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外周血中CD4^ 和CD8^ T淋巴3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情况以及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的水平,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SLE患和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4)和表面抗原(CD4、CD8),用Dot blot法检测IFN-γ和IL-4mRNA的表达。以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LE患外周血中1类辅助T细胞(Th1)、Th1/Th2比率、IFN-γmRNA的表达和IFN-γ水平和IFN-γ/IL-4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而Th2细胞、Th0细胞和IL-4 mRNA表达的水平及其外周血中IL-4的水平则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在SLE患外周血中,Th1细胞的数量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明显下调,提示Th1/Th2细胞的失衡在SLE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分析Th1和Th2细胞的细胞因子免疫活动。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刺激物刺激细胞,增加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再加入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最后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特异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相应的细胞因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喉癌患者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喉癌患者体内Th2型细胞因子模式占优势状态。结论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或者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病程的梅毒患者外周血中 IFN-γ、IL-2、IL-4、IL-17的水平情况,为梅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牡丹江市皮肤病研究所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已确诊为梅毒患者149例,其中包括Ⅰ期患者31例,Ⅱ期患者52例,血清固定患者36例,治疗后血清转阴患者30例,另设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hl类细胞因子(IL-2、IFN-γ)、Th2类细胞因子(IL-4)及Th17类细胞因子(IL-17)的水平变化,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梅毒患者组血清IL-2、IFN-γ、IL-4和IL-17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方差分析,各组梅毒患者中IL-2和IFN-γ在一期梅毒中水平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其表达在总体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而各组梅毒患者中IL-4和IL-17随着病情的进展其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在总体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1。结论:机体感染TP后Th细胞发生了由Th1模式向Th2模式的转变,这对于临床诊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产妇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含量以及树突状细胞表型。方法:将在本院确诊的60例子痫前期产妇纳入观察组,将同期进行产检的60例正常妊娠产妇纳入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h1细胞、Th2细胞的含量以及树突状细胞表型,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中TNF-α、IFN-γ、IL-6、IL-10的蛋白含量。结果:观察组的Th1细胞含量、Th1/Th2细胞比例以及Th1类细胞因子TNF-α、IFN-γ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h2细胞含量以及Th2类细胞因子IL-6、IL-10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树突状细胞表型:外周血中CD83+、CD80+以及CD86+阳性的树突状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产妇外周血中Th1细胞功能增强、Th2细胞功能减弱,且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数目增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原发陉肝癌(PHC)手术后患者Th1/Th2平衡状态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术后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为研究组25例。单纯切除肝癌组织为对照组23例。以白细胞介素2(IL-2)代表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代表Th2类细胞因子,以ELISA方法检测研究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0d后外周血IL-2、IL-4的表达。结果研究组术前Th1类细胞因子IL-2[(47.32±12.48)pg/ml],Th2类细胞因子IL-4[(253.32±22.53)pg/m1]与对照组Yh1类细胞因子IL-2[(45.24±11.21)pg/ml]、Th2类细胞因子IL-4(246.76±24.34)pg/ml比较,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d,研究组Th1类细胞因子IL-2[(142.34±13.32)pg/ml]显著增高,与对照组Th1类细胞因子IL-2[(47.53±11.32)pg/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h2类细胞因子IL-4[(264.34±24.32)pg/ml]略增高,与对照组Th2类细胞因子IL-4[(254.53±24.43)pg/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Th平衡的Th1/Th2(IL~2/IL-4)比值,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结论短期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可促使肝癌手术患者免疫状态向Th1状态漂移,改变了Th1/Th2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细胞的数量及血浆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参与的免疫炎症反应与AMI之间的关系.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来自15例AMI患者、15例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冠脉内及外周血液中的单个核细胞,细胞荧光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在血液中的比例,ELISA检测血浆中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4的含量,分析患者Th1/Th2的变化.结果:AMI患者冠脉阻塞段血液中Th1,IFN-γ含量高于入院时外周血(P〈0.05);AMI入院时外周血中,Th1,IFN-γ含量高于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外周血(P〈0.05).