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血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CP)和前C基因变异。方法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34例活动性肝硬化和75例慢性乙肝病人血清的HBV CP和前C基因序列,通过微粒子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BeAg的含量,及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血清中的HBV DNA。结果(1)CP双变异(nt 1762A→T和1764G→A)在肝硬化(LC)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CH)组(76.5%vs48.0%);前C终止变异(nt1896G→A)则在LC组和CH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5.3%vs26.7%)。(2)CP双变异虽使HBeAg表达显著下降,但幅度较小;与对照组相比,CP双变异组的HBeAb阳性率也无明显升高;前C终止变异则大幅度影响HBeAg表达,显著增高HBeAg/HBeAb转换率;终止变异联合双变异组的HBeAg含量及HBeAb阳性率同终止变异组相似。(3)HBeAb阳性LC组的前C终止变异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BeAb阴性LC组(75.0%vs5.6%);而CP双变异则在两组LC中无明显差异(75.0%vs77.8%)。结论CP双变异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机制有关;前C终止变异则与肝硬化病人的HBeAg/HBeAb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HBV C基因启动子(CP)和前C基因变异与HBV基因型和病情的关系。方法 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44例慢性乙型肝炎(CH),29例肝硬化(LC)患者的血清HBV S基因序列以确定其基因型,测定HBVCP和前C区序列以确定其变异状况。结果 (1)CP双变异(nt 1762A→T和1764G→A)的发生率肝硬化组为75.9%,慢性乙型肝炎组为45.5%,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LC患者的C基因型检出率为69.0%,CH患者的C基因型检出率为43.2%,二者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3)C基因型HBV感染者CP双变异发生率为69.2%,B基因型HBV感染者CP双变异发生率为44.1%,二者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P双变异与C基因型密切相关,并且导致病情向肝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CP)变异与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AsC)肝炎发作及慢性乙肝病情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通过PCR及其产物直接测序,检测4例AsC、27例慢性乙肝和3例慢性重型乙肝病人血清的HBVCP和前C/C基因序列,并定量检测病人血清的HBVDNA。结果:(1)CP主要变异除核苷酸(nt)17621764双变异(1762A→和1764G→A)外,还存在nt1726-1730聚集变异(1726A→C、1727A→T、1730G→G)。(2)11例首次急性发作的慢性乙肝病人中(既往均有AsC史),8例出现CP聚集变异。而5例隐匿起病的慢性乙肝病人和4例AsC无一例出现该变异,且1例在AsC状态时无CP变异,肝炎发作时出现CP聚集变异。(3)CP聚集变异合并CP双变异的乙肝病人,临床上或表现为重型肝炎或迅速进展为活动性肝硬变,HBVDNA水平高滴度,HBVDNA(斑点法)阳性,HBeAg/抗HBe转换。结论:CP聚集变异与AsC肝炎急性发作有关;CP聚集变异与CP双变异同时存在,使慢性乙肝病人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CP)和前C区基因变异及HBV基因型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 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44例慢性乙型肝炎(CH),39例活动性肝硬化(LC),34例HCC患者血清HBV S基因序列,确定其基因型,测定HBV CP和前C区序列,确定其变异状况.结果 HCC、LC患者CP双变异(nt 1762A→T和1764G→A)发生率(82.4%、71.8%)显著高于CH患者(45.5%)(P<0.01、P<0.01);HCC、LC患者C基因型检出率(70.6%、69.2%)显著高于CH患者(43.2%)(P值均<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CP双变异、C基因型与HCC、LC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孙梅  张汉荣  刘新钰 《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65-1566,1568
目的 研究“大三阳”、“小三阳”患者血清中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变异模式。方法 通过基因序列分析检测 75例“大三阳”患者和 5 2例“小三阳”患者血清中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序列。结果  (1)“大三阳”患者血清中HBVnt1719、nt172 6、nt172 6 - 1730、nt1799和联变 (176 2 176 4 1896 )的变异率与“小三阳”患者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大三阳”患者血清中HBVnt1896终止变异率与“小三阳”患者间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3 “大三阳”患者中 ,eAg高组nt1896终止变异率与eAg低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1)nt1896终止变异对eAg表达的影响高于CP双变异 (nt176 2 nt176 4 )。 (2 )nt172 6 - 1730CP聚集变异可能通过影响HBVX基因的表达产物HBx的结构变化 ,使HBx的调节作用发生改变 ,进而使其在顺式作用和或反式作用上影响HBV的复制、表达与致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及前C(Pre C)区基因的变异情况,并且分析其发生频率、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 应用套式PCR扩增nt1660-1935的HBV DNA片段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BCP区及Pre-C区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 130例乙型肝炎患者标本中,BCP区nt1762/nt1764发生双突变者75例(57.69%),Pre-C区nt1896发生突变者20例(15.38%),并且这两种突变在重型肝炎组(75.00%)及肝硬化组(72.22%)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52.56%);此外,在BCP区及Pre-C/C区还发现了一些突变频率较高的其他突变位点(如nt1753,nt1766,nt1846,nt1899,nt1915),其中nt1753突变仅发生于有nt1762/1764双突变的患者,与重型肝炎及肝硬化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BCP区有4处核苷酸突变共存者10例,其中重型肝炎组(12.50%)及肝硬化组(13.88%)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5.12%).