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的多子房性状是在小麦遗传育种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普通小麦的特殊性状,其发育过程中小穗上每朵小花内有3个雌蕊,经过自花授粉或人工授粉,可结2~3粒种子,该性状经过多年种植观察遗传稳定.  相似文献   

2.
小麦作为保障中国粮食生产安全和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对小麦品质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小麦品质性状较为复杂,经过多年的遗传改良,小麦品质性状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中国小麦品质改良仍处于中低水平。笔者对小麦几个重要品质性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重点是对控制小麦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的性状遗传改良进行总结。主要分析了小麦蛋白含量、面筋含量、淀粉含量及沉淀值遗传特点,综述了各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规律及相关调控的主要基因。尤其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调控规律的明晰,未来可将分子设计育种作为重点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3.
马勇 《小麦研究》2003,24(4):12-18
本文从小麦品质的基本概念、小麦品质性状、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小麦品质遗传特点及其品质改良的主要方法,以期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及其亲缘属植物的细胞质遗传变异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利用一直在积极探索之中,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表现在多方面。异源细胞质对小麦育性的遗传效应被应用于杂交小麦中雄性不育体系的建立,诱导单倍体以及对小麦诸多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成为小麦品种改良中主要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本文对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利用回交方法,探讨了Tal小麦细胞质对F2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Tal小麦细胞质对其F2坟要农艺性状无不良的遗传效应,对粒色的遗传亦无影响。与普通小麦细胞质相比在遗传上基本上是同质的。  相似文献   

6.
黑粒小麦子粒色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群  孙宝启  王建华 《种子》2003,(4):33-34,37
河东乌麦526、黑粒小麦76、漯珍1号为3个黑粒小麦新品种,富含天然黑色素,蛋白质和18种氨基酸以及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显著高于普通小麦,具有特殊的调节和保健功能。通过这3个黑粒小麦品种与京411(白粒)杂交,分析其粒色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河东乌麦526的色素分布在糊粉层中,黑粒性状是胚乳性状,受两对互补基因控制,F2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漯珍1号、黑粒小麦76的色素分布在果皮和种皮中,黑粒性状是种皮和果皮性状,均为不完全显性,漯珍1号的黑粒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F3代符合3(黑色):1(白色)的分离规律,黑粒小麦76的黑粒性状受两对互补基因控制,F3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7.
繁6是中国小麦育种最重要的骨干亲本之一, 明确其优良特性的遗传机制对小麦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鉴定了39个繁6衍生品种的7个产量相关性状, 并利用全基因组SSR标记分析了繁6中控制这些性状重要遗传区段和基因位点在子代中的遗传效应。表型鉴定结果表明, 繁6产量相关性状在不同世代衍生品种中表现无显著差异, 表明这些性状在衍生品种选育过程中受到选择并稳定遗传。利用已获得的控制小麦产量相关“一致性” QTL区段的417个SSR标记进行分子扫描, 发现11个繁6特异SSR标记在其衍生后代中被高频率遗传。性状-标记关联分析表明, 21个来自繁6的特异SSR标记与产量相关性状极显著关联(P < 0.01)。同时鉴定出分别位于2A和5A染色体的Xgdm93.3-Xgwm526.2Xbarc100-Xgwm156.1区段, 前者控制株高和小穗数, 后者控制千粒重。本研究证实, 上述两个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关联的位点或区段在小麦产量育种进程中受到强烈的人为定向连续选择, 并在四川乃至西南麦区小麦产量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敏 《种子》1995,(5):8-11
利用8个亲本的双列杂交材料,按Hayman分析法研究了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作用以加性效应为主,部分显性。籽粒灌浆期性状的显性方向指向增效,籽粒灌浆速率的显性方向指出减效。所有性状均有较高的狭义遗传力,hN^2=0.71 ̄0.93,可在杂种早代选择。灌浆期与灌浆速率二类性状群分别有一致的遗传行为,在遗传方式上与一个单位性状的表现相似。  相似文献   

9.
具有与A、B和D基因组有关的基因组的二倍体物种提供了一个能用于增加小麦遗传多样性性状的基因库。栽培小麦的基因库已大量利用,因此在六倍体种质中寻找新的抗性基因变得更加困难。为了采用新的抗性基因来防御不同病原群体的不断演变,减少小麦生产过程中杀菌剂的使用,小麦野生亲缘种能用作病害抗性资源。  相似文献   

