间的血压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每小时测一次血压水平,计算24h内的平均动脉压(MAP),将患者分为三组:MAP≥140mm Hg为血压增高组;90mm Hg MAP 140mm Hg为血压正常组;MAP≤90mm Hg为血压降低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随访30d患者预后并比较。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入院24h GCS评分和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两比较显示,血压增高组的年龄和入院24h血肿体积高于血压正常组和血压降低组,血压增高组和血压降低组的入院24h GCS评分低于血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共有41人死亡,死亡率为25.95%,血压增高组的30d死亡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P 0.017)。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显示,血压正常组的预后均显著优于血压增高组和血压降低组(P 0.017)。K-M法生存分析显示,血压正常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血压增高组和血压降低组。结论 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积极控制MAP在90~140mm Hg,可以减少继续出血风险,减轻意识障碍,降低30d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左卡尼丁和低温透析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温透析和左卡尼丁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方法对18例反复发生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空白对照、低温透析、左卡尼丁以及联合左卡尼丁和低温透析4种方式治疗,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比较血压、临床低血压相关症状、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次数及低血压干预次数。结果4组患者透析前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中3个治疗组的最低血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或〈0.01或〈0.05),治疗组透析后血压高于对照组。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次数及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干预次数在3个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最低血压明显高于左卡尼丁组和低温透析组(均P〈0.05),未发现透析患者原有心脏病症状的恶化。结论左卡尼丁和低温透析可显著降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改善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相关症状,两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输血相关低血压为输血不良反应中的一种,指的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患者输血时或输血后1 h内出现血压降低。虽然发生率极低,但需要非常重视。目前,医生对输血相关低血压的认识存在不足。本文综述了输血相关低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与预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郭敏 《家庭医药》2016,(8):140-140
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也称立位性低血压,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可以有临床症状或无症状,其病因复杂。且患病率随年龄、患心血管病和基础血压增高而增高[1]。65岁的老年人约20%在平卧起立时可引起血压下降,75岁以上者则约30%可出现此现象[2]。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晕厥和昏倒的重要危险因素。1999年3月至今,本院综合内科对发生在该科的31例出现症状的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病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针对其病因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并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血压波动对脑梗死急性期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神经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通过动态血压监护,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化规律及春对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后血压先迅速升高,维持3d左右后自发回落,至第7日基本稳定。约38%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回落明显,其中56%伴发神经功能损伤进展。发病年龄高、初始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和大剂量应用甘露醇,硫酸镁、硝酸甘油与血压降低有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叶先增高再回落的自发趋势,血压过度降低可造成神经功能损伤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本院接收的老年患者发生的餐后低血压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制定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以预防餐后低血压的发生和提升治疗结局。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28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5~79岁的老年患者为一般老年组,共85例;80岁以上(包括80岁)的老年患者为高龄老年组,共195例。一般老年组有56例患者患有高血压,有29例患者无高血压;高龄老年组有130例患者患有高血压,有65例患者无高血压。对本次所有患者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的动态血压的监测,分别在餐前的30 min和餐后的每15 min对血压值进行记录。最后以记录为依据,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值的变化情况、临床特点,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政策,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结果高龄老年组的早餐和午餐的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要比一般老年组高,早餐和午餐发生餐后低血压的可能性比晚餐发生餐后低血压的可能性大,高血压组的患者发生餐后低血压的可能性比非高血压的患者要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老年人在早餐和午餐后发生低血压的情况较为明显,服用降压药物也会使餐后低血压的情况增加,这种情况在高龄老年患者中更为明显,应加强相关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盐酸米多君片对透析过程中出现的低血压现象的预防效果,及对相关症状的缓解作用。方法对37例血液透析患者(1665人次),在透析前、透析1 h、透析2 h(餐前0.5 h)分别给予盐酸米多君片7.5,5,2.5 mg;观察透析前血压、透析中最低血压和透析后血压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经盐酸米多君片治疗后,低血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典型症状、一般症状、轻微症状的人次与用药前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透析前血压、透析中最低血压和透析后血压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血压得到控制,效果显著。结论盐酸米多君片对透析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改善临床症状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2001年2月至2003年8月收治静滴头孢哌酮过程中就餐时饮酒致低血压6例男性患者,年龄32~72岁,平均54岁。本组病例无药物过敏史、长期饮酒史、低血压及心脏病史,用药前先锋皮试阴性,静滴头孢哌酮过程中饮酒致低血压,经升压、对症治疗,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后继续静滴头孢哌酮并嘱其用药期间戒酒,未有低血压发生。  相似文献   