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冠脉血Th1,IFN-γ含量与外周血相比无统计学意义.AMI患者冠脉阻塞段血液中Th2,IL-4含量高于入院时外周血(P〈0.05).AMI入院时外周血中Th2含量高于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外周血(P〈0.05).AMI入院时外周血中IL-4含量与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外周血中含量相比无统计学意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冠脉血中Th2,IL4含量与外周血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的失衡,与AMI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血清中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浓度和Th1/Th2极性偏移的关系以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检测32例RA患者和25例正常人外周血血清中sICAM-1、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以IFN-γ/IL-10比值直接反映Th1/Th2极性偏移状态,并作差异性比较,进一步分析sICAM-1与Th1/Th2极性偏移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1)RA活动期组血清sICAM-1和IFN-γ浓度水平显著高于RA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而IL-10的水平则显著低于RA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A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sICAM-1、IFN-γ及IL-10的浓度水平无显著差异性(P〉0.05);(3)RA活动期组sICAM-1浓度水平与IFN-γ、IL-10浓度水平及INF-γ/IL-10比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l=0.815,r2=0.739,r3=0.681);(4)RA活动期组血清中sICAM-1浓度水平与DAS28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r=0.833,P〈0.01)。结论RA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存在着高水平的sICAM-1,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失衡,并发现其分泌模式是朝着r11|11细胞偏移,表现为Th1型细胞因子处于相对优势,由此证实RA患者血清中sICAM-1的异常升高与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失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共同参与了RA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的疗效是否与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并以此作为预测干扰素α疗效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逆转录PCR方法 ,对应用干扰素治疗的 2 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FN γ水平较低 ,但无明显差异 ;IL 4水平则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mRNA表达水平亦如此。与治疗前比较 ,干扰素α治疗后 3和 6个月 ,在完全应答的患者中 ,IL 4水平下降 ;而IFN γ水平在 6个月时升高 ,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1)慢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可能以Th2类占优势。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干扰素α的疗效密切相关。 (3)通过检测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 ,可以预测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反应 ,对及时判断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自然杀伤细胞活化受体2D (NKG2D)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52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肺鳞癌22例,肺腺癌18例,小细胞肺癌12例;肺癌Ⅰ~Ⅱ期20例,Ⅲ~Ⅳ期32例。另选择健康者56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清IL-2、IFN-γ、TNF-α、NKG2D水平,并对血清IL-2、IFN-γ、TNF-α、NKG2D水平与年龄、烟龄、病程、肺癌分期、病理类型、B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肺癌组患者血清IL-2、IFN-γ、NKG2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TNF-α水平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型肺癌之间血清IL-2、IFN-γ、TNF-α、NKG2D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分期肺癌血清IL-2、IFN-γ、TNF-α、NKG2D水平比较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肺癌分期的增加,血清IL-2、IFN-γ、NKG2D水平呈下降趋势,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肺癌分期的增加,血清TNF-α水平呈上升趋势,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L-2、IFN-γ、NKG2D水平与肺癌分期呈负相关(P<0.05),血清TNF-α与肺癌分期呈正相关(P<0.05);血清IL-2、IFN-γ、TNF-α、NKG2D等指标与年龄、烟龄、病程、病理类型、BMI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L-2、IFN-γ、NKG2D在肺癌患者血清中呈现低表达,而TNF-α在肺癌患者血清中呈现上升趋势,IL-2、IFN-γ、TNF-α、NKG2D与肺癌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因此联合检测IL-2、IFN-γ、TNF-α、NKG2D等指标对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锡钦 《中外医疗》2012,31(24):45-46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Th1/Th2细胞因子的改变,并探讨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50例健康人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ELISA法检测Th1/Th2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的变化,并同步评估心功能指标。结果与健康人相比,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RP、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心功能的恶化呈正相关;心力衰竭患者Th1/Th2比值升高,升高程度与心功能恶化成正相关。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上升,Th1/Th2细胞因子失衡,这两者皆与心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IL-18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IL—18对慢性乙肝患者Thl/Th2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lear cells,PBMC),分别与植物血凝素(PHA,100mg/L)、HBcAg(1mg/L)、HBeAg(1mg/L)单独或联合IL—18(10μg/L)体外培养48h,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IL—2、IFN—γ、IL-4、IL—10水平。2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结果:IL—18对健康人群PBMC产生的Thl/Th2类细胞因子无明显影响,但对慢性乙肝患者在IL—18和HBcAg或IL—18和HBeAg联合诱导下则显著增强PBMC产生的Thl类细胞因子IL—2和IFN—γ,但对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无明显影响。结论:IL—18增强慢性乙肝患者Thl类细胞因子的优势表达,从而促进Thl细胞的优势分化,而对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1(Th1)和Th2及热休克蛋白(HS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为AMI组;选取同时间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20例为UA组和造影正常的心痛患者20例(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比较3组外周血及冠脉血中Th1/Th2含量及相应的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浓度;比较不同组间血清中HSP及其抗体含量差异。