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3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辛伐他汀40 mg/d 常规治疗)58例、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辛伐他汀20 mg/d 常规治疗)41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6例,观察用药前后血脂变化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和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的甘油三酯(TG)和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应用辛伐他汀者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P<0.05).结论 辛伐他汀具有较强的降脂作用,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而且血脂下降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随机对比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后24h内使用两种剂量辛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对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12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二组,A组(62例)为常规药物治疗加辛伐他汀40mg/d,B组(60例)为常规药物治疗加辛伐他汀20mg/d,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4、24周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访24周,观察调脂疗效、达标率、抗炎及药敏不良反应,统计心脑血管缺血相关事件。结果 ①二组用药后TC、LDL—C、hsCRP水平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1),HDL—C较用药前升高(P〈0.05),其中40mg剂量组的疗效明显优于20ms剂量组(P〈0.05);②40mg剂量组累计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20mg剂量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均有减少,但40mg剂量组更明显(P〈0.05);③二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40mg/d,能安全更有效地调降血脂、提高达标率、明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压、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20 mg/d),观察组增加辛伐他汀用药剂量(40 mg/d)。比较两组血压、血脂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对照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为6.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小剂量(20 mg/d)辛伐他汀治疗,对老年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使用40 mg/d辛伐他汀治疗可增强对血压、血脂的控制效果,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与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片用于PCI患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448例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148例),给予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10mg/20mg);B组(150例),给予辛伐他汀片40mg;C组(150例),给予辛伐他汀片20mg。所有患者均每晚睡前服药1次。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评估其降脂疗效、安全性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1A组和B组患者的血脂达标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幅显著高于C组患者(P0.05),A组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的比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2患者PCI术后血脂不达标、血压控制不达标、血糖控制不达标、未服用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独立相关。结论: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用于PCI患者的二级预防能显著降低血脂,安全性高,减少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用法的瑞舒伐他汀降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58例ACS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38例)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1次/d;B组(40例)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1次/d,阿昔莫司胶囊250 mg,3次/d;C组(40例)予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1次/d;D组(40例)予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1次/d,阿昔莫司胶囊250 mg,3次/d,4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后血脂水平、血脂达标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D组降脂疗效优于A、C组,有显著性差异;虽然D组血脂达标率及降低总胆固醇(TC)水平优于B组,但不良反应明显增加。结论瑞舒伐他汀联(10 mg,3次/d)合阿昔莫司(250 mg,3次/d)能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提高血脂达标率,降低hsCRP水平和MACE发生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及调脂作用与安全性。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优化药物治疗,B组为优化药物治疗加辛伐他汀20mg/d,C组为优化药物治疗加辛伐他汀40mg/d,均治疗4周,健康对照组不予治疗。分别于用药前及疗程结束后查hs-CRP及血脂水平,同时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①ACS患者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②辛伐他汀20mg与40mg治疗4周后,均能显著降低hs—CRP、TC、LDL—C及TG水平(P均〈0.01),其中40mg剂量组的疗效明显优于20mg剂量组。结论ACS患者hs-CRP显著升高,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早期大剂量辛伐他汀调脂干预,更能安全有效地抑制此类炎性反应及脂质过氧化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ACS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年龄、性别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58例ACS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89例)和对照组(69例)。联合治疗组接受辛伐他汀20mg/d、依折麦布10mg/d,对照组接受辛伐他汀20m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血脂(总胆固醇、HDL-C、LDL-C)变化率及达标率。结果:治疗12周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血脂变化率明显较对照组高(34.12%、5.16%、51.44%vs24.37%、0.66%、31.52%),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6.74%vs5.79%)。治疗效果与患者性别无明显关系而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结论: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能显著降低ACS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效果。方法将北流市人民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9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剂量20 mg/d,观察组剂量为40 mg/d,1次/d,以连续用药8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改善情况,记录随访6个月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TC、LDL-C水平较对照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51%(4/47),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4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降脂及抑制炎症因子效果更明显,有助于减少心脏血管事件发生,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李强  刘佳梅  王喆  史琳影  李延辉  徐琳  杨新春 《临床荟萃》2007,22(21):1523-1525