11.
米多君(midodrine)是一种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直立性低血压或由其他临床疾病或药物治疗引起的继发性低血压。米多君口服后几乎完全吸收,并经酶解后生成具有药理活性的代谢物脱甘氨酸米多君。顽固性直立性低血压病人口服本品后,可升高立位血压并可改善直立位的症状,且无兴奋心脏的作用。对照研究表明其在临床上至少与其它拟交感神经药物(去甲苯福林,依替福林,二甲福林和麻黄碱)和双氢麦角胺等效,并且较少起与a受体激动剂相关的多发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毛发直立,胃肠道功能紊乱及心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咪达唑仑用于急诊危重患者所致低血压与患者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 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重症监护室急诊危重呼吸衰竭患者100例,按年龄是否大于55岁分为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对两组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前,均给予静脉注射0.2 mg/kg的咪达唑仑镇静催眠,待患者镇静熟睡后进行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前、后15 min血压、心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根据血压,将患者重新分组,分析咪达唑仑用于急诊危重患者所致低血压与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用药前后,两组血压、心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35、7.572、8.413、8.834、6.924、5.876、9.023、10.471,均P<0.05);用药后两组间血压、心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意义(t=0.271、0.361、0.492、0.504,均P>0.05)。咪达唑仑用于急诊危重患者所致低血压与患者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均无相关性( t=0.429、0.763、0.917,均P>0.05)。结论咪达唑仑用于急诊危重患者所致低血压与患者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马静  张一达  丁振江  于健  黄贤胜  郝志敏  王峥 《河北医药》2009,31(16):2108-2109
高血压是临床的常见病,其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高,由于血压升高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指导临床用药,从而最大化的实现血压达标,减少血压控制不良相关的临床事件。  相似文献   

14.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高血压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肱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1mmHg=0.133kPa)即为低血压[1]。临床上要求对低血压进行评估的会诊很常见。一般当收缩压<110mmHg,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和体征,就要提高警惕。必须要紧急稳定血压并查找可能的原因。许多年轻人的收缩压正常在90~100mmHg。在健康人群中,收缩压多在105~120mmH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透中心收治的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患者16例,随机分为常温组和低温可调钠组每组各8例,每例患者透析观察4周。对比两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及透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低温可调钠组的低血压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温组,透析中、透析后血压较常温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低温可调钠透析模式,有助于血压稳定,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4 低血压症。低血压是一种征象,常规检查血压低于90/60mmHg,即可称为低血压症。临床上将低血压症分为原发性低血压与继发性低血压,有不少“正常”健康者也有低血压,当然疲劳状态引起更多见。  相似文献   

17.
136例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分组,单次口服苯那普利10mg后,各年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但50岁以上两组降压效果更显著,老年组(〉60岁)有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趋势,基线血压及下降值与基线肾素活性水平无明显相关,结果说明苯那普利降压效果明显,不受年龄和血浆肾素活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06年6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80例,对其临床特征与预后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本组患者治愈6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伴发糖尿病、血压和家族心力衰竭史(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年龄、家族心力衰竭史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当前中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血压、年龄与家族心力衰竭史能影响患者的预后,需要在临床上采用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住院老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1年12月间入住我科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卧、立位血压(休息至少5min后的卧位,站立即刻,站立后3min的血压),并采集病史。结果共收集了112例患者的资料,平均年龄(78.23±16.53)岁,其中男42例,女70例。共有31例患者(27.68%)存在体位性低血压。这31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饮酒、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比率明显高于无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而年龄、性别、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癌症在体位性低血压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无显著差异。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与饮酒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2.7(95%CI1.0~6.8,P=0.04)和3.3(95%CI0.98~9.47,P=0.02)。结论体位性低血压在住院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高血压、饮酒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方修娥 《安徽医药》2015,(4):815-816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值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心脏外科60例先心病婴幼儿进行24 h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监测比较,每位患儿选择前臂桡动脉穿刺行有创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比较心脏术后回ICU0、6、12、18、24h两种测压法的临床效果,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血压正常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24 h内无差异性,P>0.05;30例低血压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值在术后12 h内有差异性,P<0.05;术后13~24 h无差异性,P>0.05。结论有创血压监测能连续更准确提供患儿瞬间血压变化值,为疾病观察提供可靠依据。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低血压者12 h内,有创血压更能准确反映病情,12 h后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基本一致,无创测压可以替代有创测压,避免有创测压带来的危害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