结果:AMI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及IFN-γ含量、Th1/Th2和IFN—γ/IL-4比值均明显高于UA组和对照组,IL-4含量则明显低于UA组和对照组;AMI患者冠脉阻塞段血清中Th1、Th2及IFN-γ、IL-4含量、Th1/Th2和IFN—γ/IL-4比值均明显高于UA组和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A组外周血和冠脉血中Th1及IFN-γ含量、Th1/Th2和IFN—γ/IL-4比值明显上升,Th2及IL-4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外周血及冠脉阻塞段血清中HSP60及其抗体含量明显高于UA组和对照组;UA组患者外周血和冠脉血中HSP60及其抗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发生T细胞亚群偏移现象,主要表现为Th1亢进,HSP60及其抗体表达上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抑毒调平液对慢性乙型肝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分别口服抑素调平液或安慰剂。收集治疗前,治疗后停药时及停药3月末空腹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IL-2、IFN-γ、IL-12的水平及IFN-γ/IL-4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IL-4的含明明显于正常人(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间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停药时,停药3月末治疗组IL-2、IL-12、IFN-γ、IFN-γ/IL-4的值持续增加(P<0.05),IL-4持续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抑毒调平流上调血清中IL-2、IL-12、IFN-γ的含量及IFN-γ/IL-4的比值,调IL-4的代名词,促使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比值恢复平衡,至少维持治疗结后3个月。  相似文献   

14.
卢芩  韩利岩 《现代医学》2006,34(5):313-315
目的 探讨不同基因型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体内辅助性T细胞(help T cells,Th)功能差别。方法 检测29例不同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Th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表达,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IL-2、IFN—γ、IL-4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基因型C型组与D型组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IL-2、IFN—γ、Th1/Th2明显升高(P〈0.05或P〈0.01),IL-4明显降低(P〈0.05)。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Th分化的不平衡,C型慢性乙肝患者体内Th1优势应答,肝脏炎症较重,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晶珠肝泰舒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的效果,以及对两种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成晶珠肝泰舒联合拉米夫定组(观察组)、拉米夫定组(对照组)各30例,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病毒复制指标及Th1/Th2细胞因子(IFN-γ、IL-4),用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在HBsAg、HBeAg、HBV DNA阴转、肝功能复常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γ-干扰素(IFN-γ)水平升高,白介素-4(IL-4)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IFN-γ水平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IL-4水平两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较短期的疗程中,晶珠肝泰舒联合拉米夫定对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指标IFN-γ、IL-4水平变化有明显影响,可能与今后病毒的持久有效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BCG - CpG - DNA干预对哮喘小鼠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将昆明小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治疗组3组,每组小鼠都为15只.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致敏激发,以卵清白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为模型组,治疗组于致敏后分别以BCGBCG-CpG-DNA注射干预,观察肺泡灌洗液(BALF)白胞总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采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干扰素(IFN -γ)、白细胞介素-4(IL -4)水平表达.并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法测定外周血Th1/Th2细胞之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组、治疗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的白细胞总数、EOS计数、血中IL -4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哮喘组比较,治疗组肺泡灌洗液中的白细胞总数、EOS计数、血中IL -4水平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组血中的IFN -γ水平显著降低,而治疗组血中的IFN -γ水平增加互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h1/Th2( 1.49±0.32)比较,哮喘组外周血Th1/Th2比值(0.62±0.21)出现明显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哮喘组Th1/Th2 (0.62±0.21)比较,治疗组Th1/Th2(1.12±0.21)明显升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G-CpG-DNA能哮喘小鼠气道炎症起到抑制作用、提高Th1,细胞因子IFN -γ的生成减少哮喘小鼠Th2型细胞因子IL -4的水平提高外周血Th1/Th2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卡莫氟(1-hexylcarbamoyl-5-fluorouracil,HCFU) 和柳氮磺胺吡啶(sulfalazine,SSZ)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后体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19例AS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HCFU(9例)和SSZ (10例),RT-PCR检测其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mRNA片段的表达。结果:HCFU治疗后AS患者PBMC中IFN-γ、TNF-α 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33.33%、44.4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IL-4及IL-6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SZ治疗后AS患者PBMC中IFN-γ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70%,半定量结果显示,治疗后PBMC中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80% AS患者在治疗后PBMC中IL 4 mRNA呈阳性表达,较治疗前21.05%明显升高(P<0.05)。IL-2、IL-6和TNF-α 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HCFU能使TNF-α mRNA表达降低,促进AS患者的免疫应答从Th1型向Th2型转变,小剂量即可使病情缓解。SSZ未发现对TNF-α mRNA表达有明显影响,可促使AS患者的免疫应答从Th1型向Th2型转变。  相似文献   

18.