目的探讨使用大剂量(40 mg/d)和常规剂量(20 mg/d)辛伐他汀治疗2周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分析短期强化降脂治疗对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UAP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降脂组和强化降脂组,分别接受辛伐他汀20 mg/d和40 mg/d治疗,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和hs-CRP水平。结果常规降脂组和强化降脂组治疗2周后TG、和HDL-C变化不明显,TC和LDL-C均呈下降趋势(TC:F=44.88,P<0.0001;LDL-C:F=32.92,P<0.0001),强化降脂组下降更明显常规降脂和强化降脂治疗后hs-CRP水平呈下降趋势(F=4.515,P=0.044),强化降脂组治疗2周后hs-CRP下降更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后血浆hs-CRP浓度的变化与同期血脂(TC、LDL-C、HDL-C、TG)水平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短期辛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TC和LDL-C,辛伐他汀40 mg/d强化降脂治疗效果更显著;强化降脂治疗可以使hs-CRP水平显著下降,但与血脂下降并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每天40mg和20mg不同剂量在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收集62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惠者,随机分入辛伐他汀40mg/d(n=30)和20mg/d(n=32),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主要血脂参数的变化率、达标率及不忍反应。结果辛伐他汀40mg治疗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优于20mg治疗组(P〈0.05)。40mg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20mg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安全性.结论较大剂量的的辛伐他汀(40mg/d)降低糖尿病高脂血症的TC、LDL-C较常规剂量(20mg/d)的效果要好,降低幅度走,且同样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ACS患者386例,其中sT抬高型ACS(STE—ACS)患者212例、非sT抬高型ACS(NSTE—ACS)患者174例。检测入院24h内ACS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ysC、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将CysC按百分位数问距分组,采用秩和检验比较BNP、hs—CRP、年龄、体重在不同组间的差异以及STE—ACS和NSTE—ACS患者中的CysC浓度差异。采用,检验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在不同组间的分布差异。随访入选病例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8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组别人群心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绘制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对时间Kaplan—Meier曲线以及CysC预测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根据血清CysC百分位数间距将ACS患者分为〈0.69mg/L组(96例)、0.69~〈0.86mg/L组(97例)、0.86~〈1.03mg/L组(98例)和≥1.03mg/L组(95例)。随着CysC百分位数间距的增高,年龄、BNP、hs—CRP水平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分布率不断增高;体重、吸烟在各组中的分布率没有明显差异。STE—ACS组与NSTE—ACS组间血清Cys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个月内由低到高的不同CysC浓度组对应的心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依次增高,分别为6.3%、7.2%、9.2%、18.9%;Kaplan—Meier曲线显示,≥1.03mg/L组与〈0.69mg/L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预测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结论CysC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因子BNP、hs—CRP、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呈正相关,对预测ACS患者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具有一定意义,预测性与ACS的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22例ACS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强化组(40mg/d,41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0mg/d,41例),对照组(常规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40例),分别在入院24h内及2周后测定3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3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强化组hs-CRP水平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性反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较常规剂量更能降低ACS患者的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辛伐他汀(5mg)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影响及小剂量安全性。方法将20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降压治疗不予口服他汀类药物)、5mg组(辛伐他汀5mg/d)、20mg组(辛伐他汀20mg/d)各68例,均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检测血脂、肝肾功、肌酶谱、血常规,治疗过程中患者如果出现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即停止治疗退出研究,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血管内皮的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肱动脉血管内皮的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同时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比较各组血脂水平及内皮功能的前后变化及各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①5mg组及20mg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41%、25%,5mg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20mg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20mg组血清总胆固醇、LDL—C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mg组及20mg组的F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FMD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辛伐他汀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小剂量辛伐他汀与常规剂量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对于需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血脂水平不太高甚至偏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小剂量的他汀类调脂药,以发挥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非调脂作用,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谢勇  孟素荣  邓春凤  彭健  李岩  刘福强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099-1101,110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炎性因子的表达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本院115名确诊为ACS的患者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5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9例.