结论 HBV BCP区nt1762/nt1764双突变和Pre-C区nt1896突变与肝炎的活动、重型化及肝硬化的发生有关;BCP区其他位点的突变共存对肝炎病情的进展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方法的临床价值及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前C区G1896A(nt1896G→A)、A1814C(nt1814A→C)及HBV C基因启动子(BCP)T1762A、G1764A(nt1762A→T、nt1764G→A)四位点突变,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及ALT、AST水平。结果95份血清标本中,有91份分别检测到了HBV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阳性率95.8%,其中61896A突变33例(36.3%),A1762T G1764A联合突变64例(70.3%),G1896A A1762T G1764A联合突变22例(24.2%),未检测到A1814C突变毒株。抗-HBe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HBV前C区/BCP区突变率较HBeAg阳性的患者明显增高。G1896A突变后血清ALT水平与未变异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各组的肝功能无显著变化。G1896A A1762T G1764A联合突变后,血清HBV DNA水平较未变异组降低(P<0.05),其他各组间则无显著变化。结论应用基因芯片法测定HBV特定变异位点,可一次同时检测多个突变位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HBV前C区/BCP区突变对血清HBVDNA水平和肝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HBeAg、HBeAb双阳性患者血清中病毒前C区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和e抗体双阳性患者血清中病毒前C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物 ,对HBeAg、HBeAb双阳性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其血清中HBVDNA前C区基因 ,然后对阳性样品的PCR产物直接标记测序 ,并和Genbank中登录的代表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 5例HBeAg、HBeAb双阳性患者中有1 1例HBVDNA阳性 ,序列分析显示所有阳性血清中病毒前C区基因均发生了变异 ,其中有 4例存在A1 896变异。结论 在HBeAg和HBeAb血清学转换过程中 ,均伴有HBV前C区基因变异 ,A1 896变异的产生主要在HBeAb产生过程中或产生以后。  相似文献   

9.
182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大样本回顾性调查,比较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方法对18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肝功能、HBVDNA定量、HBV—DNA前C区变异、肝组织病理炎症及纤维化分级、临床诊断及预后等指标的差异.结果HBeAg阴性组的平均年龄较大;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入院时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差异,HBeAg阴性组的TB升高和ALB降低更明显一些.HBeAg阳性HBVDNA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组.HBeAg阴性组HBV—DNA前c区变异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HBeAg阴性组的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的构成比明显均高于HBeAg阳性组;HBeAg阴性组的病死率也高于HBeAg阳性组.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HBV—DNA前C区变异发生率高,HBVDNA复制水平低,易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BVDNA和前S1抗原(Pre-S1)在HBV-Pre-C区段变异株感染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2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按HBeAg阳性、HBeAg阴性且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阳性和HBeAg阴性且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阴性分为三组,分别对Pre-S1和HBVDNA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BV-Pre-C区段变异阳性组Pre-S1和HBVDNA检测结果与HBeAg阳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Pre-C区段变异阴性组Pre-S1和HBVDNA与HBeAg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re-S1与HBVDNA在评价HBV复制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检测HBV-Pre-C区段变异患者时有相似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永忠 《现代实用医学》2002,14(12):641-642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前C区A83位点突变情况及其与HBeAg表达的关系。方法:对122例乙型病毒感染者采用Amplification refactory mutations system(ARMS)方法进行检测,扩增前C区基因片段经过酶联反应显色。结果:在HBeAg阳性的54例患者血清中检测出5例A83位点突变,占9.3%,在HBeAg阴性的68例患者血清检测出48例A83位点突变,占70.6%。15例急性乙型肝炎(AH)患者未检测到A83位点突变,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检测到26例A83位点突变(35.6%),2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HLC)中有19例A83位点突变(65.5%),8例乙肝肝癌患者(HCC)均有A83位点突变(100%)。