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敏  邱罡 《IT时代周刊》2007,(18):68-68
2007年上半年波导、联想、中兴、夏新等一批国产厂商进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定制手机采购名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国外厂商在定制手机里占绝对垄断地位的局面.手机定制也似乎成了国产手机复苏的最大希望,然而手机定制真的能让国产手机厂商重振雄风吗?  相似文献   

2.
根据IDC的统计,在今年第二季度联想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在中国品牌中名列榜首。联想不仅稳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二,而且在销量上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在十年前,也就是在上一轮国产手机辉煌时期,国产手机厂商在全球排名最高的是波导,排名第八。而如今,全球前十大手机厂商中,中国企业就占据了四席,足以说明国产手机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近来,有关“联想手机销量突破100万”、“联想手机市场份额成为国产品牌第二”的报道不断在各大媒体出现喧嚣过后,人们不得不反问一句:一直在亏损线上挣扎的联想手机,怎么一下子就窜到了国产手机第二的位置上?是国产手机整体发展步调太慢,  相似文献   

4.
林敏 《数字通信》2004,(1):97-98
年底,历来是手机销售的黄金季节。今年圣诞、元旦、春节“三节连庆”,手机厂商们大都摩拳擦掌,准备了无数种促销方案以迎取消费者的欢心。12月初,传出联想手机秘密策动“V计划新年真情行动”的消息。这一回联想要打的牌,是“价格”和“客户体验”。 半年多来,关于“国产手机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争论一直褒贬不一,不少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依靠市场营销能力抢得50%市场份额之后,国产手机希望有更上一层楼的表现,必须具备从整体的经营理念上有大的突破。近两年来国产手机的突飞猛进可以归结为渠道和产品外观的  相似文献   

5.
《数码》2007,(7):34-35
联想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国产手机厂商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手机厂商之,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其凭借的不仅是整个联想集团深厚的IT制造企业背景.更为重要的是联想手机所坚持的不断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联想手机无论是在研发技术上还是在工业设计、结构设计方面.都颇有建树。而在联想最新推出的联想手机S9上.则更加体现了联想手机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IT时代周刊》的文章指出,“2007年上半年,波导、联想、中兴、夏新等一批国产厂商进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定制手机采购名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国外厂商在定制手机里占绝对垄断地位的局面。手机定制也似乎成了国产手机复苏的最大希望,  相似文献   

7.
几乎所有的电视观众都在抱怨同样一个感觉,就是现在打开电视,铺面而来的广告越来越多,时间也似乎越来越长。这种趋势似乎是种重现,在国产手机风光的年代,明星代言手机曾经历过疯狂,韩国第一美女金喜善以1000万的天价为TCL手机做形象宣传,那甜美微笑和艳红的广告让许多消费者选择了TCL。“百变李玟”代言的波导一时风光南北。这些例子还有很多,但是随着国产手机的容颜远去,这些代言人的形象也随之逝去。  相似文献   

8.
读编直通车     
《数字通信》2005,(12):8-8
国产手机应多考虑用户的使用感受在11期的《低价百万像素手机评测》专题中,我们看到一些手机因与电脑连接不方便,以至于拍出的照片无法正常导出浏览。而且也正如编辑在总结里所说的那样——“国外厂商在这点上比大多数国内厂商要做得好一些”。不少国产手机厂商似乎只满足于在手机上加一个摄像头,宣传时、鼓动用户购买时能够以此为手机增加所谓的“亮点”,却不管用户买回去能否用好这一功能。类似的事情也在其他方面发生,例如,同是TFT彩屏,为什么三星的、夏普的,看起来就与大多数所谓“同样配置”的国产手机高不止一个档次?我想, 国产手机只靠价格竞争是没有出路的,做到低价优质、物有所值才是国产手机重新赢得消费者追捧的正道。陕西刘正雄  相似文献   

9.
孙永杰 《通信世界》2012,(43):16-17
作为中国智能手机第二,国产品牌第一的联想,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阶段性成功,对于其它国内厂商颇有借鉴意义。移动互联领域风云变幻,昔日的手机巨头风光不再,传统的手机厂商(如诺基亚、摩托罗拉)实力日渐衰落,国产手机厂商又成为发展最快的上升力量。在传统手机厂商大部分陷入式微的情形下,以联想为代表的国内手机厂商,则抓住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表现大有赶超国际品牌之势。  相似文献   

10.
王荣 《电子科技》2001,(5):10-11
2001年的手机市场有两个话题启动:一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三大品牌在中国电信营运商的帮衬之下,大打GPRS技术和应用的热身战二是摩托罗拉关闭中国之外的几大手机制造基地、爱立信声称不再以手机生产厂商身份出现.这两大调整,表面看来与国产手机都没有直接关联,但实际上都将深深影响经过了前三年的起步、成长和暂时的市场挫败之后的国产手机厂商.2001年的手机大战就将在技术更新和产业链重组这两个主旋律下展开.  相似文献   