分别在入院时、7 d、14 d抽静脉血测定CD40配体(CD40L)、肿瘤坏死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20 mg组(40例)和辛伐他汀40 mg组(4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两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而辛伐他汀40 mg组较20 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治疗6个月后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P〈0.01),且辛伐他汀40 mg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25例确诊为ACS急诊行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42):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B组(n=42):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Bid;C组(n=41):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西洛他唑50 mg Bid。利用全血电阻抗法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的血小板聚集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CI前、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7天的hs-CRP,计算并比较CR的发生率,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 B组与C组的C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6.7%vs.14.6%),两组均明显低于A组(35.7%)(P〈0.05);B组和C组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7天的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12.5±7.4)mg/L vs.(12.8±7.1)mg/L,(9.2±6.8)mg/L vs.(8.5±6.3)mg/L],两组均明显低于A组[(16.7±6.3)mg/L,(11.8±5.4)mg/L,P〈0.05];B组和C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2.4%,2.4%)vs.16.7%](P〈0.05);C组出血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14.6%vs(.2.4%,2.4%)](P〈0.05)。结论两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均明显降低ACS急诊PCI术后患者CR发生率和hs-CRP水平,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联合西洛他唑方案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联合双倍氯吡格雷方案。  相似文献   

17.
陈福生  曾维理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229-2232
【目的】4g讨阿托伐他汀对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γ(PPARγ)的影响。【方法】接受PCI的9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49例)和10mg(49例)每晚口服。于术前及术后24h,10d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γ(PPARγ)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SA)检测:hs-CRP与PPARγ。【结果】①两组hs-CRP水平术后24h升高(均P〈0.01),术后10d低于术后24h(均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恢复到术前水平。②两组PPARγ水平术后24h升高(均P〈0.01),术后10d进一步升高(均P〈0.01),治疗组明高于对照组(P〈0.01)。③两组hs-CRP/PPAR7比值术后24h升高(均P〈0.01),术后10d下降(均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ACS患者PCI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促进hsCRP、hs—CRP/PPARγ下降和PPARγ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8.
张素华  刘哲  张利宣  王静 《临床荟萃》2012,27(13):1123-1125
目的 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后血浆B型钠尿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ACS患者住院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的临床意义及最佳剂量.方法 选择ACS患者78例,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10 mg组28例,阿托伐他汀20 mg组28例,阿托伐他汀40 mg组22例,均于入院24小时内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测定3组入院时及治疗5天后血浆BNP及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浆BNP及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20 mg组及阿托伐他汀40 mg组均优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BNP( 543±116)ng/L,(531±112) ng/L vs(738±121)ng/L( P<0.01); hsCRP(7.02±3.17) mg/L,(6.87±3.21)mg/L vs (9.32±3.43) mg/L(P<0.01),阿托伐他汀40 mg组优于阿托伐他汀20 m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浆BNP及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40 mg、20 mg作用明显优于10 m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课题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变化,评价hs—CRP与ACS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ACS患者81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47倒,急性心肌梗塞(AMI)34例,入选稳定性心绞痛(SAP)24例。于发病12—24小时分别测定hs—CRP及血脂水平。另设正常健康对照组20例与之对照。结果AMI组、UAP组及SAP组三组血清hs—CRP水平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0.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hs—cRP可能与ACS发病有关,ACS患者测定hs—CRP浓度可为临床评价痛情的变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指标,临床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炎症反应这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20mg口服,每晚1次;对照组只给予基础药物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2个月后观察两组血脂情况及再住院率。结果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心肌缺血症状需再次住院的例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调脂和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