10.
对目前克字号优质小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其遗传背景、遗传特点,探索亚基构成与品种品质性状的规律性关系,为今后小麦品质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普通小麦遗传图谱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密度的小麦遗传连锁图的构建,对分析小麦遗传变异、标记目标性状、数量性状定位和分子辅助选择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箕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从新麦系列品种的选育谈优质强筋小麦育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优质小麦育种必须抓住优质高产主线,兼顾抗倒、抗病、抗逆性。在亲本选配与改良过程中,注重丰富的遗传基础和优良的综合性状相结合,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中强筋与强筋联合优势互补,加强早代材料的品质测试,以便加速选育步伐。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与多枝赖草耐盐纯合易位系的培育及GISH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小麦与多枝赖草属间杂种花药培养获得的纯合后代纯系为材料,经过细胞学观察、田间选拔、抗性鉴定、综合农艺性状调查以及小区产量对比试验,从中初步筛选鉴定出具有外源耐盐性状、且农艺性状好的材料,再经分子标记(GISH)鉴定纯合易位系。表明花药培养可有效克服小麦远缘杂交后代的疯狂分离,并可促进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具有丰富变异且可稳定遗传的后代,大大缩短了小麦远缘杂交导入外源基因的年限。  相似文献   

14.
遗传多样性的估计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本试验的目的是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形态性状和系谱记录来研究Croatian小麦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来自两个育种中心的小麦品种间的差异,同时将RAPD标记与形态性状和系谱数据比较,评价了该标记在估计品种间遗传多样性方面的适用性。用来自Cavetian两个育种中心的14个小麦品种和育种品系进行了研究。筛选出36个引物来作RAPD分析,  相似文献   

15.
曹亚萍 《小麦研究》2005,26(2):17-21
采用Griffing方法I,利用抗黄矮病小麦品系,对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3个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的核质互作;3个抗BYDV品系中,“临抗1号”的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组合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是一个优良的抗病丰产亲本,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穗分枝性状导入普通小麦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丕皋等将圆锥小麦的穗分枝特性异入普通小麦并选育出超高产穗分枝小麦新品系分33。通过对分33进行细胞学鉴定和对其穗分枝特性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分33的基本核型及带型均为普通小麦型,为一普通小麦新品系;分33的穗分枝特性源于分枝型的圆锥小麦;分33小麦新品系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虽然穗分枝性状表达的程度不同,但均具穗分枝特性,且与分枝型圆锥小麦的遗传稳定性相似,在普通小麦背景下穗分枝性状的表达受两对隐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6个小麦品种及其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估算了各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子粒蛋白质含量、容重、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值及沉淀值等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2)降落值的高值与隐性基因有关,低值与显性基因有关;子粒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及沉淀值等性状的高值与显性基因有关,低值与隐性基因有关。(3)除沉淀值的遗传表现为超显性外,其余各性状的遗传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且平均显性度(H1/D)均小于1,表现为部分显性。(4)除沉淀值外,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表现较高,说明可在早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小麦遗传资源长期保存的简况,其中全世界保存遗传上有差异的小麦样本超过10万份,我国有3.5万余份。描述了小麦遗传资源有关农艺、抗性与品质性状鉴定的发展与现状。对目前不同类别性状的鉴定方法作了评价。阐述了研究性状遗传源(控制性状基因)的重要性。介绍了矮源、抗锈源等等的研究情况,并对当前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调控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染色体分布,进一步解析控制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一套“中国春-人工合成小麦”染色体代换系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株系小麦的株高、穗长和穗数等重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通过同一性状不同株系间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对调控株高、穗长和穗数的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表明:1 B、2 B、 3 A、4 A、6 A、6 D和7 D染色体上可能携带有调控小麦株高的位点;1 B、1 D、2 B、2 D、5 A、6 A、6 D和7 D染色体上可能携带有调控小麦穗长的基因位点;3 A和6 D染色体上可能携带有调控小麦成穗数的位点。本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调控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并对小麦分子育种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Co—r射线在小麦育种上性状改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0Co-r射线辐照小麦干种子诱导性状变异,异变个体中出现性状不遗传的有双穗和超矮秆变异性状,可遗传的变异有熟期、粒色、多性状变异体。通过对多性状变异系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变异系较原照射材料带型差异明显,有丢失有增加,说明辐射效应的真实存在。根据性状诱变的规律,阐述了辐射育种在选择方法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