11.
隋倩 《通信世界》2006,(1B):13-13
2005年,对于中国手机行业来说可谓跌宕起伏:诺基亚通过渠道改革继续强化了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军地位,联想通过在中高端市场的发力,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已经成为继波导之后的第二大国产手机厂商;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国产手机厂商却陷入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的困境,并伴随着严重的财务危机;黑市手机继续蚕食国产厂商的市场,虽然后者曾经多方呼吁并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对黑市手机进行了围剿和清理;  相似文献   

12.
国产手机在2003年的市场占有率曾高达56%,但在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世界手机主导厂商的影响之下,在后来的竞争之中很多国产厂商市场份额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但联想手机是个例外.自2002年成立以来,联想手机以清晰的战略和独有的研发能力为导向,逐渐成长为国产手机的领军企业.  相似文献   

13.
程鸱 《中国新通信》2007,9(20):52-52
近日,在深圳开幕的高交会上,TD-SCDMA产业阵营成为一大亮点,不仅是大唐、中兴、鼎桥等设备和芯片提供商开辟了大规模的展区,联想、康佳、中兴、宇龙酷派、夏新、海尔等十多家国产手机厂商也集体亮相,进行了一次TD手机大练兵。  相似文献   

14.
《数字通信》2005,(10):12-13
时值五月,经历了短暂平静的手机市场又进入了销售的黄金旺季。在经历了去年国产手机销量的全面惨败之后。今年的国产手机手机厂商似乎已经下定决心与洋品牌决一死战。随着信产部“审批制”转“核准制”,奥克斯、华为、江苏高通.海信和大显成为了首批新获得手机牌照的厂商,国产手机行业竞争也因此愈演愈烈。在洋品牌的危险依然存在。国产品牌的新军又汹涌而入的情况下.中国的手机市场逐渐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购买手机?本刊记者于近日对奥克斯通讯事业部全国市场总监李晓龙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5.
依靠打价格战和渠道优势争得半壁江山的国产手机厂商,在2004年遭到了猛烈反击。 当国外巨头们也祭起价格的法宝时,国产手机的“技术短板”劣势愈加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国产手机厂商开始寻求技术上的突破,手机操作系统便是方向之一。波导是这些手机厂商之中的一员。在Symb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夏普手机在中国的热卖,泛日系设计风格受到国内潮人们的广泛追捧,这类型手机普遍有着修长机身、超大屏幕、靓丽色彩、旋屏、折叠等设计元素。不少国产手机厂商也看到了这一手机流行趋势,其中,联想无疑是做得最为出色的。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对于中国手机行业来说可谓跌宕起伏:诺基亚通过渠道改革继续强化了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军地位;联想通过在中高端市场的发力,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已经成为继波导之后的第二大国产手机厂商;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国产手机厂商却陷入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的困境,并伴随着严重的财务危机;黑市手机继续蚕食国产厂商的市场,虽然后者曾经多方呼吁并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对黑市手机进行了围剿和清理;运营商方面,继续加大对定制手机的采购力度,夏新等国产厂商也开始出现在中国移动的采购名单上;虽然3G牌照发放时间一再推迟,但中兴、华为已经开始为海外运营商提供各种制式的3G手机.  相似文献   

18.
《新潮电子》2004,(5):76-76
在为数众多的国产手机厂商中,联想(Lenovo)的市场占有率不是最高的,但从生产电脑产品起家的它所具备的研发实力却足以让其它国产手机厂商汗颜——从2004年4月联想手机的新闻发布会就可见一斑。在手机产品越来越注重媒体性能的今天,联想G910身为其多媒体手机产品线中的排头兵,自然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徐上峰 《广东电子》2010,(15):78-79
最近,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谁是国产手机一哥"的大讨论,争议对象包括联想、宇龙酷派、中兴、华为。笔者以为,上述几家手机厂商,的确是国产品牌中表现最为优异的,  相似文献   

20.
在人们的怀疑之中,国产手机终于崛起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怀疑国产手机的发展实力,最近几大国外巨头纷纷和波导、TCL开展合作,充分说明了这些国外巨头对于国产手机厂商实力的认同。不过,近来困扰国产手机的不是市场和发展空间,而是配件的供应,国产手机缺乏新品,在高端产品上普遍乏力,重要原因是配件供应严重不足。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现象想有所改观也是很难。手机的进一步发展,智能手机是发展主要方向,手机会从一个通信工具,逐渐演变为电子消费品,手机除了解决通信方面的问题,发展的重要空间是大面积的彩屏、照相功能等等。目前国产手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