肺癌Th1/Th2反应状态及黄芪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肺癌细胞株以及荷瘤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免疫反应状态,中药黄芪(AG)对两者Th1/Th2状态的作用,方法:(1)3种人肺癌细胞(鳞,腺,小细胞癌)各分为5组,其中1组即刻冻存待测,其余4组分别为不加药对照组,加5%AG,10%AG,20%AG组,培养48h,收集细胞;(2)采集并分离肺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PBMCs,各分为4组,其中1组即刻冻存待测,其余3组分别为不加药对照组,加10%AG,20%AG线,培养48h,收集细胞,以IL-2,IFN-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代表Th2型细胞因子,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肺癌细胞株和肺癌患者PBMC中Th1/Th2型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1)3种肺癌细胞株的Th1型因子IFN-γ和IL-2均无表达,Th2型因子IL-4,IL-6,IL-10则均表达;经与黄芪培养后,小细胞肺癌在3种不同浓度AG存在时均可出现IFNγ表达,在5%AG时可同时出现IL-2的表达,IL-4,IL-6的表达被抑制,鳞癌和腺癌细胞株经黄芪培养后,其Th1/Th2型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与培养前异差异无显著性(P>0.05);、(2)肺癌患者PBMC中,IL-4,IL-6,和IL-10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均<0.05),而IL-2无1例表达(0/23),IFN-γ仅1例表达;经与黄芪培养后(两种浓度),肺癌患者Th2型因子与未加AG培养组相比,IL-4,IL-6和IL-10的表达率下降(P均<0.05);而IL-2的表达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无论肺癌细胞株还是荷瘤机体外周血的免疫细胞的呈现Th2型免疫反应的优势状态;黄芪对于肺癌细胞株和宿主PBMCsTh1/Th2的状态有良好的凋节作用,可使肺癌细胞株和肺癌患者PBMCs的Th2型优势免疫反应向Th1方向逆转。γγγ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s)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探讨家族过敏史和过敏原刺激对健康足月新生儿Th1/Th2细胞偏移的影响。方法健康足月新生儿30名,家族过敏史阳性组(AD组)及阴性组(对照组)各15名,分离CBMCs,经不同浓度的粉尘螨刺激后,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 (1)低浓度粉尘螨刺激后,与对照组相比,AD组IL-4显著增高,IFNγ-显著降低(均P〈0.01);(2)高浓度粉尘螨刺激后,与对照组相比,AD组IL-4显著增高(P〈0.01),但IFNγ-无明显变化(P〉0.05)。(3)对两组新生儿随访观察1年,AD组过敏性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亲有家族过敏史的新生儿,CBMCs呈现Th2相对优势,提示家族过敏史对新生儿Th1/Th2平衡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关性及EBV感染对SLE患者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SLE患者(SLE组)及70侈4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液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EBV—DNA特异性片段来检测EBV—DNA的阳性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数和Th1/Th2比值。结果:SLE组E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LE患者中,EBV—DNA阳性组比EBV-DNA阴性组具有更高的皮疹、关节炎和血液系统异常发生率以及更高的抗Rib—P抗体、抗Smith抗体、高免疫球蛋白血症阳性率(P〈0.05),但两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中,EBV—DNA阳性组血清IL-4浓度和外周血Th2细胞数显著高于EBV—DNA阴性组和对照组(p〈0.01和P〈0.05),Th1/Th2比值低于EBV—DNA阴性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EBV感染与SLE密切相关,EBV可能通过促进Th2型免疫反应来促进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