结论:HBeAg阴性患者A83位点突变率高于HBeAg阳性患者,前C区A83位点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HBV(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不同临床阶段bcp/pc(basic core promoter,BCP/precore,PC)点突变模式及pres区缺失突变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HBV感染患者180例,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13例,慢性乙型肝炎者75例,HB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分别为62、30例。Qiagen法提取血清HBV-DNA,常规PCR扩增目的基因,纯化PCR产物ABI377DNA自动测序仪直接双向测序。直接测序失败者,回收目的 DNA与PMD-18T载体连接,克隆质粒双向测序。DNAStar软件包的SeqMan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Bcp/pc区点突变包括nt1753、nt1762、nt1764、nt1776、nt1803、nt1846、nt1896。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患者nt 1762(nt 1764)点突变率分别为7.7%、68.0%、72.7%(68.0%)及90.9%(81.8%),肝癌患者G1896A突变频率占54.6%。A1762T+G1764A联合突变占36%;A1762T、G1764A、G1896A联合突变占11%;T1753A/C、A1762T、G1764A、G1896A发生率为7%。克隆测序显示,肝硬化及肝癌患者bcp区起始点A1727G点突变率分别为72%、63%。HBeAg阴性患者存在更多的基因变异(P=0.022),G1776A和G1896A突变是HBeAg阴性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Bcp区点突变与HBeAg阴性无明显关系。肝硬化和肝癌患者pres基因缺失突变频率最高,肝癌及肝硬化患者pres1、pres2及pres1+s2缺失频率分别为7.1%、71.4%、7.1%及41.2%、58.8%、29.4%(P<0.05)。结论 A1727G、A1762T、G1764A及A1762T/G1764A联合突变、pres缺失在HB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多见,可能是肝脏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G1776A和G1896A突变是HBeAg阴性的独立预测因素。Bcp/pc点突变及pres区缺失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早期预测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HBV)前C区突变情况。方法 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结合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M0(野毒株)、M1(1898位变异株)、M2(1898/1901位变异株)对165例慢性乙肝患者前C区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其中12例HBsAg(+),HBeAg(+),抗HBe(-),抗HBc(+)患者,HBVDNA阳性率为100%,突变株检出率为8.3%。153例HBsAg(+),HBeAg(-),抗HBe(+),抗HBc(+)患者,HBVDNA总阳性率为16.3%,突变株总检出率为84%。结论 前C基因突变株主要存在于抗HBe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体内,PCR结合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操作简便快捷,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区基因突变株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反应 .[方法 ]对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重组干扰素 α(总用量 5 2 2× 10 6U)治疗 .前C区基因停止密码 2 8的突变株由限定酶断片长短的多形性测定 .C区基因的变异是用增殖各患者的 5种乙型肝炎病毒DNA克隆的方法检测 .[结果 ]干扰素疗程结束 6个月后 ,前C区变异株 2 3例中 14例 (6 0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转 ,无变异的野生型 35例中 15例 (4 3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转 ,二组无显著性差异 ,而前C区野生型 35例中C区基因 5个克隆全变异组 (2 4例 )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转率高于C区基因 5克隆中至少 1个克隆未变异组 (11例 ) (5 8%与 9% ) .[结论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患者对干扰素应答良好 ,但这种变异株并不一定非在前C区 ,而C区基因的变异株亦可通过干扰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合成和分泌 ,从而影响干扰素的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第17位和29位密码子突变体对e抗原合成和分泌的影响。方法用PCR 方法扩增HBV前C/C基因区,克隆后测序及进行序列分析。将HBV前C区T1862/A1899位点突变体亚克隆人表达 质粒 pGEMT中,经体外翻译后,比较野毒株和变异株的表达产物。结果该前 C区突变株在体外仍能合成 HBV e前体 蛋白。结论前 C区 T1862/A1899突变并不能阻断 HBV e抗原前体蛋白合成,e抗原前体可能在分泌过程中受阻。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缺失变异对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CP)20/21bp部分缺失(nt1748/1747至nt1767)及同时存在的A1896点变异对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前期构建的HBV全基因的重组载体转染HepG2细胞后,对病毒抗原进行ELISA检测及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变异株分泌到细胞外的HBsAg,HBeAg及细胞内的HBcAg表达量较野毒株均明显减少。结论:HBV CP20/21bp部分缺失株及同时存在的A1896点变异株的病毒抗原表达较野毒株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CP)20/21bp部分缺失(nt1748/1747至nt1767)及同时存在的A1896点变异对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前期构建的HBV全基因的重组载体转染HepG2细胞后,对病毒抗原进行ELISA检测及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变异株分泌到细胞外的HBsAg、HBeAg及细胞内的HBcAg表达量较野毒株均明显减少。结论HBVCP20/21bp部分缺失株及同时存在的A1896点变异株的病毒抗原表达较野毒株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